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弼

王弼
  • 姓名:王弼
  • 别名:字辅嗣
  • 性别:
  • 朝代:三国
  • 出生地:魏山阳(今河南焦作)人
  • 出生日期:226年
  • 逝世日期:249年
  • 民族族群:

王弼(226年—249年),生于魏文帝黄初七年,卒于魏嘉平元年。三国魏玄学家,魏晋玄学的开创者之一,贵无派的著名代表。字辅嗣。魏山阳(今河南焦作)人。魏正始年间为尚书郎,少年即享高名。好谈儒道,辞才逸辩,与何晏、夏侯玄等同开玄学清谈风气,世称“正道之音”。其叔祖是著名的“建安七子”之一王粲。家中藏书丰富,学者以为有家学渊源。 他少年就以辩才著称,“幼而察慧,年十余,好老氏,通辩能言”(何劭《王弼传》)。时吏部郎裴徽曾问他曰:“夫无者诚万物之所资也,然圣人莫肯致言,而《老子》申之 无己者何?”答道:“圣人体无,无又不可以训,故不说 也;《老子》是有者也,故恒言其所不足”。(同上)。由是 为世所重。在哲学上他主张“无”是天地万物的根本, 谓:“凡有皆始于无”。他从“体用不二”的思想出发,从本末、体用、动静、一多等关系来论证“以无为本”。认识论上提出“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周易略例·明 象》),主张修本废言,了悟本体。主张“名教”出于“自然”。倡政治上无为而治。王弼的思想以空谈和复古相 结合为特点。何晏作吏部尚书时谈客盈坐,王弼参与清谈,自为客主,“皆一坐人所不及”。何晏对其很赏识,称 赞道:“仲尼称后生可畏,若斯人者,可与言天人之际 乎!”但他为人“浅而不识物情”,“事功亦雅非所长”(何 劭《王弼传》)。何晏把他推荐给曹爽,他与其论道多时, 无所他及,由此遭曹爽鄙视。正始十年何晏等人被司马氏所杀,王弼也以暴病亡。年二十馀卒。其哲学著作有《老子注》、《周易注》、《周易略例》、《论语释疑》。现《论语释疑》已佚, 仅在皇侃《论语义疏》、邢昺《论语注疏》中保存一些片断。

猜你喜欢的书

空山灵雨

空山灵雨

许地山著。1925年6月商务印书馆出版。该书收集作者1922年间的作品四十余篇,均曾在《小说月报》上连载,是作者早年对社会、人生、爱情问题思索的结晶。《万物之母》写一个儿子被乱兵杀死的老妇人发疯的故事,谴责军阀混战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公理战胜》对帝国主义瓜分世界的罪恶给予无情的嘲笑。《面具》通过人面与纸制面具的比较,讽刺人世间的奸诈虚伪。《蝉》借雨中挣扎的蝉,象征旧社会底层人民苦难的命运。《三迁》通过母亲为逃避恶劣的环境把儿子从城市迁到农村再入山野的故事,提出了严重的社会和教育问题。《愿》和《落花生》表达了埋头实干的平民主义思想。其他的作品,有的表现人生旅途中的疲惫和苦恼,有的描写男女恋情和纯洁的童贞,其中流露出“生本不乐”的佛家思想,有一定的消极倾向。书前的作者《弁言》,介绍自己写作的思想背景。

续修琅井志

续修琅井志

清赵淳撰。四卷。《琅盐井志》于清康熙五年(1666)、清康熙五十一年两度修纂。后于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重修,体例仿前志,详细记载清康熙五十一年以来琅井的诸多情形。《云南通志》、林振翰《盐政辞典》、何维凝《中国盐书目录》有著录。中国国家图书馆、故宫博物院有藏。

陈氏香谱

陈氏香谱

《香谱》四卷。宋陈敬撰。陈敬,字子中,河南人,生卒年及事迹均不详。著有《香谱》一书。是书前有至治壬戌(1332)年熊明来序言一篇。书的主要内容是将沈立、洪刍以下十一家之《香谱》汇成一书。所收内容十分广博,为仿效《齐民要术》首引经典之例,也一味的引经据典,但所引用有关香的词句,却和《香谱》所载之香无大牵涉,关系较大的词句却没有引用,甚至引远而略近。如卷首引《左传》“黍稷馨香”,与《香谱》所言关涉不大。又如郁金香,载说文之说,而《周礼》郁人条下郑康成之注,却遗漏未引。然而因作者汇十一家之说于一书,使已佚之书,赖以相传,对于后世参验考证大有益处。现存路有钞本、《四库全书》本、《适园丛书》 本等。

救急选方

救急选方

方书。1卷。日本丹波元简辑。刊于日本享和元年 (1801年)。取张仲景以降历代医籍及日本方书危证门中之方法简捷、仓促易办者,汇辑成帙,以为救卒拯急之用。分30门,每方注明出处。现存文化七年 (1810年) 聿修堂刻本、《皇汉医学丛书》本。

徐仙真录

徐仙真录

《徐仙真录》,明朝方文照编撰。五卷,收入《万历续道藏》。此书记述洪恩灵济真君徐知证、徐知谔(即徐仙)之生平及其灵迹。包括真君之家族世系、生平事蹟、死后灵应显化事蹟、徐仙降笔或有关徐仙之诗文赞颂,历代褒封徐仙之碑刻、祭祀真君之科仪、真君灵签谱。又记述明代京师和福建两地灵济宫修庙立碑、朝廷降赐符印法物、设官奉祀、给户洒扫、祠产收入等事。本书作者方文照系福建灵济宫祠官,其家族自五代以后历代皆奉祀徐仙。本书部分资料取自《洪恩灵济真君事实》及《徐仙翰藻》二书。

除一切疾病陀罗尼经

除一切疾病陀罗尼经

一卷,唐不空译。佛在给孤独园,向阿难说。说为除病之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