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履祥

- 姓名:张履祥
- 别名:字考夫,又字渊甫
- 性别:男
- 朝代:明末清初
- 出生地:桐乡县炉头镇杨园村
- 出生日期:1611
- 逝世日期:1674
- 民族族群:
张履祥(1611—1674),明清之际理学家。字考夫,又字渊甫,号念芝。世居桐乡县炉头镇杨园村,学者称为杨园先生。9岁丧父。母沈孺人教导说:“孔孟亦两家无父儿,只因有志,便做到圣贤。”益自勉自爱,刻苦攻读。 明天启元年(1621),至钱店渡外祖父家就读,次年,从陆时雍学《易》,后又师事诸明叔。15岁应童子试,成秀才。与同里颜统、钱寅、海盐吴蕃昌友善,常以文行相砥砺。崇祯三年(1630),祖父去世,翌年,母亡故,家道中落,与兄相亲相助,勤俭持家。崇祯六年,至颜统家任塾师。时东南文人结社之风甚盛,皆各立门户,著书讲学,甚或评议朝政。张溥、张采等集文士数千人立复社于苏州虎丘,盛况空前。张履祥与颜统相约,不参与其活动。后,名人周钟至桐乡设馆授徒,慕名求教者甚众,亦不与交往。崇祯十五年,复赴杭应乡试,未中。其时见黄道周于灵隐寺,黄氏劝以近名为戒,张履祥感佩铭记,终身服膺。后两年去绍兴拜刘宗周为师。刘氏历任朝廷要职,大节彪炳,儒学兼崇朱熹、王阳明,重诚意、慎独,穷经、读史,受教后深有所得。张履祥为学善思考取舍,后专意程(程颢、程颐)、朱,其学说大要以仁为本,修己为务,而以中庸为归,穷理居敬,知行并进,亲切平近,不尚辞辩。其一生潜心于义理,认为三代以上,孔孟是集大成者三代以下,程朱是集大成者。时人把他和陆陇其并提,视为闽洛学派的正传。后以刘氏《人谱》与程朱学说不合,乃另辑《刘子粹言》一书以作补救。明亡后,曾和海盐何商隐、嘉兴徐敬可、崇德吕留良等秘密联络,准备俟机恢复明室。后见大事无可为,乃息交绝游,抗志不出,隐居乡间,训蒙自给,且凡以应科举试而求教者,皆婉拒之,常告诫学童:读有用之书,务经济之学,毋专习制义。清康熙八年(1669),应吕留良聘至崇德南阳村东庄(今属桐乡市留良乡)执教,订《东庄约语》,教学生遵循,主张“学问固重实践,然必自致知格物始”。又与吕留良等刻印程朱遗书、语类及先儒遗著数十种行世。其后在邻近县乡从教30余年。
不喜王阳明的《传习录》,曾辑《刘子粹言》,专录宗周矫正王阳明之语。他批评陆九渊“黜穷理为非,是欲舍规矩而自为方圆也(《清学案小识·传道学案》)。认为王阳明“良知之教,使人直情径行,其弊至于废灭礼教,播弃先典”(同上)。认为舍“居仁由义”,无所谓学问,舍“居敬穷理”,无所谓工夫。他说,“惟居敬故能直其内,惟穷理故能方其外,惟内之直故能立天下之大本,惟外之方故能行天下之达道。然居敬穷理,又非截然有两种工夫也,博学审问,慎思明辨,是为穷理;其不敢苟且从事,勤始怠终,及参以二三,即为居敬。”(《清史列传》)“居敬穷理”就能使“人欲退天理还”。特别强调躬行践履。他的践履不仅指居敬涵养,读书穷理等道德修养,还包括参加农业生产劳动的实践。主张致知在力行,而力行就是习耕,力耕而知缘穑。认为“治生以稼穑为先”,能稼穑则“人心可正,世道可隆”(《初学备忘》上)。提出勤俭为立德之本,主张通过“耕读相兼”来臻进和完善道德。关于治经则主张“凡治一经,必兼通他经,而后一经始得通晓”(《训子语》上)。因为“文义有彼此触发者。亦有详略体用互为条贯者”(同上)。因而学者不可只读一家之书,守一师之说。在清儒中他是第一个辟王学之人。
张履祥极重农学,主张耕读不偏废,“门人当务经济之学”,“治生以稼稻为先”。顺治四年(1647)后,教学之余,亲自经营农业,岁耕田地各10余亩。每届农忙,必停馆返里主持收种,或草履箬笠,送饭至田头,或率家人下地劳作。他时常与老农交谈,故熟谙农情,于蓺谷、栽桑、育蚕、畜牧、种菜、莳药诸行无不精通。顺治十五年作《补农书》,以补湖州《沈氏农书》之不足。该书是应嘉兴徐敬可的请求而写的,重视植桑并兼顾水稻生产,对于耕种、养鱼、酿造乃至编篱笆都有记述。因其有益于民生日用,刊行后流传于东南各省,并为附近各府县方志所摘引。后人评为“总结明末清初农业经济与农业技术的伟大作品之一,是我国农业史上最可宝贵的遗产”。
张履祥立身端直,律己极严,勤劳俭朴,终生布衣蔬食,从不奢侈放诞。热心社会公益,虽拒不与清廷合作,然有关乡梓利弊兴革者无不日夜萦怀,勉力成事。顺治年间,浙北水旱频仍,悯灾民凄苦,痛农政失修,多次托人上书当局治水未成,乃致函崇德曹射侯,纵论水利问题,建议分崇德桐乡、嘉兴海盐和海宁三区,全局策划,分批疏浚河道,以保无旱涝之患。后为有关当局采纳。
康熙十三年(1674)五月,脾病发,仍抱病去东庄劝勉学生。不久即逝世。乾隆间,浙江学使立巨碑于墓前,题为“理学真儒杨园张先生之墓”。同治十一年(1872)奉旨从祀圣庙。后人赞道:“布衣礼两庑,古今有几人?”
著作有《备忘录》、《愿学记》、《读易笔记》、《读史偶记》、《言行见闻录》、《经正录》、《初学备忘》、《近鉴》、《近古录》、《训子语》、《补农书》、《丧葬杂说》、《训门人语》及《诗文集》,共五十四卷。有《杨园先生全集》。
猜你喜欢的书
奥兰情游
《奥兰情游》(Clovis Dardentor)是法国著名作家儒勒·凡尔纳的一部小说。全书共16章。两位青年马塞尔·罗南和让·塔高纳准备参加非洲第七骑兵团,乘上了“阿洁莱”号去往奥兰,在船上他们结识了富翁达当托先生和他的朋友德斯兰戴一家。达当脱先生有个心愿:想收养一个养子做他的继承人。一路上,大家费尽心思、经历千辛万苦,希望成为达当脱先生的继承人。那么谁会成为这个幸运儿呢?……
仁山集
诗文别集。四卷,诗二卷。宋金履祥撰。履祥平生所著诗、文极多,后多散佚。其集原分类《非非存稿》、《仁山新稿》、《乱稿》(南宋灭亡后诗文稿)、《噫稿》(子亡后之所著诗文),作者生前可能曾经刊行,为其门人林景熙、方逢辰等人所刻。此本不见传世。其弟子吴师道家藏有履祥手稿多种;至明,董遵(或作董遵道,误,董遵字道卿)又补充多篇,于明武宗正德(1506—1521)间刊刻问世,为四卷;明神宗万历二十七年己亥(1599)再度刻印,为三卷。清世宗雍正三年乙巳(1725),履祥裔孙金弘勋得到依明正德刻本之影写本,又得万历刻本,因合校精刊之,是为六卷本。《四库全书》所收即此本。又雍正九年履祥第十八世孙金律亦刻全集,名为《仁山先生金文安公文集》,作四卷,附录一卷。清仁宗嘉庆十五年(1810)桐山金祠刻金集,亦作五卷。清穆宗同治十三年(1874)胡丹凤辑刻《金华丛书》,亦收金集。民国年间,商务印书馆编《四部丛刊》收金集乃据清初写本影印,作三卷。
李有才板话
中篇小说。赵树理著。初载于1943年7月25日至8月13日《晋绥日报》副刊。同年底由新华书店初版。它是作者的代表作。小说“尽量用普通的平常的话语,但求每句话都能适合每个人物的特殊身份、状态和心理”(周扬《论赵树理的创作》)的描写手法,围绕着阎家山民主政权的归属和减租减息的开展,广阔而又深刻地展示了尖锐复杂的政治斗争生活。阎家山抗战后虽成了根据地,但历来只手遮天的恶霸地主阎恒元,仍依仗权势和奸滑,伪装退居二线,实际上继续操纵政权,破坏党的各项政策的落实。他还利用上级派来的章工作员的主观主义、官僚主义作风,骗得了“模范村”称号。因此,尽管杰出的民间歌手、“板人”李有才不断地以快板为武器,揭露抨击阎恒元势力,团结“小”字辈展开斗争,仍不能挣脱压迫。直到县农会主席老杨深入下来,才发现了问题,并发动和组织农民斗倒了阎恒元,取得了“翻天地”的“大胜利”。作品成功地运用了活在群众口头上的质朴明快的语言,在色彩诙谐的喜剧氛围中,深刻地揭示了根据地农村阶级斗争的复杂性,它“让我们看见了解放区的农民生活改善斗争过程和真相”(茅盾《关于〈李有才板话〉》)。周杨在《论赵树理的创作》中认为,“作者在这里正确的处理了农民斗争的主题,写出了斗争的曲折与复杂性,写出了农村中的各种人物:地主,农民;包括积极的,中间的,与落后的;两种类型的工作干部。他没有把人物与行动简单化,……他的笔是那样轻松,那样充满幽默,同时又是那样的严肃,那样热情。”郭沫若也认为:“我是完全被陶醉了,被那新颖、健康、朴素的内容与手法。这儿有新的天地、新的人物、新的感情、新的作风、新的文化”(《〈板话〉及其它》)。
诸葛亮博望烧屯
元杂剧剧本。简名《博望烧屯》。撰人姓名不详。末本。剧写刘备、关羽、张飞三顾茅庐,请得诸葛亮出山。值曹操命夏侯惇领兵攻新野,刘备用诸葛亮为军师,指挥兵马,张飞不服。诸葛亮向众将授火烧博望坡之计,故意不用张飞。刘备亲为张飞恳求,诸葛亮才令张飞率兵埋伏在去许昌的路上,并断言夏侯惇兵败后必经此处,而张飞却捉不住他。张飞不信,两人立下军令状。结果,夏侯惇大败后带残兵经过此处,张飞却中计未能将他捉住。张飞无奈,只好回营请罪,诸葛亮虽严加斥责,但还是赦免了他。后曹操派诸葛亮的师兄管通来说降,诸葛亮请他为刘、关、张、赵云观相,使其知刘备为真命天子,关、张等皆为虎将。现存主要版本有:《元刊古今杂剧三十种》本,脉望馆抄校本(《孤本元明杂剧》据以校印)。后收入《元曲选外编》(中华书局1959年版)。
龙膏记
明代传奇剧本。杨珽撰。一说杨珽与王元寿合作(见《远山堂曲品》)。吕天成《曲品》著录。本事出于唐裴铏《传奇·张无颇》(亦见《太平广记》卷310)。写唐代南康书生张无颇滞留长安,问卜仙人袁大娘,袁盗宰相元载所藏御赐暖金盒相赠,并给予起死回生的玉龙膏。张旅途困顿,悬挂招牌卖药。元载女儿湘英患病,诸医无效,服下玉龙膏病情转好。张无颇被延入府中居住,因此与湘英相爱。张欲回乡探亲,临行,出暖金盒取玉龙膏付与元载。元载见盒,怀疑张与女儿有私情,遣张到括州,陷之入狱,湘英也被逼躲到侍女冰夷家。后张无颇经袁大娘救援出狱,因元载失势被抄斩,张才敢赴京应试,考中进士,经郭子仪撮合,与湘英成婚。最后袁大娘度两人成仙。今存明末汲古阁原刻初印本,《古本戏曲丛刊二集》据以影印。另有清光绪间上海飞影阁石印本。
圣迦柅忿怒金刚童子菩萨成就仪轨经
唐北天竺沙门大广智不空译,金刚手菩萨,已说苏悉地诸真言轨则律仪教法,又为未来国王,正法治国,生清净信,尊敬三宝者,又为外道不信因果,毁谤三宝者,说息灾增益爱敬降伏等法,令知佛法有大威德,神通自在,知诸菩萨,具一切智,是故说此无比大威德圣迦抳忿怒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