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襄

蔡襄
  • 姓名:蔡襄
  • 别名:字君谟
  • 性别:
  • 朝代:北宋
  • 出生地:兴化仙游(今属福建省)人
  • 出生日期:1012年3月7日
  • 逝世日期:1067年9月27日
  • 民族族群:

蔡襄(1012年3月7日-1067年9月27日)北宋书法家。字君谟。兴化仙游(今属福建省)人。迁莆田。仁宗天圣八年(1030)进士,授漳州军事判官。景祐元年(1034)任西京留守推宫。仁宗庆历三年(1043),知谏院、直史馆兼修起居注,多次上疏陈说朝廷弊政。次年,出知福州,改福建路转运使。襄益任职论事,帝遇之愈厚,赐其母冠帔,又亲书“君谟”两字予之以示宠。迁龙图阁直学士、知开封府,以枢密直学士再知福州。英宗时拜端明殿学士。卒谥曰忠惠。


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仅24岁的欧阳修(字永叔)考中进士,同一年,蔡襄(字君漠)也名列科甲。作为同年,欧、蔡在政治立场、政治见解及从政方式等方面的诸多共性使得他们在长期的交往中结为挚友,成为名副其实的政坛朋伴。在仕宦生涯的早期,二人共同追随北宋前期著名的政治改革家范仲淹,支持他反对庸政及倡行革新的行为。也正是在这一时期,他们共同参与了发生于北宋中期的“景佑党争”及稍后的“庆历新政”。在共同的政治活动中,欧阳修与蔡襄之间建立了深厚的交谊,这种密切的私人关系反过来对当时的政治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新政失败后,同为谏官的欧阳修与蔡襄分别出为地方官,此后二人长期天各一方,直接交往较少,直至嘉佑六年(1061)蔡襄自知泉州人京任权三司使,才再次与任枢密副使的欧阳修同朝为官,而关系较异日更见密切。治平二年(1065),蔡襄受英宗皇帝的猜忌,欧阳修屡上章为之辩而未果,蔡襄罢三司使,出知杭州,欧、蔡之间的直接交往至此结束。


蔡襄,工正、行、草、隶书,又能飞白书,时称第一。曾以散笔作草书,谓之“散草”或“飞草”。学虞世南、颜真卿,兼取晋人法。正楷端重沉着,行、草温淳秀丽,草书参用飞白法,自成一体,甚为精妙。与苏轼、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宋欧阳修谓苏子美兄弟后,君谟书独步当世。宋苏轼云:“君谟书天资既高,积学深至,心手相应,变态无穷,遂为本朝第一。”宋朱长文谓其真行草皆入妙品。元郑杓《衍极》云:“五代而宋,奔驰崩溃,靡所底止,蔡襄毅然独起,可谓世间豪杰之士也。”置其于古今能书者13人之列。米芾《海岳名言》评其书“如少年女子体态娇娆,行步缓慢,多饰铅华。”明项穆《书法雅言》云:“宋之名家,君谟为首,齐范唐贤,天水之朝,书流砥柱。”传世墨迹有《蔡襄自书诗帖》、《洛阳桥记》、《吐谷浑词》、《蒙惠帖》、《陶生帖》、《昼锦堂记》、《荔枝谱》、《韩魏公祠堂记》、《秋署帖》等。后人辑有《蔡忠惠集》,又以汉碑刻画完好者,纂为14卷,曰《隶纂》14卷。又有书论《论书》、《评书》、《自论飞白书》等。

蔡襄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屠夫十字镇

屠夫十字镇

《屠夫十字镇》讲述的是一个在1873年从哈佛辍学的年轻人安德鲁斯,受爱默生和梭罗等人的自然观念影响,带着寻找美好、希望和活力的冲动,来到屠夫十字镇,并跟随猎人米勒和其他两人(剥皮人施耐德和随营干杂活的查理·霍格)进入科罗拉多山区猎捕野牛。他们各自带着不同的目的和想法,踏上了这次前途未卜的旅程。他们经历重重困难,还丢掉了一个人的性命,才重回屠夫十字镇,但这里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西山文集

西山文集

一作《西山先生真文忠公文集》。诗文别集。宋真德秀著。五十五卷(一作五十一卷)。据《宋史》本传,真德秀著有《西山甲乙稿》、《对越甲乙集》、《经筵讲义》、《端平庙议》、《翰林词草》、《四六献忠集》、《江东救荒录》、《清源杂志》、《星沙集志》诸书,《文献通考·经籍考》著录“《西山集》五十六卷”,较今传本仅多一卷。考传本,除诗赋外,惟《对越甲乙集》、《经筵讲义》、《翰林词草》三种自分卷帙,其余序记等作,但以类编次,不分别名目。抑或宋时刻本,即未尝将诸书编入。宋元以降,代有刻本。是集大抵有五十五卷、五十一卷两种。五十五卷本有明正德十五年(1502)、万历二十六年(1598)、清雍正元年(1723)诸刻本。《四库全书》本即以万历二十六年金学曾刻本清初递修本抄入。五十一卷本有明嘉靖三年(1524)书林精舍刻本等刻本。今传本主要有《四库全书》本、《四部丛刊》(五十一卷,据明正德本刊印)、《万有文库》本(五十一卷本)等。另有选本多种:《真西山先生集》八卷本(正谊堂全书、《丛书集成初编》),《西山文钞》八卷本(《浦城遗书》)、《西山先生诗集》三卷本(《两宋名贤小集》)等。

关中记

关中记

地方志,晋代潘岳撰,1卷。该书载秦汉关中山川形势、宫殿池沼、故事歌谣等内容,原书久佚,《水经注》、《文选》注、《初学记》、《太平御览》、《北堂书钞》等皆有引文。清代王谟辑佚成书,收入《汉唐地理书钞》。

医家心法

医家心法

一卷,清高鼓峰撰。此书又称《四明心法》。卷中列诊法、脉义、方论、药物等八篇,认为临证应先察内外、脏腑经络、新久虚实、食痰气血等,并以脉合诊。诊法共十二则。又列二十五方,概治五脏诸病,治疗则以五行分配,五行各有所兼,各配五方,合成此数。力阐薛己、赵献可对六味丸、八味丸加减用法,对滋肾生肝饮、疏肝益肾汤等方剂备加推崇。又分述中风、伤寒、咳嗽等内、外、妇、儿各科共二十五种杂病证治及治法,间附治效医案。审病偏重内因,重精神致病因素。察病机尤重脏腑功能失调,特别注意真阴、真阳、偏盛、偏衰。对郁证的脉证治疗有独特见解。创用滋水清肝饮、疏肝益肾汤等治疗阴虚郁证和肝虚胃痛。高氏承张景岳之学,持论不本经法,时出己见,亦有奇效,医名甚盛。此书对后人吕晚村、董废翁等颇有影响。王琢崖《医林指月》收入此书改称《医家心法》,并别为编次,尽去小注及评,加以胡珏评语。有《医林指月》本,《医宗己任编》本。

幼科概论

幼科概论

《幼科概论》医学专著,明代佚名著。光致所讲幼科,注重在实用二字,不尚虚文。以自己二十余年临证延医之经验,兼采各家学说医理,简易明通。于临证实用者,均采集不嫌其浅俗,以求对于病者实用,对症治疗。

补红楼梦

补红楼梦

长篇小说。清佚名撰。四十八回。作者原署“嫏嬛山樵”,于第一回中又自称“著《参同契》者之裔”,故知其姓魏,余不详,此书系曹雪芹《红楼梦》续书之一。自序撰于嘉庆十九年(1814),成书当在此时。书从黛玉死日写起,言其阴魂飘飘,进入太虚幻境,与贾府死去的诸多人物相遇。宝玉留发还俗,贾府赦罪,贾兰、贾环中举,平儿生子。后贾府重兴,又一番繁荣景象。原书中人物,特别是死去之人一一登场,各自了却生前遗事。书写阴阳两世,两世人物又时有往还。林林总总,颇具规模。此书极少猥亵描写,文笔简洁。虽不脱大团圆结局的套子,描写人物却不乏生动、逼真。人或评曰:“一缕清思蟠天际地,言欢则笔随春涌,叙悲则声与泪俱,破空而来,破空而去,正使千古情人留有余不尽之想。”(《<增补红楼梦>槐眉子叙》)。评价切构思实际。有嘉庆二十五年序刻本,一九八八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李凡点校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