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隆基

李隆基
  • 姓名:李隆基
  • 别名:
  • 性别:
  • 朝代:唐代
  • 出生地:
  • 出生日期:685年9月8日
  • 逝世日期:762年5月3日
  • 民族族群:

李隆基(685年9月8日—762年5月3日)即唐玄宗,又称唐明皇,是睿宗第三子,母爲昭成皇后窦氏。唐垂拱元年生,宝应元年卒。终年七十八岁。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唐代皇帝。公元712年—756年在位。年号爲: “先天”、“开元”、“天宝”。


即位前,李隆基曾受封爲楚王,后又受封爲临淄王,累迁卫尉少卿、潞州别驾。景龙四年(709),韦后毒死中宗,隆基与姑母太平公主率军诛韦氏。拥其父睿宗即位,进封他爲平王,被立爲皇太子。延和元年(712)受禅即位。时年二十八岁。


李隆基多才多艺,知音律,善八分书。英武有才略,有胆识。爲了恐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即位第二年,就果断地杀掉了要谋害他的太平公主及其党羽数十人,其馀徒党一概黜逐出朝。结束了自武后以来的宫廷政变,政局遂安。大唐政权切实掌握在自己手裹。


唐玄宗在位初期,励精图治,表现出他卓越的政治才能。他很重视官吏的人选,开元二年(714)作出规定:选京官有才识的,出爲都督、刺史;选都督、刺史有政绩的入爲京官。宰相兼兵部尚书姚崇坚持人定胜天的思想,曾向玄宗提出执法必须从亲近的人开始、废除苛捐杂税、广开言路等十项建议,爲玄宗接受。


唐玄宗深知纳谏的重要性,所用主要官员,几乎都能直言谏诤,补救缺政。韩休与萧嵩同时爲宰相时,见玄宗有过失,韩休能当面直陈。一次玄宗照镜子,左右说他瘦了,是因爲韩休做牢相,爲甚麽不除去他。玄宗说:我瘦了,天下人一定肥了。萧嵩奏事一味顺从我,他退下去我总不放心;韩休常当面力争,他退下去我却能睡安稳。我用韩休是爲国家,不是爲我一人。


唐玄宗在开元年间改革了一系列制度。兵制。由于府兵制、临时募兵制都不能适应国家的需要,玄宗对京师宿卫兵和边境戍兵作了改革。开元十年(722),採纳宰相张说的建议,招募壮士充宿卫;开元二十五年(737),招募丁壮充边镇戍兵,称长征兵。次年,额足,原来的60馀万戍兵全部放还。


设节度使。开元年间,玄宗设河西、陇右等节度使,往往由宰相出任,节度使也可入朝做宰相。节度使是统领若干州的最高军官,在朝廷也是重臣。


信任宦官。玄宗即位后,宦官人员急增,由中宗时千馀人增至三千馀。开元末年,外间奏事,均先经高力士,小事他可直接处理。玄宗又恢复了武则天废除的监军制,派宦官监军,权力超过节度使。在士族阶层外,又扶植起来宦官阶层,作爲行使统治权的中心,这是政治上的最大的变动。


禁闭诸王。玄宗下令: 严禁诸王与群臣交结。开元十年(722),又令宗室、外戚、驸马,非至亲不得往来相见。皇子爲王的先后共16人,各住一宅,待遇优厚,但都不得任职,并由宦官监视他们的行动。


改革租庸调制。开元三年(721),朝廷规定:各封户的租庸调,改由政府统一徵收,徵收完毕后,封主再到规定地点领取。封主不得直接向封户催索,不得放高利贷。解决一些封户严重受害的问题。


检括户口。开元九年(721),玄宗命宇文化融检查僞滥,搜括逃户。又陆续奏置劝农判官29人分行各地,检查逃户和籍外田。还规定:逃户自首,听其所在附籍,并且免除6年的租调和徭役,祇收轻税。到开元十二年(724),得户80馀万,钱几百万贯。


停修寺庙,减少僧尼。勒令万馀人还俗匹配,从事农耕,不许新建佛寺。


改革后,由于政局相对稳定,生产持续发展,封建经济空前繁荣,出现了公私仓廪俱丰实和四夷同来,海内晏然的开元全盛局面,史称“开元之治”。


玄宗统治的后期,宠信奸佞之徒李林甫、杨国忠等,政治日趋腐败。李林甫爲相十九年,杜绝言路,妒贤嫉能,屡起大狱,诛逐贵臣。宦官势力益盛,官吏贪黩,兼併土地,广置庄田。边将安禄山用各种手段深得玄宗信任,身兼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玄宗又爱好声色,宠幸杨贵妃,大修宫室,生活侈糜,终日不朝。加之府兵制破坏,京师和中原地区武备空虚,西北和北方各镇节度使掌握重兵。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受玄宗娇宠信任的三镇节度使安禄山,蓄谋近十年后,以讨杨国忠爲名,率15万从范阳起兵,长驱直下,渡过黄河,佔领洛阳,称大燕皇帝。继而击溃潼关守军,历时半年,佔领长安,其部将史思明据河北。史称“安史之乱”。玄宗被迫西逃,至马嵬驿军士杀杨国忠等,玄宗被迫缢杀杨贵妃,逃往四川。太子李亨(肃宗)即位于灵武,他被称爲太上皇。至德二年(757) 十二月回长安。宝应元年(762)玄宗在寂寞、悔恨、悲愤、与疾病的交加中,死于神龙殿。谥“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庙号玄宗。

猜你喜欢的书

括地志輯校

括地志輯校

又名《坤元录》、 《魏王地记》、 《贞观地记》。地理总志。唐李泰主修,萧德言等撰。五百五十卷。泰字惠褒,太宗第四子,初封魏王,后改封濮王。贞观十二年(638),为建树声誉,奏请召集著作郎萧德言等文士参预纂集。十五年(一说十六年)成书。 《序略》部分,概述历代政区地理。本于《贞观十三年大簿》所规定都督府区划和州县建置,博采经传地志,旁求故老旧闻,于正文详载各政区建置沿革,兼记山川形势、河流沟渠、风俗物产、人物、古迹等故实,为唐宋著作,如张守节《史记正义》等多所称引。对《元和郡县图志》、 《太平寰宇记》诸书的编纂亦有较大影响。为研究唐前及唐代历史地理有参考价值。原书于南宋后散佚。清代先后有九种辑本,而以孙星衍《括地志辑本》八卷较为通行,收入《岱南阁丛书》、 《正觉楼丛刻》、 《槐庐丛书》。今人贺次君在孙氏辑本基础上重新搜集,排比为四卷,改正旧辑本若干错讹之处,又增补几十条,题为《括地志辑校》,1980年中华书局出版。

清代八股文

清代八股文

邓云乡 著,由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共十八章,讲述了八股文的作用。然在上世纪末或本世纪初,八股几乎被痛骂至体无完肤。如何能理解这矛盾的现象,又如清楚理解这五百年的历史,尤其是与20世纪衔接着的这段历史,是一个重要而严肃的问题,邓云乡先生本着这样的思路撰述了这本书。本书分了十八个题目,尽量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清代八股文,并举了各种例子予以说明。其历史作用除在各篇中结合事例说明外,在《历史作用试析》中尤作了总的综合说明,使读者拨开模糊的历史面纱,真正了解这一历史上颇具争议又关系重大的文化现象。

曹雪芹

曹雪芹

该书是作家端木蕻良晚年颇为重要的作品,极具特色,影响卓著,为介绍曹雪芹生平的传记小说。端木蕻良以他那学贯古今的文化眼光和炉火纯清的艺术笔法,把曹雪芹的一生,写成了一部史诗。创作的目的是为了更进一步地,为续写《红楼梦》后四十回做准备。遗憾的是,《曹雪芹》是一部未完成的作品,只有上中卷行世。小说以康熙驾崩雍正篡位起笔,叙述曹雪芹的成长、曹氏家族荣衰史以及他著书的经历。篡位的雍正皇帝与母亲德妃和弟弟允禵之间的矛盾,构成了全书中上层统治阶级最主要的矛盾。随着小说情节的展开,统治集团内部的明争暗斗日益血腥化,种种迫害与屠杀接踵而至: 允禵返京后被雍正圈在景陵守灵,轻易不得动弹; 雍正对生母德妃明奉暗损,威逼日甚,使她愤而辞世; 平郡王纳尔苏被革爵位,禁锢在家; 了凡和尚被杀于少林寺……与清皇室有着密切关系的曹家,其命运也就与上层统治集团的权力之争紧紧地纠葛在一起了。昔日富贵荣耀、鲜花著锦的曹府,在小说中卷结束时,已经是破败潦倒、锦绣成灰了。曾因得到康熙倚重与信赖而三代四人担任江宁织造的曹家,终于遭到了革职抄家的噩运。

朝鲜王朝实录[景宗修正实录]

朝鲜王朝实录[景宗修正实录]

朝鲜李氏王朝的实录,又称《李朝实录》。记载李朝太祖始至哲宗止25代王472年间的历史,整个李氏王朝各代王中只缺少最后两代高宗、纯宗年间的部分。该书以编年史体例,分别各代王编修实录,汇集成书。此为朝鲜王朝实录[景宗修正实录]。《景宗实录》经历了5年多的岁月,于英祖8年(1732)时编纂完毕。正祖初期,在编纂《英祖实录》的过程中,发现了《景宗实录》里面存在的问题,因此展开了修正作业。在位不过4年的《景宗实录》的编纂之所以拖了这么久,其原因在于英祖初期发生了戊申之乱(李麟佐之乱)等复杂的政治动乱。正因为《景宗实录》是在英祖初期复杂的政局之下编纂而成的,所以,正祖初期在编纂《英宗实录》时,《景宗实录》的问题开始暴露,最成问题的就是对景宗即位初期的所谓“辛壬狱事”(或“辛壬士祸”)所作的叙述。该事件指的是景宗即位后,少论派掌握政权。之前,金昌集、李颐命、李健命、赵泰采等老论四大臣曾促使延礽君(日后的英祖)被册封为世弟并代理听政。对此,少论派心怀不满,从而诬告并肃清老论四大臣。日后,英祖当上国王,就这一事件,站在老论派一边,制定了明确的评判基准。而关于英祖所下的这一处分,《景宗实录》中的记载却没有将其如实地反映出来。因此,正祖初期对“辛壬士祸”的记述部分进行了修正,之后印刷出来的便是《景宗大王修正实录》(5卷),该书同《英祖实录》一起共印刷了5件,分别收藏在春秋馆和地方的四大史库里。负责编纂《英祖实录》的黄景源、蔡龙臣、赵、李命植等人参与了《景宗大王修正实录》的编纂。

十六国春秋

十六国春秋

北魏崔鸿撰。原书102卷,今本100卷。载前赵、后赵、前燕、前秦、后秦、成汉、前凉、西凉、北凉、后凉、后燕、南凉、南燕、西秦、北燕、夏等十六国史事。各国自成篇卷,称“录”;叙人物则称“传”。属纪传体国别史。原书约在北宋时散佚,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嘉兴兰晖堂百卷本《十六国春秋》问世,该书由嘉兴文人屠乔孙、项琳之编订而成,仍题北魏崔鸿撰。这部中国北方少数民族史虽在当时并未引起太多反响,却在百年之后备受质疑与诟病,被斥为伪书。其后,该书虽为世人反复翻刻,大量征引,其“伪作”的定性却在数百年间难有改变。

佛学问答类编

佛学问答类编

问:佛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大事是何等事?(余萍)答:大事者,生死也。请细思想,人间之事,尚有大于此者乎?惟此事独佛能了之,所以应世,来为众生解决此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