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谛

真谛
  • 姓名:真谛
  • 别名:
  • 性别:
  • 国籍:印度
  • 出生地:
  • 出生日期:499
  • 逝世日期:569
  • 民族族群:

真谛(499~569)五、六世纪间之著名译经僧。梵名Parama^rtha 。 音译作波罗末他、波罗末陀。又称拘罗那陀(梵Kulana^tha )。西北印度优禅尼(梵Ujjaini^ )人,婆罗门种,姓颇罗堕(梵Bha^rata )。聪敏强记,辩才不竭。少游诸国,历事诸师,精研四韦六论,贯练三藏五部,究明大乘之妙理。南朝梁代中大同元年(546)携经典抵中国南海。太清二年(548)入建业(南京)谒武帝,时值侯景之乱,遂潜行南归,辗转游历今苏、浙、赣、闽、广州等地,而所至译经不辍,每亦撰疏阐释经论理趣。陈太建元年示寂,世寿七十一。自梁武帝末至陈太建元年,共译经论纪传六十四部二七八卷,今仅存三十部,大多为佛教研究之重要典籍。与鸠摩罗什、玄奘、义净同称四大翻译家。其翻译之方法与学识,为我国佛教传译史上之泰斗。主要译作除转识论、大乘唯识论等唯识论典外,另有金光明经、摄大乘论、摄大乘论释、律二十二明了论、中边分别论、十七地论(此书乃瑜伽师地论之别出本)、俱舍论释、大乘起信论等。其中以摄大乘论、摄大乘论释影响最大,此二论乃南朝摄论学派之主要理论根据,真谛亦因之被尊为摄论宗之祖。[续高僧传卷一、摄大乘论序、大唐内典录卷四、卷五]

真谛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端溪砚史

清吴兰修撰。三卷。首卷记端州产石各坑;次卷论石质,并详琢砚、藏砚诸法;卷三记开坑及余事。

春王正月考

二卷。张以宁 (1301—1370)撰。张以宁字志道,古田(今属福建)人,元末著名经学家。泰定年间进士,官至翰林侍读学士。以博学强记擅名于时,人呼“小张学士”。明灭元,复授侍读学士。史称元故官来京者,危素以及以宁名尤重,危素长于史,以宁长于经。洪武初,奉使册封安南王,还卒于道。张以宁家古田翠屏山下,学者称“翠屏先生”。除此书外,张氏还撰有《胡传辨疑》、《翠屏集》。此书成于洪武三年出使安南之时。《春秋》一书所采用之历法为周正,汉以来对此无异议。唐刘知几《史通》始以《春秋》用夏正,宋程颐步其后尘,而胡安国本程颐之说而倡夏时冠周月之说,元程端学《春秋或问》又加以发挥,遂使这个本无问题之问题更加繁杂化。此书引用《春秋》经传、《易》、《诗》、《古文尚书》、《礼记》、《周礼》、《论语》、《孟子》、《史记》、《汉书》、《后汉书》有关材料,排比分析,以驳胡安国“夏时冠周月”之说。论据确凿,观点成立,足可以破胡氏之说。但其书有两大缺点:一是作为主要证据的是伪《古文尚书》;二是未认识到春秋之时各诸侯国或用商正 (如宋),或用夏正 (如晋),故未能抉其本原。现存明宣德元年刻本、清 《通志堂经解》本。

录外经等目录

录外经等目录,一卷,佚名,日本亲尊题记,编号二一七五。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异译本

又名《金刚经》、《金刚般若经》。印度大乘佛教经典。后秦鸠摩罗什译。一卷。经文主要宣扬“般若性空”之理,主张“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以平等心对待一切差别相,破一切名相,从而达到不执着任何一物而体认般若实相的境地。因金刚有坚、利、明三性;而般若有实相、观照、文字三性。所谓“实相”,在佛不增,在众不减,历众劫不亏;实相又是诸法之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正如金刚之坚。所谓“观照”,指能观照分析世界之万象,正如金刚之利。所谓“文字”,指需用文字才能表现实相与观照的道理,恰如金刚之明。以金刚喻般若,以般若求解脱,故名“金刚般若波罗蜜”。此经流传广泛,影响极大。现存异译本有五:(1)玄奘译《大般若经》第九会,又名《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一卷。(2)北魏菩提流支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一卷。(3)南朝陈真谛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一卷。(4)隋笈多译《金刚能断般若波罗蜜经》,一卷。(5)唐义净译《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一卷。诸种译本中以鸠摩罗什本最为流通。

楞严经悬谈

楞严经悬谈,一卷,明观衡撰,出颛愚和尚语录。

劝修净土诗

实贤谫劣庸僧,褊卑陋器。本无大力,仰承前辈宗风。时有好怀,独结西方净愿。虽躬行不逮,原无实得于自心。而兼济未忘,乃有愚衷于此世。原夫净土一门,理极顿圆,事诚简易。在因强而得果疾,用力少而成功多。浅之则夫妇与知,深之则圣贤莫测。三根普被,万类均收。捞漉苦海之鱼,信为巨网。挽回末法之证,的是奇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