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承祯

司马承祯
  • 姓名:司马承祯
  • 别名:字子微,又号白云子
  • 性别:
  • 朝代:唐代
  • 出生地: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人
  • 出生日期:639
  • 逝世日期:735年
  • 民族族群:

司马承祯(639-735年),字子微,又号白云子,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人。唐代道士、道教学者、书画家。他是北周晋州刺史、琅琊公司马裔的玄孙。他自幼好学,不屑于做官,于是当了道士。他侍奉潘师正,得到他传授的符箓及辟谷导引服饵之术。潘师正特别欣赏他,对他说:“我跟着陶弘景学习道教法术,到你已经是第四代了。”司马承祯曾经遍游名山,最后留在天台山,隐居于天台山玉霄峰,自号“天台白云子。”与陈子昂、卢藏用、宋之问、王适、毕构、李白、孟浩然、王维、贺知章并称“仙宗十友”。武则天听说他的名声,将他召到京城,亲手下敕书褒奖他。他将要返回时,又敕令麟台监李峤在洛桥之东为他饯行。


景云二年(711),睿宗下令他的哥哥司马承祎到天台山,将他追召到京城,并向他问询阴阳术数等事。司马承祯回答说:“道经的主旨是‘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睿宗问:“治理自身直至无为,就会清高,治理国家而无为,会怎样呢?”司马承祯回答说:“国家就如同身体。《老子》说:‘游心于淡,合气于漠,顺物自然而无私焉,而天下理。’《易经》上说:‘圣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以此知道天不说话而有信,不为而有所成。无为就是治国之道。”睿宗感叹说:“广成子的话,就是这个意思啊!”司马承祯坚持要告辞返回山中,睿宗于是赐给他宝琴一张和霞纹帔,放他回去,朝中词人赠诗给他的有一百多人。


开元九年(721),玄宗又派人将他请进京城,厚加赏赐。次年,玄宗到达西都,司马承祯又请求返回天台山,玄宗赋诗给他送行。开元十五年,又召他到京城。玄宗命令司马承祯在王屋山自己选择一处好地方,置建坛室来居住。司马承祯上奏说:“现在五岳的神祠,都是山林之神,并非真正的神。五岳都有洞府,各有上清真人降任其职,山川风雨阴阳气序由此得到治理。请求为他们另立斋祠之所。”玄宗听从了他的建议,于是敕令在五岳各山建筑一座真君祠,祠庙的形象制度,都由司马承祯按照道经创意而成。


司马承祯十分擅长篆隶书法,玄宗令他用三种字体抄写《老子经》,他于是订正文句,抄写后进献给玄宗。玄宗将司马承祯在王屋山的住所命名为阳台观,亲自题写匾额,派使者送给他。又赏赐给他绢三百匹,作为补充药饵的费用。


这一年,司马承祯在王屋山去世,终年时年九十六岁。他的弟子上奏说;“他去世的那天,有双鹤绕坛飞翔,还有白云从坛中涌出,缭绕上升直至与天相接,而师傅的面色就和活着的时候一模一样。”玄宗甚为感叹,于是下诏说:“已故王屋山道士司马子微,内心依从高超之道,理解玄妙悠远之事,遍游名山和各个神仙洞府。他在世时逍遥得意,死后返回其根本,长眠在空无所有的地方。他高尚坚贞,应给予褒奖,以光耀道教名册。特追赠他为银青光禄大夫,号真一先生。”并为他亲自书写碑文。

猜你喜欢的书

船:航海的历史

船:航海的历史

讲述的是一个人类冒险的故事。书中主宰时空的众神,将那些违逆其旨意的罪人关在狭小的舱室中接受惩罚。而这些专门用于折磨人的舱室,就是船。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些富有远见卓识的人,受了自己躁动不安的好奇心与想象力的蛊惑与驱使,迫切地想要探寻在那遥远的天际,在我们的目光无法触及的远方,到底隐藏着怎样奇伟秀丽的景色。 在20世纪初现代船舶出现之前,船上的生活对于被上帝按照自己的模样创造出来的人类来说,就是一场不折不扣的磨难。船上的生活不洁不雅,最终的回报也不过是将一张“千疮百孔的裹尸布”扔向大海这样一个“巨大而流动着的坟墓”。

雍正惠来县志

雍正惠来县志

十八卷。清张玿美纂修。张玿美,陕西武威人,廪膳生员,邑举人。旧志始于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林春秀,至康熙间查曾莱共四修。雍正八年(1730)特命直省郡县汇辑成书,备修《一统志》,县令张玿美开局修志,集绅士纂修,汇辑四月而成,时雍正九年 (1731)事。《惠来县志》雍正九年 (1731)刻本。全书共十八卷,为卷一建置沿革,卷二星野、疆域、城池、坊巷、都鄙、市政,卷三山川、关隘、水利、庙宇、寺观,卷四民赋、物产,卷五职官 (名宦附),卷六选举,卷七公署,卷八学校,卷九秩祀 (事典附),卷十兵防 (屯田附),卷十一兵事,卷十二灾祥,卷十三风俗、气候附,卷十四人物、乡贤、宦迹、贤迹、孝义、硕隐,卷十五节烈,卷十六寓贤、仙释,卷十七、十八艺文,共十八门。此志在康熙本基础上按类增补而成,利用旧板,新刻增补,接古续今,续上下二百六年之间史事。有误必正,有芜必芟,此志义例较前志为精审。尚有同治五年 (1866)年补刻本和民国十九年 (1930)铅印雍正本行于世。

洪恩灵济真君集福早朝仪

洪恩灵济真君集福早朝仪

明成祖时封洪恩灵济真君号。述集福早朝仪。

太上说中斗大魁掌算伏魔神咒经

太上说中斗大魁掌算伏魔神咒经

经名:太上说中斗大魁掌算伏魔神儿经。撰人不详,约出於宋元。假托太上老君说诵经伏魔之事。一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神部本文类。老君劝人旦暮诵经,急呼天师、真人、金童、玉女、天丁、力士、将军、金刚、龙王和雷公诸神名,不见中斗大魁之名。

飞天神龙

飞天神龙

清朝末年,武当派掌门人、飞天神龙志道恒,少年时替含冤屈死的兄嫂复仇,杀死吉安府知府的恶少周小仁,并致死致伤了为周小仁护院、助阵的两名崆峒派武师,因此与崆峒派门人胡剑秋、赵甲叟等人结下冤仇。二十年后,胡剑秋、赵甲叟终率崆峒派众多高手前来寻仇,飞天神龙和侄儿志精一、侄女志真真寡不敌众,败走他乡,从此骨肉分离,分别演绎出一段段曲折、惊险和离奇的故事。飞天神龙虽在炼魂谷中为崆峒派恶人所擒,但终为江湖异人解救,并在众多剑客、侠士协助下,使崆峒派的复仇图谋化为泡影。而随着情节的展开,崔仁虎、邱乙揆、白衣秀士、汤尹师、庄蒙蒙、白了翁、裘潞等善恶分明、性格各异的人物相继登场。更有为爱所累的李三姑、千娇百媚的柳花娘和肋生双翅的美女岛主平江艳绿。小说的背景、舞台,也从潇湘两岸,转到浙西的炼魂谷和南海的艳魔岛。该书除武侠长篇《飞天神龙》外,还包括了《飞天神龙》的续集《炼魂谷》和《艳魔岛》。建国后,该书未再版发行过。

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一卷,鸠摩罗什译,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是妙法莲华经的一部分节录,主要宣说观世音菩萨的普门示现。长行叙述无尽意菩萨与佛的两番问答。初次问答观世音菩萨得名因缘。二次问答观世音菩萨为众生说法的方便。末段特别赞叹观世音菩萨的弘大誓愿与神奇力量,并劝众生忆念归敬观世音。颂文之后,以持地菩萨称赞闻持本品功德作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