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尔岐

- 姓名:张尔岐
- 别名:字稷若,号蒿庵居士
- 性别:男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济南济阳(今属山东)人
- 出生日期:1612
- 逝世日期:1678
- 民族族群:
张尔岐(1612~1678),明清之际学者。字稷若,号蒿庵居士,又号汗漫。济南济阳(今属山东)人。自幼攻读《四子书》和应试的八股文,后考取诸生。明末理学不断受到冲击之时,仍墨守程朱学说,倡“性命”理论,著《天道论》、《中庸论》,竭力维护孔孟程朱“道统”。兵难毁家后,悲不欲生,欲弃家入山,因母在无养,不果,自此无意人间名利,绝意科举,而学乃益笃。他反对在国难当头,卖身发迹的知识分子,认为他们“矜巧舌,文章熟,夸善斗”(《蒿庵集》卷四),不足为法。清廷以其为宿儒,举其名贡入太学,劝其入仕,推辞不就,讲学故里,以教授乡间子弟和埋头著述为务。学术上与顾炎武、刘友生、李象先、李顒、王宏撰等人交往密切,并且接受了顾“博学行己”的主张,认为“《论学书》(顾书),粹然儒者之言,特拈博学、行己二事以为学鹄,确当不易,真足砭好高无价之病;‘行己有耻’一语,更觉切至。……苟博学有耻,真实践履,自当因标见本,合散知总,心性天命,将有不待言而庶几一遇者。故性命之理,胜说不可也,未始不可默喻;侈于人不可也,未始不可验诸己;强探力索于一日不可也,未始不可优裕渐渍,以俟自悟”(《蒿庵集·答顾炎武书》)。故其学宗程朱,“以笃志力行为先务,虽崇尚“性命”之说,甚至做文章也是“只字必谨,而皆得于经之意。”(《碑传集》卷一百三十)但也部分地接受了汉学家们的“实学”思想,因此,他为学既钻研宋学的“义理”,也从事汉学的考据,并且“深于汉儒之经而不沿训诂,邃于宋儒之理而不袭语录”(同上),表现出一定的独创精神。但他主张研求程朱“性命”学说的目的,是要从中阐扬中庸之道,“欲倡正学于天下。”(同上)虽好治经,但仍与王夫之同偏性理,终非经师。对其偏重“义理”的倾向,顾炎武曾致书批评规劝,指出:“心性天命于学者本无涉”(同上),而笃守“性命”之说,是“自为竭绝之道”(同上)。但他自閟一意,终不以为然。对其所著《仪礼郑注句读》,顾炎武又誉为“独精三礼,卓然经师。”(《清学案小识·翼道学案》)著作还有《周易说略》、《诗经说略》、《夏小正》、《弟子职注》、《老子说略》、《春秋传议》、《蒿庵集》、《蒿庵闲语》等书。
猜你喜欢的书
日本与日本人
该书是落合贞三郎从小泉云八评论日本与日本人的著作中选编辑录而成的一本书,为小泉八云的日本观的代表作品,作者对日本与日本人的评价总体上是客观的,公正的,其价值在于以东西方对照的眼光来研究日本和日本文化,尤其是从心理、哲学上解剖了日本人整个的内心生活;从日本人内在的和外表的,历史的和社会的,心理学的和伦理学的各方面,描摹日本的国民特性。
梅屋集
宋代诗文别集。5卷。许棐著。全书由《梅屋诗稿》、《融春小缀》、《梅屋第三稿》、《梅屋第四稿》和《杂著》各1卷组成。集中诗作常有闲适情绪的表露,如《秋斋即事》:“桂香吹过中秋了,菊傍重阳未肯开。几日铜瓶无可浸,赚他饥蝶入窗来。”于细微处传神,确有新意。但也有反映现实的作品,如《泥孩儿》一诗,构思巧妙,以泥塑孩儿为富家少妇用作得子的象征来和贫家子女作对比:“岂知贫家儿,呱呱瘦于鬼。弃卧桥巷间,谁或顾生死!人贱不如泥,三叹而已矣。”寄慨遥深,从中可见晚唐现实主义诗风的影响。又如《乐府二首》以民歌形式,反映女子的痛苦:“妾心如镜面,一规秋水清。郎心如镜背,磨杀不分明。”“郎心如纸鸢,断线随风去。愿得上林枝,为妾萦留住。”缠绵悱恻,凄惋动人。
风萧萧
现代长篇小说。徐訏著。上海怀正文化社1946年10月初版。作品以青年哲学家徐的自述形式,写了一个发生在太平洋战争前后的上海的间谍斗争和爱情故事。在上海“孤岛”,环境使徐无法从事他的美与善的哲学研究,因而不得不常在舞厅、酒吧寻求暂时的麻醉。他偶然救了美国海军军官史蒂芬,两人成了好友。由此,他结识了百乐门的红舞女、漂亮而多情的白苹,又结识了有着美国血统、艳若太阳的梅赢子,以及温柔纯真、富有音乐天才的美国少女海伦。他和白苹往来密切、情深缱绻,又欣羡梅嬴子的美艳,醉心于海伦的天赋和纯情。但他坚持独身主义,不特别钟情于一人。直至太平洋战争爆发,他才了解到史蒂芬及其夫人都是美国特工人员,梅嬴子是他们的手下。他在史蒂芬太太的劝导下加入了他们的对日战线,并奉命盗窃被疑为日本间谍的白苹手中的密件。第一次成功了,第二次却暴露了。而白苹实际上是重庆派来的间谍,误会他是受日本间谍指使,奉命处决他,但未致死命。梅嬴子追踪至白苹寓所,拔枪相对,才得以相互了解。于是三人协同作战,亲密无间。在一次窃取日军梅武少将的秘密文件中,他们遇上了劲敌日本女间谍宫间美子。白苹英勇献身,梅、徐二人也暴露了身分。梅杀了宫间美子,为白苹报了仇。徐则婉言拒绝了海伦的恋情,赴内地为抗战尽力。作品“并无充实的生活基础,却以编织浪漫故事,抒发人生哲理见其特色,具有较重的感伤情调”(严家炎《中国现代名流派小说选·前言》)。被看作是抗战后期出现的“后期浪漫派”小说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徐訏的代表作品。
杨太真外传
宋代文言传奇小说。二卷。宋初乐史撰。有《说郛》本、《唐人说荟》本等,以鲁迅撰《唐宋传奇集》本为通行。作品虽名叫“外传”,实际还是摭拾史实加上传说综合而成,摭采《明皇杂录》、《开天传信记》、《安禄山事迹》、《酉阳杂俎》、《长恨歌传》等书,稍加排比润饰而成,近五千字。有关唐明皇与杨贵妃情事,略备一书。内容以杨妃故事为中心,穿插安禄山乱事,杨国忠被杀于马嵬驿等情节。其材料多出稗史,篇末并附有议论。全书结构较松散,但文字尚简练。对贵族豪门的荒淫腐朽。统治集团内部矛盾的揭露,较之相同内容作品有所增强。
曲藻
明·王世贞撰。一卷。此书系后人从其所著《艺苑卮言》附录中摘出有关评论戏曲部分,辑录而成。全书凡四十一条,其中一部分谈论元杂剧曲文,兼及一些作家的简历和轶事,另一部分是引述前人的曲论,或加赞扬,或作驳难。其论述戏曲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其特点,是从文学发展的角度入手的,认为“《三百篇》亡而后有骚、赋、骚赋难入乐而后有古乐府,古乐府不入俗而后以唐绝句为乐府,绝句少宛转而后有词,词不快北耳而后有北曲,北曲不谐南耳而后有南曲。”这是看到了戏曲与词、绝句、古乐府以至诗、骚之间的渊源关系,看到了音乐、观众的欣赏习惯、南北方语言差别对于戏曲发展的深刻影响。比较重视戏曲创作的艺术魅力,要求作品必须“动人”,并以此作为衡量作品的标准。在批评方法上,主张“当精思以求诣,不当执末以议本”,反对以偏概全,武断草率,要求在评价作品的成败得失时,应该根据整个作品进行全面的分析衡量。此书对后来的戏曲批评和创作发生过一定影响。有明刻《欣赏续编》本,《新曲苑》本,《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本。
因明入正理论疏
凡三卷。又作因明大疏。唐代窥基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四册。唐代疏解因明入正理论者颇多,所知凡十一家:(一)净眼,(二)神泰,(三)文备,(四)靖迈,(五)灵雟,(六)胜庄,(七)壁公,(八)文轨,(九)顺景,(十)玄范,(十一)窥基。以上十一家之疏,同称‘因明入正理论疏’。窥基亲承玄奘之学,故本书除注解因明入正理论一书外,并叙述有关因明之一般事项。内容共分叙所因、释题目、彰妨难、释本文四门。自唐以来本书盛行于中国、日本,为研究因明之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