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昌治

徐昌治
  • 姓名:徐昌治
  • 别名:
  • 性别:
  • 朝代:明代
  • 出生地:武源(位于江苏)人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徐昌治,明末武源(位于江苏)人。法名孝廉,别号无依道人。任杭州府海宁县盐官。因读楞严经而弃官舍儒,趣入禅门。崇祯元年(1628),谒金粟寺之密云圆悟,受圆悟之法嗣石车通乘之钳锤。崇祯十一年,从费隐通容住于天童山,受命撰辟邪集。其后,历参金粟寺之隐元隆琦、福严寺之寿和尚等。清顺治十三年(1656),接受费隐通容之付法,其间为费隐通容所撰之五灯严统作序,并独立刊行之。尝为径山志及百痴行元、隐元隆琦等人之语录作序。撰有祖庭指南二卷、醒世录八卷、高僧摘要四卷、无依道人录二卷、百痴和尚梵胜散录一卷等。[五灯全书卷七十一、无依道人录自叙]

猜你喜欢的书

光绪新竹县志

光绪新竹县志

台湾地方志。清郑鹏云、陈朝龙、曾逢辰修纂。六卷。鹏云字毓臣,福建永春人。光绪廪生,官淡水厅训导。朝龙有《新竹县采访册》已著录。光绪十八年始修县志,十九年(1893)成书。后因书稿散失,二十三年郑、曾二氏重新厘订,因《新竹县采访册》分立类目。有封疆、建置、赋役、学校、典礼、职官、选举、列传、古迹、兵燹、文征、风俗十二门。翌年又因建制变更而中断。留下四卷十二篇,以八景居首,列传、古迹、兵燹、文征实属残稿。1959年11月,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整理其稿本,移八景于山川后;立“封域志”,将沿革移至山川前;风俗、古迹、兵燹改为考一、考二、考三;将卷四各考与文征合并。凡错字、脱字,均予订补。有台北《中国方志丛书》本。中国科学院、厦门大学、福建师大、台湾和日本藏有抄本。

太上灵宝升玄内教经中和品述义疏

太上灵宝升玄内教经中和品述义疏

太上灵宝升玄内教经中和品述义疏,原不署注疏者姓名,从内容文字看,似为唐人所作。一卷,收入《正统道藏》太平部。本书是南北朝道经《升玄内教经》卷七《中和品》之注疏。作者以隋唐重玄派哲理疏解原经。条分缕折,发明双遣有无,弃边取中,不滞于善恶之义。如开篇第一段疏文即云:「夫中和经者,盖是登真之妙诀,入道之要方,理贯重玄,义该双遣。」又云:「所言中和者,中是非外之名,和是顺从之目。摄心于内,呼之曰中;顺道无违,乃受和称。」「恩善舍恶,名曰中和。」 此段为全书要旨。

石仓历代诗选

石仓历代诗选

诗总集。明曹学佺(1574—1647)辑。五百○六卷。学佺字能始,号石仓,侯官(今福建福州)人。万历进士。曾官广西参议、礼部尚书。因著《野史纪略》被削籍。明亡,入山投缳死。有《易经通论》、《舆地名胜志》、《蜀中名胜记》、《石仓集》等。是编所选历代之诗上起古初,下迄于明。旧名《十二代诗选》。然汉、魏、晋、宋、南齐、梁、陈、魏、北齐、周、隋十一代,即录古逸,乃缀于八代之末,又并五代于唐, 并金于元。体例名目,多有不合。故《四库全书》编者改其版心所提《历代诗选》为集名。约明末成书。凡四百○一万七千余字。正文含古诗二卷, 晋诗二卷,宋诗一卷,齐诗一卷,梁诗三卷,陈诗、隋诗、北魏诗各一卷,古逸歌谣一卷,初唐十八卷,盛唐十五卷,中唐二十七卷,晚唐二十九卷,咏史诗一卷,方外七卷,宗风一卷,诗及拾遗十二卷(总计唐诗百一十卷),宋诗百七卷,元诗五十卷,明诗初集八十六卷,明诗次集百四十卷(总计明诗二百二十六卷)。收有宋寇准《江南春》、元许衡《游黄华》、明黄省曾《折杨柳行》等诗。此本所选, 卷帙浩博,上下二千年间,作者皆略存梗概,去取亦大都不乖风雅之旨。唯金代仅录元好问一人,有偏颇疏漏之嫌。据千顷堂书目,学佺所录明诗,尚有三集一百卷,四集百三十二卷,五集五十二卷,六集一百卷,今皆未见,是本所收,止于嘉靖隆庆间。有《四库全书》本。

泾林续记

泾林续记

一卷。明周玄暐撰。周玄暐,字叔懋,一字缄吾,昆山(今江苏昆山)人。生卒年不详,万历丙戌(1586)进士,官至云南道御史,《昆山县志·周复俊传》后附有他的事迹。按周复俊为周玄暐祖父,曾著有《泾林杂记》一书,该书题《续记》,以示承先人之书而作。书为笔记体文,所记为明代弘治、正德以来朝野遗闻掌故。其中如严嵩父子弄权,忠直之臣杨继盛、沈炼等被严陷害等事,叙述详备,且倾向褒贬鲜明,具有一定史料价值。而对专宠严氏父子的皇帝,则多有回护开脱,罪责全推在严氏狡猾,善于揣摩迎合上意;又云严嵩所为,全出于其子严世蕃之谋,则只可作一家之言。书中记张居正事,多有诋毁:不仅发掘隐私,言张死于纵欲;且指斥其包藏祸心,染指神器。对张居正这样政绩比较显著的政治家做出如此评价,则出于作者的门户之见,不足为史证。该书有涵芬楼秘笈本,功顺堂丛书本。

诗集传名物钞

诗集传名物钞

八卷。元许谦撰。着述除《诗集传名物钞》外,还有《读书丛书》、《白云集》等。许氏鉴于朱熹《诗集传》重视文意的阐释而疏略于名物典故,于是写下《诗集传名物钞》一书。其体例一诗一释,先列诗名,下注诗旨,若不同于《诗序》,以“异”标出。阐释分“经”“传”两层,“经”阐释诗旨与义理;“传”阐释名物、典故、地理、音韵等。该书成就有三:一,对《诗经》中众多的名物,在总结前人注疏的基础上,以丰富的知识进行考订,训释。阐述其命名、变迁以及在诗中的作用,许多名物的训释可构成一段小史。对进一步理解《诗经》,对历史学、博物学都有重要的价值。二,该书虽以“名物钞”命名,但也重视诗旨与艺术的训释,有许多可取之处,如《秦风·无衣》旧说为讽刺诗,许氏则认为“秦人乐攻战”,该说更为合理。三,在研究方法上既承受师法又不拘守师法。许氏是王柏的再传弟子,书中承袭着王柏的许多成果,但对王柏删掉国风三十二篇的作法并不遵从。《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之:“盖渊源接受,各尊所闻。然书中实多采陆德明《释文》及孔颖达《正义》,亦未尝株守一家,名之曰钞,盖以此云。”不足之处是道学气太浓,甚至用“三纲五常”去阐释周代的人伦关系。对“二南”篇目的更动,卷末所附的《诗谱》,对诗篇年代的考订,均缺乏充分根据,表现研究中存在着一定的随意性。版本有《通志堂经解》本(康熙本、同治本),《金华丛书》本(同治光绪本、民国补刊本),《丛书集成初编》本。197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据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

菩萨本缘经

菩萨本缘经

亦称《菩萨本缘集经》。佛教经典。古印度僧伽斯那撰,三国吴支谦译。共分八品,记叙本生故事八个。不少故事已为其他本生经所收。见载于历代大藏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