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杂记

  • 寓意编

    寓意编

    《作者:都穆一卷。杂著。明代都穆撰。是书记其所见书画名迹,及当时收藏名氏,共六十条。所论书画墨迹,皆属精要。所载“颜鲁公《争座位帖》”、“薛尚功摹《钟鼎款识帖》”,足资鉴别。其中有仅录书画品名和都氏未曾见者,或间受他人亲见的名迹,仅列其名,以待后人征访。是书似随笔记录,并未成书,故行文简略。其体例仿米氏《书画史》。还当为注意一事,据《四库提要》载,世有刻本别为穆氏《铁网珊瑚》二十卷,其第五、第六两卷题《寓意上》、《寓意下》,乃多一卷。考其上卷所载书画,每条各系以收藏之家,而下卷则否。以上卷之末语意所云,已为终篇,不应更有下卷。《四库全书》考

  • 宣和北苑贡茶录

    宣和北苑贡茶录

    《作者:熊蕃宋代茶书,熊蕃撰,其子熊克增补,1卷,今存。熊蕃,字叔茂,建州建阳人,善属文,工吟咏,宗王学。筑室题额曰“独善”,学者因号为独善先生。是书作者撰于宣和三年至七年(1121~1125)间,生前未刻印。绍兴二十八年(1158),其子熊克摄事北苑,承父遗志,加以增补,模写绘图,《贡茶录》记徽宗时贡茶凡41品,今存图38幅,赖说郛本保存规格(注于茶品下),又附录乃父《御苑采茶歌》10首,始刊于淳熙九年(1182)。此书内容为宋代北苑贡茶简史,其图尤可贵。四库本据《永乐大典》本录出,有图有注,清代汪继壕校注本刊于《读画斋丛书·辛集》,乃现存各本中允称精善之本。余参见万国鼎先生《茶书总

  • 蚕书

    蚕书

    《作者:秦观一卷。北宋秦观著。秦观(1049~1100),字少游、太虚,号淮海居士。高邮(今属江苏)人。北宋著名词人,“苏门四学士”之一。《蚕书》分《种变》、《时食》、《制居》、《化治》、《钱眼》、《锁星》、《添梯》、《车》、《祷神》、《戎治》十目。全书简明地叙述了从浴种到缫丝的全过程,还涉及缫车的结构、用法。作者说:“而桑土既蚕,独言于兖。然则九州蚕事,兖为最乎?予游济闾之间,见蚕者豫事时作,不妇不蚕,比屋置之。故知兖人可为蚕师。今予所书有与吴中蚕家不同者,皆得之兖人也。”由此可知作者所记乃兖州(今属山东)人的蚕法,而且是从直接观察得来的。文虽

  • 补农书

    补农书

    《作者:张履祥反映浙江嘉湖地区农业生产的农书。清张履祥撰。成书于1658年。此书为补明末《沈氏农书》而作。内容包括“补农书后”22条,主要论述农桑园圃事宜;总论9条,述地主持家操业之经验;附录8条也多与农事有关。介绍了我国南方江浙一带的种植业、养殖业的生产经验和集约经营等方面的知识,记载了桐乡等地较重要的经济作物如甘菊、大麻、梅豆和芋艿等的栽培技术。内容广泛、实用。乾隆年间,朱坤编辑《杨园全集》时把《沈氏农书》与该书合为一本,分为上、下两卷,并统称作《补农书》。《沈氏农书》卷有4部分内容,其中“月令”部分按月列举重要农事、工具和用品

  • 氾胜之书

    氾胜之书

    《作者:氾胜之西汉农学家氾胜之所著,约成书于公元前1世纪后半期,《汉书》、《隋书》、《旧唐书》、《新唐书》等均有提及。全书18篇,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农业科学著作,也是世界上最古的农学专著。唐人贾公彦认为:“汉时农书有数家,氾胜为上”。该书在宋元时期失传,今仅有辑自《太平御览》、《齐民要术》等书的片断,约有3700多字。该书总结了西汉后期我国北方特别是关中地区的农作技术。书中包括农业生产的全过程,有不少宝贵经验,并且大都符合科学原理。现存文字的内容涉及早禾、晚禾、麦、稻、稗、黍、大豆、小豆、麻、瓠、桑等农作物,包括耕作的基本原则、农作物栽培

  • 刘氏菊谱

    刘氏菊谱

    《作者:刘蒙一卷。宋刘蒙撰。刘蒙,彭城(今江苏徐州市)人。生卒年及事迹均不详。《刘氏菊谱》大体可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为谱叙,首论古代正人达士多吟咏菊之高洁,次叙菊花之功用,后叙作此谱之缘由。作者自称崇宁甲申(1104)九月为龙门之游,访刘元孙所居,见刘氏“萃诸菊而植”,“朝夕啸咏乎其侧”,相与订论,并“访其居之未尝有”,而作是谱。第二部分为说疑,主要是对古人所记菊品与当时多有不同提出质疑。第三部分为定品,主要论述菊花的品评办法,应该以花品的色、香、态为品评标准,指出龙脑为菊花诸品之冠。第四部分为菊品,主要列出名菊花龙脑以下三十五品,分叙各花品的产地

  • 茶具图赞

    茶具图赞

    《作者:董真卿茶具专著。旧题审安老人撰,今考定为董真卿撰。成书于宋咸淳五年 (1269),有明代沈津 《欣 赏编全本》本、汪士贤 《山居杂志》本、孙大绶刊本、喻政 《茶书全集》等刊本。该书集绘宋代著名茶具12件,每件各 有赞语,并假以职官名氏,计有韦鸿胪、木待制、金法曹、 石转运、胡员外、罗枢密、宗从事、漆雕秘阁、陶宝文、汤 提点、竺副帅、司职方。此书可见古代茶具形制,其中铁碾 槽、石磨、罗筛等为宋时制造团茶专用,明朝已无这些器具。 该书有芝园主人茅一相序、朱存理后序,另有明正德六年 (1511) 沈杰总序。

  • 扬州芍药谱

    扬州芍药谱

    《作者:王观植物谱录。北宋王观撰。1卷。观字通叟,泰州如皋(今属江苏)人,一说高邮(今属江苏)人。嘉祐进士。累迁大理寺丞。熙宁八年(1075)知扬州江都县事。时扬州芍药名于天下,遂在前人旧作基础上撰为此书。全书分三部分。首论扬州芍药之盛,肯定人力的精心栽培可“盗天地之功”,故芍药奇容异色出于人间。又叙栽培之法,认为其花须二三年一分,分时以清水洗净,削去老硬病腐处,用新土施肥培植,可使花蕊繁盛,颜色多变。中评品等,大致本刘攽《芍药谱》而略易其次第,凡分上之上至下之下六等31品。此外又新增8品,不列等。后论芍药名于宋初,前人皆未及之。又指出新增8品系得于

  • 洛阳牡丹记

    洛阳牡丹记

    《作者:欧阳修欧阳修撰。见《欧阳文忠公文集》卷七十二。作于宋仁宗景祐元年(1034)。本文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关于牡丹的专著,全文分《花品序第一》,《花释名第二》,《风俗记第三》和《牡丹记跋尾》四部分。《花品序第一》,写天下牡丹不能与洛阳牡丹相敌,洛阳牡丹花果为天下第一,驳斥洛阳牡丹之美盛,乃因洛阳居九州之中、得中气之和的说法,并记20多种特著之花名。《花释名第二》,详记牡丹各种品种的得名之由来,花色之特点,尤见名贵品种的产生是人们长期精心培育的结果,指出牡丹不载于文字,文人吟咏篇什不多。《风俗记第三》,记叙洛阳人爱花赏花之习俗和向朝廷贡花之事,并对

  • 古今刀剑录

    古今刀剑录

    《作者:陶弘景兵器史书。旧题梁陶弘景撰。弘景, 字通明,丹阳秣陵 (今江苏南京) 人。曾官齐奉朝请, 后辞官归隐句曲。著名的道教思想家和医学家。是书一卷,所计共七十四事,皆刀剑之属, 其中记帝王刀剑自夏启至梁武帝四十事, 诸国刀剑自刘渊至赫连勃勃凡十八事, 吴将刀自周瑜以下十事,魏将刀自钟会以下六事。所记内容,证以唐李绰《尚书故实》 为据, 虽文字小有异同, 而大旨则无不合。但今所传, 内容多有考证不周者,亦有舛误、失真之处, 如将蜀将误入吴将中, 董卓、袁绍编入魏将中等, 故《四库全书总目》疑有后人窜作。但可借以考查古代兵器。今存 《汉魏丛书》本、《百川学

  • 歙州砚谱

    歙州砚谱

    《作者:唐积一卷。宋唐积撰。书为记述歙州砚台种类、制作的专书。全书分采发、石坑、攻取、品目、修斫、名状、石病、道路、匠手、攻器十部分。所记开凿制造之法十分详尽,以端样最为珍贵。《书录解题》称该书为《歙砚图谱》,米芾称为《歙州砚图》,该书原来有图有谱,而今传世本有谱无图,这是因为左圭刊入《百川学海》时,认为绘图繁费,删而不载,现已无从考补。现存《百川学海》本、明华氏刊本、《说郛》本、《学津讨原》本、《四库全书》本、《美术丛书》本。

  • 范村菊谱

    范村菊谱

    《作者:范成大《范村菊谱》一卷,宋范成大撰。记所居范村之菊,成於淳熙丙午。盖其以资政殿学士领宫祠家居时作。自序称所得三十六种,而此本所载凡黄者十六种,白者十五种,杂色四种,实止三十五种,尚阙其一,疑传写有所脱佚也。菊之种类至繁,其形色幻化不一,与芍药、牡丹相类,而变态尤多。故成大自序称东阳人家菊圃多至七十种,将益访求他品为後谱也。今以此谱与史正志谱相核,其异同已十之五六,则菊之不能以谱尽,大概可睹。但各据耳目所及以记一时之名品,正不必以挂漏为嫌矣。至种植之法,《花史》特出芟蕊一条,使一枝之力尽归一蕊,则开花尤大。成大此谱,乃以一榦所出数千百朵婆娑团

  • 墨法集要

    墨法集要

    《作者:沈继孙一卷。明沈继孙撰。古法以松煤製墨,南唐李廷珪始兼用桐油,元、明以后多用油烟。此书专论油烟製墨法,自浸油至试墨之各道工序,叙说详明,有图示二十一幅。旧时论墨著述,皆言说松烟墨,是编乃油烟墨专著之嚆矢。叙次详核,条理整然,遂为近代墨坛所祖。继孙早岁为墨匠,惜无遗品可考,故其巧拙不甚了了。而是编所言,皆据实録,价值殊高。载明·洪武三十一年 (1398) 自序。原书已佚,现存本为清·乾隆时(1736—1795)自《永乐大典》中辑出。刊有《美术丛书》本。

  • 史氏菊谱

    史氏菊谱

    《作者:史正志又名《史老圃菊谱》、《菊谱》。植物谱录。南宋史正志撰。1卷。正志晚年致仕,居苏州养花消遣,见牡丹、芍药、海棠与竹皆有谱,遂以所见撰为此谱。前有自序,称所收27种,实为28种,其中黄色13种,白色10种,杂色红紫5种。其论色素演变曰:“白菊一二年多有变黄者。余在二水植大白菊百余株,次年尽变为黄花。”又曰:“花瓣结密者不落。盛开之后,浅黄者转白,而白色者渐转红,枯于枝上。”遂以菊有落有不落,讥欧阳修、王安石于草木之名未能尽识,而有《楚辞》落英为何花之争。为现存较早的菊谱,于研究当时菊花品种、变异有一定价值。有《百川学海》、《说郛》、《香艳丛书

  • 墨经

    墨经

    《作者:晁贯之《墨经》是一部论述制墨之书。全书共论述二十个问题:一论松,主要论述造墨所用之松,以及何松为上,何松次之,何松为下。二论煤,主要论述如何建窑,如何扫煤,以及如何辨煤之优劣。三论胶,主要论述胶对制墨的作用,胶的优劣,胶的制法。四论罗,主要论述如何筛煤。五论和,主要论述如何和煤,以及胶、煤、水的比例。六论捣,主要论述如何把墨泥捣均匀。七论丸,主要论述制墨丸的方法。八论药,主要论述历代制墨掺药之法。九论印,主要论述用何物制墨印的底版。十论样,主要论述什么式样的墨为最佳。十一论荫,主要论述使墨干燥之法。十二论事治,主要论述对墨如何事治。十三论研,主

  • 糖霜谱

    糖霜谱

    《作者:王灼一卷,宋王灼撰。他的家乡遂宁以盛产糖霜(指冰糖)闻名,遂总结种植甘蔗和制糖技术,大约于绍兴二十四年(1154)写成此书。这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关于甘蔗和制糖的专著。分为七篇,首篇题“原委第一”,叙述唐大历年间邹和尚始创制糖霜之事。自第二篇以下,都没有标题。今以其文考之,第二篇言以蔗为糖始末。言“蔗浆”始见《楚词》,而“蔗糖”始见《三国志》。第三篇言种蔗。第四篇言造糖之器。第五篇言结霜之法。第六篇言糖霜或结或不结,似有运命,因及于宣和中供御诸事。第七篇则糖霜之性味及制食诸法也。葢宋时产糖霜者,凡福唐、四明、畨禺、广汉、遂

  • 荔枝谱

    荔枝谱

    《作者:蔡襄北宋蔡襄著。作者是闽人,又曾任福州、泉州知府,荔枝为当地名产,因而得以写成此谱。成书于嘉祐四年(1059)。七卷。分别记述荔枝品种、历史、产地、运销、食性、栽培技术、果实加工、贮藏等。是编为闽中荔枝而作,其一原本始;其二标尤异;其三志贾鬻;其四明服食;其五慎护养;其六时法制;其七别种类。尝手写刻之,今尚有墨板传于世。亦载所著《端明集》中,末有“嘉佑四年岁次己亥秋八月二十日,莆阳葵某述”十九字,而此本无之。按其年月葢自福州移知泉州时也。荔枝之有谱自襄始,其叙述特详洁有笔力,而王世贞《四部稿》乃谓“白乐天、苏子瞻为荔枝传神,君谟不及”,

  • 茶寮记

    茶寮记

    《作者:陆树声品茶专著。明代陆树 声撰。成书于明隆庆四年 (1570)前后。有明代喻政《茶书 全集》本、陈继儒《宝颜堂秘笈》本、《续说郛》刊本等。凡 一卷,约五百字,系陆氏家居时与终南山僧明亮同试天池茶 而作。前有引言性质的 “漫记”一篇,后分人品、品泉、烹 点、尝茶、茶候、茶侣、茶勋七则,主要论述烹茶方法以及 饮茶的人品、伴侣和兴致。虽寥寥数百言,聊以寄意而已, 但论品茶与人品结合,对研究中国古代茶道颇有价值。该书 《古今图书集成》本,仅前面 “漫记”(称为 “总叙”)文字 相同,后16则内容与其他刊本均不同,似为张冠李戴。又 《夷门广牍》本附录的16

  • 端溪砚谱

    端溪砚谱

    《作者:佚名一卷,不着撰人名氏,卷未有淳熙十年东平荣芑跋曰:“右缙云叶樾交叔传此谱,稍异于众人之说,不知何人所撰。称徽祖为太上皇,必绍兴初人”云云,是当时已不详其出自谁手矣。其书前论石之所出,与石质、石眼;次论价次,论形制;而终以石病。唐柳公权《论砚》:“首青、绛二州,不言端石”;苏易简《文房四谱》亦尚以青州红丝砚为首;自是以后端砚始独重于世,而鉴别之法遂愈以精密。此谱所载于地产之优劣、石品之髙下,皆剖晰微至,可以依据。至如当时以子石为贵,而此独辨其妄,故荣芑以为“稍异于众人之说”,葢指此类而言。自米芾《砚史》已云:“遍询石工未尝有子石”。芾为含光县

  • 茶录

    茶录

    《作者:蔡襄饮茶论著。北宋蔡襄撰。1卷。一作2卷。是书撰于皇祐三年(1051),书成进于仁宗。前后皆有自序,前序称:“陆羽《茶经》,不第建安之品,丁谓《茶图》,独论采造之本,至于烹试,曾未有闻”,故“条数事,简而易明”,勒成此编。全书共800余字,分上下两篇。上篇为“茶论”,凡色、香、味、藏茶、炙茶、碾茶、罗茶、候汤、熁盏、点茶10则;下篇为“器论”,凡茶焙、茶笼、砧椎、茶钤、茶碾、茶罗、茶盏、茶匙、汤瓶9则。专论斗茶时对茶叶加工的要求,及斗茶器具、斗茶方法等。是书为中国最早的斗茶专著,对宋代斗茶之风的兴起有颇大影响,于中国茶文化研究有重要价值。书成不久,

  • 茶谱

    茶谱

    《作者:朱权古茶书。明太祖朱元璋之子朱权1440年前后撰,一卷。前序,次分品茶、收茶、点茶、熏香茶法、茶炉、茶灶、茶磨、茶碾、茶罗、茶架、茶匙、茶筅、茶瓯、茶瓶、煎汤法、品水等十六则。记述蒸青散茶制造忌杂以诸香,独创蒸青叶茶烹饮法。提倡全叶冲泡方法,与唐宋团茶烹饮不同。

  • 茶疏

    茶疏

    《作者:许次纾茶叶专著。明代 许次纾撰。成书于明万历二十五年 (1597)。曾由许世奇刊 行,现存明代陈继儒 《宝颜堂秘笈》本、喻政 《茶书全集》 本、沈津《欣赏篇》等刊本。许氏有嗜茶癖好,与深得茶理 玄旨,并与辟茶园在顾渚的姚绍宪相善。每逢茶期,次纾必 趋姚家品泉细啜,探讨品评,绍宪遂罄生平经验秘诀,悉以 相授。故次纾茶理最精,归著此书。凡一卷,约四千七百字, 分36则,论述产茶、品第、采制、收藏、烹点等茶事诸多 方面。其中,论述产茶与采制时有所得,推翻前人秋茶品质 差不宜采摘的说法,记述茶叶杀青粗茶用蒸、细茶用炒,为 我国最早记载的炒制绿茶方法,描述烹茶、

  • 大观茶论

    大观茶论

    《作者:赵佶原名 《茶论》,又称 《圣宋茶论》。茶叶专著。宋徽宗赵佶撰。约成书于宋大观元 年 (1107)。自 《说郛》刻本始改今名。另有 《古今图书集 成》刊本。全书二千八百余字,首为绪言,次分地产、天时、 采摘、蒸压、制造、鉴别、白茶、罗碾、盏、筅、瓶、杓、 水、点、味、香、色、藏焙、品名、外焙20目。对于当时 蒸青团茶的产地、采制、烹试、品质等均有详细论述。其中 论及采摘之精、制作之工、品第之胜、烹煮之妙尤为精辟, 反映北宋以来茶业发达和制茶业发展的一个侧面。有些论述至今仍有参考价值。

  • 茶说

    茶说

    《作者:屠隆茶书。明·屠隆(浙江鄞县人)1590年前后写成《考槃余事》四卷,共十六节,节称“笺”。喻政1613年编《茶书全集》,抽取《考槃余事》中的“茶笺”部分,作为一书,改称《茶说》。此书分二十八条,叙述茶叶品质、采制、收藏、择水、烹茶等。列出当时名茶六种:虎丘者上,罗芥者,天池、龙井、伏龙等

  • 禽经

    禽经

    《作者:师旷《禽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鸟类文献。旧题春秋时师旷著,晋张华注。但《七略》、《隋书·经籍志》、《唐书·艺文志》、宋《崇文总目》皆不见载。南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始列其目,称晋张华注。《文献通考》沿袭其说,显系宋人托名之作。今本《禽经》也非原来完本。北宋陆佃《埤雅》、南宋罗愿《尔雅翼》援引条目,均未见载于今本。今传主要版本有,左圭《百川学海》本,《四库全书》本。书内精要列述约近40种以上鸟类,首说神鸟凤凰:以下叙及乌、鵰、雉、雁、鹤、鹊、鸥、鸢、鸠、鹬、杜鹃、黄鹂、布谷、鹧鸪、白鹭、鹇鹭,等等,分别指出各鸟不同

猜你喜欢的书

雪莱抒情诗选

雪莱抒情诗选

《雪莱抒情诗选》收录了英国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雪莱最具代表性的诗歌共73首,按照年代划分,从“早期诗作”至1822年,即诗人去世的那一年止。雪莱的抒情诗在诗歌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他受到欧洲空想社会主义的影响,热情地支持民主运动和民族解放斗争。不少抒情诗里都体现出他的政治见解和革命热情,给人带来力量与支持。此外,本书还包括译者注释138条,有助于读者对诗作的理解。

内府秘传经验女科

内府秘传经验女科

《内府秘传经验女科》由江西省历史上十大名医之一龚廷贤著。《内府秘传经验女科》龚廷贤,一作应贤,字子才,号云林,江西省历史上十大名医之一。 本述内容主要阐述调经和提高受孕几率经验方等等内容。

再见大师

再见大师

这是风云突变千年未有之变局,也是文化激荡群星闪耀之时。台湾《传记文学》珍藏文集,再见民国大师。记录者或为挚友亲人,或为弟子晚辈,亲历者眼中的大师风骨逸事弥足珍贵。大师书写大师。梁实秋写激情演讲的梁启超,罗家伦忆元气淋漓的傅斯年,萧公权录诗友朱自清,许倬云记恩师李济……大师眼中的大师,交相辉映,更得异彩。

续资治通鉴

续资治通鉴

记述中国宋辽金元史编年体著作。毕沅编著。初刻仅为103卷,后有桐乡冯集梧补刻,始全部刊印行世。同治年间苏州书局出版重刻本。继有世界书局出版缩印本,1987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据以重印。1957年中华书局出版标点本。毕沅在史学家邵晋涵、章学诚等人协助下,积20年之功,著成本书。另著有《经典辨正》、《灵岩山人诗文集》等书20余种。本书220卷,其中分宋纪182卷,元纪38卷,共360万字。书中记事上与《资治通鉴》相衔接,下迄元顺帝至正二十八年(1368)七月止,凡400余年。用编年体例有条理地记述了宋元时期的重大事件和主要史实,基本上较全面地描绘出了这一时期社会发展的历史轮廓。叙事详而不芜,文字干净利落。采摭史料甚富,除以宋、辽、金、元4史为主要根据外,另参考了各种史籍、文集上百余种,于辽、金及宋末之事增补甚多。在体例上,本书仿照《资治通鉴》之例,正文之下分注考异,以简炼的文字对史事虚实和史料真伪作分析辨正,探明原委,便于检阅。缺点在于对北宋部分编辑较好,元代部分则较简略。叙事又多取旧史原文,缺乏剪裁,考异亦不够精详,因而讹误、遗漏等问题仍较多。但较以前诸家同类著作,实为后来居上之作,是学习宋辽金元史的一部基础书籍。

吉祥经

吉祥经

凡十二颂。为国人黄底拉利利(巴利名音译)译于民国二十四年(1935),发表在九月二十二日之佛教日报。本经系属于巴利藏小部经(Khuddaka Nika^ya I)之小诵经(Khuddaka Pa^t!ha)。内容叙述佛陀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中,应一天人之请,而为其解说持戒修善可得大吉祥之理。  现代学者法周于其所著之‘吉祥经的透视’一文中举出,大正藏第四册所收之法句经第三十九品吉祥品系译自小部经,同时如上记所说,本经系属于小部经中之小诵经,故推论吉祥品系取自小诵经中之吉祥经。此外,文中并附上本经之巴利原文,将译文与原文做一对照比较,而指出二者差异之处。

迦丁比丘说当来变经

迦丁比丘说当来变经

一卷,失译人名。说末世佛法破灭之相者。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司马迁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成)人。十岁时,随父司马谈到长安,开始研读古代文献,并就学于董仲舒、孔安国。二十岁自长安出发,历经长江、湘江、沅江

孔子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襄公二十二年(一说二十一年)十月庚子日(前551年9月28日)出生于鲁国昌平乡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其远祖

余象斗

余象斗

余象斗(约1560 -1637) 名文台,字象斗,号仰止子、仰止山人、三台山人、三台馆主人,别名世腾、象乌、宗下、云登父、子高父等福建建阳人,明末著名书坊主、小说家。他生逢明末建阳刻书鼎盛时期,仅余氏一族就有三十余家书坊,同

岳飞

岳飞

岳飞(1103年3月24日—1142年1月27日)宋朝著名的抗金将领,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之一。字鹏举,相州汤阴(今河南省汤阴)人,出身于佃农。父亲岳和,以务农为业,家境贫苦。岳飞生于北宋末年,幼时曾遇一次大水灾,母亲姚氏抱着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