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学五术

  • 幻真先生服内元气诀

    幻真先生服内元气诀

    《作者:佚名道家气功著作。一作《幼真先生服内元气诀》,简称《服内元气诀》。作者及写作年代不详,一卷。《通志·艺文略》道家吐纳类著录五代时烟萝子《服内元气诀》一卷,不知是否本书。书首序文与《嵩山太无先生气经》之《序》大体相同。正文包括进取、淘气、调气、咽气、行气、练气、委气、闭气、布气、六气、调气液、食饮调护、休粮、守真、服气胎息等十五种诀法,内容亦与《嵩山太无先生气经》第二诀至第十七诀基本相同,其间仅个别字句、段落有所出入。如本书的《咽气诀第四》末段与《嵩山太无先生气经》卷上《咽气诀》的末段不同;本书的《食饮调护诀第

  • 黄帝阴符经注

    黄帝阴符经注

    《作者:李筌唐李筌撰。筌在开元(713—741)时官至节度副史、御史中丞,后入山学道,号达观子。《集仙传》云:筌于嵩山石室中得《阴符经》,“读数千遍,竟不晓其义。后于骊山逢老母,乃授微旨,为之作注。”《注》云:“《阴符经》者,黄帝之书。……阴者,暗也;符者,合也。天机合于事机,故曰阴符”。提出“治国之术百数,其要在清净自化;用兵之术百数,其要在奇正权谋”。《道藏》收入《阴符经》注解之书共二十种,以此本为最古。但在张果注本中谓“李筌假托妖巫,妄为注述”,斥其为“不悟”、“昧之至”、“诬道之甚”、“失《阴符》之旨”等。刘师培《读道藏札记》云,李筌注《阴符经

  • 道教三字经

    道教三字经

    《作者:易心莹《道教三字经》是易心莹为普及道教知识、训导后学,应邹率一道长(原二仙庵监院,曾任成都市道教协会会长)的恳请,于1937年著成的道教知识普及性读物。该书言语简洁,三字一句,以道教历史发展顺序为线索,详尽叙述了道教的产生、发展以及教理、教义、教派等内容,包含了不少道教的典故与义理。《道教三字经》原有石印本,但已十分少见,现有两种版本:一是由四川大学宗教学研究所卿希泰、郭武教授整理注释的《〈道教三字经〉注解》,二是由上海市道教协会张振国先生注解的《道教源流三字经》。

  • 金丹大旨图

    金丹大旨图

    《作者:陆西星古仙丹法,载之丹经,无下千帙。读之则愈烦愈难,悟之则惟简惟易。大要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则二者其尽之矣。一阴一阳,配合以两者,天之道也;日月运行,昼夜交光者,天之行也。《契》曰:“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易谓离坎是也。圣人知其如此,故尝准之以作丹法。是故以乾坤为鼎器,以乌免为药材。而其中消息盈虚之数,则又准之以为火候阴符。

  • 服气精义论

    服气精义论

    《作者:司马承祯道教修炼著作。唐代司马承桢撰。收入《云笈七签》。共九篇:《五牙论》言服食五牙之法,五牙即五方五行之生气,其法以思神、服气、诵咒为要诀,认为服食五牙可通润五脏,滋养精气;《服气论》详细介绍辟谷服气之法,认为气乃胎形之本元,本元充实,可以延命,故保全元气为摄生之要;《导引论》言行气导引之法;《符水论》言吞符诵咒治病益气之法;《服药论》言服食草药以安和脏腑、治润气液之法;《慎忌论》言养生禁忌,认为人的饮食起居应该符合阴阳气运;《五脏论》言宣行经脉,安和脏腑,保养精气之法;《服气疗病论》言气功治病之法;《病候论》言据精神气色之症候诊断

  • 葛仙翁太极冲玄至道心传

    葛仙翁太极冲玄至道心传

    《作者:朱本中任脉起中极之下,以上毛际,循腹里,上关元,至咽喉,贯中升上,从空入脑而住,脉至龈交而止(即下齿缝中),属阴脉之海也。督脉起下极之腧,从脊里,上升风府,入脑上巅,循额至鼻柱,气至此贯中,从空入喉而降,脉至龈交而止(即上齿缝中),属阳脉之海也。

  • 古文参同契集解

    古文参同契集解

    《作者:蒋一彪三卷。明蒋一彪撰。蒋一彪,自号复阳子,余姚人。《周易参同契》的各家注本,有的分章,有的不分章。但无论分章与否,都按上中下三篇而注解,并且都述其传承由来。明代杨慎,则另出一本,称南方掘地得石函中,有《古文参同契》上中下三篇,《叙》一篇,徐景休笺注本也是三篇,《后序》一篇,淳于叔通补遗《三相类》上下二篇,《后序》一篇,合为十一篇,自称得自朱子所未见。蒋一彪依杨慎本作此书,所以称“古文”。他割裂彭晓、陈显微、陈致虚、俞琰四家注文,缀于各段之下,所以称为“集解”。其书与世传本多有颠倒,将原文所载《赞序》指为徐景休《后序》,将原本《补塞遗脱》一章

  • 道德真经新注

    道德真经新注

    《作者:李约四卷。唐李约(生卒年不详)撰。李约,字存博,号萧斋。唐肃宗、代宗朝重臣李勉之子,官至兵部员外郎,善书面,通音乐,当时颇享盛名。撰有《道德真经新注》四卷。《道德真经新注》,又称《道德经新注》。唐人研究 《道德经》者,多将 《道经》、《德经》各析为二卷,使原来的二卷本分而为四。李约作 《道德真经新注》,使前二卷为 《道经》上下,三十七章;后二卷 《德经》上下,四十一章;共七十八章。较世传本少三章,是李约将四十三与四十四章、四十八与四十九章、六十八与六十九章各合为一章所致。李约在自序中说:“道者清静自然之道也。德者以法久而失,修而得之,谓之

  • 道德经解

    道德经解

    《作者:苏辙四卷。宋苏辙撰。《道德经解》,又称《道德真经注》、《道德经疏》、《老子新解》、《老子解》。宋以前学者注解《道德经》,或参阅河上公注本,或依据王弼注本,综其要旨,皆述无为养生治国之道,注文多以儒、道家言释经。苏辙《道德经解》则引儒家“中庸”之说以比附,主张儒、释、道三教归一,强调三教同源。苏轼为其书题跋曰:“使汉初有此书,则孔、老为一,使晋宋间有此书,则佛、老不为二。”后来朱熹不满此说,认为是援儒入墨,不利于各学派之立说,并作《杂学辨》以攻之,斥其“学儒之失而流于异端”。清代有人不同意朱熹的观点,认为多此一举,如果要攻击此书,不如直接

  • 道德真经注

    道德真经注

    《作者:吴澄道家著作。元·吴澄撰。澄字幼清,号草庐, 崇仁(今属江西)人。官至翰林学士。元大德十一年(1307) 辞疾归里, 南下时留清都观,与门人论及《老》、《庄》、《太元》等书, 为正厥伪而著其说。澄学以尊德性为本, 故与苏辙指意略同。《四库全书总目》评为: 虽不免援儒入墨, 而就彼法言之,则较诸方士之所注,精遂多矣。

  • 道德指归论

    道德指归论

    《作者:严遵六卷。汉严遵撰。严遵 (原名庄遵),字君平,蜀人,成帝时,常卜筮于成都市,为人言说吉凶利害,日得百钱够自养,便闭门读《老子》。西汉扬雄,少年时曾从严遵学。严遵一生不愿做官,隐居著述十余万言,传说他卒年九十余岁。撰有《道德指归论》十四卷,今所传已不全。《道德指归论》,原称《老子指归》,又称《道德真经指归》。汉人研究 《老子》的史料多已亡佚,严遵 《道德指归论》也已难见原貌。严遵把《老子》分为七十二章,上经四十章,下经三十二章加以论述。其要旨以自然无为为宗,认为道德而生神明、太和,进而化生天地万物。主张修身之法与道德仁义相统一,强调为国养物

  • 房内记

    房内记

    《作者:佚名中医养生房中术书

  • 纯阳祖师五篇注

    纯阳祖师五篇注

    《作者:傅金铨奥矣!最上一乘,乃无作而亦无为。还丹七返,因有动而方有静。 【注:道分三乘:初乘、中乘、上乘也。到最上一乘,无所作为。从三关逆返,至扑地声离胎,再返至元年之初,此时声臭俱泯,廓然太虚。一旦露出乾元面目,释氏谓之得证实相,于以见初中之必有作为也。还丹者,丹本我之故物。还者,自外而还于内,从彼而还于我,去而复返,失而复得之辞也。七乃火之成数,阳动极而静,阴静极而动,动静相推,互为其根。炼丹之道,就极静中,寻觅动机。邵子所谓一动一静之间,天地人之至妙至妙者也。】

  • 道藏目录详注

    道藏目录详注

    《作者:白云霁《道藏目录详注》是明修 《道藏》 目录注本。白云霁撰。《四库全书 ·子部道家类》所收,据兵部侍郎纪昀家藏本。后来的单印本皆据此本。另外,明李杰亦有 《道藏目录详注》4卷,收入 《道藏精华录》,李注实因袭白注。天启丙寅年 (1626) 编成此书。该书分为4卷,依《道藏》三洞(洞真、洞玄、洞神)、四辅(太玄、太平、太清、正一)合为7部之旧例,注解经书杂著等目。卷1为洞真部,卷2为洞玄部,卷3为洞神部,其余4部合为第4卷。三洞又各分为12类,即本文、神符、玉诀、灵图、谱录、戒律、威仪、方法、众术、记传、赞颂、表奏。以千字文为次序,以一字当

  • 道德经注释

    道德经注释

    《作者:李西月李西月《道德经注释》的诠释理论,主要有“以老解老”“以丹解老”“以儒解老”“以易解老”四个方面内容。通过对以上四个方面的考察可以看出,李西月《道德经注释》的诠释理论表现出三个方面的特征:1.几乎没有受到佛教思想的影响;2.丹道理论与王重阳所创内丹道北宗一致;3.受儒家思想影响极为深重。

  • 道德真经口义

    道德真经口义

    《作者:林希逸道教经籍。南宋林希逸撰。4卷。作者认为前人注《老子》,各种分章及分为《道经》与《德经》都不对,只有苏辙之注最为接近。该书间用《易》理和禅义注解,如第一章诸家注多从天地万物起源、宇宙生成角度说,希逸认为更应从“心生万物”角度说,反映了三教合一的思潮已进入了对道经的注释。

  • 乐志歌

    乐志歌

    《作者:石成金世人各有志,唯我听自然。 我一不思量为王为霸,二不思量成佛成仙,

  • 费闲歌

    费闲歌

    《作者:德清讲道容易体道难,杂念不除总是闲,世事尘劳常挂碍,深山静坐也徒然。

  • 醒世歌

    醒世歌

    《作者:德清《醒世歌》,七言排律,作者是明代高僧德清。全文讲述的是憨山德清大师经历曲折坎坷,进而成为著作成就丰富的大德高僧。该诗广为流传,情文并茂,说理深刻透彻,发人深省。

  • 星学大成

    星学大成

    《作者:万民英古代星命术书。明万民英撰。三十卷。分门别类编取旧时星学家言:其一曰星曜图列;其二曰观星节要、官度主用十二位论;其三曰诸家限例、琴堂虚实;其四曰耶律秘诀;其五至其七曰仙城望斗、三辰通载;其八曰总龟紫府珍藏星经杂著;其九曰碧玉真经、邓史乔拗;其十曰光矞渊微、星曜格局。是古代星命术的集大成之作。收入《四库全书》。

  • 席上腐谈

    席上腐谈

    《作者:俞琰养生著作。2卷。宋·俞琬撰。上卷前数十条为考证名物之语, 词意多肤浅无稽, 其余皆闢容成之术, 及论《诸氏遗书》胎孕之说。下卷则备述丹书, 而终之以黄白为戒, 大旨皆不出于道家。而在道家之中, 持论独为近正。由其先明儒理, 故不惑方士之诡说也。是书实为剳记杂说, 以修道摄生为主。据《四库全书总目》 。

  • 葆光集

    葆光集

    《作者:尹志平诗集。元尹志平撰。三卷。志平,沧洲(今河北沧县)人,为丘处机弟子,袭掌道教十三年,或与道友唱和,或述怀遣兴,集而成书,取名于所居“葆光轩”。依次为七言绝句二百五十余首,五言诗四十六首,古调诗三首,语录、直言各一则;词一百五十多首。自云诗有四炼,即字、句、格、意,而以意为主。认为诗作不在字精句健、风骚属时,而力主美于德,尚于志。故谓“心中实行真为保,口内虚词未足奇”。除宣讲道教教义、劝人为善外,亦有写景抒情内容,如《乙未季秋至介休县洪山明霞观作》七绝:“洪山佳景洞天幽,下枕清岩瀑布流。更上高原三四里,兴来闲步到泉头。”情景交融,颇有意境。有

  • 西云集

    西云集

    《作者:祁志诚西云集,元朝祁志诚撰。三卷,收入《正统道藏》太平部。此书为全真道士祁志诚诗集,收录七绝二百余首,多抒写出家隐居之逸趣,修真养性之心得,如云:「不羨人间万户侯,忘名弃利百无忧。饥来随分巡门乞,饱后归庵学解牛」教人修真学道,皆以了悟心性为主,谓顿悟心性,即是神仙,其说近于禅宗。如云:「性定方知命自全」;「不须穷论汞和铅」。又云:「心性彻了,自然神气冲和,结就大丹。」教人忘机绝尘,出尘学道,符合全真道教义。

  • 云山集

    云山集

    《作者:姬志真题“知常真人姬志真撰”。志真为王栖云弟子,为全真道第四代。前有元世祖翰林学士承旨王鹗序。王鹗金末元初人。但序后署“旃蒙赤奋若人”,盖撰于至元二年。为其诗集。宣道述怀之作。

  • 明道篇

    明道篇

    《作者:王惟一道家著作。1卷,元·王惟一撰,成书于元代。书中阐述:“要在至心诚意,格物致和,去人欲之私,存无理之公,自然见心中无限药材,身中无限火符,药愈探而不穷,火愈炼而不息矣。”等习炼气功的重要问题。

猜你喜欢的书

无妄之灾

无妄之灾

阿加莎·克里斯蒂著侦探小说。1958年11月9日晚,7∶00~7∶30间,雷切尔·阿盖尔太太在她家书房被拨火棍击中头部,悄无声息地死去了。不久,她的养子杰克被逮捕。他当晚早些时曾来过,问母亲要钱,但被拒绝,怒气冲冲地离去,声称他还会回来的。家里有人听到了他们的争执声,以及杰克对母亲的威胁。被捕时,在杰克身上搜到了书房内遗失的钱,凶器上也有他的指纹。虽然证据确凿,杰克却坚持他有不在场证明:那半个小时他正在搭便车去Drymouth的路上。然而无论怎样努力,警方也找不到他所说的人和车。也许这又是杰克的谎言,他从小就是个令人头痛的孩子,长大后越发放肆,不务正业,偷蒙混骗,无所不为。杰克被判终身监禁,6个月后因肺炎在狱中死去。两年的时光流逝了,如果不是因为阿瑟·卡尔加里的出现,阿盖尔一家原本可以在平静中渐渐淡忘那幕惨剧。

大书长语

大书长语

书论。此书卷一为正心、识字、师授、心悟、通变、结构、真态、神气、乘兴、贵熟等十则,凡二十一则。他认为“草书千字不敌楷书十字,楷书千字不敌大书一字,愈大愈难”,故主张为大书者当先端正认识。一则“学书自做人始,做人自正心始”;二则深明六书之义,“恶有扁署而可作别字”;三则从明师指授八示、八病、运笔捉襟等法;四则“机巧由于心悟,所悟乃能造微”;五则“不可专习一体,须遍参诸家,各取其长而融通变化”。以上五则是大书者首先要具备的条件。书写时需先经营位置,字个、间架、笔画等要相适配合;要尽字之真态而勿参己意;要“大字惟尚神气,形质次之,最忌修饰”;要“乘兴趣乃克臻妙,非兴到不书”;要“心不厌精,手不厌熟”,“笔下自然,应规入矩”。以上各则多关联笔法,是为大书者必须注意的事项。署书、堂扁、绰楔、镌漆、鉴定一则,叙述了各种大字不同的书写方法,尤强调鉴定一则,主张切不可护疾忌医,应“过得众人眼,始放老夫心”。原古一则叙述历代书法之流变,强调大书必须各极其旨,一字之中诸体兼备。客问一则是大书笔法的诀要,谓“字贵正锋,操笔要直,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体执有向背,气脉相联属”。纸说、笔说、墨说、砚说四则,皆从便于大书角度叙述之。

尼山劫

尼山劫

一伙绿林败类,由川滇窜来山东曲阜一带,他们为非作歹,残害百姓,以宗教为旗帜,以迷信为手段,种种怪异现象迭出不穷,百姓百业俱废,不堪聊生。以杨松为代表的一批武林高手,他们义胆俱全,武艺精湛,通过周密的安排,出人意表的计谋,终使这帮败类就擒,大白真相于天下。 小说情节跌宕起伏,险象环生,令人读来不能释手。郑证因的武侠小说对情节的整体性重视尤其突出,主要以“恩仇结”和“英雄会”的经典侠义模式形成故事,是传统侠义的现代回归,而所用的叙事手段带有不同于传统的色彩,开启了武侠小说关于故事与情节叙事的一片新天地。

大清三杰

大清三杰

晚清时节,当西方大国强势崛起时,华夏大地上却皇朝暗淡、官场腐化,外有列强侵略,内有农民起义,特别是太平军势如破竹,大清帝国危在旦夕。曾国藩、左宗棠、彭玉麟本是传统意义上的士人,却欲扶大厦之将倾,挽狂澜于既倒,创办湘军,操练水师,握筹布画,与太平军展开一场殊死较量。

大方广佛华严经修慈分略注

大方广佛华严经修慈分略注

一卷,周叔迦居士撰。大方广佛华严经修慈分略注,将释此经,略开三门。一解题目,二辨传译,三释经文。

深沙大将仪轨

深沙大将仪轨

全一卷。唐代不空译。又称深沙大将菩萨仪轨。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一册。深沙大将,据传,玄奘于远涉流沙遭遇危难时,感见此神之守护,或以此大将为北方多闻天王之化身,本仪轨则以之为观世音菩萨化身。若诵其真言,恶业悉能消灭,文中并载修法及所成就事。

推荐作家

董仲舒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孔颖达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司马迁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成)人。十岁时,随父司马谈到长安,开始研读古代文献,并就学于董仲舒、孔安国。二十岁自长安出发,历经长江、湘江、沅江

房玄龄

房玄龄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字乔,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父彦谦仕隋为刺史。玄龄幼聪敏、贯通典籍,善属文。开皇中,天下统一,人皆以为隋朝国运长久,玄龄则以为隋帝失政,亡迹已现。年十八举进士,授羽骑校,补隰城尉。李渊起兵

余象斗

余象斗

余象斗(约1560 -1637) 名文台,字象斗,号仰止子、仰止山人、三台山人、三台馆主人,别名世腾、象乌、宗下、云登父、子高父等福建建阳人,明末著名书坊主、小说家。他生逢明末建阳刻书鼎盛时期,仅余氏一族就有三十余家书坊,同

公羊高

公羊高

公羊高,战国时期齐国人。相传是孔子学生子夏的弟子。汉代今文经学的重要先驱者。以治《春秋》闻名于世。旧题《春秋公羊传》(亦称《公羊春秋》或《公羊传》)为其所作。据唐代徐彦《公羊传疏》说:“戴宏《序》云:"子夏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