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谅

- 姓名:源谅
- 别名:
- 性别:
- 国籍:
- 出生地:
- 出生日期:1705
- 逝世日期:1772
- 民族族群:
源谅(1705—1772)撰。源谅,为清乾隆时北京潭柘寺僧人。出家学法尤重律宗法门。他持律精严,研习律宗义理颇下苦功。积多年修持经验和文笔功底,撰成《律宗灯谱》一书。
释源谅,字恒实,姓侯氏,东光人也。六岁依吴桥三元庵钧一薙染。康熙六十年,受具于岫云德彭,提挈梵纲,专求律范。雍正元年癸卯,初为引礼,指导新学,多方诱进,昕夕罔怠。六年戊申,勿遘痺疾,四体不仁,息心静养。寻就瘥可,负杖出游,历诸禅讲。所如不合,径还旧土。因念病苦,多缘宿业,遂自设坛,晨昏礼懺,默求垂护。孳孳三载,身始健强。乃梯五台,觐礼文殊。复来潭柘,会启龙华,留为引礼。乾隆元年,始理教授,更进谒磨。辛酉冬,得主法席,益励精修,研味梵典,开建阅藏道场。甲子中春,高宗幸临,寺众整肃,品物明洁。天颜有喜,赐白金二百。额聊诗章,多出宸翰。其他赏赐,又复称是。甲申冬,圣驾重游,驩情胜昔。所赐有铜佛金经塔图,并白金三百,御书四额,皇太后加赐镂金器品数十事,皆前所未有。谅为人宽厚寡言,不矜不忌。虽遇路人,爱之如亲。新学之徒,尤殷启迪。专教务化,不躬琐细。故四众悦豫,福应俨臻。以乾隆三十七年四月二十日示寂,寿六十有八,腊四十有五。塔于莲花蜂右。【新续高僧传四集】
源谅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备忘集
又称《海忠介先生备忘集》。文集。明海瑞(1514—1587)撰。十卷。瑞字汝贤,一字国祥, 自号刚峰,琼山(今属海南)人。回族。嘉靖举人。曾官南平教谕,应天巡抚、南京右佥都御史。家境清贫,为官清廉。一生惩治贪污,平反许多冤案,人称“海青天”。曾因上疏触怒世宗,逮狱论死;亦因得罪权贵被罢官十六年。七十二岁又被起用,病卒于任。时市面停业,送葬哀悼之列百里不绝。卒谥忠介。有《元祐党人碑考》。是集乃康熙年间瑞六代孙廷芳重编,约十五万四千字。正文含奏疏一卷,序三卷,书、附录二卷,杂说一卷,附录三卷。瑞生平学问以刚为主,尤以奏疏直刺朝廷之弊称著。其中《治安疏》敢于批评皇上迷信道教,不理朝政;《改折禄米仓粮疏》、《开吴淞江疏》等,反映他以工代赈。疏浚吴淞江,消除水患等功绩。《严师教戒》则提出他做人的标准。有康熙间刊本,《四库全书》本。
中国大文学史
中国文学史著作。谢无量著。上海中华书局1918年10月初版。全书分绪论、上古文学史、中古文学史、近古文学史、近世文学史等五编。由传说中的五帝至秦为上古,汉至隋为中古,唐至明为近古,有清一代为近世。作者在《绪论》第五章《古来关于文学史之著述及本编之区分》中述其体例说:“每期各分章节。先述其时势,次及文人出处,制作优劣。附载名篇,以资取法焉。”《绪论》中还对文学的定义、文字的起源及变迁、古今文学的发展趋势、中国文学的特质等问题阐述了自己的看法。作者综合了刘勰、阮元等人的观点,采用广义的文学概念,以“文学为施于文章著述之通称”。并认为,唐以前之文主骨,唐以后之文主气,风尚所趋,代有偏重。为此他从所谓精神上观察古今文学发展趋势,将中国文学分为创造文学、模拟文学、国家文学和平民文学几大类,而其最美的特质在于奇偶相生、抑扬顿挫的骈文律诗。 由于作者以广义的文学涵义为指导思想,所以该书不仅介绍诗、文、词、曲和小说戏曲,还着重探讨了某些与文学发展有关的文体或思潮。以上古时期第二章第二节《黄帝时文学及于后来之影响》为例,作者列举古今诸书所称黄帝时的文体就有:颂、铭、议、曲、诏命、道书、医书、小说、阴阳家、纵横家、杂家、兵家、天文、历谱、五行书、占书、神仙书。作者认为,黄帝时文字既具,诸学并可传述,“黄帝诚于文学诸体,有开创之功也”。中古文学第十七章《元嘉文学》一章中还着重介绍了范晔与史学。同时作者还注意探讨各种社会现象、哲学思潮对文学的影响,如第二编中介绍了佛教输入、儒佛相争以及魏晋老庄学派等与文学发展的关系,避免了单纯罗列文学事实的简单化倾向。 该书力求做到言出有据,广泛征引古今文人学者的有关言论为本书立论做证。并有意识地尝试借鉴西方学者对语言与文学的研究成果。作者专辟一节介绍了西方学者有关文学定义的各类观点。在《字类分析与文章法》一节中使用西方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分析汉字,也颇有借鉴意义。
纂得确
李义山以滑稽巷谈撰《杂纂》书一卷。载列事条,中情极确。继后,王君玉、苏子瞻、黄允交俱仿其意,各有续纂,而确当亦不逊于义山。予读诸纂,其间事系于身心家国者甚少,因另辑十类。篇目俱以一正一反,两两并列,令读者知某某为宜当行,某某为宜当戒,则举止有所凭式。较之前人《杂纂》,似有益也。辑成此书,以俟异日后有感发,再加增续。省庵徐先生见而高声谓予曰:“纂得确!”予乃不遮厚颜,即以此三字名其书。天基石成金撰。
夜雨飘流的回忆
十六年——一九二七——底冬初十月,因为父亲和姊姊的遭难,我单身从故乡流亡出来,到长沙天心阁侧面的一家小客栈中搭住了。那时我的心境底悲伤和愤慨,是很难形容得出来的。因为贪图便宜,客栈底主人便给了我一间非常阴黯的,潮霉的屋子。那屋子后面的窗门,靠着天心阁的城垣,终年不能望见一丝天空和日月。我一进去,就象埋在活的墓场中似的,一连埋了八个整天。
贞观政要译注
集录唐代“贞观之治”的政治法律观点和业绩的重要文献。唐吴兢撰。它分类编辑了唐太宗与魏徵、房玄龄、杜如晦等大臣的问答、大臣的诤议和所上劝谏的奏疏以及唐代的政治法律设施。全书包括《刑法》、《公平》、《赦令》、《君道》、《君臣鉴戒》、《择官》、《政体》、《纳谏》等,共10卷40篇,记述了贞观年间(627—649年)唐太宗君臣“安人宁国,先存百姓”、“正身修德”等的治国思想;削减繁苛,法贵宽平,简约刑罚的立法思想和“设法与天下共之”的守文奉法的“慎杀”的司法思想。《贞观政要》中关于贞观年间的史实比《旧唐书》、《新唐书》和《资治通鉴》等书都较详尽,是研究唐初和中国封建政治和法律思想的重要文献。
峨眉山志
佛教史志。清蒋超撰。十八卷(馀志一卷)。成书于康熙十一年(1672)。是一部以记述峨眉山佛教事迹为主的志书。共分九个部分,分别叙述了峨眉山的地理概貌、山川形胜、风土人情以及佛教事迹等。所记名僧七十九人,道教人物二十四人。书中还收有历代文士游峨眉山的诗词及有关峨眉山的敕令、碑铭等资料,是研究峨眉山佛教史的重要资料。该书刻印于清康熙二十八年。道光十四年(1834)按原版印刷时,曾多处作了补刻(版存伏虎寺)。民国23年(1934),印光在原刻本的基础上,重修《峨眉山志》,改十八卷为八卷,全书体例也作了一定改动,并增加了清康熙十一年至民国初年峨眉山佛教的内容。1937年,此书与《普陀洛迦新志》、《清凉山志》、《九华山志》汇编,由弘化社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