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隆基

李隆基
  • 姓名:李隆基
  • 别名:
  • 性别:
  • 朝代:唐代
  • 出生地:
  • 出生日期:685年9月8日
  • 逝世日期:762年5月3日
  • 民族族群:

李隆基(685年9月8日—762年5月3日)即唐玄宗,又称唐明皇,是睿宗第三子,母爲昭成皇后窦氏。唐垂拱元年生,宝应元年卒。终年七十八岁。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唐代皇帝。公元712年—756年在位。年号爲: “先天”、“开元”、“天宝”。


即位前,李隆基曾受封爲楚王,后又受封爲临淄王,累迁卫尉少卿、潞州别驾。景龙四年(709),韦后毒死中宗,隆基与姑母太平公主率军诛韦氏。拥其父睿宗即位,进封他爲平王,被立爲皇太子。延和元年(712)受禅即位。时年二十八岁。


李隆基多才多艺,知音律,善八分书。英武有才略,有胆识。爲了恐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即位第二年,就果断地杀掉了要谋害他的太平公主及其党羽数十人,其馀徒党一概黜逐出朝。结束了自武后以来的宫廷政变,政局遂安。大唐政权切实掌握在自己手裹。


唐玄宗在位初期,励精图治,表现出他卓越的政治才能。他很重视官吏的人选,开元二年(714)作出规定:选京官有才识的,出爲都督、刺史;选都督、刺史有政绩的入爲京官。宰相兼兵部尚书姚崇坚持人定胜天的思想,曾向玄宗提出执法必须从亲近的人开始、废除苛捐杂税、广开言路等十项建议,爲玄宗接受。


唐玄宗深知纳谏的重要性,所用主要官员,几乎都能直言谏诤,补救缺政。韩休与萧嵩同时爲宰相时,见玄宗有过失,韩休能当面直陈。一次玄宗照镜子,左右说他瘦了,是因爲韩休做牢相,爲甚麽不除去他。玄宗说:我瘦了,天下人一定肥了。萧嵩奏事一味顺从我,他退下去我总不放心;韩休常当面力争,他退下去我却能睡安稳。我用韩休是爲国家,不是爲我一人。


唐玄宗在开元年间改革了一系列制度。兵制。由于府兵制、临时募兵制都不能适应国家的需要,玄宗对京师宿卫兵和边境戍兵作了改革。开元十年(722),採纳宰相张说的建议,招募壮士充宿卫;开元二十五年(737),招募丁壮充边镇戍兵,称长征兵。次年,额足,原来的60馀万戍兵全部放还。


设节度使。开元年间,玄宗设河西、陇右等节度使,往往由宰相出任,节度使也可入朝做宰相。节度使是统领若干州的最高军官,在朝廷也是重臣。


信任宦官。玄宗即位后,宦官人员急增,由中宗时千馀人增至三千馀。开元末年,外间奏事,均先经高力士,小事他可直接处理。玄宗又恢复了武则天废除的监军制,派宦官监军,权力超过节度使。在士族阶层外,又扶植起来宦官阶层,作爲行使统治权的中心,这是政治上的最大的变动。


禁闭诸王。玄宗下令: 严禁诸王与群臣交结。开元十年(722),又令宗室、外戚、驸马,非至亲不得往来相见。皇子爲王的先后共16人,各住一宅,待遇优厚,但都不得任职,并由宦官监视他们的行动。


改革租庸调制。开元三年(721),朝廷规定:各封户的租庸调,改由政府统一徵收,徵收完毕后,封主再到规定地点领取。封主不得直接向封户催索,不得放高利贷。解决一些封户严重受害的问题。


检括户口。开元九年(721),玄宗命宇文化融检查僞滥,搜括逃户。又陆续奏置劝农判官29人分行各地,检查逃户和籍外田。还规定:逃户自首,听其所在附籍,并且免除6年的租调和徭役,祇收轻税。到开元十二年(724),得户80馀万,钱几百万贯。


停修寺庙,减少僧尼。勒令万馀人还俗匹配,从事农耕,不许新建佛寺。


改革后,由于政局相对稳定,生产持续发展,封建经济空前繁荣,出现了公私仓廪俱丰实和四夷同来,海内晏然的开元全盛局面,史称“开元之治”。


玄宗统治的后期,宠信奸佞之徒李林甫、杨国忠等,政治日趋腐败。李林甫爲相十九年,杜绝言路,妒贤嫉能,屡起大狱,诛逐贵臣。宦官势力益盛,官吏贪黩,兼併土地,广置庄田。边将安禄山用各种手段深得玄宗信任,身兼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玄宗又爱好声色,宠幸杨贵妃,大修宫室,生活侈糜,终日不朝。加之府兵制破坏,京师和中原地区武备空虚,西北和北方各镇节度使掌握重兵。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受玄宗娇宠信任的三镇节度使安禄山,蓄谋近十年后,以讨杨国忠爲名,率15万从范阳起兵,长驱直下,渡过黄河,佔领洛阳,称大燕皇帝。继而击溃潼关守军,历时半年,佔领长安,其部将史思明据河北。史称“安史之乱”。玄宗被迫西逃,至马嵬驿军士杀杨国忠等,玄宗被迫缢杀杨贵妃,逃往四川。太子李亨(肃宗)即位于灵武,他被称爲太上皇。至德二年(757) 十二月回长安。宝应元年(762)玄宗在寂寞、悔恨、悲愤、与疾病的交加中,死于神龙殿。谥“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庙号玄宗。

猜你喜欢的书

避寇集

避寇集

马一浮,浙江绍兴人。名浮,幼名福田, 字一浮,号湛翁,别署蠲翁、蠲叟、蠲戏老人。曾任中央文 史馆副馆长,浙江文史馆馆长,晚年为浙江大学教授。著有 《泰和会语》、《宜山会语》、《避寇集》、《复性书院讲录》、《尔 雅台答问》、《老子道德经注》等。本书为国学大师马一浮先生于1937-1941年期间所作。当时因抗日战争爆发,马一浮先生由桐庐经赣、桂辗转避地至四川,故自编为“避寇集"

须溪集

须溪集

宋代诗文别集。刘辰翁撰。刘辰翁字会孟,庐陵(江西吉安)人,须溪是他居住的地名。《须溪集》原本200卷,但传本颇稀,明代已很少见。清代初期,仅能见到《须溪记钞》8卷及《须溪四景诗集》4卷,前一种是文集,但所收篇什寥寥。康熙二十一年(1682)刻有《须溪集略》4卷,也是很简略的辑本。乾隆年间修《四库全书》时,从《永乐大典》中采辑出刘辰翁诗文,重新编次为《须溪集》10卷。卷1—5为记,卷6为序、题跋、说、赋,卷7为墓志铭,杂篇、古近体诗,其中有五古2首,七古5首,五律5首,七律9首,五绝1首,六绝2首,七绝7首。本集的卷8—10为词。据《四库全书总目》,上述10卷本已将《须溪记钞》中的篇什包括在内。刘辰翁的作品,以词最有特色,其词作承继辛派遗风,与张炎、周密等宋代遗民的词作风格有明显区别。其词另有《须溪词》辑本行世。本书除《四库全书》本之外,尚有《豫章丛书》本等较常见的版本。但《豫章丛书》本《须溪集》仅为7卷,不包括3卷词,但附有民国魏元旷撰《校勘记》、胡思敬撰《续记》各1卷。《四库全书》编者对刘辰翁提出了批评,认为:“所作诗文,亦专以奇怪磊落为宗,务在艰涩其词,甚或至于不可句读。”但无论怎么说,在宋代遗民中刘辰翁都是相当有影响的文学家。

垃圾

垃圾

短篇小说。彭家煌(署名岛西)作,原载《无名文艺》1933年6月1期。写后方留守处的排长黎纯五患眼病求医的故事,在向全排士兵讲话时,他控诉了旧军队的黑暗罪恶:“革命革命,革来革去,没有革出什么,只是反而多革出一些贫民,一些残废”。劝告大家“要明白,要下一个决心,团结起来,打开眼睛,向着你们所认为对的方向,光明的方向,勇敢的向前冲去”。小说也嘲讽了江湖医生秦永扬的自私、势利。这一作品曾受到《无名文艺》主编叶紫的称赞,认为它“描写细致沉痛”、“词章隽永诙谐”,是一篇“生动的作品”。

通鉴问疑

通鉴问疑

史评著作。北宋刘羲仲编。1卷。羲仲字壮舆,自号漫浪翁,仕至修史检讨。其父刘恕助司马光修《资治通鉴》,分掌三国至隋部分,于魏晋以后事考证精详。司马光常以史事纷杂难治者委刘恕,且相互致书以研讨之。此书即录恕与光往还论难之辞,所论皆三国至南北朝事,颇为精核。末附羲仲与范祖禹书一篇。

论语今注今译

论语今注今译

毛子水撰。台湾商务印书馆1975年10月初版。二十卷。系作者于1969年接受台湾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推行委员会出版计划、在讲稿《论语校注》的基础上,多次修改而成。收入王云五主编的“古籍今注今译丛刊”。作者自称“是为对古代经典已知门径而且有相当的思辨力的人而作的”(《自序》)。作者认为,台湾“现在通行的注本,已没有把旧时许多的误解匡正,而旧时若干通达的义训,反而废置不用”(同上),因而对《论语》重新注解。其中“今注”采用历代论语注本逐句注释。“今译”用现代汉语翻译。该书对文字训诂和与思想史有关的典故,亦择要引述。

卓峰珏禅师语录

卓峰珏禅师语录

一卷,清性珏說,宗位編(丁目作客慧錄),超原序,藍理序,有塔銘。南嶽下第三十一世,嗣衡山炳。附永絃法師語錄(三頁),依駒本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