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弘景

- 姓名:陶弘景
- 别名:字通明
- 性别:男
- 朝代:南朝齐梁间
- 出生地: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
- 出生日期:公元456
- 逝世日期:536年
- 民族族群:
陶弘景(公元456—536年)南朝齐梁间著名道教徒、医药学家、化学家。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谥“贞白先生”。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家世奉天师道术,少时受熏陶,研读葛洪《神仙传》,便有养生之志。《南史·陶弘景传》称:“至十岁,得葛洪《神仙传》,昼夜研寻,便有养生之志”。以父为妾所害,终身不娶。读书万余卷,一事不知,即深以为耻。善琴棋,工草隶。未弱冠,便被齐高帝引为诸王侍读,除奉朝请。后拜齐左卫殿中将军。因“求宰县不遂”,隐居句容的句曲山(茅山)修道。永明十年(492),上表辞官,隐居句曲山(今江苏句容茅山),从孙游岳受符图经法。遍游名山,寻访仙药,《华阳隐居先生本起录》谓得真人遗迹十余卷。永明十年(492)在茅山传杨羲、许谧等上清大洞经箓,创道教茅山宗。沈约任东阳郡守,高其志节,累书请他下山,不从。萧梁代齐,他进献图谶,为梁武帝所重,自此书信不断。武帝每次收到他的书信,都烧香敬受。屡加聘请既不出,国家每有大事,武帝无不前以谘询,故有“山中宰相”之称。他继承老庄思想与葛洪的方术理论,又吸收了儒、释观点,主张儒、释、道三家合流,认为“百法纷凑,无越三教之境”(《茅山长沙馆碑》)。把儒家的封建等级思想和制度引入了道教教理中,著《真灵位业图》宣扬在神仙世界中也有严格的等级划分。又著《真诰》将佛教轮回转生之说引入道教,其中《运题象》中有“芥子忽万顷,中有须弥山”;《甄命授》有黄观子奉佛道的故事;还有“人为道亦苦,不为道亦苦,惟人自生至老,自老至病,护身至死,其苦无量”之类的说法。曾受佛戒,并在茅山道观中建佛、道二堂。精于医学、药物学,通晓天文学、地理学、历史学等。主张治病应因人之虚实、男女老小、苦乐荣瘁而异。首创以玉石、草大、虫兽、果菜、米实等分类法,成为隋唐以后本草学的蓝本。
性好著述,尚奇异,尤明于阴阳五行、风角星算、山川地理、方图产物、医术本草。所著《学苑》百卷、《孝经集注》、《论语集注》、《帝代年历》、《神农本草经集注》、《效验方》、《肘后百一方》、《古今州郡记》、《图像集要》、《玉匮记》、《七曜新旧术疏》、《占候》、《合丹法式》等,都有一定的价值。其中,《神农本草经集注》首创按药物的天然属性为标准的新分类法,对后世影响很大。他熟谙炼丹、冶锻技术,首次提出用火焰分析法鉴定化学药品;发现置换反应的范围不只限于硫酸铜,对以后水法炼铜技术的产生起到了推动作用;首次记述生铁与熟铁合炼成钢(即灌钢)的先进技术,并对夏朝至萧梁的各种刀剑进行研究,著《古今刀剑录》。又著有《真诰》、《真灵位业图》,为道教重要经典著作。
猜你喜欢的书
文渊阁书目
杨士奇等撰。20卷。商务印书馆1937年出版。本书为明朝宫廷藏书册籍,据书前序文说,正统六年(1441)杨士奇等奉旨“逐一打点清切,编置字号,写完一本,总名文渊阁书目”。所收各书不著作者、卷数,仅留册数,以《千字文》开头五句20个字为序,每个字下再分若干厨,每厨包括若干号(一号一册),略计总目约合50厨,7300号(册)。本书收入《四库全书》,嘉庆庚申(1800)鲍廷博录出,补入所缺宋朝文集200余种,将家塾旧藏本各书所注“完全”、“残”、“缺”字样转录于官本各书之下,又按《千字文》20个字改官本4卷为20卷成为今本。明朝文渊阁藏书早已散失殆尽,据本书尚可略见明代宫廷所藏典籍。对目录史和考古有参考价值。
医镜
综合类著作。旧题明王肯堂撰,蒋仪校订。四卷。肯堂有《证治准绳》已著录。据蒋氏所撰凡例称:“先生手示此编,指其大要,令一披览而晓然于辨证用药,真昭彻如镜,遂以‘医镜’名编。”刊于崇祯十四年(1641)。书中分别述及临床各科病证。卷一至卷三,以内科病为主,兼述眼疾、喉痹、齿痛、口舌及疮疡诸症;卷四为妇人、小儿病症。凡分内外二十九目,杂门四目,疮疡八目,妇人十一目,小儿十五目,其内科又附以十九目。内容较《证治准绳》简要。《郑堂读书记》认为此书系蒋氏所撰,而托之肯堂,以重其书。有明崇祯间刊本,清康熙三年(1664)鸳水陈诞敷发兑本,清初刻本。
太上修真玄章
太上修真玄章,撰人不详。一卷,收入《正统道藏》太玄部。全书分十章,言内丹家修炼性命之道。其说祖述张伯端金丹论,兼采宋儒之性气说,殆出于宋元道上之手。大旨以人身性命原理为立论之本。谓神为性,气为命,顶门泥丸为性根,脐中丹田为命蒂。性命皆有先天与后天之分。修道者于性命不可偏废,修性不修命则形难固,修命不修性则神不明,故须性命双修,而性先命后。又称:「炼金丹者以形譬鼎器,气喻药物,神喻火功。」修炼之要在于忘机绝虑以定鼎器,摄心归一以采药物,神不外驰以调火功。「忘形以养炁,忘炁以养神,忘神以养虚,形神俱妙,与道合真。」所谓忘者,非懵然无知,而是圆活澄湛,内外贞白,「纵之不逸于外,制之不拘于内,胸次间常虚豁豁地」,是谓真忘。总之以虚心无心为要,能虚无其心,「一念不动」,则神归炁复,自然相应。「迨夫脱胎神化,身外有身,聚则成形,散则成炁,则与虚无同体矣。」其说颇受司马承祯、吴筠等唐代道士影响。
海琼传道集
一卷。元洪知常撰。南宋道士海琼子白玉蟾(原名葛长庚)一生著述甚丰。《海琼传道集》是洪知常所编集的白玉蟾之文集。此书卷首有白玉蟾弟子陈守默、詹继瑞之序。序文讲述了洪知常的身世。书中以白玉蟾《金丹捷径》一篇、《钩锁连环经》一卷、《贞山快活歌》一章为内容,总名为《海琼传道集》。其中《金丹捷径》,杂辑有关内丹之图象、口诀、术语,并附以简说; 其《钩锁连环经》,是解说内丹名词的五言诗,并将常用内丹术语逐一列举阐释。因其自“金丹即是汞”至“混沌即金丹”各诗句之间前后连贯,首尾相接,所以叫作《钩锁连环经》。诗后引老君、张伯端、陈楠、葛长庚、薛道光、刘海蟾、吕岩、钟离权等人之言作为论说。其《卢山快活歌》是一首长诗。诗中宣讲炼丹学仙的乐趣等。清代学者对此书所收之文曾有过怀疑,认为非白玉蟾所作。《四库提要》称此书“文词鄙倍,殆村野黄冠所依托”;谓书中所载“钱曾名字二印,篆刻丑恶,亦庸劣书贾所赝造”。虽然此书不免舛误,未必出于白玉蟾之手,然而瑕瑜互见,仍有可参考之处。现存明《道藏》本,清《四库提要》据两淮盐政采进本,著录于道家类存目。
华严起宗真禅师语录
清真说,卷首收序;卷一收住永庆应禅院语录、小参法语、佛事机缘、偈咏——赞;卷二收住涿州雨花庵语录、小参法语、机缘、杂偈;卷三收杂录、跋;卷四收诗偈、法语、请启;卷末附行实、跋。收入《明嘉兴大藏经》第三十九册。
地藏菩萨仪轨
全一卷。唐代输婆迦罗译。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册。内容述说佛在佉罗提耶山时,地藏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而欲说神咒,经佛允许后,遂说此仪轨;初说大、中、小之三种神咒,次说画像法,其次说印咒、普供养印、总说总印、请赞印,最后说成就十七种护摩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