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

玄奘
  • 姓名:玄奘
  • 别名:俗姓陈,本名袆
  • 性别:
  • 朝代:唐代
  • 出生地:河南洛州缑氏县(今偃师县)人
  • 出生日期:602年
  • 逝世日期:664年
  • 民族族群:

玄奘(602年~664年)唐代著名高僧、佛学家、翻译家。俗姓陈,本名袆,河南洛州缑氏县(今偃师县)人。少家贫,与出家的次兄捷法师住洛阳净土寺。11岁既熟读《法华经》、《维摩经》。17岁出家。22岁在成都受具足戒。之后游学荆州、赵州。贞观元年(627)到长安,研讲《俱舍论》。因感当时佛教中关于“法相”学说互有矛盾,欲以《瑜伽师地论》融会,便决心到印度求法。贞观三年(629)从长安出发,经兰州、瓜州,过玉门关五烽,渡莫贺延沙碛,到达今新疆哈密、高昌、焉耆、库车、阿克苏等地,又经今塔什干等地到达北印度,且行且学,历时4年,到达中印度摩揭陀国的那烂陀寺后,又遍学印度唯识,中观诸经论达5年之久,被推崇为精通三藏之十德之一。以后又开始到南、东、西印度参学达4年。回到那烂陀寺为寺僧众讲《唯识抉择论》、《摄论》,著《会宗论》三千颂,融通大乘佛教瑜伽与中观学派;又应戒日王之请著《制恶见论》一千六百颂,破斥南印度小乘说。在曲女城摧破当时印度各宗各派,被尊为“大乘天”和“解脱天”。决意回国,又历经艰难,过葱岭东归到于阗,应于阗王之请停7、8个月,日夜为于阗佛教徒讲《瑜伽论》、《对法论》、《俱舍论》、《摄论》四部佛教唯识学的基本论著。


于贞观十九年(645)正月回到长安,开始了长达19年的译经生涯。所译经典共75部,总1335卷。他奠定了中国佛教唯识学说,成为唐代法相宗(又名瑜伽宗、唯识宗)的创始人。他曾应东印度童子王之请,将《老子》、《大乘起信论》译成梵文,传到印度,为中印文化交流作出了巨大贡献。他还培养了众多弟子,最著名的有神昉、嘉尚、普光、窥基等。其中,窥基曾会糅印度唯识七家之说著成《唯识论》等,是后世研究佛教唯识学的圭臬。还应唐太宗之请,口授由弟子辩机撰成《大唐西域记》。玄奘的生平事迹在《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有系统记述。由唐慧立撰,成书于唐武周垂拱四年(688年),共10卷,前5卷叙述出生、出家、西游等,后5卷叙述译经及社会关系等。其中详述在高昌、于阗等情景,很生动。大约9—12世纪由当时别失八里僧人胜光译成回鹘文本,残卷于1930年前后在新疆发现。现还有英、法文本等。

猜你喜欢的书

骖鸾录

骖鸾录

笔记。宋范成大著。一卷。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作者由中书舍人出知广西静江府。十二月七日,作者自吴郡(今江苏苏州市)起程,经过水陆三千多里程途,于次年三月十日至桂林。此编为沿途纪行之书,取韩愈《送桂州严大夫》诗“远胜登仙去,飞鸾不暇骖”句意,名为《骖鸾录》。书中记录了沿途秀丽的江南风景、名胜旧迹、寺院宫观、碑碣铭文、前人题咏、时俗风情等等。文字简洁,雅丽可诵。今有《续百川学海》、《宝颜堂秘笈》、《稗乘》、《说郛》、《四库全书》、《知不足斋丛书》、《小重山房丛书》、《古今说部丛书》、《古今游记丛钞》、《丛书集成初编》等本。

紫阳真人悟真篇讲义

紫阳真人悟真篇讲义

紫阳真人悟真篇讲义,原题「云峰散人永嘉夏宗禹著」。宗禹即南宋夏元鼎。七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玉诀类。编首载宝庆三年(1227)真德秀〈序〉,谓夏氏所撰《悟真讲义》,「章剖句析,读之使人焕然无疑」。全书取《悟真篇》正编诗词九十三首逐一诠释,而不取该书附录之禅宗歌颂诗曲杂言。注文依张伯端「三教合一」之旨,征引丹书以阐发内丹修炼之旨。所述丹法属南宗,强调自身修炼,文字明白流畅。

金箓斋放生仪

金箓斋放生仪

金箓斋放生仪,原不题撰人。从内容文辞看应出于明代。收入《正统道藏》洞玄部威仪类。本篇载为皇家放生斋仪,有净秽、法事、放生、诵灵书中篇、向来、回向等仪式节次。内称一切水陆生灵皆禀先天祖气而生,同具贪生恶死,趋利避害之心。皇帝仁德好生,设斋赎放,并祝其永脱鳞介羽毛之苦,获生安乐清静之邦,转烦恼而作菩提,回觉照而脱迷津。其文辞显然受佛教影响。

济阴纲目

济阴纲目

妇科著作。五卷。明·武之望撰。刊于1620年。本书是在《证治准绳·女科》一书基础上加以整理改编而成。1665年汪淇氏重订为十四卷,内容未变,仅加评注,为今之通行本。书中分为调经、经闭、血崩、赤白带下、虚劳、积聚癥瘕、求子、浮肿、前阴诸病、胎前、临产、产后及乳病等13门。

驼庵传诗录

驼庵传诗录

《驼庵传诗录》依据叶嘉莹女士听课笔记整理而成。本书所记讲录前一部分:从先秦之“诗骚”到魏晋之三曹、渊明,再由唐宋之各诗词名家至元明之戏曲大作,直至近代诗词名家王国维。在一个渐进的时间流中,顾随先生以其独到说解揭示出每一位作家所具有的独特作风,更揭示出所有作品之所以能够动人心弦的内在动力;讲录后一部分:顾随先生从诗歌创造角度,对诗歌中的“知、觉、情、思”、“诗歌特质”、“诗人修养”、“诗境”、“诗法”等方面进行了深入而独到的阐释。

百痴禅师语录

百痴禅师语录

清行元说,超宣等编。三十卷。卷首有序,卷一收福建建宁莲峰禅院语录、建宁宝峰禅院语录,卷二收建宁百山景星禅院语录,卷三收浙江杭州皇岗太平禅寺语录、机州金山长庆禅寺语录,卷四至卷八收嘉兴金粟山广慧禅寺语录、嘉兴梵胜禅院语录,卷九收江南松江明发禅院语录,卷十收松江超果禅寺语录,卷十一收再住松江明发禅院语录,卷十二收松江明发禅院语录,卷十三收福建兴化莲山国欢崇福禅寺语录,卷十四收示众、金粟首座寮秉拂,卷十五至十六收小参、入室,卷十七收拈古、颂古、问答机缘,卷十八至十九收法语,卷二十至二十二收偈,卷二十三收启、疏引,卷二十四,书问,卷二十五说,卷二十六收跋题、歌、辞,卷二十七,赞,卷二十八,佛事、铭、记,卷二十九,行实、赋、序、祭文,卷三十、杂咏。收入《明嘉兴大藏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