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襄

蔡襄
  • 姓名:蔡襄
  • 别名:字君谟
  • 性别:
  • 朝代:北宋
  • 出生地:兴化仙游(今属福建省)人
  • 出生日期:1012年3月7日
  • 逝世日期:1067年9月27日
  • 民族族群:

蔡襄(1012年3月7日-1067年9月27日)北宋书法家。字君谟。兴化仙游(今属福建省)人。迁莆田。仁宗天圣八年(1030)进士,授漳州军事判官。景祐元年(1034)任西京留守推宫。仁宗庆历三年(1043),知谏院、直史馆兼修起居注,多次上疏陈说朝廷弊政。次年,出知福州,改福建路转运使。襄益任职论事,帝遇之愈厚,赐其母冠帔,又亲书“君谟”两字予之以示宠。迁龙图阁直学士、知开封府,以枢密直学士再知福州。英宗时拜端明殿学士。卒谥曰忠惠。


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仅24岁的欧阳修(字永叔)考中进士,同一年,蔡襄(字君漠)也名列科甲。作为同年,欧、蔡在政治立场、政治见解及从政方式等方面的诸多共性使得他们在长期的交往中结为挚友,成为名副其实的政坛朋伴。在仕宦生涯的早期,二人共同追随北宋前期著名的政治改革家范仲淹,支持他反对庸政及倡行革新的行为。也正是在这一时期,他们共同参与了发生于北宋中期的“景佑党争”及稍后的“庆历新政”。在共同的政治活动中,欧阳修与蔡襄之间建立了深厚的交谊,这种密切的私人关系反过来对当时的政治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新政失败后,同为谏官的欧阳修与蔡襄分别出为地方官,此后二人长期天各一方,直接交往较少,直至嘉佑六年(1061)蔡襄自知泉州人京任权三司使,才再次与任枢密副使的欧阳修同朝为官,而关系较异日更见密切。治平二年(1065),蔡襄受英宗皇帝的猜忌,欧阳修屡上章为之辩而未果,蔡襄罢三司使,出知杭州,欧、蔡之间的直接交往至此结束。


蔡襄,工正、行、草、隶书,又能飞白书,时称第一。曾以散笔作草书,谓之“散草”或“飞草”。学虞世南、颜真卿,兼取晋人法。正楷端重沉着,行、草温淳秀丽,草书参用飞白法,自成一体,甚为精妙。与苏轼、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宋欧阳修谓苏子美兄弟后,君谟书独步当世。宋苏轼云:“君谟书天资既高,积学深至,心手相应,变态无穷,遂为本朝第一。”宋朱长文谓其真行草皆入妙品。元郑杓《衍极》云:“五代而宋,奔驰崩溃,靡所底止,蔡襄毅然独起,可谓世间豪杰之士也。”置其于古今能书者13人之列。米芾《海岳名言》评其书“如少年女子体态娇娆,行步缓慢,多饰铅华。”明项穆《书法雅言》云:“宋之名家,君谟为首,齐范唐贤,天水之朝,书流砥柱。”传世墨迹有《蔡襄自书诗帖》、《洛阳桥记》、《吐谷浑词》、《蒙惠帖》、《陶生帖》、《昼锦堂记》、《荔枝谱》、《韩魏公祠堂记》、《秋署帖》等。后人辑有《蔡忠惠集》,又以汉碑刻画完好者,纂为14卷,曰《隶纂》14卷。又有书论《论书》、《评书》、《自论飞白书》等。

蔡襄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康熙延绥镇志

康熙延绥镇志

军事地理著作。清谭吉璁纂修。六卷。吉璁字舟石,号筑岩,浙江嘉兴人。监生,官延安府同知、登州知府。著有《肃松录》等。延绥,军镇名,明九边之一。旧有万历志,是志乃续前志而修,于康熙十二年(1673)成书。约二十八万字。冠有三幅地图。正文分天文、地理、建置、祠祀、兵、食、官师、人物、选举、纪事、艺文十一门。含岁时、沿革、河套、山川、水利、兵制、烽火、屯田、户口、物产、碑、文等七十九目。颇重军事地理,详载延绥城高、长及墩台数目。载三十六堡,皆详地理位置。山川目记山、岩、峰三十余座,并详考黄河等诸水源委。兵志详载明、清以来各堡守兵人数及马政军器等。食志记其屯田亩数、夏税秋粮、官兵俸饷等。纪事志载周至清历代政事兵事及灾害情况,其中对李自成、张献忠起义有详细记载,颇具史料价值。是志对研究该地历史、地理、政治、经济等方面皆有参考价值,而对研究古代军事地理尤为重要。有康熙十二年(1673)刻本,光绪十七年(1891)增补本。

读庄子天下篇疏记

读庄子天下篇疏记

钱基博著,商务印书馆1933年出版。 该书是《庄子·天下篇》的专门论疏,是王云五主编的“国学小丛书”中的一种。全书分叙目、本文、附太史公谈论六家要旨考论三部分。疏记本文又把《天下篇》分为四部分来解释,它们分别是:总论、墨翟禽滑厘宋钘尹文,彭蒙田骈慎到关尹老聃、庄周惠施公孙龙。疏文中广征博引,对《天下篇》的文字和义理有详细的训诂和解释。 在《叙目》中,作者提出造此疏文的四个准则:一是“以子解子”,即以《老子》书解释《天下篇》中的老子言,以《公孙龙子》书解释《天下篇》中的公孙龙子言,以此类推。以明了《天下篇》作为周末学术史的地位。二是“稽流史汉”,即以《汉书·艺文志》为考证古代书籍流派演变的根据。三是“古训是式”,即以较早的训诂为根据。四是“多闻阙疑”,即对不十分清楚的文字义理,就存而不论,而不强以为知。

古穰杂录摘抄

古穰杂录摘抄

一名 《莘野纂闻》,明代文言轶事小说集。明李贤撰。 《国史经籍志》、 《千项堂书目》、 《明志》著录为二卷。 《钦定续通考》、 《四库全书总目》著录为三卷。现存历代小史本、古今名贤汇语本、续说郛本、五朝小说本均为一卷。记录汇编本、丛书集成初编本题《古穰杂录摘抄》,一卷本。本书系作者在任时耳闻目睹及亲历之事,编缀成帙,对研究明初及正统至成化初年宫廷政治与经济、军事、文化诸问题,颇具价值,尤其对文武大臣的言行轶事,多有记述,可补正史之缺。其中多有不满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之语。其谓李时勉自仁宗谴怒之后,不复直言;自王振诬抅以后,即乞归,有明哲保身之义。也颇著微词。《古穰杂录摘抄》是明代小说家元明善所著,由沈节甫编辑成书。主要是元明善对《古穰杂录》中重要的知识进行摘录,为后人了解《古穰杂录》提供了参考资料。

御录宗镜大纲[标点本]

御录宗镜大纲[标点本]

《御录宗镜大纲》,二十卷,清世宗胤禛辑,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内府刻本。宋代永明禅师撰《宗镜录》,详述诸经之大意与经论之正宗。清雍正帝将其节录为二十卷,编定此书。雍正帝序云:“昔之本录百卷,以此非繁,而今摘若干,较彼非简。”

赤松领禅师语录

赤松领禅师语录

五卷,清 道领说,宿源录。卷首收序;卷一收住贵阳府寿世禅院语录——上堂;卷二:收上堂、小参、示众;卷三收法语、拈颂、赠偈、杂著;卷四收诗集序、诗;卷五收书问、佛事、行由。收入《明嘉兴大藏经》第三十九册。

古农佛学答问

古农佛学答问

作者范古农。本书是近代范古农居士佛学答问汇集,可以帮人们解决不少佛学问题。佛家有云:空即是色,色即是空。这话很多人都熟悉,但是你知道它的真正意思吗?是告诫我们不要好色吗?如果你是这样认为,那你就错了。其实很多佛家用语我们都耳熟能详,但是真正了解典故含义的又有几人?如果你真的对佛教感兴趣,你不想再一知半解、人云亦云,那么看看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