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敏上师

- 姓名:智敏上师
- 俗姓:施
- 性别:男
- 朝代:
- 出生地:江苏苏州
- 出生日期:1927
- 逝世日期:2017
- 民族族群:
智敏上师(1927-2017),俗姓施,名祖寿,字季眉,籍贯浙江杭州,生于江苏苏州。他天资聪慧,才学敏达,15 岁初阅佛书,即戒荤茹素,远离世俗娱乐。1944 年考入上海大同大学(今上海交通大学),后又从著名法相家范古农老居士学法相多年。
1953 年春,能海上师至沪讲经,智敏上师听学后深受感悟,潜心学佛。1954 年秋,他于五台山清凉桥吉祥律院,由清定上师剃度,皈依能海上师座下学修十三载,并任能海上师侍者,深得佛陀全圆修行之心要。早在 1962 年,他就为清凉桥青年僧人开讲《俱舍论颂疏》。
文革期间,智敏上师双足因遭受折磨以致腐烂,后经医院截肢才保住生命,但下肢致残。即便生活艰辛,他仍坚持每天朝暮课诵,恳切礼佛,始终不变初衷。
八十年代,佛法复苏,智敏上师被聘为上海社科院特约研究员。此后,他辗转执教于厦门南普陀、莆田广化寺、四川宝光寺佛学院等地,为中国佛教界培养了大量优秀僧才。1992 年,他遵清定上师之意,在浙江三门县高枧乡兴办浙江三门多宝讲寺。1999 年,他又应上虞市政府领导邀请,创办上虞区多宝讲寺。
智敏上师提出丛林制度与佛学院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将教学规划分成根本教、瑜伽学、中观学三个阶段,同时把沙弥戒、比丘戒、二十犍度、菩萨戒妥善配入其中。他学识渊博,三藏娴熟,尤对《俱舍论》造诣深厚,被誉为当代 “俱舍王”。他自身行持精严,40 余年如一日,坚持早晚课诵,过午不食,每夏安居。
2017 年农历六月十四,智敏上师于上虞区多宝讲寺示寂,世寿 91 岁,僧腊 62 夏。
猜你喜欢的书
苦行记
《苦行记》是马克·吐温的半自传性游记。《苦行记》于1871年春天动笔,1872年2月完成。该作品黑色幽默背后所隐含的是对社会欺骗实质的揭露,从中可以看到当时美国社会的那种尔虞我诈以及互相倾轧等丑陋现象。马克·吐温以其独特的黑色幽默文体,揭示了幽默背后的虚假和荒诞。
治痢捷要新书
疟痢著作。丁国瑞(子良)撰。刊于1923年。书谓治痢首当辨寒热虚实,主张治痢宜伸阳气,不宜过用清凉,于治痢颇有见地。列大纲分细目,约而不陋,博而不繁,另附方174首。此书收入《三三医书》 中。
欢喜冤家
《欢喜冤家》是张恨水创作高峰期著名作品,展现当红女伶追求真爱却抽身不得的可悲命运。当红女伶白桂英厌倦了逢场作戏的卖艺生活,不顾母亲家人反对,毅然离开舞台。郁闷中桂英结识小公务员王玉和,顶着母亲压力与之结合,从此洗净铅华,举案齐眉。玉和不幸丢了差事谋不封出路,带桂英回了乡下老家。尽管夫妻二人小心谨慎,却仍被王家兄嫂挑剔,夫妇俩只得带着新生女儿回到北平,暂住自家。白母鄙薄嫌弃之意形于言表,令玉和委屈苦恼。桂英借故大发脾气,震慑母兄,力挺玉和,才勉强得以安稳度日。生计逼迫下桂英决定重新登台,白母喜甚,玉和忧甚。桂英重出江湖,少不得与捧角的男客们应酬,难免夫妻误会。加之白母不断挖苦讽刺,玉和终于无法忍受,离家出走,令桂英悲痛欲绝……
谢金莲诗酒红梨花
元杂剧剧本。简名《诗酒红梨花》或《红梨花》。张寿卿撰。旦本。剧叙赵汝州慕洛阳名妓谢金莲,先寄书与同窗洛阳太守刘公弼,意欲与金莲一晤。后至洛阳,刘以金莲嫁人相告。赵本想辞归,刘强留宿于后园。夜间,有王同知之女至,与赵幽会,饮酒赋诗,并以红梨花相赠。不料被女之嬷嬷撞见,未尽欢而散。有卖花婆至后园采花,赵以红梨花炫示。卖花婆见后大惊,道:此物乃王同知之女墓上独有之物,王女已死,作鬼迷恋少年,其子李秀才因此而死。所言女子容貌,与赵所见无异。赵知遇鬼,不辞而去。赵赴京城,一举而中榜魁,授洛阳县令。刘公弼设宴相待,出谢金莲侑酒。赵大呼有鬼。刘以实告:恐赵迷花恋酒,不肯赴试,故使金莲等人设局说鬼,激其上进。当堂使赵谢结为百年之好。此剧正旦前为谢金莲,后为卖花婆,异于杂剧常格。本事见《情史》中的《赵汝州传》,而略有异同。明人徐复祚《红梨记》传奇亦本此剧。现存主要版本有:脉望馆校《古名家杂剧》本,顾曲斋本,《元曲选》本,《柳枝集》本,明刊《红梨记》(董氏影印)附录本。
金刚经持验录
金刚经持验录,许添诚集,十二篇,第一篇往生净土,第二篇临终瑞相,第三篇得长寿,第四篇得回生,第五篇愈疾病,第六篇救杀戮,第七篇脱刑系枷锁,第八篇救水火险难,第九篇超荐,第十篇及第,第十一篇生子,第十二篇感神灵。
道安法师念佛赞文
敦煌本《道安法师念佛赞文》乃净土宗信徒所撰戒杀生食肉及劝布施行善之赞文,大抵是8世纪后半叶的作品,而与生活在4世纪的道安无涉。此赞文最早似出现于五台山一带,其严格的用韵及宣讲的内容与净土宗四祖法照及其门徒创作的赞文多有相同或相通之处。此赞文的产生或与法照于大历五年(公元770年)之后北上五台山一带的布教活动时间相当甚至更晚。其作者或为法照弟子,或为受法照净土宗影响的中下层信徒。直至10世纪中叶的曹元忠政权时期,该赞文仍在敦煌地区流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