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学五术

  • 老子说略

    老子说略

    《作者:张尔岐清张尔岐撰。古来学者对《老子》评品褒贬各随己意,或尊之以为“真经”,或黜之以为邪说。为其作注者,或穿凿附会,或别生枝节,皆失老子明道德之本意。使《老子》一书,如同清水渍蔗而甜,加醋而酸,更使后人心中的老子非东周之老子。张尔岐在《老子说略序》中,表示对此非常厌恶。但他认为诸家之注也不无可取之处,所以他在作注时“录而存之”,对自己所撰题为《说略》。《老子说略》一书,分《老子》为上下二篇而不分章。注文中偶引苏辙、朱熹、焦竑等家言,但主要以己见解说经文。不作纵横权谲之谈,不涉金丹黄白之术。要旨在于使读者涵泳本文,自求其理。注文明白简

  • 老子校释

    老子校释

    《作者:朱谦之《老子》校释本。两篇八十一章,今人朱谦之撰。成书于一九五五年。《老子校释》以唐《易州龙兴观道德经碑》本为底本,以敦煌写本和遂州碑本为主要参订本。还批判地选用了王弼,河上公等注本,“御注”、“广明”、“景福”等石本,以及傅奕、范应元等古本。在校勘上,《校释》以严可均《铁桥金石跋》中《老子唐本考异》所校三百四十九条为主,以魏稼孙《绩语堂碑录》订正和补缺严可均所校条目所得四十三条为次,又博采纪昀、毕沅、王昶、吴云、罗振玉、何士骥等校勘易州龙兴碑本的成果。夹句较勘,广引众家之说,案以己见。在训诂方面,《校释》多采

  • 老子翼[四库本]

    老子翼[四库本]

    《作者:焦竑明代评注老子的著作。三卷。明焦竑著。焦竑(1540—1620),字漪园。死后谥文端。江苏南京人,原籍山东日照县。二十三岁师耿定向,开始研习王学。二十五岁中乡试举人。二十七岁主教正书院。三十三岁与李贽交好。四十七岁问学于罗汝芳,以后逐渐偏离耿定向的正统说教。五十岁进士,官翰林院修撰,五十八岁被劾。《老子翼》是焦竑的精心用力之作,辑录韩非以下解《老子》者六十四家,附以自己的评注。仿李鼎祚《周易集解》,荟萃众家精语;其音义训诂则仿裴駰《史记集解》。全书是“博赡而有理致”(《四库全书提要》)。此书旨在根据三教本出一源的观点,力图调和孔

  • 老子指略

    老子指略

    《作者:王弼三国魏王弼著。关于本书的版本流传及考证情况,王维诚说:“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叙录载《老子》王弼注二卷。叙录谓弼又作《老子指略》一卷。今王弼《老子注》现存,其《老子指略》则亡。查《旧唐书·经籍志》载《老子指例略》二卷,不著撰人。然《唐书·艺文志》则载王弼《老子指例略》二卷。可知旧志《老子指例略》二卷当即王弼所撰。此后则《宋史·艺文志》载《道德略归》一卷。宋濂《子略》载王弼《老子指例略》二卷。郑樵《通志艺文略》载王弼《老子指例略》二卷。又晁氏《郡斋读书志》载《老子略论》一卷,注云,魏王弼撰,凡十有八章。详察上列《

  • 金丹妙诀

    金丹妙诀

    《作者:济阳子气功著作。不分卷。济阳子撰,撰年不详。全书阐论“收视返听、凝神入炁、调息绵绵、心息相依”16字练功古诀。述说凝神聚气、炼精化炁、内气通任督二脉之功法及神与炁不可须臾相离等练功要领。其眼不视而凝神、耳不听而保精、口不言而养炁之语,尤具画龙点睛之妙。全书理法契合、言词浅显易明。现存1989年北京出版社《金丹集成》排印本。

  • 女功正法

    女功正法

    《作者:何仙姑此书原名《金华直指女功正法》,题为青霞灵阳道人撰述。俾传于世,为女修专书之一。盖世有出家及好道之妇女,将得此而参验其清修也。惟因历时最久,被一般盲修瞎炼之徒,多所窜乱,如总说一篇,虽有千二百字之多,皆杂辏成章,腐词滥调,故不重录。又有道教、儒教、释教、邪教四篇,既无关女丹之事,且所论三教大旨与其历史,颇多挂漏,而邪教一篇文字尤不雅训,故皆删去。从第一起,至第六节,皆言女丹功法,虽是勉强造作,非法于自然,但其法由来已久,学者不可不知;第七节嫌太简;第八节第九节,论及阳神,掺入许多外教名辞,颇异于仙家专门术语,今依杨一羽咸丰八年刻本改正,庶免鱼目之混珠也

  • 九转金丹秘诀

    九转金丹秘诀

    《作者:陈朴一转降丹,二转交媾,三转养阳,四转养阴,五转换骨, 六转换肉,七转换五脏六腑,八转育火,九转飞升。

  • 亢仓子注

    亢仓子注

    《作者:何粲九卷。唐何粲撰,明黄谏音释。《亢仓子注》,又称《洞灵真经注》。此书旧本题何粲撰,不著时代。据唐柳宗元《读亢仓子》称“刘向、班固录书无《亢仓子》,而今之为术者,乃始为之传注,以教于世。”说明唐代已有注《亢仓子》之书者。但柳宗元未题注者姓名,不知是否与此本相涉。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著录《亢仓子》二卷,题何璨注。《四库提要》据此二说,认为何璨当在宋以前,并疑柳宗元所读即此书,所以称唐人何粲。因《四库提要》称晁公武《读书志》所录“璨字从玉与今本 (粲字) 小异” 之语,所以 《中国人名大辞典》误注“何粲,宋人,字从玉,有《亢仓子》注。”

  • 老子本义

    老子本义

    《作者:魏源哲学著作。清魏源撰。自序成书于嘉庆二 十五年 (1820)。合《老子》通行本81章为68章,除夹句 校字外,分章引述前人注释,最后诠以己意。《序》 中认 为《老子》之本义是“黄老之学” 而非 “老庄之学”,其 “言以身治身、以家国天下治家国天下,则其辄言天下无 为者,非枯坐拱手而化行若驰也。” 还指出: “后世之述 《老子》者,如韩非有《喻老》、《解老》,则是以刑名为道 德,王雱、吕惠卿诸家皆以庄解老,苏子由、焦竑、李贽 诸家又动以释家之意解老,无一人得其真。” 书中认为老 子与儒家的根本区别,在于对阴阳之择取不同: “圣人之 道恒以扶阳抑阴为事。其

  • 本草备要

    本草备要

    《作者:汪昂成书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清代汪昂撰。商务印书馆1954年铅印本。该书是本草学著作,汪氏认为有些本草书籍内容“备而不要”或“要而不备”,故取材《本草纲目》与《神农本草经疏》等书,选取常用药品,述其要旨,又兼补以上两书之末备,故名《本草备要》。卷首为“药性总义”,概括药学理论,次以草、木、果、谷菜、金石水土、禽兽、鳞介鱼虫、人等8部分类,共载药478种,各药名之下,以小字简述其主要功效,并系统介绍其性味归经,功效主治、药材形态、加工炮制等,并附图461幅,均系转绘自《本草纲目》钱蔚起本药图。此书完备而扼要,论药虽采众家之说,又有个人创见,书

  • 本草乘雅半偈

    本草乘雅半偈

    《作者:卢之颐本草著作。原书未分卷,后世有著录为10、11、12卷者。明卢之颐(子繇)撰。其书初名《本草乘雅》,撰成于1647年。四数为“乘”,因各药分覈(核)、参、衍、断4项解说,故名“乘雅”。书成逢明末兵乱而散失,作者追忆旧作,仅将覈、参两项补其残缺,衍、断则难以复原,约只得原书之半,乃名“半偈”。共载药365种,以应周天之数。其中《本经》药222种,其它后世本草药143种。所选多为常用药,然拼凑周天之数,“未免拘牵附会”(《四库全书提要》)。诸药分《本经》上、中、下三品,《别录》上、中、下三品,其余诸家本草,按时代先后分为第一帙、第二帙等。各药之前,注明出处品级

  • 本草崇原

    本草崇原

    《作者:张志聪本草著作。3卷。清张志聪(隐庵)撰,高世栻(士宗)订补。约成书于17世纪末。此书收药289种,其中《本经》药233种,附品56种。每卷按上、中、下三品排列。每药又分正文、小字注文、阐释三部分。其正文大多摘自《本草纲目》所载《本经》条文,注文考订药物品种,颇有见地,多述当时药品混淆情况及鉴别特征。书中“诠释《本经》,阐明药性,端本五运六气之理,解释详备。”但论药方法不同于金元医家之气味阴阳厚薄、引经报使等学说。此书重视探讨药性本原,以是名曰“崇原”。其本草学术对徐大椿、陈修园等均有深刻影响。现存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医林指月》丛书

  • 本草撮要

    本草撮要

    《作者:陈其瑞本草类著作。清陈其瑞辑。十卷。其瑞字惠亭,平湖 (今属浙江) 人,精于医。本书系陈氏在 《本草备要》 、《本草从新》 的基础上,于光绪十二年(1886) 摘要改编而成。共载药物六百六十八种,分为草、木、果、蔬、五谷、金石、人、禽兽、虫鱼鳞介、木火土十部,再以药为经,以药性、主治、配伍为纬,各药之下先明性味、归经及主治; 次明与它药配伍及禁忌。读后知某药是何味何性,入何经专治何病,与某药同用治何病,宜生用、熟用、炒用、炙用、研用或独用等。并注明与其药相佐、相恶、相畏、相反、或相须、相杀。内容较为充实,可供临床参考。有光绪二十八年(1902)

  • 宋本备急灸法

    宋本备急灸法

    《作者:佚名《宋本备急灸法》一卷。夫灸治之法,吾国发明最早,且亦为特具效验之一种疗法。日本医 学改革,惟传自吾国之灸法,至今研究不遗余力。是书所列灸法,似别具真传,为南宋孙炬卿先 生旧刻,即著《鸡峰方》张焕先生所著。本国亡佚久矣,日本人仿宋影刻。前数年社友李程九君 寄自河南之抄本,裘君吉生将旧藏原刻本校对补正。尚有增刻《针灸择日编集》一卷,容再续印。

  • 白喉全生集

    白喉全生集

    《作者:李纪方喉科著作。清李纪方撰。一卷。纪方字化青,衡山(今属湖南) 人。清代医家,擅治白喉。李氏在继承前人治疗白喉经验基础上,结合其临床体会,于光绪八年(1882) 撰成此书。论理简明,纲目清楚,以寒、热、寒热交错三证为纲,对白喉兼证、坏证,以及妇、儿白喉证的病因、病机以及诊治进行了论述。提出 “寒热之分,必先凭证,证既认清,复参之以脉,自无遁情矣”。辨证强调分清寒热,治疗提倡综合方法,主张轻者服药,重者吹药,急者先吹药后服药,对牙关紧闭者可采用针刺疗法。据证立法,依法施治,颇有可取之处。有宣统元年 (1909) 刻本。

  • 白喉条辨

    白喉条辨

    《作者:陈葆善又名《瑞安陈氏白喉条辨》。喉科著作。清陈葆善撰。一卷。葆善字瑞安,浙江温州人。精于本草、喉科,著有《本草时义》。本书为陈氏博采众说,择其精华,并结合个人临证经验而成。陈氏先撰有 《白喉订正论》一卷,未刊。后删其繁,于光绪十三年 (1887) 辑成此书。内容包括白喉病源,所中经络、辨色、辨脉、手太阴、手少阳、手少阴三经病症治,救误、善后、外治禁忌等内容。书中汇总前人论治白喉之精华,并以自创三气降龙丹为急救白喉之主方,兼载录青黄散及张氏雄黄解毒丸外用方药。在治疗上提出六禁,即“忌升提并吐、忌温散发汗、忌大下亡津、忌刀针、忌病重药

  • 百家针灸歌赋

    百家针灸歌赋

    《作者:佚名百家针灸歌赋

  • 包氏喉证家宝

    包氏喉证家宝

    《作者:包三鏸喉科著作。清包三鏸撰述。一卷。三鏸,归安(今浙江吴兴)人。长于喉证。其子包岩等将所述加以编次,刊于宣统二年(1910)。书凡五篇,首列“攻洞天文”篇,以纠《白喉忌表抉微》之偏。次列“咽喉总论”,提出喉证多火的观点。后叙辨证,详用药,别类证,并附内服和外用验方若干首。末载“咽喉七十二证考”。叙述简明,条理清晰。有《中国医学大成》本,一九五九年经上海市中医文献研究馆重新整理编订,并易名为《重纂包氏喉证家宝》,对原作中所引《内经》原文增注,补辨证分治项中之缺,增入包氏验方,对原作所录古代咽喉七十二证考,分别加以补充,较之原书更为完备。

  • 黄帝阴符经注

    黄帝阴符经注

    《作者:张果一卷。唐张果撰。张果,据《旧唐书·方伎列传》称,不知何许人,武则天时隐于中条山,往来汾 (临汾)、晋 (太原)间,时人传说他有长生秘术,武则天遣使召之,诈死未应。唐开元二十一年 (733年),有人在恒州 (今大同市东)山中见到他,朝廷遣使迎至东都(今河南洛阳),唐玄宗想要将玉真公主下嫁给他,竟大笑不奉诏。后来他恳请还返山中,唐玄宗准其请,放其归山隐居,张果便隐入恒山,不知所终。他的著述除此书外,还有《阴符经辨命论》一卷(已佚)。《黄帝阴符经注》,亦称《阴符经玄解》,又称 《阴符经太无传》、《张果阴符经注》。唐人研究 《阴符经》者,有李筌等人,且传有李筌自

  • 宝诰大全

    宝诰大全

    《作者:佚名宝诰:也叫诰章,在道教中,原指神仙传达的“圣意”,如道教的经典著作《真诰》,后衍伸为赞颂神仙的骈文,是道门的特定文体之一。宝诰的平仄韵律十分严谨,多以歌咏形式赞美叙述道教神仙们修行以及功德显化的典故,文字隐晦、精炼。记述了大量的教理教义、修持方法等。宝诰首句,皆以“志心皈命礼”为开头,表示虔诚顶礼膜拜。宝诰最后多为诰封之神仙圣号。

  • 爱月庐医案

    爱月庐医案

    《作者:佚名《爱月庐医案》写于清代,作者不详,其中记载喉风、喉蛾、颈痈、骨槽风等临床病症医案圆远则,载方源缘首。本书“玄”、“弦”皆缺笔,“玄胡”写作“元胡”,“玄参”写作“元参”,均避清圣祖玄烨讳,据此可知系清代人所抄。

  • 敖氏伤寒金镜录

    敖氏伤寒金镜录

    《作者:杜本又名《伤寒金镜录》。舌诊专著。一卷。元杜本撰,刊行于元至正元年(1341年)。杜氏博学善文,兼通医学,对敖氏原书加以增定,增二十四幅舌图,并列出治疗方药,定名为《敖氏伤寒金镜录》刊行。敖氏继翁,字君首,宋元间福建福州人,寓居潮州,深通经学。平生除治经外,专究医学,特别对张仲景《伤寒论》有所研究,依据仲景之论,补验舌法十二条,载舌图十二幅。本书有论有述,有图有文,有方有药。本书上部,首论“伤寒用药说”,次则“验证舌法”,载敖氏原书图十二幅,即白苔舌、将瘟舌(舌色纯红)、中焙舌(舌见纯红,内有黑色如小舌者)、生斑舌、红星舌、黑尖舌

  • 古文龙虎经注疏

    古文龙虎经注疏

    《作者:王道三卷。南宋王道撰。全书分上中下三卷,其书上卷十三章,中卷六章、下卷十四章,计三十三章。书中尽驳外丹诸术,强调真铅真汞非五金八石、硝霜浆露等不同种类的物质之可炼,也非阴道一九、六欲七情、灰心兀坐、存想三一之能修;认为日魂月魄为真铅真汞,从无质以生而有灵质;万物动静莫不由;如果安炉立鼎造神室,抟日月之根,运水火之变,不失天符之旨,就会大药神丹可得。文中所谓炉鼎神室等,都是比喻之词,而非实际土灶铁鼎屋宇等类器物。此书卷后附《攒簇周天火候图》和《金火相交生药图》,以明 “龙虎动静,金木玄功”。篇末附《古文龙虎经注疏后序》,总其要旨,言龙虎

  • 归藏

    归藏

    《作者:马国翰一卷。辑佚书,清马国翰辑。《归藏》为三《易》之一,又名《坤乾》,《周礼·春官·大宗伯》有记载。郑玄以为殷代之《易》。该《易》以重卦坤为首,乾次之,故名《坤乾》。又因坤象征地,万物莫不归而藏于其中,故名《归藏》。《礼记·礼运》载孔子语:“我欲观殷道,是故知宋而不足征也,吾得《坤乾》焉。”孔子以《坤乾》之义可以观殷道,表现在《坤乾》的卦序上首坤次乾,反映殷代强调母系即“殷道亲亲”的特点。《太平御览·学部》引桓谭《新论》称: “《归藏》四千三百言”,又 《北堂书抄·艺文部》 引 《新论》:“《归藏》藏于太卜”。据此,该书汉时尚存,独不见于

  • 海琼传道集

    海琼传道集

    《作者:洪知常一卷。元洪知常撰。南宋道士海琼子白玉蟾(原名葛长庚)一生著述甚丰。《海琼传道集》是洪知常所编集的白玉蟾之文集。此书卷首有白玉蟾弟子陈守默、詹继瑞之序。序文讲述了洪知常的身世。书中以白玉蟾《金丹捷径》一篇、《钩锁连环经》一卷、《贞山快活歌》一章为内容,总名为《海琼传道集》。其中《金丹捷径》,杂辑有关内丹之图象、口诀、术语,并附以简说; 其《钩锁连环经》,是解说内丹名词的五言诗,并将常用内丹术语逐一列举阐释。因其自“金丹即是汞”至“混沌即金丹”各诗句之间前后连贯,首尾相接,所以叫作《钩锁连环经》。诗后引老君、张伯端、

猜你喜欢的书

无妄之灾

无妄之灾

阿加莎·克里斯蒂著侦探小说。1958年11月9日晚,7∶00~7∶30间,雷切尔·阿盖尔太太在她家书房被拨火棍击中头部,悄无声息地死去了。不久,她的养子杰克被逮捕。他当晚早些时曾来过,问母亲要钱,但被拒绝,怒气冲冲地离去,声称他还会回来的。家里有人听到了他们的争执声,以及杰克对母亲的威胁。被捕时,在杰克身上搜到了书房内遗失的钱,凶器上也有他的指纹。虽然证据确凿,杰克却坚持他有不在场证明:那半个小时他正在搭便车去Drymouth的路上。然而无论怎样努力,警方也找不到他所说的人和车。也许这又是杰克的谎言,他从小就是个令人头痛的孩子,长大后越发放肆,不务正业,偷蒙混骗,无所不为。杰克被判终身监禁,6个月后因肺炎在狱中死去。两年的时光流逝了,如果不是因为阿瑟·卡尔加里的出现,阿盖尔一家原本可以在平静中渐渐淡忘那幕惨剧。

大书长语

大书长语

书论。此书卷一为正心、识字、师授、心悟、通变、结构、真态、神气、乘兴、贵熟等十则,凡二十一则。他认为“草书千字不敌楷书十字,楷书千字不敌大书一字,愈大愈难”,故主张为大书者当先端正认识。一则“学书自做人始,做人自正心始”;二则深明六书之义,“恶有扁署而可作别字”;三则从明师指授八示、八病、运笔捉襟等法;四则“机巧由于心悟,所悟乃能造微”;五则“不可专习一体,须遍参诸家,各取其长而融通变化”。以上五则是大书者首先要具备的条件。书写时需先经营位置,字个、间架、笔画等要相适配合;要尽字之真态而勿参己意;要“大字惟尚神气,形质次之,最忌修饰”;要“乘兴趣乃克臻妙,非兴到不书”;要“心不厌精,手不厌熟”,“笔下自然,应规入矩”。以上各则多关联笔法,是为大书者必须注意的事项。署书、堂扁、绰楔、镌漆、鉴定一则,叙述了各种大字不同的书写方法,尤强调鉴定一则,主张切不可护疾忌医,应“过得众人眼,始放老夫心”。原古一则叙述历代书法之流变,强调大书必须各极其旨,一字之中诸体兼备。客问一则是大书笔法的诀要,谓“字贵正锋,操笔要直,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体执有向背,气脉相联属”。纸说、笔说、墨说、砚说四则,皆从便于大书角度叙述之。

尼山劫

尼山劫

一伙绿林败类,由川滇窜来山东曲阜一带,他们为非作歹,残害百姓,以宗教为旗帜,以迷信为手段,种种怪异现象迭出不穷,百姓百业俱废,不堪聊生。以杨松为代表的一批武林高手,他们义胆俱全,武艺精湛,通过周密的安排,出人意表的计谋,终使这帮败类就擒,大白真相于天下。 小说情节跌宕起伏,险象环生,令人读来不能释手。郑证因的武侠小说对情节的整体性重视尤其突出,主要以“恩仇结”和“英雄会”的经典侠义模式形成故事,是传统侠义的现代回归,而所用的叙事手段带有不同于传统的色彩,开启了武侠小说关于故事与情节叙事的一片新天地。

大清三杰

大清三杰

晚清时节,当西方大国强势崛起时,华夏大地上却皇朝暗淡、官场腐化,外有列强侵略,内有农民起义,特别是太平军势如破竹,大清帝国危在旦夕。曾国藩、左宗棠、彭玉麟本是传统意义上的士人,却欲扶大厦之将倾,挽狂澜于既倒,创办湘军,操练水师,握筹布画,与太平军展开一场殊死较量。

大方广佛华严经修慈分略注

大方广佛华严经修慈分略注

一卷,周叔迦居士撰。大方广佛华严经修慈分略注,将释此经,略开三门。一解题目,二辨传译,三释经文。

深沙大将仪轨

深沙大将仪轨

全一卷。唐代不空译。又称深沙大将菩萨仪轨。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一册。深沙大将,据传,玄奘于远涉流沙遭遇危难时,感见此神之守护,或以此大将为北方多闻天王之化身,本仪轨则以之为观世音菩萨化身。若诵其真言,恶业悉能消灭,文中并载修法及所成就事。

推荐作家

董仲舒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孔颖达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司马迁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成)人。十岁时,随父司马谈到长安,开始研读古代文献,并就学于董仲舒、孔安国。二十岁自长安出发,历经长江、湘江、沅江

房玄龄

房玄龄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字乔,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父彦谦仕隋为刺史。玄龄幼聪敏、贯通典籍,善属文。开皇中,天下统一,人皆以为隋朝国运长久,玄龄则以为隋帝失政,亡迹已现。年十八举进士,授羽骑校,补隰城尉。李渊起兵

余象斗

余象斗

余象斗(约1560 -1637) 名文台,字象斗,号仰止子、仰止山人、三台山人、三台馆主人,别名世腾、象乌、宗下、云登父、子高父等福建建阳人,明末著名书坊主、小说家。他生逢明末建阳刻书鼎盛时期,仅余氏一族就有三十余家书坊,同

公羊高

公羊高

公羊高,战国时期齐国人。相传是孔子学生子夏的弟子。汉代今文经学的重要先驱者。以治《春秋》闻名于世。旧题《春秋公羊传》(亦称《公羊春秋》或《公羊传》)为其所作。据唐代徐彦《公羊传疏》说:“戴宏《序》云:"子夏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