徐恒志

徐恒志
  • 姓名:徐恒志
  • 别名:
  • 性别:
  • 朝代:
  • 出生地:
  • 出生日期:1915年
  • 逝世日期:2007年3月5日
  • 民族族群:

徐恒志居士(1915年-2007年3月5日),原籍浙江镇海,1915 年出生,少年时便受父亲影响归信佛教,稍长后入五金行工作,在生活的磨砺中更添对生命真谛的求索之心。二十五岁时,经表兄接引,他痛下决心正式研学佛法,前往能海上师座下受三归五戒,得法名定真;同时与正在天津弘法的王骧陆师通信,蒙其开示般若要旨,并函授观心方法,由此奠定坚实的修学基础。1945 年抗战胜利后,王骧陆师莅临上海弘法,徐恒志居士随之修习无相密乘心中心法,依《大正藏秘密仪轨佛心经》所载六印一咒,坚持修持四五百座,每座长达两小时,终得直入无相门,彻悟心法要旨。20 世纪 50 年代,他又在清定老法师座下受瑜伽菩萨戒,同期为《觉讯》月刊撰稿,以文字践行弘法之志。


1953 年,徐恒志居士受心中心密法阿阇黎灌顶位后,应上海佛教青年会之邀开始讲授佛法,此后数十年间,他的弘法足迹遍布海内外诸多道场与学府 —— 在国内,上海佛教居士林、厦门闽南佛学院、上海华东师范大学、苏州灵岩山寺、奉化雪窦寺等场所都留下了他的法音;在海外,美国洛杉矶、旧金山的法印寺、法鼓山道场等地亦曾回响其开示,所讲内容涵盖《金刚经》《心经》《楞严经》《弥陀要解》等经典,以及佛教教理、人生价值观、禅修次第等诸多议题,以 “般若为导,净土为归” 的宗旨,契理契机地接引众生,深受信众敬仰,被尊称为 “当今维摩诘”,誉为一代耆宿。他与元音老人同承王骧陆师法脉,共同弘扬心中心法,二老互相推崇、提携后进,元音老人曾在书信中盛赞其 “功夫、道力均较余优深”,推荐学人亲近求法,而许多弟子也因两位大德的接引得以深入佛法堂奥。


徐恒志居士一生著述等身,笔耕不辍,其著作被收录于《般若花》一书中,该书 1991 年初版后迄今已再版六次。其中 1953 年所作《学佛是怎么一回事》《怎样实践佛法》两文,以实践为根基,为初学者提供清晰的理论与方法指引,多次再版并被译成英文流传至美国、新加坡及港台地区;署名定真的《静坐入门》在大陆广泛流通,接引学人无数;《佛教常识问答》《书简节录》等著述语言质朴、深入浅出,精准回应现代人学佛中的困惑,成为契时应机的佳作;此外,《心经的理论和实践》《佛教的人生价值观》《法藏碎金》等作品亦各具深意,滋养众生心灵。他不仅自身著述丰硕,更倾力协助同道弘扬佛法,曾历时一年七校黄念祖老居士《大乘无量寿经解》,与黄老往返通信二十次切磋琢磨,还为元音老人《佛法修证心要》等著作校阅作序,协助整理《王骧陆居士全集》,为诸多寺院、居士的著作题签作序,以文字续佛慧命。


身为佛门耆宿,徐恒志居士历任上海市佛教协会各届理事、第八届咨议委员,上海佛教居士林讲师,弘一大师研究会顾问,宁波佛教居士林名誉林长,广东省元音古寺顾问等职,始终以 “奖掖后进,为法忘躯” 的精神践行菩萨行,其受法弟子遍及全国各地及海外。他外现居士相,内密菩萨行,通宗通教、显密圆融,戒行精严、谦慈仁德,以定慧等持之力普摄群生。2007 年 3 月 5 日凌晨,徐恒志居士在上海寓所 “幻斋” 手结弥陀定印安详示寂,享年九十二岁。荼毗后得七彩舍利无数,头灵骨完整,更现舌舍利不坏且舌顶上腭的希有瑞相,此等瑞兆仅见于鸠摩罗什玄奘等古德,足证其一生修持成就;灵岩山安放舍利时更天降舍利花雨,昭显其 “悯众生之沉溺,作苦海之慈航” 的大悲愿力与殊胜功德。先师虽逝,法脉犹存,其言传身教与著述智慧,至今仍为众生指引着觉悟之路。

猜你喜欢的书

绛守居园池记

绛守居园池记

一卷。唐樊宗师撰。樊宗师,字绍述。河中 (今山西永济)人。始为国子主簿。元和三年 (808)举军谋宏远科,授著作佐郎。后历任金部郎中、绵州刺史、左司郎中。又出为绛州刺史,有政绩,迁为谏议大夫,未到任而病卒。其文章力求出新,晦涩难懂,被称为 “涩体”。但韩愈对他的作品评价很高,称誉其文章“必出于己,不袭蹈前人一言一句”。其作品较多,《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其 《春秋集传》十五卷、《魁纪公》三十卷、《樊宗师集》二百九十一卷,但大多已亡佚。《全唐诗》卷三百六十九存其《蜀绵州越王楼诗》一首并序。《全唐文》卷七百三十存其文 《绛守居园池记》一篇。清孙之騄有《樊绍述集注》二卷。此书为樊氏为新居园池作的记,因其文辞晦涩,元赵仁举、吴师道、许谦为其记作了注释注。此书原有作者自注,但仅略注亭榭之名,其文意仍不明了,所以好奇者多为之作注、唐时有王晟、刘忱二家,其注早已失传,故赵仁举、吴师道、许谦先后为其补注。《绛守居园池记》一文仅七百七十七字,而众说纷纭,终无定论,以其相传既久,如古器铭识,虽不可音释,而不得不谓之旧物,赏鉴家亦存而不弃。有明刊大字本、明袖珍本、《续金华丛书》 本、晴川八识本、《四库全书》本等。

脉经

脉经

中国早期脉学诊断专书。王叔和撰。最早经宋校正医书局校正后始刊于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计10卷,97篇,约10万字。现存元、明、清和近代刻本、印本多种。为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此书集汉以前脉学之大成,选取《内经》、《难经》以及张仲景、华佗等有关论述分门别类,在阐明脉理的基础上联系临床实际。全书分述三部九候,寸口脉,二十四脉,脉法,伤寒、热病、杂病、妇儿病证的脉证治疗等。在阐明脉理的基础上,联系临床实践,确立了寸口脉法,分雨、关、尺三部脉位和脏腑分配原则,解决了寸口切脉的关键问题。书中首次把脉象归纳为24种,并对每种脉的脉象,都作了具体的描写,并指出一些相类似的脉,使人们比较易于理解和掌握。

李太白贬夜郎

李太白贬夜郎

元杂剧剧本。简名《贬夜郎》。 王伯成撰。末本。存本仅载曲词和简略科白,唯知其梗概为:诗人李白带醉见驾,向唐明皇述说酒的好处,又奉命当场赋诗,由杨贵妃捧砚,高力士为其脱靴。外国进宝,明皇令高力士宣李白,李白醉酒骑马见驾。李白为自己的行为辨护后,明皇赐他酒和衣服。李白出朝时,碰到杨妃和安禄山,看出安必将作乱。安禄山、杨贵妃因私情被李白撞见,2人宴请、贿赂李白,受到李的斥责。李白离开长安,中秋节在采石渡口与朋友泛舟赏月时,酒醉向江中捞月,落水身亡,受到龙王和众水族的欢迎。剧本将历史上关于李白的记载和著名传说加以串合,集中表现了李白作为一个诗人的浪漫气质和正义感。剧名为《贬夜郎》,似应有李白被贬夜郎的具体情节。此外,据现存曲词和科白来看,李白被贬的原因是因对朝政混乱不满,得罪了杨妃、高力士,与历史上因参与永王李璘幕府而获罪的说法不同。现存主要版本有:《元刊古今杂剧三十种本》。后收入《元曲选外编》(中华书局1959年版)。

竹书纪年

竹书纪年

这是一部编年史书,古版本为13篇,现行本为2卷,系战国时魏国史官所撰。原名《纪年》,又称《古文纪年》或《汲冢纪年》。南朝梁沈约(441—513)附注。约有《沈约集》已著录。《晋书·束晢传》载:太康二年(281)汲郡(河南汲县)人盗发魏襄王墓(或云安釐王墓)得竹书数十车,皆蝌蚪字。经荀勖、束晢等人整理成书,完整的六十八篇,残缺者七篇,共七十五篇。其中有《纪年》十三篇,记黄帝以来至周隐王时编年史。自周幽王后接晋国,晋亡特记魏国。以夏正纪年,记事简短。记事起自黄帝(一说起自夏、殷、周),至周幽王为犬戎所灭,以晋事接之,三家分晋后,专述魏事,止于魏襄王二十年(前299)。

金刚经部旨

金刚经部旨

金刚经部旨,二卷,清灵耀撰,有科文。

象田即念禅师语录

象田即念禅师语录

明净现说,净痴等编。四卷。卷一收小参、示众、秉拂、示做工夫要语;卷二收颂古、问答、机缘、杂著;卷三收,室中漫言;卷四收,山居诗、关居诗、十僧诗、杂咏。收入《明嘉兴大藏经》第二十七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