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宣

道宣
  • 姓名:道宣
  • 俗姓:
  • 性别:
  • 朝代:唐代
  • 出生地:
  • 出生日期:公元596
  • 逝世日期:667年
  • 民族族群:

道宣(公元596—667年),唐代僧人。中国佛教律宗的创始人,佛教史学家。俗姓钱,原籍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另说丹徒(今属江苏)。20岁依大禅定寺智首受具足戒,并从智首听受律学,奠定了一生的律学基础。自称“居无常师,追千里如咫尺唯法是务,跨关河如一苇周游晋魏,披阅累于初闻顾步江淮,缘构彰于道听”(《关中创立戒坛图经序》) 武德七年(624)往终南山,栖居于仿掌谷修习禅定慧。在山整修10余年的律学心得,并于武德九年(626)撰成《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3卷(今作12卷),阐发了他为律学开宗的见解。后到各地参学,广求诸律异传,先后撰成《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2卷,《疏》4卷(今作8卷)《四分律比丘含注戒本》1卷、《疏》3卷《比丘尼钞》3卷(今作6卷)。这就是他所开启的南山宗义五大部疏钞。他曾为长安西明寺上座,参与玄奘译场。乾封二年(667)二月,在终南山麓清宫精舍创立戒坛,依所制义规为诸州沙门20余人传授具足戒。一生精持戒律,盛名远播于西域。因其长居终南山,故被称为“南山律师”。他所传授的《四分律》学,称为南山宗。由于他主张《四分》圆融之学,并以大乘的聚净戒为律学的归宿,正适应大乘佛教在中土的机运,故南山宗得以盛传。他的著作,据载有220余卷,《续高僧传》、《释迦方志》、《集古今佛道论衡》、《大唐内典录》和《广弘明集》等,均为佛教史上的重要名著。唐智升称他:“外博九流,内精三学,戒香芬洁,定水澄奇,存护法城,著述无辍”(《开元释教录》)。有弟子千余人,著名的有文纲,大慈等。

猜你喜欢的书

竹谱

竹谱

清陈鼎撰,一卷。鼎字定九,江阴(今属江苏)人。著有《东林列传》、《黄山志概》等。《竹谱》记竹之异者凡六十种,约四千七百字。书前张潮题辞:“竹,古人用以比君子焉。……能屈能伸而不改其节,晋王子猷谓不可一日无此君。”赞之曰“于受而读之,如数顷琅玕,森然在目,如渭川千亩, 坐享侯封,”是一种艺术享受。且以竹之文武才比作者,竹,以之削简,其文也,以之作箭,其武也。“然则定九之谱斯竹也,其殆自为写照也。”《竹谱》所收竹种名目繁多,备述其产地、特异形状及优美传说。计有回春竹、孝子竹、忠臣竹、凤尾竹、玳瑁竹、湘妃竹、筯竹,细腰竹等六十种,皆形象、生动而有韵致。其纪人者如湘妃竹、忠臣竹、君子竹;有象形者如凤尾竹、龙头竹;有状物者如箭竹、筯竹;亦有因实用价值得名者,如布竹、苦竹。每竹皆以美辞状其形色,简劲如画,情态万千。如“凤尾竹:产海南厓州,竹梢如凤尾,叶类凤毛,故邱琼山有‘月落斜穿金凤毛’之句。”极尽竹姿神韵,颇具文学价值。有《昭代丛书》本、《农学丛书》本。

白话隋书

白话隋书

《隋书》,纪传体断代史书。“二十四史”之一。八十五卷。其中帝纪五卷,列传五十卷,唐魏徵等撰。贞观十年(636)成书。记隋文帝开皇元年(581)至炀帝大业十四年(618)三十八年历史。其《五代史志》三十卷,唐长孙无忌等撰。显庆元年(656)成书。此为《隋书》白话文。

清德宗实录选辑

清德宗实录选辑

本书(二册三○六面一八三、六○○字)系选自「大清德宗景皇帝实录」之集辑;为清光绪朝在台湾割地前对其所作设施之纪录。在光绪建元至二十一年(一八六五~九五)间,初受同治十三年日兵侵台事件之刺激,着手筹办开发经营。其见于改革行政区划者,初设恒春县,继建台北府县;见于治理措施者,废除从前不准内地人民渡台各例并弛贩卖铁、竹之禁,实施「开山抚番」。十年,又因中法之战,法兵侵台;因受此一事件之刺激,筹防建设更趋积极。十三年建省,再度改革行政区划,分设台湾、台南、台北三府及台东直隶州;并送行清赋、开矿、筑路、通商、抚垦等工作。至二十一年,又因中日之战,日兵攻估澎湖;马关和款成,台湾却沦为日本殖民地。本书所见,大致如是。

管窥外篇

管窥外篇

二卷。元史伯璇撰。史伯璿字文玑,温州 (今属浙江)人。博通经史,深得朱子之宗旨,终身不仕。著有《四书管窥》、《辨论诸经史天文地理古今制度名物》等书。此书成于至正二十七年 (1367),为继《四书管窥》而作。皆记友人问答,以阐发其余义,大抵皆辨证之文,不主于诠释文句,实为作者的语录。书中关于天文、历学、地理、田制的议论颇多,对日、月、星、风、雨、陨石等有所阐发。如认为,云降则为雨,雨至于地则为水,雨与云实为一物。云是湿润之气上蒸而成,雨远望油然布空。其实油然布空是雨点,但因小而轻,随风飘动不下坠。若气薄雨点过小,则消散不成雨。若气浓雨点大而重,则下坠成雨。书中对佛、道二教,进行无情地批判,认为二教皆是伪妄,而佛教的危害更大。道教本来只是巫教,不足以动人,故采摭老庄虚无之说。而善恶果报,六道轮回之说,全是仿佛教的糟粕。故其感人不如佛教之甚,而人信者亦不如佛教之深。书中也有臆断之处,为宋元时期儒学家积习消除未尽的反映。此书自明以来,未有刊本。清康熙三十四年 (1695),吕宏诰始刻其书。清雍正十年(1732),王灵露等复续补而成,乃得行于世。有《四库全书》本,《敬乡楼丛书》本。

无明慧经禅师语录

无明慧经禅师语录

无明慧经禅师语录,四卷,明慧经说,元贤重编,刘崇庆序,日本性融跋,尉直正公跋,附塔铭,补刻嘉兴本明黄端伯序、德清赞。内题寿昌和尚语录,或寿昌无明和尚语录,或寿昌语录。

须达经

须达经

全一卷。南朝齐时求那毗地译于永明十年至建武二年(492~495)。又称须达长者经。收于大正藏第一册。本经叙说佛陀为给孤独长者(须达)宣说布施之法,谓布施不在于施物轻重,而系以信乐施、随时施、自手施、往而施与、知有行果报而行施与等五事为如法布施之关键。又布施金银尚不及持戒、皈依三宝、行慈心布施等之殊胜,而更殊胜者,则为观一切诸法之无常、苦、空、无我。本经之同本异译有长者施报经、三归五戒慈心厌离功德经、中阿含卷三十九须达哆经、增一阿含第二十七品之第三、第四、第五等三经、增支部9.20 Vela^ma 经等。其中以三归五戒慈心厌离功德经最为简要,其余四本略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