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心莹

- 姓名:易心莹
- 别名:
- 性别:男
- 朝代:近代
- 出生地:1896年9月26日
- 出生日期:1976年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易心莹(1896-1976)俗名良德,字综乾,道名理轮,“心瑩”是其出家后的字与笔名。他于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九月二十六日出生在现今四川省遂宁市老池乡双河口一户农民家中,父亲名纯翥,母亲王氏。易良德兄弟六人,他是家中最小的孩子。光绪三十一年(1905),9岁的易良德入家乡私塾发蒙,四年后至遂宁城中私人店铺作了几年学徒。易良德自幼体弱多病,因常闻长辈讲道教有强身健体之法,遂萌发了出家修道的念头。民国二年(1913年),17岁的易良德弃家出走,只身一人来到青城山古常道观(又名“天师洞”)请求出家,因当时的古常道观并非“十方丛林”制,而是师徒间单传独授的“子孙”制,诸老道长见易良德过于呆闷、忠厚、讷讷寡语而不善言辞,皆不欲收其为弟子,只将他留在观内同一般工人做些杂活,故他未能正式皈依道门。数年后,家中探到易良德踪迹所在,派他的兄长来青城山促其返家;易良德辞不获免,只得应允随兄回家。行至途中,他又趁兄不备时逃跑,来到成都青羊宫二仙庵专收出家道士的蚕桑传习所作杂工,在此又历数年。民国六年(1917),青城山古常道观魏至龄(字松遐)道长去二仙庵,见易良德颇能吃苦耐劳、任劳任怨、坚意学道,感其虔诚,遂将他带回青城山,收为弟子。这样,易良德正式冠巾皈依道教,成为全真道龙门派第二十二代弟子,取道名为理轮,字心莹。
青城山位于成都市西北、灌县(今都江堰市)西南,是天师道创始人张道陵的重要活动场所。它背依岷山,有三十六峰、七十二洞、一百零八处胜景,重峦叠嶂,群峰环绕,远望形如城廓,故名之为“清城”(后来变称为“青城”)。明末战乱,青城山遭战火荼炭,道士逃亡。清康熙八年(1619),武当山道士陈清觉(16061705,号烟霞子,又号寒松)来到青城山“天师洞”(古常道观),以此地为神仙都会,于静坐玄谈之余,兼营庙务,使青城山破败的庙宇焕然一新。后来,西蜀观察使司臬宪赵良壁遇陈清觉于成都青羊宫,对陈异常尊敬,特出资在成都建二仙庵,迎陈住持。康熙四十一年(1705)十二月,康熙皇帝因赵良壁奏闻,钦赐御书“丹台碧洞”和《悟真篇》,封陈清觉为“碧洞真人”。从此,全真道龙门派“丹台碧洞宗”一门在二仙庵开创,陈清觉被尊为始祖。陈清觉有弟子多人,且多为各地宫观住持,例如:陈一庆,称“弘道真人”,住青城山天师洞;吉一法,继陈清觉之后,任二仙庵住持;刘一贞,称“含玄真人”,任青城山朝阳洞住持;孟一贵,开建并住持大邑县龙凤场观音寺;石一含,开建并住持茂县纯阳观;龙一泉,开建并住持三台县云台观。因此,青城山道士多属全真道龙门派“丹台碧洞宗”,易理轮(心莹)也是如此①。
当易心莹初上青城山之时,古常道观的住持彭至国道长(1883-1942,贵州毕节人,字椿仙)正欲大力振兴教务。彭至国道长鉴于青城山道众文化素质较低,又见易心莹学过几年私塾,有一定的文化基础,便有心培养他,于是命易心莹往本山朝阳庵投拜隐居于此的灌邑庠生吴君可(即已故中国道教协会理事、青城山道教协会副会长、著名女冠吴元昶之父)门下读书,随吴君可研习儒道学说。吴君可乃通天(现都江堰漩口场)人,盖为儒而深于道者;易心莹在其门下十载,精研素有“小道藏”之称的《云笈七签》,从而茅塞顿开。随吴君可学成之后,易心莹便返回古常道观,担任知客职事。
民国十五年(1926)仲夏,前清成都名翰林颜楷游青城山,住古常道观,发现易心莹勤学好问、孜孜不倦,故对其大加奖掖。加上住持彭至国大师又以文化培植相付托,珍爱人才的颜楷遂与彭至国大师商量,将易心莹带回成都,在其自办的“崇德书屋”深造,指导易心莹研习国学及道家经典。由此,易心莹又得投拜于翰林颜楷门下,学业亦因之猛进。第二年(1927),颜楷在成都病故,易心莹痛失良师。民国十七年(1928),易心莹从成都回到古常道观后,被道众推为知客兼文书、记账,接待来山参访的羽客及社会名流。闲暇之时,他仍潜心研究道学,熟读四书五经,精研《道藏》,探究方术。在职三年,见识超人,并撰成了《青羊指南》、《青城山风景导游》等书(由古常道观藏室刊印)。由于性格内向,不堪迎来送往之扰,易心莹遂向彭至国住持提出辞职;彭至国也以弘扬道教、培养人才为重,同意易心莹卸去知客一职,而让他专心治学,研究道学和儒学哲理。
在民国二十年(1931)至民国三十年(1941)这十年间,易心莹专心致志、潜心学术、广积道书、博览道籍,研究领域不仅广涉道教义理、思想、历史、宗派等,亦旁及诸子百家、稗官野史。易心莹酷爱收藏古籍珍本,曾积聚各类书籍至数千册[2],现今古常道观所藏之《正统道藏》、《道藏辑要》、《太平广记》、《太平御览》、《二十四史》等珍本古籍,多系其昔日亲手搜集。此外,易心莹还实地考察了蜀中各方道观及道教胜迹,先后往来三台云台观、眉山重瞳观、大足道教石刻、大邑鹤鸣山(天师道发源地)、江油窦圌山、绵阳西山玉女泉唐代造像、安岳玄妙观等地。不仅如此,他还与当时研究道教的知名学者进行交往,如上海《扬善半月刊》与《仙道月报》主编、著名的“仙学”提倡者陈撄宁先生,四川大学教授、著名史学家蒙文通先生,西南联合大学教授、著名道教研究学者陈国符先生等人,皆曾与易心莹相互交流、切磋学术(其事多见于上述诸人的著述中)。“抗战”期间,正在撰写《道藏源流考》的陈国符先生还常托易心莹觅录道经资料,忠人之请的易心莹事必亲自前往道观详检,其不辞劳苦的精神,令陈国符感念不已。陈国符《道藏源流考》曾对易心莹评价甚高,亦有这方面的因素。
民国三十年(1941),易心莹接替彭至国大师续修古常道观黄帝殿。民国三十一年(1942)三月十八日,彭至国住持羽化,46岁的易心莹继任古常道观住持。据说,可能是由于同道间的相互猜忌、争夺,上任四个月后(1942年7月),易心莹就被另一位道士寇同瞻排挤下台,重回朝阳庵,一心从事道教学术研究。这次重回朝阳庵,对于热衷道教研究的易心莹来说,也是一件好事。随着治学功力的加深,易心莹先后写成了《老子通义》、《读老心解》、《道学系统表》、《老子分宗表》、《论道教宗派》、《道教养生》、《道教三字经》等书,又辑录《女子道教丛书》以及道教炼丹、养生方面的书籍多种。其中,有些书稿曾在观内刊印(如《道学系统表》、《道教三字经》等),有些文稿则在省外发表(如在《扬善半月刊》发表的《道教分宗表》与《寄玄照楼书—论道教宗派》等),此外还有大量未刊印、发表的手稿(如《道教大事年表》等)。在上述书稿中,易心莹有很多独到的见解,兹不赘述。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易心莹拥护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并率领道众致力于农业生产。或许是由于这种政治态度,但更重要的,是由于其具有渊博的道教学识,故易心莹在“新中国”成立以后一度成为了四川省乃至全中国的道教领袖。1954年,58岁的易心莹当选为灌县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及县政协委员。1955年8月,他复任青城山古常道观住持,并曾接待了来山考察的周恩来总理一行,又于1956年当选为四川省政协委员、被聘为四川省文史馆馆员,同年赴北京参与筹备“中国道教协会”。1957年4月,易心莹被第一届全国道教徒代表会议选为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兼副秘书长。1961年,他又被连选为第二届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1962年,“四川省道教协会”成立,易心莹当选为会长,同年又赴北京为中国道协举办的“道教徒学习班”讲学,担任“道教史”课程教研组长。1963年,67岁的易心莹大师受命编纂《四川省志·宗教志》之“道教篇”。易心莹大师虽然身兼多职,但却仍坚持讲学,著述不辍。
易心莹大师平日束身俭朴,自担任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以来,他的薪资虽较为宽裕,但其生活却不改常度。其多年好友陈撄宁会长曾多次请他留住白云观,主持日常工作,但性情淡泊、自奉俭朴的他却推辞不就,仍回青城山耕读修持,与观中道众同甘共苦。1966年,“文革”爆发,各级“道协”被迫停止活动,易心莹大师也身处逆境之中。1976年2月7日,易心莹羽化于古常道观天师洞,世寿八十岁。
著有《道教三字经》、《道教系统表》、《老子通义》、《老子道义学系统表》、《道学课本》、《青城指南》等。另辑有《女子道教丛书》及道教炼丹、养生书籍。
易心莹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中国佛教史籍概论
陈垣撰,中华书局1962年出版。本书内容分为6类,收录中国佛教史籍35种。将六朝以来研究历史经常参考的佛教史籍,按成书年代,分类介绍。关于每书的名目、略名、异名、撰人略历、卷数异同、版本源流和各书的内容体例及与历史有关的其他问题等,作者都运用了丰富的史料,旁证博引,实事求是地加以分析。并对《四库提要》有关佛教史籍部分的错误予以纠正。每种书下,列书名、卷数、作者、版本、再详论其内容体制、特色或优缺点及其学术价值。本书名为“概论”,实际上是一本研究佛教史及其他方面的历史典籍的目录,有重要参考价值。
秋水轩尺牍
清许葭村著。为作者的书信集。古称书信为尺牍,因古代书简长约一尺故名。由后人整理编排成书,共229篇,分为叙候、庆吊、劝慰、请托、辞谢、索借、允诺、戏谑8类。文辞生动雅丽,曲尽情理,向为尺牍范本。如《复朱鹤汀书》尉问腹疾并告知家乡水灾一事说:“手书遥贲,知足下适患河鱼之疾。造化小儿,何不仁乃尔,近日定占勿药矣。弟贫也,非病。客自家乡来者,道波臣为虐,年谷不登,旅人无以自存,又重以内顾忧。如何如何!足下作归省计否?新凉入序,寄语加餐。”以河鱼代称腹疾,勿药代称痊愈,波臣代称水灾。结尾一句感叹,继问友人是否准备回乡,最后因秋临加以问候,使人有亲切之感。语句精练,事虽不多,但处理得十分娴熟。又如《托沧州诸友照应友人书》说:“火云如烧,思与诸君子一登朗吟之楼,看夹岸柳阴,风樯上下,以消烦溽。乃仙凡途判,咫尺千里,徒作五城十二楼观耳。盐邑张少尉,武陵人也,近以年老乞休。月之二十九日,先遣眷属赴沧,候船南下。幸推梓谊,饬役代觅妥寓,俾旅途主人不敢欺生慢视。此感弟实均之”。第一句火云如烧,如同起兴。继叙旧日友情,最后拜托代为照应友人。语言优美,情调浪漫,使人乐于代劳。又如《贺陈筠青生女书》中说:“昨得手书,以弟夫人弄瓦而不弄璋,其辞若有憾焉。不知二五构精,伉俪同功,是谁之过,而为是怏怏耶?况凰之降,即以开么凤之先;谢氏乌衣,不可无林下风以济其美,正不必谓梦月之不如梦日也”。其中“弄瓦”指生女,“弄璋”指生男,语出《诗经》。“二五”指十月怀胎,“伉俪”为夫妇二人。 “雏凰”指女孩,“么凤”指男孩子。谢氏用谢安典故,谢安居乌衣巷,其子第多贤,而其侄女谢道韫神情散朗,有林下风。梦月喻生女,梦日喻生男。比篇用典自然,认为生女未必不如生男,观点亦有可取。“是谁之过”一句尤其恢谐,足可解颐。该书曾经由经山阴娄氏、吴县管氏注释,又经宋晶如补充、订正,并加语译,使读者较易理解。书前编有分类目录和内容提要目录,便于读者浏览。1986年上海书店出版影印本,与清龚未斋《雪鸿轩尺牍》合刊,1987年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校注本。
王仲奇医案
近代新安医学代表人物王仲奇的临床诊疗经验汇编。王仲奇(1881—1945)出身安徽歙县四世中医世家,22岁行医乡里,1923年迁居上海后以精湛医术闻名沪上,被《海上名人传》列为近代名医。其学术思想注重经络辨证与脏腑气血调和,善从督脉、任脉等经络循行阐释病机,如将耳聋归因于“肾脏精气亏损,督脉精血不充”,诊疗时强调“酌盈济虚,辅偏救弊”的平衡理念。该书系统收录其1920—1945年间诊治的700余例病案,涵盖内科杂症(如湿温病、肝郁胃弱)、妇科(月经不调、产后病)及疑难病症,其中65例湿温病诊治经验尤为突出。
明熹宗实录
明官修。八十四卷。起泰昌元年(1620)九月,讫天启七年(1627)七月。崇祯元年(1628),命朱纯臣为监修官,温体仁、张至发、张贞运、贺逢圣、黄士俊等为总裁官,负责纂修。然因当时纲纪废弛,史官旷职,至崇祯末始成书。清军入北京后,实录仍在皇史宬。清顺治二年(1645)诏修《明史》,明降臣冯铨任总裁,以其事阉党丑行备载于天启四年实录,遂私自窃去毁灭。又天启七年实录亦缺六月一卷,至今遂无完本。通行的1940年影印江苏国学图书馆传抄本,天启四年实录十二卷,虽已由后人据《熹宗旧纪》、《两朝从信录》、《明史稿》诸书补纂,聊存梗概,而七年六月一卷仍阙。
列子译注
8卷。旧题周列御寇撰。原本已佚,今本出于晋人收集。其内容庞杂,多宣扬道家虚无思想,兼言佛儒及神仙之说,但保存了较多的古代寓言,神话及民间故事,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对后世散文发展颇有影响。《列子》注本以晋张湛注最早,有《四部备要》本。《四部丛刊》本题作《冲虚至备真经》。
孟子解
注释书。宋苏辙撰。成书年代不详,旧本首题颖滨遗老字,为其晚年退居之号。陈振孙《书录解题》考证此书实为少年时所作。全书1卷。以《孟子》原文文句为条目,阐发其义,名物训诂较少而文意阐释为多,释义与章指相关联,立义醇正不支,自有所见,但部分篇章未免驳杂,是瑕瑜互见之作。收入《指海》,有道光本、影道光本。辙少年时作《论语略解》、《孟子解》,前者今已不存,后者史志中有著录。该书共二十四章,对《孟子》多有发挥,同时也有辨难,如第二十章以《周官》驳《桃应篇》窃负而逃;以孔子之论性驳孟子之论性等。辙受释、道、墨诸家影响,援以入儒,难免被后人讥为驳杂不纯。该书不囿于一家之言,大胆设论,自有所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