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葆善

- 姓名:陈葆善
- 别名:字栗庵,号笃迦子
- 性别:男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浙江瑞安人
- 出生日期:1860
- 逝世日期:1916
- 民族族群:
陈葆善(1860—1916),字栗庵,号笃迦子,晚号湫漻斋主人,浙江瑞安人。世居瑞安北城锦湖里(今瑞安市公园路)。陈虬弟子,利济医院院次“道一”,利济医院良医。其祖辈皆业贾。陈氏自少敏达,束躬勤学,弱冠为诸生,因病不事举业,习医于陈虬先生,殚精覃思,十年学成。其医名盛传于浙东西三江两湖士大夫之间。撰有《白喉条辨》一卷,雕版问世,言前人所不详,远近仿效,多所全活,甚得陈虬先生赞赏。另有医著《燥气总论》一卷、《燥气验案》二卷及《本草时义》等。陈氏志趣雅淡,喜莳花木,萧然有以自乐,又好诗画金石,尤工昆曲。所著《艺菊琐言》《月季花谱》各一卷,皆本经验所得以成。另有《湫漻斋吟草》《曲谱》等作。清光绪十一年(1885),陈葆善与陈虬、陈黻宸、何迪启在瑞安城东杨衙里合资创办利济医院和学堂,陈葆善协助陈虬先生在院中设学堂以课生徒,并担任教习、监院兼总理等职。陈虬在《利济医院议》中记曰:“虬曩偕陈介石孝廉、何志石明经、陈栗庵茂才于瑞安城东创建利济医院。”陈谧在《陈蛰庐先生传》中记曰:“先生与志石、栗庵及介石先生弟醉石主治其间(利济医院)。”而《利济学堂报》也记载:“教习:瑞安陈葆善栗庵……监院:瑞安陈葆善栗庵,兼总理。”利济学堂为中国近代第一所采用欧美办学制度的中医学校,开创了中国近代中医教育事业之先河,倾动一时,其先后培养了三百多名中医师,主要应归功于陈虬先生,而陈葆善襄赞协助之功也不可忽视。
光绪十九年(1893)春,陈氏一门患白喉四人,长女以张氏法治之,几至不起,幸以大辛凉合甘咸寒法,日进三大剂获效;次女、少子遂悉用养阴法,次女愈而少子夭。于是陈氏尽发藏书,穷究旨要,悟得白喉一证,悉属燥火。而《灵枢》《素问》以来,白喉险证未有著述,至清道光年间,浏阳张善吾作《白喉捷要》,大旨言足三阴受病,传之于肺,已失白喉本来面目,而用药又不出风火喉痹之范围,与手太阴燥火了无关涉。之后,歙县郑梅涧著《重楼玉钥》,耐修子著《白喉治法忌表抉微》,用药以清肺养阴为主,颇为中的。至光绪二十三年(1897),陈葆善撰成《白喉条辨》一卷,凡一十五条。其论白喉独以手太阴燥火为本,以少阴少阳为标,取喻氏清燥救肺汤、郑氏养阴救肺汤加减为本证主方;而少阳标证则以白虎青龙汤及张氏神功辟邪散为主;少阴标证则以朱白双清散、加减神功辟邪散。标本并病,救误善后,并外治、禁忌,各有其法,颇多发明;且于张氏不治之证,耐修氏药表药忌,亦有辨析。《白喉条辨》运用燥气理论认病识证,基本上依据现实的证候病情、治疗效应来进行辨证论治,特别是创制三炁降龙丸一方,重用石膏、犀角以清热解毒,又用西洋参、地黄以养阴,双管齐下,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内经》脱“秋伤于燥”一条,后世遂有燥气不为病之说。至沈目南、喻嘉言始各有所得,各出方论。沈氏以化气为湿为主,故立方偏于苦辛微温,喻氏以复气为火为主,故立方偏于辛凉甘寒。吴鞠通提出燥气为病,轻则为燥,重则为寒,化气为湿,复气为火的观点,而燥气发病之理始著,后之治燥气者始有门径可循,然未有专书。陈葆善是正式科班出身且以医疗为职业的医学家。所以,他深思精研,从实践中悟得“伤燥之理及麻杏石甘汤、大青龙汤为治燥气之主方”,并深入研究,从而发挥光大《素问》原已逸脱的“秋伤于燥”内容,爰著《燥气总论》一卷,进行理论推阐,明本义,述病理,详脉候,出治法,自成一家之言。其后,又辑《燥气验案》二卷,反复辨难,所录诸案,意在独抒心得,不拾陈言,尤见其得心应手。二书相互印证,一则推阐病源,举其纲目,一则证之实践,穷其变化,非深明医理,久久沉浸医事者不能为。光绪二十六年(1900),其门人胡润之就陈氏原稿诠次成书,未刊。民国十四年(1925),湫漻斋刊行石印本。至民国十九年(1930)及二十五年(1936),上海中医书局收入《中国近代医学丛选》,印行铅印本。由上海秦伯未、南陵徐乃昌为序,陈氏自叙,其嗣子陈绳夫校订。秦伯未评价称:陈氏探《内经》之秘,畅嘉言之旨,使历来湮晦否塞者,得以重放光芒,其功诚不可没焉。
光绪二十九年(1903),陈葆善著成《本草时义》,并署笃迦子于序后。笃迦者,梵书“栗”也。是书虽属病中随笔,但厚积薄发,遇有疑义,附识新解,因名《本草时义》。陈氏序曰:“予久欲作《本草时义》,人事牵率,苦难遂志。癸卯夏秋间,膺疾数月,杜门养疴,苦无聊赖,每饭后辄作楷数行,借资消遣。继思徒书无益,因改录《神农本草经》数味,既可以资消遣,又足以备遗忘。遇有疑义,及心得处,即附识数语于后。时日既久,裒然成帙。古人言穷愁著书,而予每于病中所得尤夥……”《本草时义》不分卷,采药117种,俱有经文,并多按语,经文称录《神农本草经》,实乃抄自陈修园《神农本草经读》,如《经读》误“水苏”作“紫苏”,相沿未改,按语间有褒贬修园之辞,目录次序亦近《经读》。陈氏医道精蕴,世皆知晓,然而深谙药材,唯此可睹。全书非但博采广闻,尤重亲身体验。其阐释药理,别具心得,探讨药物,侃谈妙论。举凡药材辨别、品种规格、栽培产地、加工炮制、等级时价,甚至术语方言,均有涉载。其中正品官庄、赝次私冲,区分清晰、优劣可判;字里行间,正气昂然,抨击假药,深恶痛绝。是书陈氏生前身后犹未公世,故其同门契友池志澂所撰“陈栗庵墓志铭”亦未见及。延至民国二十年(1931),始由其嗣子陈绳夫校订、上海中医书局出版,列“湫漻斋医学丛书”之三。
陈葆善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道光彰化县志
清李廷璧主修,周玺总纂。清道光十四年(1834)刊本。十二卷,首一卷。本志体例仿余文仪《台湾府志》及康熙《诸罗县志》志目折衷而成,志分封域、规制、官秩、学校、祀典、田赋、兵防、人物、风俗、物产、杂识、艺文。卷首有例言、圣谕等。本志多取《续修台湾府志》及《诸罗县志》等
印章要论
印学论著。明朱简撰。凡四十四则。其中部分并见于作者所著《印经》中,为作者摘录前人有关印学的札记,并申述其美学思想。认为“印始于商、周,盛于汉,沿于晋,滥觞于六朝,废弛于唐、宋,元复变体,亦词曲之于诗,似诗而非诗”。要求“习印当如钟元常习书,张南本画火,须出人头地”,注重印的审美风格和特征,又强调艺术家的审美个性特点。有《篆学琐著》本,又收入《篆学丛书》,《历代印学论文选》摘录其二十四则。
栖霞阁野乘
全书收笔记212篇。其内容集中记述清代国故典章、朝野人事;即所谓“搜辑故老遗闻,摭采京朝佚事,并旁求世家秘钞,朝野佥载”(王大错《亭》)。由于材料来源及所叙内容不同,所以文笔也不尽一致。其中有一部分揭露晚清官场之腐败,与谴责小说可互为补充。如《军机领袖》讥刺军机大臣之昏愦。《和珅出身之卑贱》揭露乾隆年间纳贿专权之和珅的身世。《铎洛仑之笑柄》更象一篇讽刺小说。故事叙光绪年间,旗人铎洛仑出任山东粮道,对百姓残酷压榨,民怨刺骨。百余民人乘其外出之际,将他打了80大棍,以伸其愤。朝廷闻之,将铎洛仑革职。10年之后,铎洛仑又巴结到监道。某日,监院官请发讲师赏银,铎洛仑大笔一挥,批给10两。院官以旧例为2两告之,铎洛仑竟说:我们在京城听妓女唱小曲,一赏就是4两;这师爷一口气念了700多字,调门也好听,难道还不如妓女唱曲吗?诸如此类的故事可称为短篇谴责小说。
翰苑群书
典志文献。南宋洪遵辑。2卷。遵父子兄弟皆入翰林,遂以家藏唐宋有关翰苑故实之作11种,汇为此编。其上卷录李肇《翰林志》、元稹《承旨学士院记》、韦处厚《翰林学士记》、韦执谊《翰林院故事》、杨钜《翰林学士院旧规》、丁居晦《重修承旨学士壁记》、李昉《禁林䜩会集》等7种。下卷录苏易简《续翰林志》、苏耆《次续翰林志》2种。据《文献通考》所载尚有张著《翰林盛事》、李宗谔《翰苑杂事》2种,今本已不存。卷末有《学士年表》、《翰苑题名》以及洪遵所记《翰苑遗事》一篇。《四库全书》分为12卷著录,别有《知不足斋丛书》本。
古文尚书通论辑本
本书书名,各家著录略有不同。经义考作古文尚书通论别伪例、安徽通志稿作尚书通论辨伪例。然依姚氏古今伪书考云:「予前作古文尚书通论……。」(经类,大戴礼条)可知这书自始即作古文尚书通论。根据阎若璩尚书古文疏证卷八所说,姚氏在康熙三十二年(一六九三)之前即已完成此书。由於有关古文尚书通论的相关记载太少,姚氏这部书的体例如何,今已很难确知。阎氏尚书古文疏证中引有二十六条。根据这二十六条资料,可知姚氏论辨伪古文尚书的方法,与阎若璩相当接近,都是从伪古文尚书袭用古书文句;所述与当时事实、情理及制度不符;文章的文理不合经体等方面来考辨。
如意轮莲华心如来修行观门仪
全一卷。宋代慈贤译。又作如意轮莲华心观门仪。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册。内容叙述世尊于须弥山顶对诸有情等宣说如意轮观音之修法,及其念诵之次第。本经所述之念诵次第即为如意轮法次第之原始型态。全经皆由五言之颂所写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