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谦之

朱谦之
  • 姓名:朱谦之
  • 别名:字情牵
  • 性别:
  • 朝代:近代
  • 出生地:福建省福州市
  • 出生日期:1899年
  • 逝世日期:1972年
  • 民族族群:

朱谦之(1899年-1972年),当代史学家、哲学家、东方学家和宗教学家。字情牵,1899年生于福建省福州市一个行医家庭。17岁考取北京高等师范大学,后改入北京大学,先后在法预科和哲学系学习。适逢 “五四”运动,因参与革命活动被捕入狱,经各方声援营救,获释。1921年随太虚大师至杭州兜率寺出家。不久又去南京支那内学院师从欧阳竟无。1929年东渡日本研习历史哲学。两年后归国,先后出任暨南大学、中山大学教授。解放初期回北京大学任教,从事中国哲学史的教学和研究工作。1958年后转入东方哲学的研究,并培养了多名研究生和青年学者。1964年进入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世界宗教研究所,任研究员,直至1972年在京病逝。


朱谦之一生著述等身,据不完全统计有专著42部,译著2部,论文百余篇。研究范围涉及哲学、宗教、政治、文学、历史、考古等诸多领域,是一位学贯中西,博通古今的“百科全书式学者”。他的早期著述《革命哲学》充满了怀疑主义、虚无主义。此后发表的 《无元哲学》、《周易哲学》 等,宣称“宇宙生命——真情之流”,转向了真情或唯情主义哲学。从日本回国后主要从事历史哲学研究,著有 《历史哲学》、《历史哲学大纲》、《黑格尔的历史哲学》 等。解放后撰出《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教学大纲》,又在早期著作《周秦诸子学统述》、《庄子哲学》等基础上新撰了 《老子哲学》、《中国哲学史史料学》、《中国哲学史提纲 (汉—清)》等大量著作。在东方哲学领域,主要著述有《日本哲学史》、《日本的朱子学》、《程朱学对朝鲜的影响》等。他的《中国哲学对欧洲的影响》一书,在国内外反响强烈,极具科学价值。其最后的专著 《中国景教》是一部重要的中国基督教史的学术著作。其它的主要著述还有《中国音乐文学史》、《现代史学概论》、《文化哲学》、《历史生命伦理学》、《中国经济学说纲领》、《中国禅学思想史》 (译著) 等。


朱谦之在宗教学上的研究涉及基本宗教理论和宗教比较、佛教和禅学,以及中国基督宗教史等方面。其基本宗教理论和宗教比较方面的著述包括 《宗教废绝论》、《美及世界泛神的宗教》(1923)和 《印度佛教对于原始基督教之影响》 (1949); 其佛教和禅学研究包括对佛教改革的设想,以及翻译日本学者忽滑谷快天的著作 《中国禅学思想史》(1995)和 《韩国禅教史》(1996); 其中国基督宗教史方面的著述则包括 《中国思想对于欧洲文化之影响》(1940)、《中国哲学对于欧洲的影响》(1958)、《关于十六、十七世纪来华耶稣会士的评价问题——答萧箑父同志》(1959)、《唐景教碑新探——中国早期基督教研究之一》(1965)和《中国景教》(1992)等。他对来华耶稣会士的历史性质、来华动机、经过和作用做了详尽的分析,认为耶稣会士带来的先进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对当时中国社会的发展有积极意义。而其 《中国景教》 一书则为 “20世纪中国内地研究景教,著述最新、资料最丰、研究最深、篇幅最多的一部重要的中国基督教史的学术著作”。

朱谦之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金台答问录

金台答问录

《金台答问录》,又名“金台问答”,是明代儒学家湛若水与学生讨论问题、解析疑难、指导启迪等有关内 容,共一卷,收于《泉翁大全》卷七十七 和《甘泉集》(又名“湛甘泉集” )卷三十二 中。

临症经应录

临症经应录

医案,分四卷,卷一为“六气杂感门”,卷二为“七情内伤门”,卷三为“妇女杂病门”,卷四为“幼童痘疹门”,合计收载137个病例。刘氏善以古方加减,因人随证施治,颇具灵机。所附《晰微补化全书》为论痧胀之专书,对痧胀之命名、诊断辨证、治法方药、药食宜忌等皆有论述,列汤丸六十四方,医案八十余则,倡“痧有实无虚”之说。

医验随笔

医验随笔

方书所载之因症脉治有定,而临床诊治则变幻无定。是故医生于精研方书之外,尤当熟玩 医案,庶几神明变化,活法在人,不为疾病所困矣。本书系无锡中医友谊会理事沈奉江先生口 述,门人周逢儒君笔记。案虽不多,而诊断之精确,用药之工稳,直可上追古人,下启来学。盖沈 君为孟河马培之征君高足,学有根柢,识超侪辈,曾著《全球医通》一书,日久遗失,知者惜之。

盘古至唐虞传

盘古至唐虞传

全称《按鉴演义帝王御世盘古至唐虞传》。长篇小说。 伪托明钟惺 (1574—1625)编辑、冯梦龙鉴定。二卷十四则。钟惺字景伯,湖北竟陵(今天门)人,万历进士,历任礼部郎中、福建提学佥事,诗文颇流传于当世,与同里谭元春同为“竟陵”派领袖,有《隐秀轩集》。上、下二卷,七回。自盘古开天辟地至禹受禅让。集上古神话传说于一书,间亦发挥想像。首叙天地洪荒,盘古氏凿开混沌,天地定,阴阳分而日月明。功成身退后,继有天皇氏立干支,地皇氏定昼夜星辰,人皇氏辟天地为九区,民始有君臣之分。结束穴居以后,又有有辰氏教民剥皮御风寒,有巢氏教民架木为巢以避野兽,狩猎取食。燧人氏教民钻木取火,于是民得熟食而繁衍生息,定婚嫁,知有父。余外,小说还编入了仓颉造字以及轩辕氏、神农氏、伏羲氏等的著名传说故事,以及共工氏怒触不周之山,女娲炼石补天,轩辕帝与蚩尤大战,羿射九日等神话。今存明末余季岳刊本,题“景陵钟惺伯敬父编辑”,“古吴冯梦龙犹龙父鉴定”。

雨村曲话

雨村曲话

古典戏曲论著。2卷。清人李调元著。这部论著上卷重在议论元代作家、作品,下卷重在议论明、清作家、作品,但多摘引前人的论述以表达自己的戏曲见解,其中作者亦有不少发挥。在上卷中他高度赞扬了《西厢记》的艺术成就,认为其“宜乎为北曲压卷也”。他认为《琵琶记》“体贴人情,描写物态,皆有生气,且有裨风教,宜乎冠绝诸南曲”。这些评论都体现了李调元的识见。下卷中,在评论明、清人作品时他指出:“曲不欲多,白尤不欲多骈偶”。“曲始于元,大略贵当行不贵藻丽。盖作曲自有一番才料,其修饰词章,填塞故实,了无干涉也。”他指出“自梁伯龙出,始为工丽滥觞”。他批评吴音一派“竟为剿袭”,“不惟曲家本色语全无,即人间一种真情话,亦不可得”。他还记录了李渔、洪昇、孔尚任剧作在当时盛行的情况。对同时代的曲作,他以为蒋士铨曲“为近时第一”。他的这些见解都有可取之处。《雨村曲话》曾收入清乾隆时李调元自己辑刻的《函海》,此本在清代嘉庆、道光、光绪年间都曾一再校刊。另外又有清末无名氏《曲话三种》所录抄本。《曲苑》、《重订曲苑》、《增补曲苑》和《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所收本皆源于《函海》本。

清史纪事本末

清史纪事本末

民国黄鸿寿撰,八十卷,民国四年(1915)上海进步书局印行。本书多根据《东华录》及私家著述等资料,按纪事本末体例,记载自满洲初起、清初开国至宣统三年(1911)清朝灭亡二百七十余年间之史事。全书约四十万字,分类排列,每卷一事,每事各祥起汔,自为标题,每篇各编年月,自为首尾,并附有撰者之注释及评论。书中于清代的内政外交,如夺嫡文宗、宗室大臣诸疑狱、政变叛乱、立宪内阁、鸦片战争及与英、法、俄、日之和约等事实均“纂辑从祥,毫无讳饰”。有关法制者计有开国法制兵制及官制;官制之改革;文字之狱;严禁朋党;英法联军入京及和约;俄定爱辉、天津、北京诸条约;天津教案;甲武战争及和约、复诏变法;予备立宪之宣示、谕禁鸦片之严厉;假饰立宪及组织贵族内阁、开设资政院、铁路国有政策等多目。书中不称人民抵抗官吏之事为匪为逆,所记史实对于研究清代尤其是清末法制状况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