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佶

赵佶
  • 姓名:赵佶
  • 别名:宋徽宗
  • 性别:
  • 朝代:北宋
  • 出生地:
  • 出生日期:1082
  • 逝世日期:1135
  • 民族族群:

赵佶 (1082—1135),即宋徽宗,北宋书画家,神宗赵顼第十一子。即位前,独好研修丹青,图史射御。同王诜、赵令穰、黄庭坚、吴元瑜等交往。元丰八年(1085)封遂宁郡王。绍圣三年(1096)封端王。元符三年(1100),哲宗死,无嗣,佶以弟继位。初号建中靖国,调和熙宁、元丰与元祐间的党争。不久即改元崇宁,任蔡京为相,以绍述神宗为名,立元祐党人碑,变乱新法,国政日非。宣和二年(1120),遣使约金攻辽,成为导致北宋灭亡的祸因。宣和七年(1125),金灭辽后乘势南下,进逼汴京。赵佶传位赵桓,自称太上皇。靖康二年(1127)北宋沦亡后,赵佶、赵桓俱被掳北迁。绍兴五年(1135),赵佶卒于五国城(今黑龙江依兰),年五十四。


赵佶崇奉道教,自称教主道君皇帝。擅书法,创“瘦金体”。工花鸟,存世画迹有《芙蓉锦鸡》、《池塘秋晚》等。能诗词。吴曾《能改斋漫录》卷一六:“徽宗天才甚高,于诗文外,尤工长短句。”徐釚《词苑丛谈》卷六:“徽宗北辕后,赋《燕山亭·杏花》一阕,哀情哽咽,仿佛南唐李主,令人不忍多听。”王国维《人间词话》称李后主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宋道君皇帝《燕山亭》词,亦略似之”。《诗词杂俎》有《宋徽宗宫词》一卷(《十家宫词》作三卷)、《彊村丛书》有曹元忠辑《宋徽宗词》一卷。


在位时广收历代文物、书画,盛极一时,亲自掌管翰林图画院,召集文臣编辑《宣和书谱》、《宣和画谱》、《宣和博古图》等书。任米芾为书画学博士,赐予画院的画家佩带金紫鱼袋,将画院列在其他各院(书、琴、棋等) 之上。任命宋子房为主考官,用科举办法选拔画家,对绘画艺术,起了推动和倡导作用。擅书法,真书学薛曜,草书学黄庭坚,自创瘦劲锋利如“屈铁断金” 和 “瘦金体”。《铁围山丛谈》谓: “裕陵 (赵佶) 作黄庭坚书体,后自成一法。” 传世书迹有真书及草书 《千字文卷》 等,现藏上海博物馆。绘画得吴元瑜传授,继承崔白风格,重视写生,体物入微,以精工逼真著称,工花鸟,相传用生漆点鸟睛,尤见生动。认为画孔雀上墩,必先左脚。亦擅画山水和人物。获有“妙体众形,兼备各法” 之誉。但有些作品乃画院中高手代笔。画后押字用 “无水” 及 “宣和”、“欧和” 小玺或用瓢印史鱼篆文,还常押书 “天下一人”。传世作品有 《芙蓉锦鸡图》 轴,现藏故宫博物院,《柳塘书雁图》 卷,藏上海博物馆《摹张萱䝞国夫人游春图》 卷, 藏辽宁省博物馆。

猜你喜欢的书

道德真经藏室纂微手钞

道德真经藏室纂微手钞

道德真经藏室纂微手钞。元薛致玄撰。二卷(上卷原缺)。陈景元《 道德真经藏室慕微篇》广引古籍,是妙则示其引文出处,着出篇名,略疏其义。底本出处:《正统道藏》 洞神部玉诀类。

炮炙大法

炮炙大法

本草著作。不分卷。明缪希雍(仲淳) 口授,其弟子庄继光录校,成书于天启二年 (1622年)。此书在缪希雍《先醒斋医学广笔记》90余种炮制品基础上扩充而成。卷前列“雷公炮制十七法”,继列药物439味,分水、火、土、金、石、草、木、果、米谷、菜、人、兽、禽、虫鱼等部。

技击余闻补

技击余闻补

《技击余闻补》是近代国学大师钱基博创作的一部短篇武侠小说集.作品描绘了一群出身平民的近代市井侠士.从他们身上,既可以看出近代社会转型期人们对"侠"的认识的转变,也可以一窥民国初期文人阶层对动荡时世以及武侠小说这一市民文化的体认.

藏斋诗话

藏斋诗话

“赵元礼好为诗,以余力为随笔。近复摘随笔中之谈诗者以为诗话”。《藏斋诗话》主要内容是谈诗论诗。一是,结合具体诗作,对李白、杜甫、韩愈、苏东坡等唐宋诗词大家的艺术风格和特点进行点评,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如他认为,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一诗具有“磊落刚健”的特点;杜甫的“安得壮士挽天河,净洗甲兵常不用”一诗体现了诗人的“抱负”;韩愈“我能屈曲自世间,安能从汝巢神山”一诗表达了作者的“倔强”气;苏东坡“相逢握手一大笑,白发苍颜略相似”一诗“坦白阔大”。正因为这些大家具有不同风格,并且这些诗作均记录了一定的社会内容,故赵元礼认为,“熟读此等诗可以变化气质”。二是,记录了城南诗社的一些情况,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由于赵元礼晚年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天津,且在1921年与严修、金息侯、王仁安等人共同发起成立了“城南诗社”,因此,《藏斋诗话》记载很多这方面的情况,这也是该书最大的价值所在。

中国通史简编

中国通史简编

范文澜主编。1942年延安新华出版社初版。本书是试图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系统叙述我国历史的一次尝试。作者在该书初版时曾说明它与旧体历史的五点不同:第一,“书中肯定历史的主人是劳动人民,旧类型史书以帝王将相作为主人的观点被否定了”。第二,“试用一般的社会发展规律到具体的中国历史”。第三,“把封建社会分三个时期。西周起到秦统一,初期封建社会;自秦到南北朝,封建社会第二阶段;隋唐到鸦片战争,封建社会第三阶段,说明它的发展过程”。第四,书中着重写了“农民起义和反抗外族侵略,说明中国人民确有反抗压迫、反对侵略、敢于斗争的伟大传统”。第五,“注意收集生产斗争的材料,古代的科学发明以及有关农业、手工业的知识写得不少”。该书初版时只有上、中册,内容包括从上古到清代中叶的历史。从鸦片战争到义和团运动部分,1946年以《中国近代史》上册为书名在延安出版。建国后出版的《中国通史简编》修定本,在内容和风格上都有很大改进,篇幅也扩大四倍以上。

大方等大集经

大方等大集经

(梵文Mahāvai-pulyamahāsannipātasūtra) 略称《大集经》。佛经名。大集部诸经的汇编。北凉昙无谶等译。六十卷。据称是佛陀向四方菩萨所说的大乘佛法,以大乘*六波罗蜜法和诸法性空思想为主要内容,但也有密教说法,有些经包含陀罗尼和梵天等诸天护法的内容。全经有十七分,第一至第十一分(二十六卷)、第十三分(三卷)是昙无谶译;第十二分(四卷)是南朝宋智严、宝云译;第十四至第十六分(共二十五卷)是隋那连耶舍译;第十七分(二卷)是东汉末安世高译。另外还有其他一些别行异译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