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澄

吴澄
  • 姓名:吴澄
  • 别名:字幼清,晚称伯清
  • 性别:
  • 朝代:元代
  • 出生地:抚州崇仁(今属江西)人
  • 出生日期:1249年2月3日
  • 逝世日期:1333年8月5日
  • 民族族群:

吴澄(1249年2月3日—1333年8月5日),字幼清,晚称伯清,曾建草屋数间,有对联说:“抱膝《梁父吟》,浩歌《出师表》。”程钜夫知其意,题其屋为“草庐”,学者称草庐先生,抚州崇仁(今属江西)人。幼年聪慧,三岁即能诵诗,九岁试乡校,每中前列,尝举进士不第。二十七岁之前生活于南宋,入元任儒学副提举,仅三月,以病辞。至大元年(1308),召为国子监丞。皇庆元年(1312)升司业,拜集贤直学士。英宗即位,超迁翰林学士。至治末辞官归,至顺二年(1333)卒,年八十五,谥文正。他每次任职时间都不长,往往旋进旋退。对于仕进他并不十分乐意,这在诗中有所反映,在建康,他写过:“寄语醉中彭泽令,如何飞倦始知还”,希望退隐田园。当他被任为集贤直学士北上经过彭泽时,又有“顾余白发归来晚,羞过渊明五柳庄”句,则是以仕进为羞了。他是与许衡齐名的理学家,揭傒斯《吴澄神道碑》说:“皇元授命,天降真儒,北有许衡,南有吴澄。”在理学的道统方面,他是相当自负的,以朱熹的传人自居。他费时几十年,到晚年成《五经纂言》,对于该书,黄宗羲之子黄百家称“有功经术,接武建阳(按:指朱熹)”,全祖望认为“盖本朱子未竟之绪而由之,用功最勤”(《宋元学案·草庐学案》)。但他并不完全严守朱学门户,也有和会朱、陆之处,对明代的王学有所启迪。理学家一般不重文辞,但吴澄比较讲究词章文采,尤其是书启、序记之类。清四库馆臣指出他的文章“往往斐然可观。据其文章论之,澄其尤彬彬乎”。明人徐勃认为“吴草庐专志理学,而诗亦多巧思”,“皆超脱理学傒径”(《笔精》),这主要指吴澄的一些七律,如《立春日寓北方赋雪》、《叠叶梅》等,写得纤巧,不同于一般理学家诗的质木无文。他的题画诗大都构思精巧,往往突出观画者的主观色彩。他长于五律,如《送富州尹刘秉彝如京》,风格淡雅,情意深长,笔法老苍,在很大程度上可代表他的诗格。清顾嗣立认为其诗有“句法超逸”的特点,并句摘多联,说“清婉可诵”(《元诗选》)。其文学成就超过与他并称的许衡。吴澄有《草庐词》,存词十一首,其中[渡江云]《揭浩斋送春》曾流传一时。著有《吴文正集》一百卷,系其孙吴当所编,片言只字无不收入,有过滥之病。生平事迹见集中附录虞集所作行状,揭傒斯所作神道碑,危素所作年谱,《祭草庐先生吴公文》(《申斋文集》卷一二)、《元史》卷一七一、《(嘉靖)抚州府志》卷一○、《元儒考略》卷三、《宋元学案》卷九二、《历代名儒传》、《新元史》卷一七○。

猜你喜欢的书

吴中往哲记

一卷。续吴中往哲记 一卷。续吴中往哲记补遗 一卷。《吴中往哲记》明杨循吉(1456~1544) 撰。“续记” 和 “补遗” 黄鲁曾 (1487~1561)撰。杨循吉,字君谦,吴县 (今江苏省苏州市)人,明成化年间 (1465~1487)进士,曾官礼部主事,著有《松筹堂集》及“杂著”十余种,《吴中往哲记》记载明初苏州府人物,自“勋德”至“冠衲”分七类,共记41人。黄鲁曾,字得之,也是吴县人,明正德年间(1506~1521)举人,仕履不详。《续吴中往哲记》 自“忠节”到 “散逸”分十七卷记载苏州府人物40人,《续吴中往哲记补遗》自 “审进”到“释行”分十九类记载功苏州府人物31人。三书所列各人物小传,寥寥数语,难见端详始末,且考核时有不精,至为伪谬,难为信史。该书现存有明嘉靖刻本,收《北京图书馆吉籍善本书目》。

荆楚岁时记

梁代宗懔撰。1卷。古代记述岁时风俗的名著。按时序记录古荆楚地区节令风俗。自元日至除日,凡36事,如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正月七日为人日;立春,正月十五;二月八日,释氏下生之日,迦文成道之时。又如春分、寒食、三月三、四月八、五月五、七月七、七月十五、八月一,秋分、九月九、十月朔日(秦岁首)、仲冬之月,冬至、十二月八为腊日、暮日、除夕等。原书早佚,今传世1卷本亦残缺不全。后晋刘㫬《旧唐书·经籍志》载:“《荆楚岁时记》十卷,……又二卷,杜公瞻撰”。杜氏乃注本。至今其卷数说法不一。注本除杜氏外,尚有五代前蜀之杜光庭本,今已无考;有元末陶宗仪辑《说郛》百卷本;明何允中辑《广汉魏丛书》本;清代《四库全书》本以及民国《四部备要》本等。因保存大量珍贵的民俗资料,历来多为人所引称,流传广泛。对研究古代社会文化、民俗传承、源流,具有重要价值。

寿亲养老新书

四卷。宋陈直撰,元邹铉 (生卒年不详)续编。邹铉,号冰壑,又号敬直,元大德中泰宁 (今属福建)人,出身世宦之家,颇谙养生之道,年七旬身犹健朗。邹铉很推重陈直所撰《养老奉亲书》,但又觉得该书不够完备,于是便在该书一卷基础上,又续撰三卷,合为一编,是为《寿亲养老新书》。此书卷一即《养老奉亲书》内容,卷二至卷四为邹铉所续。卷二首先论述事亲之道,列举历代名贤尊老事亲故事及善言嘉行,并载养生得道传闻轶事等七十二事。卷三论述老年怡情悦性及膳食调理之法等。卷四载修身养性,药食调治,腧穴按摩等老年保健内容,并述及老年常见病医方三十余首,适应老幼妇孺的食治方九十余首。此书内容丰富,征引方药奇秘简便而且适用,对于后世老年养生及食疗保健的研究发展具有借鉴意义。载入大量祝寿诗词等,使此书失之繁冗。有元至正二年(1342)刊本(藏于南京图书馆),清道光二十八年 (1848)瓶花书屋刊本,1985年广东高教出版社点校注释铅印本,199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重印。

老子校释

《老子》校释本。两篇八十一章,今人朱谦之撰。成书于一九五五年。《老子校释》以唐《易州龙兴观道德经碑》本为底本,以敦煌写本和遂州碑本为主要参订本。还批判地选用了王弼,河上公等注本,“御注”、“广明”、“景福”等石本,以及傅奕、范应元等古本。在校勘上,《校释》以严可均《铁桥金石跋》中《老子唐本考异》所校三百四十九条为主,以魏稼孙《绩语堂碑录》订正和补缺严可均所校条目所得四十三条为次,又博采纪昀、毕沅、王昶、吴云、罗振玉、何士骥等校勘易州龙兴碑本的成果。夹句较勘,广引众家之说,案以己见。在训诂方面,《校释》多采王念孙、孙诒让、俞樾、洪颐煊、刘师培、易顺鼎、马叙伦、陶鸿庆、奚侗、蒋锡昌、劳健、高亨、于省吾诸家旧注,又采有日本学者大田晴轩、武内义雄之说,随文著录自己的意见和独到见解。《校释》还特别注意到楚国方言与《老子》的关系,用《庄子》、《诗经》、《淮南子》等古籍中记载的楚国方言意义来解释《老子》书中的某些文字。朱氏还认为,《老子》一书虽以今音来读是不合韵的,但古今异音,以古音读之,还是合韵的,不合韵处就有后人增改的嫌疑。故《校释》除校诂字句外,还于每章末列音韵一项,对《老子》中的文字定音归韵。朱氏又作《老子韵例》,附于《校释》之后。音韵上,朱谦之主要参考江晋三《老子韵读》,又以姚文田之《古音谐》和邓廷桢之《双砚斋笔记》以及李赓芸之《炳烛编》补正江氏之疏漏,还采有刘师培《老子韵表》、高本汉《老子韵考》中的个别意见。朱氏指出,《老子》一书文句长短不一,其用韵体制也是各不相同。朱氏经分析归纳,把书中用韵体例列为二十四类。《老子校释》是注解《老子》的较好的、流行最广的书之一。

林徽因书信集

林徽因作为深受大众喜爱的民国才女,其情感经历、文采才干与绝代风华都一直吸引着广大读者。这本书是林徽因一生书信的收录总集。不仅收录了林徽因写给胡适、金岳霖、沈从文、梁思成等的信件,更增添了部分首次面世的手稿。读者不仅能随着书信的文字真切感受作者当时的内心与生活,还可以在阅读中了解民国时期的社会状态以及当时真实的历史面貌。

辽史

纪传体史书。元脱脱等撰。一百一十六卷,包括本纪三十卷,志三十二卷,表八卷,列传四十五卷,《国语解》一卷。成书于元至正四年(1344)。记述唐昭宗天复元年耶律阿保机称夷离堇至顺帝至正三年(1343)间辽朝兴亡史事,取材主要依据辽耶律俨的《皇朝实录》和金陈大任的辽史,兼采《资治通鉴》、《契丹国志》等书。因未能广泛参考宋人著作,仓促成书,内容较为贫乏,且详细不一。本纪记事较为充实,天祚帝纪内所载耶律大石所建西辽始末,为罕见史料。诸志较为简略,但也能反映契丹游牧民族特色。列传部分最为简略,缺陷很多,开国前和灭亡阶段的记载尤其缺略。但因《皇朝实录》和陈书《辽史》皆已不存,故该书为研究辽史的基本史料。清厉鹗作《辽史拾遗》,杨复吉作《辽史拾遗补》,今人冯家升有《辽史证误三种》,都可增补此书。有明南、北监本、清殿本、百纳本等。中华书局出版的校点本是以百纳本为基础,采用各种版本进行参校,改错补漏,是目前最好的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