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尊

法尊
  • 姓名:法尊
  • 俗姓:
  • 性别:
  • 朝代:近代
  • 出生地:河北深县人
  • 出生日期:1902
  • 逝世日期:1980
  • 民族族群:

法尊(1902-1980),现代著名高僧、佛学家、翻译家、藏语文专家。俗姓温,法名妙贵,字法尊,河北深县人。汉族。


早年于五台山显通寺玉皇顶出家,民国11年(1922)在北京法源寺受具足戒,后去南京宝华山学法。12年(1923)入武昌佛学院,受教于太虚法师,学习法相、因明和显密各宗教义。14年(1925)转入北京藏文学院学习藏文,并从大勇法师学习藏密。次年,随大勇法师组织的赴藏学法团离京,经打箭炉(康定)到达甘孜,师从昌都的安东格西学习藏文和佛经。22年(1933)入藏,进拉萨哲蚌寺,师从东本格西研习《藏文大藏经》及各种经论。是年受太虚法师之托,离开西藏到武昌,任教于汉藏教理院。24年(1935),为了迎请安东格西到内地(汉藏教理院等处)传道授业,再次经海路由印度进藏,于25年(1936)到达拉萨,后因安东格西圆寂而使计划落空。同年取道印度等地回到重庆缙云山,代理太虚法师主持汉藏教理院,并往返于重庆等地讲经传法。1950年到北京,主持菩提学会藏文译事,为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翻译文件(汉译藏)。1953年中国佛教协会成立,被选为常务理事。1955年为《中国大百科全书》撰稿。1956年兼任中国佛学院院长,并在佛学院主讲佛教经论。


其学术贡献主要表现在佛教教育、佛经翻译和藏学研究3个方面。民国25年(1936)代理太虚法师主持专门培养佛学人才和弘传佛法的汉藏教理院,历时10余年,解放后又担任中国佛学院院长,培养了一批佛学人才,为中国现代佛教教育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他精通藏文、汉地佛教和藏传佛教,并曾获藏传佛教格鲁派的最高学位——拉然巴格西。为了沟通汉藏佛教文化,终生致力于藏文佛典的汉译,并且将部分汉文佛典译成藏文,所译佛典近百部,促进了汉藏文化交流。作为学者,他还致力于藏学研究,撰写了《现代西藏》、《我去过的西藏》、《西藏民族政教史》、《藏文读本初稿》等专著,编译出《宗喀巴大师传》、《阿底夏尊者传》、《格西曲札藏文字典》(与张克强等合译)等。其中,《西藏民族政教史》是汉族佛教僧人撰写的第一部藏传佛教史专著,在藏学界和佛学界都有一定的影响。《格西曲札藏文字典》翻译出版后,长期成为学习藏文、研究藏学的重要工具书。他还为中国佛教的组织领导工作贡献了力量。

猜你喜欢的书

善终旅店

善终旅店

《善终旅店》原名《比利时短篇小说集》,为比利时近代短篇小说精选集,由我国现代文坛著名诗人戴望舒先生精心选译。本书主要选译比利时的著名作家具有代表性的短篇小说,其中包括用佛兰芒语写作的皮思、德林克、都散、倍凯尔曼、曷佛尔、蒂麦尔芒、克尼思等人,以及用法文写作的特各司德、梅特林克、维尔哈仑、德穆尔特、克安司、勒穆尼、海伦思等人的作品共20篇。每篇作品都堪称经典,抑或浓挚动人,抑或苍老简括,在平淡朴素中烘托出使人流连忘返的故事。

读书作文谱

读书作文谱

清代文章理论著作。12卷。唐彪著。本书有清刊本,与《父师善诱法》合为一集。全书依次详细阐述了读书、作文、修辞、用字等各方面的问题,其宗旨在于强调:要想提高写作能力,一则必须加强品德修养,二则必须博学多能。三则必须讲求学习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不汲汲于文而文愈工”。他说:“文无他诀,惟贵体认。体认者,谓设以身处其地,处其时,而体认其理也。理之体认既真,则经书非先圣先贤之言,乃吾身真实固有之理。由是发为文章,句句皆真诠实谛,格自然佳,词自然畅,气自然顺矣。”在具体的写作方法方面,唐彪强调写好文章开头和注重细节描写。他指出:“一篇机局扼要”,全系于“文之发源”,“此处若能得势”,则以后就从容多了。“文之有描写,犹画者描写人容也。容貌毫发不肖,不得谓之工;即容貌肖矣,而神气毫发不肖,亦不得谓之工。故文章最重描写,而最难者亦无如描写也。是以描写宜细,不细即粗陋矣。描写宜详,不详即缺略矣。描写宜文,不文即俚俗矣。”唐彪还指出:学路要宽,师法要广。“专读应世之文,其弊也,恐思路流于浅庸,笔气流于平弱。操管为文,必不能超越流俗。专读传世之文,其弊也,恐刻意求深,而流为暗晦,敷词质朴而失于枯躁,又为功名所深忌。”

儒医心镜

儒医心镜

《儒医心镜》一书,原抄本中未见撰者与抄写者,书中每篇后,有“田氏考之曰”之语,田氏当为整理补充与抄写之人,然其事迹无法考。从此书引用书目看,下至明代,又不避“常”、“玄”等明末及清代之讳,因此,成书年代疑为明朝中期以前。此书开篇以歌诀形式记述了二陈汤、四物汤及小柴胡汤的加减法,基本涵盖了此三张方剂在临床上常见的兼症及用药变化,言简意赅,便于记诵,有很强的实用性。其后记载了二十六种内科常见疾病的病因病机、用药治法,其编写体例与宋代以来的内科重要方书大致相同。每篇先综合医经及前代诸医之论,叙述本病的分类、代表症状、辨证规律、治疗大法及预后,下列代表方剂及具体煎服法,然后再由田氏对此疾病的辨证治疗进行补充。

天籁集

天籁集

二卷。白朴撰。前有至元十二年(1275)西溪老人王博文子勉序,谓与白朴有三十年之旧,时会于江东。白朴言“作诗不及唐人,未可轻言诗。平生留意长短句,散失之馀,仅二百篇。愿吾子序之”。后经兵燹散失。洪武七年(1374),白朴孙白溟得之姑孰士大夫家,传写失真,字多谬误。经江阴孙大雅考订,序而归之,见洪武九年孙大雅序。清初朱彝尊编《词综》,憾未得白朴只字。康熙三十九年(1700),六安杨希洛从白朴裔孙白驹处得《天籁集》,由朱彝尊析为二卷,遂付刊行世。末附《摭遗》一卷,皆掇拾他书所载套数小令。朱彝尊跋云:“兰谷词源出苏辛,而绝无叫嚣之气,自是名家。元人擅此者少,当与张蜕庵称双美,可与知音道也。”傅增湘《藏园群书经眼录》卷一九云:“是书环溪王皜手书上版,书法秀美,如铁画银钩,雕镌亦精,堪与林鹿原手书《渔洋精华录》相伯仲。其朱竹垞序、像赞及诸跋,以行书隶书上版,印记套朱,实清初精刻本中之至精者。”光绪十八年(1892),王鹏运借皕宋楼所藏杨希洛刻本,刊于《四印斋所刻词》。王鹏运跋云:“此本从皕宋楼藏书移钞,即杨刻也。仁甫词洵如《提要》所云,清隽婉逸,调适韵谐,足与张玉田相匹。乃沈晦越数百年,始得竹垞、希洛为之表襮,而别集孤行,流传极鲜。其由显而晦,又将二百年矣。杨刻卷首有仁甫小像,末附摭遗,为所制曲,兹刻皆未之及。卷中讹阙,以无可校正,悉仍其旧云。”《全金元词》据四印斋本入录,上卷四十八首,下卷五十六首,共一百四首。间以丁氏善本书室藏钞本《天籁集》校正。

薜荔园诗集

薜荔园诗集

诗别集。明佘翔著。四卷。卷首有未署名序。其人品颇高,诗亦有清致,深受王世贞等的赏识与影响,甚至赞誉为“更教何物夸三绝,为有佘郎七字诗”(王世贞语)。仅存旧抄本,《四库全书》即据以收入。

我的生活

我的生活

自传。作者冯玉祥。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出版。作品记叙了冯玉祥将军1930年以前的生活经历。冯玉祥久驰沙场、身经百战,曾经生活在光绪、宣统和民国几个时期。作品从他降生人世写起,叙述了他弱冠从军,参加滦州起义,兴兵讨伐袁世凯;还记述了他进京力挫保皇复辟的张勋,驱逐废帝溥仪出故宫,直到参加北伐战争。作品反映了作者曲折复杂的经历,再现了中国近现代极为复杂而动荡的历史。作者援引资料丰富,其中有不少材料极其珍贵。以其亲身经历叙事写人,详而不乱,绘声绘色,真实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