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芗铭

汤芗铭
  • 姓名:汤芗铭
  • 别名:字住心、铸新
  • 性别:
  • 朝代:近代
  • 出生地:湖北蕲水(今浠水)人
  • 出生日期:1885年
  • 逝世日期:1975年
  • 民族族群:

汤芗铭(1885年—1975年),字住心、铸新,湖北蕲水(今浠水)人,1885年(清光绪十一年)生。其父本为诸生,为恢复祖上商业,弃儒营商,常年在长江沿岸九江、安庆等地奔走,后为北洋军阀段系要员。汤化龙是汤芗铭的兄长。汤芗铭少时入塾攻读,1903年中癸卯科举人。后肄业于武昌文普通中学堂。1904年2月,被署湖广总督端方选派前往法国留学。


1905年,孙中山由英抵法,在中国留学生中宣传革命思想,发展革命组织。一次演讲后,孙中山以听者均无异议,发给每人一张白纸,让他们写上“某某当天盟誓: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有渝此誓,人天共殛”。当时汤芗铭、向国华等十余人立誓加盟。事后,汤害怕清政府追究,对自己前途不利,就与向及在柏林加盟的王发科、王相楚一起去孙中山下榻的旅馆谒孙。乘孙不备,王发科、王相楚潜入孙的卧室,割破皮包,取出德、法两国留学生的誓词及法国政府致安南总督的介绍函等物品,跑到清驻法使馆向公使孙宝琦举报,以求将功赎罪;但孙宝琦并不愿意把事情闹大,只将名册掷于壁炉中焚毁,而把法文书函抄录一份,原件遣人送还孙中山。留学生闻悉,皆不齿汤等所为,汤无地自容,遂离法转往英国学习海军。


1909年,汤芗铭学成归国,先后任“镜清舰”机关长、“南琛舰”副舰长。1911年初,再调任海军统制萨镇冰的参谋,在萨身边办事。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北京海军部急令萨镇冰率军舰前往武汉,水陆夹攻起义军。当时停泊在上海黄浦江的军舰不多,有一些正在船坞修理,只有“楚有舰”能够立即出发。萨镇冰命汤芗铭一面拟电命令在胶东海面作夏季演习的“海容”、“海琛”两舰火速开赴武汉;一面通知“楚有舰”准备开船。10月12日,汤芗铭随同萨镇冰登“楚有舰”自上海出发,溯江西上,所有参谋、副官、秘书的事务皆由汤一人担任[1]。10月17日,到达汉口刘家庙江面,先期抵汉的长江舰队统制沈寿堃向萨镇冰报告了军官郑礼庆、朱孝先投向革命的情况。几天后,黎元洪派朱孝先假扮洋人送信给萨,请萨共举义旗,萨默然不语。又逾数日,黎托中国红十字会总医生瑞典人轲斯送信,重申前请,萨还是没有表示。见萨举棋不定,汤芗铭乃派员入武昌城给其胞兄汤化龙送信,时任武昌军政府政事部长的汤化龙回信叫他“早日反正,以立殊勋”[2]。汤遂与“江贞舰”舰长杜锡珪分途活动,并劝萨率海军起义。大势所趋,但萨镇冰推辞自己年纪已大,愿自行引退,乃乔装商人,乘太古轮船公司客轮返回上海。汤芗铭即召开会议决定起义,被众人推为临时海军司令。汤即派人向九江军政府取得联系。黎元洪派李作栋持致汤化龙亲笔函和慰劳金驰赴九江慰问;并任汤芗铭为海军第二舰队司令官,请其即日开到武汉江面助战[3]。汤率领的海军舰只在刘家庙至汉阳的江面游弋,与清军作战。后因“海容舰”船头中弹数十处,其余各舰亦有损伤,乃率舰返回上海修理。


1912年1月,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黄钟瑛任海军总长,汤芗铭任次长兼北伐海军总司令。当时有许多留欧的革命党人因汤芗铭曾参与盗取誓约,提出异议。孙中山认为,汤率海军起义,对革命有功,吾党可以不念旧恶,反对者始息议。汤率领“海容”、“海琛”等舰至烟台,帮助革命军收复登州及沿海各地。后他又应关东都督蓝天蔚之请,派“海容”等舰到秦皇岛、营口等地示威,以壮声势。


随着南北议和的成功,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汤芗铭从烟台入京觐见,袁对他礼遇有加,倍加拉拢,汤感激不已。4月6日,汤芗铭被袁任命为唐绍仪内阁海军次长,继后又任陆徵祥、赵秉钧内阁的海军次长。8月25日,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汤芗铭加入,但在9月1日即宣布退出。1913年7月,“二次革命”爆发,汤芗铭奉袁世凯命率“飞鹰舰”赴九江镇压,与江西招抚使段芝贵、师长李纯等协同攻占湖口;又率第二舰队转战赣、皖,攻击长江下游讨袁军,后回驻岳州。袁世凯以汤镇压讨袁军有功,授以勋二位、上将衔海军中将。同年10月又任为署湖南都督兼查办使,并暂兼理民政长。二十九岁的汤芗铭志得意满,效忠袁氏不贰。1914年6月,汤芗铭被任命为靖武将军,督理湖南军务兼巡按使。


汤芗铭深知袁世凯对革命党人之仇恨,又得其兄汤化龙之特别嘱咐,在湖南的几年里,实行残暴统治,对革命党人肆意杀戮;湘民不断发动反袁反汤斗争,汤更是血腥镇压,被湘人称为“汤屠户”[4]。


1915年,袁世凯加紧筹谋帝制,杨度等人成立“筹安会”积极鼓吹,汤芗铭亦在湖南设立专门办事机构,捏造民意,以堂皇之表册,典雅之辞藻,把袁世凯说成天愿人归的圣明天子,敦请“早正大位,以慰民望”。汤还在湖南演出一场“民选”的丑剧,让选民按指定的席位入座,采用记名投票法,在印着“兹推戴袁大总统为中华帝国大皇帝”的选票上填写“赞成”和自己的姓名。汤芗铭在湖南如此卖力地制造舆论,深得袁的欢心,于1915年12月21日袁称帝前夕,被特封为“一等侯”[5]。


袁世凯称帝遭到全国人民的反对,被迫于3月22日宣布取消帝制,仍称大总统;但全国反袁斗争继续高涨,各省纷纷宣布独立。直到5月28日,汤芗铭亦被迫宣布湖南独立,并称与袁世凯脱离关系。6月3日,汤芗铭又致电袁世凯,不承认其为总统。袁世凯于6月6日病亡后,好事者挽以一联曰:“起病六君子,送命二陈汤。”以两服中药名,喻指筹安会“六君子”和最后通电反袁的四川将军陈宧、陕北镇守使陈树藩和湖南都督汤芗铭。7月,汤芗铭被逐出湖南。


其后,汤芗铭寄寓北京,以研究佛经自遣。他声言不问政事,其实只是一种韬晦之计。1917年1月,黎元洪任其为信威将军;8月,汤为国务院“战时国际事务委员会”委员。1923年初,汤经过一番活动,被任命为湖北省长。他带着秘书从北京出发,先到保定谒见直系军阀首领曹锟,又至洛阳拜见吴佩孚。吴以鄂人反汤为辞,劝汤“好自为之”。汤无奈,默然回到北京。经过一番疏解,汤再次南下前往武汉。汤虽然先布置了“迎汤团”到汉口车站迎接,但因不敌以湖北督军萧耀南为背景的“拒汤团”,汤被迫改乘军舰抵达武昌。汤芗铭原是想以“鄂人治鄂”为名出任湖北省长,但终究拗不过直系军阀的势力。萧耀南发布公告说:“省长一职经士民环请,辞不获准,勉兼省篆。”曹锟贿选总统上台后,正式发布命令:“特任萧耀南暂行兼署湖北省长”,“湖北省长汤芗铭呈请辞职,汤芗铭准免本职。”[6]汤芗铭难以立足,不得不黯然离开湖北。


1924年9月,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汤芗铭被直系任为会办军事执法司。直系失败后,汤芗铭没有活动余地,只好蛰居上海研究佛教。1928年7月1日,南京国民政府下令通缉劣迹昭著之王揖唐、吴光新、汤芗铭等人,汤隐匿不出。1930年,阎锡山、冯玉祥和汪精卫等在北平召开“扩大会议”反蒋,任汤为湖北安抚使,但不久阎、冯兵败下野,汤之任职乃成一画饼。1933年4月,张君劢等在北平成立国家社会党,汤因与张有旧谊而出任该党常务理事兼组织部长,嗣后主持北平党务。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7月底北平沦于敌手,汤芗铭一度充当敌伪的维持会长,后赴重庆。


抗战胜利后,“国社党”与“中国民主宪政党”于1946年合并改组成立“中国民主社会党”,汤芗铭任中央组织委员,积极从事民社党活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汤芗铭在北京两次被捕又获释,后一次给予免予起诉的处分。汤懂得多种文字,于1958年拟了一个“汉、藏、梵、英、法佛教名词辞典编译计划”,首述理由,次为收集佛教术语注意之点、体例以及工作人数、时间等,未能付之实行。1975年初,汤芗铭于北京病死。


猜你喜欢的书

白氏长庆集

白氏长庆集

中国古代诗文别集。唐代白居易撰。此集的最早编定者为白氏的好友元稹,约成于穆宗长庆年间。50卷,收有白前半生的作品,除各类诗外,还收有赋赞等散文。白氏生前曾亲自对自己的诗进行多次编集、整理,并请人抄写数份,分存各处,把诗分为讽谕、闲适、感伤、杂律四类,并于会昌五年(845)写有《白氏集后记》,自云:“白氏前著《长庆集》五十卷,元微之为序;后集二十卷,自为序;今又续后集五卷,自为记。前后七十五卷,诗笔大小凡三千八百四十首”,后经兵乱,虽有散佚,但大多完整保存下来,并以《白氏长庆集》、《白氏文集》或《白香山集》之名传世。宋绍兴间刻71卷本《白氏长庆集》是现存最早的白集刻本。又有明万历马元调刻本,71卷,附录1卷;汲古阁本;《四部丛刊》本等。1979年中华书局出版顾学颉校点《白居易集》71卷,外集2卷,书末附有有关白居易的传记和序跋及重新编写的白居易年谱简编等。此集以绍兴本为底本,搜罗较为完备,为今日最流行之版本。其中卷三十八、《外集》下卷共收有赋文18篇。这些赋作华而不艳,美而有度,借物抒情,针贬时弊,体现了他“为文者必当尚质抑淫,著诚去伪”、“文章合为时而著”的主张。

战略辑佚

战略辑佚

辑本一卷,又称《司马彪战略》,西晋司马彪撰。史志均无著录,但《三国志》裴松之注、《太平御览》多有所引。而司马彪的兵学著作《隋书·经籍志》著录有:“《兵记》八卷,司马彪撰。一本二十卷。”两《唐书·经籍志》著录为“十二卷”。一般认为《战略》应为《兵记》中的篇目,该书散失已久,有清人黄奭辑本。就现存内容看,大体以兵家人物的战例或言论分条项,评述其用兵思想和作战谋略。书名“战略”,或为节略战例之义。

中庸衍义[标点本]

中庸衍义[标点本]

十七卷。明夏良胜撰。良胜字于中,南城人。正德戊辰进士。官至太常寺少卿。事迹具《明史》本传,自宋以来,取古经之义,括举条目而推衍其说者,始叶时《礼经会元》,嗣则真德秀《大学衍义》,良胜又因德秀之例,以阐发《中庸》。其书成於嘉靖间,盖以《大礼疏稿》事谪戍辽海时作也。自性、道、教、达道、达德、九经、三重之属,一一援据古今,推广演绎。至於崇神仙,好符瑞,改祖制,抑善类数端,尤究极流弊,惓惓言之。盖皆为世宗时事而发。然务抒献纳之忱,而无一毫怨怼讥讪之意,斯所以为纯臣之言也。中颇采邱濬《大学衍义》之说。

撰集三藏及杂藏传

撰集三藏及杂藏传

失译人名附东晋录,大意与后经同,而是四言偈述,兼释三藏与杂藏事。

唯识三十论颂

唯识三十论颂

梵名Trim!s/ika^-vijn~apti-ma^trata^-siddhi 。全一卷。世亲菩萨造,唐代玄奘译。又作唯识三十颂、唯识三十论、三十唯识论、高建法幢论。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一册。以三十偈颂诠释唯识教义(前二十四行颂明唯识之相,后一行颂明唯识之性,最后五行颂明唯识之行位)。乃瑜伽十支论之一。世亲临终之际,以三十颂六百言阐述大乘法相之妙趣。其后,护法、安慧等诸论师各为三十颂作注,并加序分、流通二颂。高宗显庆四年(659),玄奘以护法学说为主,合糅诸论师之作,而译成‘成唯识论’十卷。每一偈均先立万法乃唯识所变现,分能变之识为异熟(第八识)、思量(第七识)、了别境(前六识)等三种,次辨唯识之理,最后揭示唯识三性及修行阶位。注疏有成唯识论十卷、略释一卷(窥基)、唯识三十论约意一卷(明昱)、唯识三十论直解一卷(智旭)、唯识三十颂锦花一卷(真敬)、唯识三十颂略释四卷(圆明)等。又南朝真谛所译之转识论为本书之异译。

佛说大集法门经

佛说大集法门经

亦称《大集法门经》。佛教经典。宋施护译。二卷。是《长阿含经》之第九《众集经》的异译本。谓佛命舍利弗为众说法,因而共集佛说,从“一法”(一切众生皆依食住)说起,逐次增一,说至“十法”(无学法)为止。见载于中国历代大藏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