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文会

- 姓名:杨文会
- 别名:字仁山
- 性别:男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安徽石埭
- 出生日期:1837
- 逝世日期:1911
- 民族族群:
杨文会(1837~1911),中国近代著名佛学家。字仁山,安徽石埭(今安徽石台)人。10岁开始受读。喜读奇书,凡道家兵书及诸子莫不购置,音韵历算、天文舆地以及黄老庄列之术也靡不探赜,韫之于心。因读 《金刚经》、《大乘起信论》,萌心向佛。1865年到南京,得经书数种,立下唯流通佛典,普济众生之大愿。感于佛书散佚,唯于求得,遂于好友十余人,募捐集资,于1866年在南京创立金陵刻经处,首刻《净土四经》。1873年辞去公职,专心在家事佛,究竟佛乘,又去外地搜求佛典。1878年随曾纪泽出使英法二国,考察西方政治、经济、教育情况,学习天文、显微、测绘等。自治天文地球仪器。1886年又随刘芝田出使英国,考察政治、制造诸学。他致书日本友人南条文雄,购求中国古佚佛书,在日本找回失传经疏300余种,随即选出善本刊印流通。1895年与锡兰 (今斯里兰卡) 僧人达磨波罗在上海会面,相约复兴印度佛教,因感于佛教教育迫切,乃自编《佛学初学课本》。1907年于刻经处创办佛教学堂祇洹精舍,这是近代中国第一所新式教育的佛教学堂,开设汉语、英文、佛学等课程,学者20余人,不久停办。1910年与人创办佛学研究会,自任会长,每月讲经一次,研习佛法。75岁逝世,入塔于金陵刻经处。杨文会一生弘法40余年,刻经流通百万卷,印刷佛像十万张,整理佛经数十种,注释百余卷。杨文会先生是中国当代佛教复兴的开创者之一。他对当代佛教事业的贡献一是刊刻整理流通佛典; 二是兴办佛教教育,培养佛教人才。主要著述有 《等不等观杂录》 和《杨仁山居士遗著》。杨文会自称其佛学思想是大乘之机,他思想开放,广而纳之,对佛教各宗均有涉及。认为中国佛教有 “十宗”;提出 “转七识为平等性智,使天下人无不同仁”的观点。他早年 “崇禅宗而轻净土”,晚年则强调“一切法门皆趋净土一门”,全心归于净土,往期西方。此外,对各经的源流梳理考证和用佛教教义来诠释儒、释、道经典也是他佛学成就的一个重要方面,所以说他的佛学思想是极为丰富的。
猜你喜欢的书
宦游日记
明人徐榜《宦游日记》反映了他践行的为政之道、为政之德与为政之术。作为亲民之官,徐榜主张为官者应恪守秉公保民的为官准则,同时加强道德自律,提升自身勤政尽职的行政修养,坚守清廉自洁的道德底线。在自箴自警的同时,《宦游日记》还具有教化功用。
尸子
战国时尸佼作。《汉书·艺文志》杂家类著录“尸子二十篇”,谓尸佼为鲁人。《史记·荀卿列传》“楚有尸子”。裴骃集解引刘向《别录》说:“楚有尸子,疑谓其在蜀。今按《尸子》书,晋人也,名佼,秦相卫鞅客也。卫鞅商君谋事划计,立法理民,未尝不与佼规之也。商君被刑,佼恐并诛,乃亡逃入蜀;自为造此二十篇书,凡六万余言,卒,因葬蜀。”书已散佚。唐《群书治要》卷36,录有《劝学》等13篇。清汪继培辑有14篇与若干片断,较为完善,但已非原书。其中存有先秦佚说甚多。其学术思想,“非先王之法,不循孔子之术”(刘向《孙卿子叙录》)。提出“执一以静,令名自正,令事自定,赏罚随名”(《尸子·公事篇》)的主张。但有兼综、贯通各家学说的倾向,提出:“墨子贵兼,孔子贵公,皇子贵衷,田子贵均,列子贵虚,料子贵别囿。其学之相非也数世矣,而巳皆弇(同掩)于私也。……若使兼、公、虚、均、衷、平易、别囿一实也,则无相非也。”(《尸子·广泽篇》)
戴丽三医疗经验选
临床医著。戴慧芬等整理。本书分两部分: 前为论著,收录戴氏有关方证研究论文6篇;后为医案,选辑戴氏内、妇、儿等科病证82题,每题有医案若干例,经方时方并用,且能灵活化裁。1980年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论著部分阐述了桂枝汤在中医治疗中调和营卫的原理、姜桂苓半汤的组成原理与临床运用、三豆汤及其加减方的临床运用、麻黄人参芍药汤治疗咳血的原理与运用,以及麻疹、牙痛的病理机制与论治;医案部分介绍了75种病证100余例医案的详细诊疗过程,阐述了作者对病因的分析、遣方用药及临证、心得。《戴丽三医疗经验选》语言简练,病例精详,内容丰富,适合各级中医从业者阅读参考。
周易象旨决录
明熊过撰。七卷。《四库全书》本。此书大旨,颇取汉代《易》家重视《易》象之说,并对《周易》经传文字、音义多有考证辨析。《四库全书提要》指出:“是书据过《自序》,初名《易象旨》,后遂加‘决录’之名。案《三辅决录》,名始赵岐,而命名之义,古无传说。以意推之,盖定本之谓也。自序称:“初闻闽人蔡清善为《易》,购得其书,惟开陈宗义,不及象,于是稍记疑者为赘言。辛丑谪入滇,晤杨慎,劝成此书。”书主汉学,故以言象为主。所言皆于古有据。并据旧说证今文,证字一百零一,证音三十八,证句二十六,证脱字七十九,证衍文三十八,应移置的地方三十二,证旧以不误为误者三。所依据的有郭京所伪托之书,及吴澄所改本,但大多可信可据。
似水流年
张恨水少年时就十分喜欢南唐后主李煜的那首《乌夜啼》:“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于是取了“恨水” 二字作为笔名,意在勉励自己珍惜光阴,不要叫时光像流水一样白白东逝。“恨水”原是为了惜时。而《似水流年》的主人公名字恰恰就是黄惜时,该文描写安徽青年学生黄惜时到北平上大学,火车上遇女青年白行素,一见钟情。到北平后黄又结识交际花米锦华,黄竟抛弃女友与米同居,挥霍其父半生积蓄……黄的父亲到北平索款,黄在米面前竟不认其父,后被米识破,离黄而去。黄流落街头,贫病交加,愧恨难当,发愤做了徒步旅行家。
鲍溶诗集
六卷。《外集》一卷。唐鲍溶(约813前后在世)撰。鲍溶,字德源,生卒年均不详。元和四年 (809)举进士,诗人,仕途不得志。但他所作古乐府诗,成为当时独步诗坛的绝唱。与李益为尔汝之交,韩愈、李正封、孟郊也与他有交往。著有《鲍溶诗集》。其诗“气力宏赡,博识清度,雅正高古,众才无不具备。”(《唐才子传》)。晚唐张为作《诗人主客图》记述中,晚唐诗歌流派,以鲍溶为 “博解宏拔主。”《鲍溶诗集》,《四库全书》以江南叶裕家抄本收录,六卷,《外集》一卷。《四库全书总目》说:“其集宋史馆旧本五卷,讹题鲍防,曾巩始据《唐文粹》、《唐诗类选》考证,又以欧阳修本参校,增多三十三篇,合旧本共二百三十三篇,厘为六卷。宋代曾巩校订时又增加欧阳修家藏本所载的三十三首集外诗。此书宋刊本未见著录。明有毛氏汲古阁刊本六卷,《集外》诗一卷,清人席启寓辑刊 《唐诗百名家全集》中也有《鲍溶集》六卷,《补遗》一卷。较好的善本还有旧藏天一阁(现存北京图书馆)的明抄本。《新唐书·艺文志》著录 《鲍溶集》五卷,另 《全唐诗》卷四八五一四八七录存其诗三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