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次纾

- 姓名:许次纾
- 别名:字然明,号南华
- 性别:男
- 朝代:明代
- 出生地:钱塘(今杭州)人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许次纾(1549—1604),字然明,号南华,钱塘(今杭州)人。跛而能文,好蓄奇石,好品泉,又好客,性不善饮。家东城,近慈云寺,居室临池,境甚潇洒。据姚绍宪《茶疏序》,姚有茶园在顾渚,自小到老,熟悉茶事。每逢茶期,许次纾必到姚家,汲金沙、玉窦二泉,细啜而品第茶的好坏。绍宪还“罄生平习试自秘之诀,悉以相授。故然明得茶理最精,归而著《茶疏》一帙”。许次纾于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撰《茶疏》。清厉鹗《东城杂记》说:“许次纾,……跛而能文,好蓄奇石,好品泉,又好客。……予曾得其所著《茶疏》一卷,论产茶、采摘、炒焙、烹点诸事,第三十六条,深得茗柯至理,与陆羽《茶经》相表里。”
许次纾,工诗文,又精研茶的培育品赏,曾著《茶疏》一卷。作传奇《合璧记》一种,取唐代诗人李白与杜甫故事衍成,虽与王恒剧作同目,但题材、人物均不同,已佚,仅祁彪佳《远山堂曲品》著录。《全明散曲》辑录其套数四套。所著诗文甚富,有《小品室》、《荡榔斋》2集,今已失传。传世仅《茶疏》1卷,若得茗柯至理。事具冯梦祯《快雪堂集》卷一三《许次公然明墓志铭》、清代厉鹗《东城杂记》(《厉榭山房集》失收,刊《昭代丛书·戊集》)。
猜你喜欢的书
复活
长篇小说。写于1889—1899年。生在牛棚,三岁时母亲死后即成了地主“半养女、半家奴”的玛丝洛娃,刚长大成人就遭贵族少爷聂赫留朵夫的践踏遗弃,沦为娼妓,最后蒙冤进狱并被判刑流放到西伯利亚服苦役。自私堕落的聂赫留朵夫后来在法庭上同玛丝洛娃相遇,深受触动,开始了“灵魂大扫除”,为营救玛丝洛娃出火坑而奔走,在一切努力失败后,又决定和玛丝洛娃一起去流放。玛丝洛娃受“忏悔”后的聂赫留朵夫的精神的感召,终又“更深深地爱上他”。小说以单线条的明快结构,通过男女主人公的复杂经历,描绘了农奴制度改革后俄国社会生活的广阔图景,撕下了贵族资产阶级的“一切假面具”。作者通过极为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强烈控诉从外省到首都,从地方到中央,整个俄罗斯帝国,包括它的国家机器、官方教会、社会制度、经济基础和伦理道德,已经成了囚禁和残害人民的监狱。但也正是在这部小说中,托尔斯泰思想和艺术上的矛盾和局限性,也得到最充分的表现。他谴责地主资产阶级的暴力,同时也否定革命的暴力,并且歪曲革命者的形象;他反对官方教会,却又鼓吹“清洗过的新宗教”,用一种“精制的新毒药来麻醉被压迫群众”;他不赞成地主阶级的土地私有制,但没有“去反对地主土地占有制和它的政权工具,即君主政体”,幻想“好老爷”发善心,把土地“恩赐”给农民;鼓吹“饶恕一切人”、“爱敌人”等的基督教“博爱”宣传也比以前更加浓重。在艺术上,托尔斯泰通过复杂的心理过程表现人物精神世界的独特技巧,在《复活》中达到十分精致、高超的程度,语言也较以前质朴多了;但他认为每个人身上都有“人性”和“兽性”的荒诞观点,却使主人公聂赫留朵夫的形象在小说后半部苍白无力。《复活》中冗长道德说教和大量抄引《福音书》,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长篇的艺术感染力,而且连它的结构有时也遭到明显的破坏。
伤寒论诠解
刘渡舟、傅士垣主编。全书共40万字,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年出版。本书主要是根据刘渡舟教授给北京中医学院1978届中医基础理论专业研究生讲授《伤寒论》的录音整理编辑而成。为了尽量保持《伤寒论》的原来面貌,保持辨证论治体系的实践特征,本书选取金·成无己的《注解伤寒论》为底本,除对一些个别章节作了删节外,其主要部分均予以保留;并依原文排列顺序,逐条加以诠解。为使理法方药各项内容的解释分析相互连贯,以适合教与学的客观要求,本书在编写体例上简化了层次,只设“解析”一项,将一般著作所常设的内容提要、词解、分析、病案举例等方面的内容尽揉其中。在解析原文时,力求如实反映编著者的学术观点和心得体会,也适当介绍历代注家的见解,并着重进行理法方药的分析、病因病机的探讨、病证的比较鉴别、前后条文之间的内在联系的阐发,联系病例,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作进一步说明,在原文的解析中,也不失时机地对前后方证作了鉴别。本书对《伤寒论》中习用的异体字、通假字、古体字等均予以保留,不另作说明;对原文词句的校勘均汇集起来,附于书末,以便检阅。本书较全面地反映了刘渡舟的学术思想,是其伤寒论学治学成果的汇集。是学习《伤寒论》学的一本较好的参考书。
洪恩灵济真君集福晚朝仪
明成祖时封洪恩灵济真君号。述集福晚朝仪。
十朝诗乘
诗话著作。近人郭则沄撰。郭则沄,字啸麓,号蛰园,别号龙顾山人,侯官(今福建福州)人。光绪二十九年(1903)进士,官翰林院编修。有《龙顾山人集》。辛亥革命后避居天津,专事著述,历二十馀载,成《十朝诗乘》二十四卷。“十朝”者,指顺治至宣统十帝。此书本以诗证史之旨,因感于有清一代信史之未备,而欲以诗补之。盖清代士大夫慑于文网荼密,于时政得失,不敢有所掇述,而往往发之于诗。郭则沄曾遍睹翰林秘籍,熟悉有清历朝掌故;又尝参与选诗之役,涉目有清诗人之作泰半,故颇能胜任是书之辑撰。全编体例,大抵以事为干,而以诗证之。其事之系于治乱兴亡之大者,则反复褒讥讽谕,如康熙亲征、乾隆南巡、三藩之叛、林则徐督粤等大事,皆广泛征诗,多方发掘。时誉谓是编乃“集众诗而以为史”者,与杨钟羲《雪桥诗话》同为汇辑清代掌故之最丰者。有民国二十四年(1935)秋月栩楼刊本。
竹书纪年统笺
清徐文靖撰。十二卷。《竹书纪年》自发现后,考证者甚多,南朝梁沈约始为附注,然好言符瑞,于事实罕有发明,文靖乃特为统笺,逐事分载,以纪其详。仿郑氏诗笺之例,于《纪年》中逐字详注谓之笺。不特于《纪年》笺之,附注笺之,凡所引书传间有讹误者亦并笺之,故云“统笺”。乾隆十二年(1747)开始笺注,至十五年成书。
观音慈林集
凡三卷。清代弘赞编于康熙七年(1668)。收于卍续藏第一四九册。本书汇集有关观世音信仰之经典,及有关信仰者之事迹、感应等而成。卷上为诸经篇,包括悲华经、观世音大势至菩萨授记经、大乘庄严宝王经、请观世音菩萨消伏毒害陀罗尼咒经等十经;卷中、卷下为感应篇,抄录印度及我国自晋至清初之僧俗关于观世音信仰之事迹与感应,计一五四件,并一一记其出处。本书乃研究观世音信仰史之重要参考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