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论
-
诗镜总论
《作者:陆时雍》明陆时雍撰,一卷,收于丁福保《历代诗话续编》。论诗上起先秦,下迄晚唐,依次品论历代作家作品及其渊源递嬗关系,对古诗的评析颇为精僻和全面。作者推崇《风》、《骚》,常以之为源头去探析诗作,但反对依傍前人作诗,要求“绝去故常,划除涂辙”,“得意一往”,才得其佳。诗以代异,因而,汉魏之诗欲步武前朝,“难以冀矣”。并又指出了汉魏六朝诗中许多唐人又无法攀拟的独到处。作者论诗,极重“情”与“文”的关系,这是其论诗的一个中心。《诗镜总论》对先秦至唐代诗歌进行了评论。陆时雍论诗,提出“诗贵真”。所谓“真”,主要指“意似”。他说:“诗贵真,诗之真趣,又在意似之间;认真则又死矣。柳子厚过于真,所以多直而寡委也。《三百篇》赋物陈情,皆其然而不必然之词,所以意广象圆,机灵而感捷也。”
-
杜工部草堂诗话
《作者:蔡梦弼》宋代诗评汇编。又简称《草堂诗话》。宋蔡梦弼辑录。二卷。梦弼有《杜工部草堂诗笺》已著录。此编凡二百余条,均为宋人诗话、语录、文集中论杜甫诗之语。《四库全书总目》曰:“曰‘草堂’者,甫客蜀时所居也。近代注者征引此书,多者不过十余则,皆似未见全帙。”本书汇集宋人有关杜甫及其诗作的评论。约成于南宋宁宗庆元(1195—1200)、嘉泰(1201—1204)年间。最初附刻于《草堂诗笺》,后单独刊行。南宋宁宗嘉泰中(1201—1204)编《杜工部草堂浅笺》四十卷,《补遗》十卷。《杜工部草堂诗话》二卷,亦称《草堂诗话》,原附刻于《杜工部草堂诗笺》之后,其成书当亦同时。卷首标明“名儒嘉话凡二百馀条”,但《历代诗话续编》本实际不足一百则。该书专辑宋人诗话、语录、文集、说部中论杜诗之语,所取以《韵语阳秋》为多,又仿《苕溪渔隐丛话》之例,“间附辨证之语”(《宋诗话考》)
-
优古堂诗话
《作者:吴幵》诗论,一卷,南宋吴幵撰。全书共一百五十四条,多论北宋人诗,兼及唐人。论诗主旨在于说明诗家用字炼句相承变化之由。有些条目没有什么意义,如“小雨斑斑”条言:“文忠工诗:‘小雨斑斑作燕泥’,东坡诗:‘小雨斑斑未作泥’,山谷诗:‘润花小雨斑斑。’”诗句偶然暗合,不必皆有意相师。这种排比先后(由欧阳修、苏轼,排到黄庭坚)相承之诗句,毫无助于论诗。这类条目,书中颇多。有时亦有通达之论。如“前辈读诗与作诗既多,则遗词措意,皆相缘以起,有不自知其然者”。书中亦有少量考订之语,如苏轼《次韵徐积》诗有句“裹饭应须问子来”,吴氏指出东坡用典之错误,并言此错误来自于韩愈。此书最末一条为《诚斋论山谷诗》,文中并未言及杨万里,吴氏又与杨氏不相及,小题可能为后人所题。有中华书局1983年排印《历代诗话续编》本。
-
藏海诗话
《作者:吴可》宋代诗论著作。1卷。吴可著。此书约成于南宋绍兴(1131—1162)中,为作者暮年所撰;但一度沉晦,直到清初四库馆臣自《永乐大典》中辑出后,才得以刊刻流传。观其内容,不主记事,多为对诗人诗作的品评,亦有对诗法诗理的探讨。作者论诗承元祐余绪,主张“学诗当以杜为体,以苏黄为用”。其重视来历出处,讲究锻字炼句,推崇点铁成金,认为作诗“要当以意为主,辅之以华丽”,乃源出于黄庭坚;而其“凡文章先华丽而后平淡,如四时之序,方春则华丽,夏则茂实,秋冬则收敛,若外枯中膏者是也,盖华丽茂实已在其中矣”,“宁对不工,不可使气弱”,“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等见解,则更近于苏轼。今人郭绍虞《宋诗话考》讲,吴可“受苏黄影响,而于苏为近,故能深知江西诗之利病,而折衷于苏黄,同时复足以救西昆秾艳之失”。另外,书中还提出了“凡作诗如参禅,须有悟门”之说;作者另有《学诗诗》3首,讲“学诗浑似学参禅”,可与此相参证。
-
沧浪诗话
《作者:严羽》南宋末年严羽著。羽有《沧浪集》已著录。羽字仪卿,一字丹丘,自号沧浪逋客。邵武人。事迹及生卒年不详。宋代诗话自欧阳修《六一诗话》首开其例,著作繁兴,但都较零碎,近于随笔。《沧浪诗话》却是一部最有系统的著作。由诗辩、诗体、诗法、诗评、考证五部分组成。《诗辩》提出了论诗的基本主张,是全书的核心。《诗体》论诗歌的体例,《诗法》谈写作方法,《诗评》评论了历代许多作家、作品,《考证》考订了一些诗篇文字、作者,表达了严羽的鉴赏观点。此编为作者代表作,分诗辨、诗体、诗法、诗评及诗证五题。后附《答吴景仙书》。此编以禅喻诗,形成“诗禅”说。论诗强调“识”,所论着重于诗的形式和艺术性,强调诗的形象思维。标榜盛唐,力排江西诗派。人民文学出版社83年出版郭绍虞《沧浪诗话校释》,可参。沧浪论诗重视艺术特点,以禅喻诗。《诗辨》开宗明义,提出“学诗者以识为主”,标榜盛唐。“盛唐诸人唯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虽然语涉玄虚,但体会到了盛唐诗形象思维之妙,慧眼独具。
-
诚斋诗话
《作者:杨万里》南宋杨万里作。万里号诚斋,故名。一卷。成书年代未详。《诚斋诗话》主要论诗,亦涉及书法、古文、四六文、箴、祭文、对等。杨万里论诗,一方面受到江西诗派的某些理论束缚,如认为学习古人,应“以故为新,夺胎换骨”;另一方面也与江西诗派有所不同。例如,他主张初学诗者须学古人好语,但“要诵诗之多,择字之精,始乎摘用,久而自出肺腑,纵横出没,用亦可,不用亦可”。万里诗初学江西诗派,后来诗风转变,崇尚师法自然,自成一家。此书虽成于其晚年,但所论仍以“夺胎换骨”、炼字用事的方法和技巧为主,未摆脱江西诗派理论影响。书中亦有论文之处。有《历代诗话续编》本,中华书局1983年出版。<br/><br />
-
诗品
《作者:钟嵘》钟嵘著。字仲伟。颍川长社人。生于齐梁时代。该书又名《诗评》。以评名是论作家优劣,以品称是定作家品第。后《诗品》成为定名,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论著作。全书由正文和序文两部分组成。《序》是全书总论,论述了五言诗的起源和发展,表达了作者对诗歌写作的看法以及对当时诗风的批评。正文分三品论评自两汉至齐梁诗人,每品一卷。上品十一人,中品三十九人,下品七十二人,共计一百二十二人。 “略以时代为先后”,对各家逐一品评,论其创作得失及承传关系。虽不乏见地,然强分等第,牵强附会,亦有未当。约成书于南梁天监十二年(513)后。通行有《四部备要》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出版陈延杰的注本《诗品注》。
-
二十四诗品
《作者:司空图》简称诗品,中国古代诗歌美学和诗歌理论专著。司空图著。将古代诗歌所创造的风格、境界分为雄浑、冲淡、纤秾、沉著、高古、典雅、洗炼、劲健、绮丽、自然、含蓄、豪放、精神、缜密、疏野、清奇、委曲、实境、悲慨、形容、超诣、飘逸、旷达、流动等二十四品,分别说明其特点,并用形象化的语言描摹其境界特征。对诗文风格的分类研究,早有曹丕、陆机、刘勰等开其端,而此书区分更为细密,对文学风格论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作者论诗文、品评风格,较之曹丕《典论·论文》、陆机《文赋》及刘勰《文心雕龙·体性》等更为细密,但其所品评则强调冲淡,讲求飘逸。原有《历代诗话》本、《津逮秘书》本、《四部备要》本。现有人民文学出版社《诗品集解》本。
-
乐府古题要解
《作者:吴兢》唐吴兢作。上下二卷。汉武帝设立乐府后,乐府诗作者大量涌现,乐府诗作蔚为大观。吴兢即搜采汉魏以来古乐府,纂为10卷,把大量的乐府诗辑入集中,并作说明研究。但这10卷本今已不传,传者仅2卷本的《乐府古题要解》。书分乐府诗为相和歌、拂舞歌、白纻歌、铙歌、横吹曲、清商曲、杂题、琴曲等类,类后有总说,并各列曲题,题下收录本题命名缘起、古辞和后代仿作,资料详赡赅备。为乐府诗研究者所重视,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多采录其文。根据阅读各家文集、传记所得,记述一百多首曲子名字的由来,计相和歌二十六首、短箫铙歌九首、横吹曲九首、舞曲五首、清商曲七首、琴曲六首、杂曲四十六首。对研究汉、魏、六朝音乐具有参考价值。
-
诗人主客图
《作者:张为》简称《主客图》,一卷。诗论专著。唐张为撰。成书年代未详。张为,生卒年、字号、籍贯均不详。唐末江南诗人,与周朴齐名。《诗人主客图》以风格区分诗派,每一流派找出一个代表人物为“主”,风格相同或相近的其他诗人为“客”。“客”中,又有“上入室”、“入室”、“升堂”、“及门”不同等级。所选诗人名下,常常摘录若干诗句为例。全书分6“主”,下辖“上入室”、“入室”、“升堂”、“及门”诸“客”,实际上是列了6派,大致以风格为标准。在各家名下选录诗例作为说明,表现了作者对中、晚唐84位诗人的分类评价。然而书中标准不明,划分也较牵强。所谓主者,白居易、孟云卿、李益、鲍溶、孟郊、武元衡,各有标目。余有升堂,及门、入室之殊,皆可谓客也。近世诗派之说,殆出于此,要皆有未然者。
-
艺苑卮言
《作者:王世贞》诗论。明王世贞撰。八卷。世贞有《弇州山人四部稿》已著录。此编系从“四部稿”中摘出,原尚有附卷四卷。此为王氏中年时期著述,成书于嘉靖三十七年(1558),又经陆续修改、补充,于嘉靖四十四年脱稿。晚年又复修订、补充,以毕生精力而成之作。论唐诗语集中在卷四(《全唐诗说》即取此卷中语而成)。它是作者经历大半生时间写成的。论诗强调盛唐李杜以前。书中许多观点值得重视。著者肯定了四杰在诗歌转折上所起的作用(“词旨华靡,固尚陈隋之遗,翩翩意象,老境超然胜之。五言遂为律家正始”),指出陈子昂“律体往往入古,亦是矫枉之过。”还比较了各种诗体的不同风格及美感效应(如“五言古、选体及七言歌行,太白以气为主,以自然为宗,以俊逸高畅为贵,子美以意为主,以独造为宗,以奇拔沉雄为贵。其歌行之妙,咏之使人飘然欲仙者,太白也,使人歔唏欲绝者,子美也”)。对唐诗艺术规律的揭示也很深刻(如“七言绝句,盛唐主气,气完而不甚工。中晚唐主意,意工而不甚完”,五言绝句“妙在愈小而大,愈促而缓”)。书中还对王昌龄、王勃、崔敏童、王翰、贾岛、顾况等人的诗歌技法进行探讨。由于有鄙薄中晚的成见,著者于韩愈、白居易、温庭筠、李商隐等多有微词,未见公允。
-
升庵诗话
《作者:杨慎》诗话。明人杨慎(1488—1559)撰。十四卷。《升庵诗话》常于词章韵律的考订和诗篇诗句的品鉴中提出一些精辟的理论观点。例如,杨慎称赞王维诗“含不尽之意”、王粲诗“涵蓄蕴藉”、杜牧诗“殊有含蓄”、薛涛诗“有讽谕而不露,得诗人之妙”、杜甫《赠花卿》诗“意在言外,最得诗人之旨”等等,表明他倡导诗须有象外之象、韵外之致的意境创造。不满李梦阳、何景明等七子的拟古蹈袭之弊,强调诗歌是诗人的性情之作,“是发诸性情而协于音律,非先协音律而后发性情也”(《李前渠诗引》),重视诗人的才与学。主张向历代诗歌学习,特别是向六朝和唐代优秀诗歌学习,对宋诗也给予了重视和肯定。慎有《古今风谣》已著录。此编向无善本,刻入《升庵文集》为八卷,刻入《升庵外集》为十二卷,有刻入《丹铅总录》为四卷,《函海》又载十二卷及补遗三卷。卷帙异数,各有详略,前后异次,此有彼无。文字之讹,各本皆然。
-
随园诗话
《作者:袁枚》中国古代诗歌理论和诗歌美学著作。清人袁枚(1716—1798)撰。十六卷,补遗十卷。枚有《小仓山房文集》已著录。初刊于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内容多记当时诗歌创作的趣闻、轶事,间有对古今诗人和诗作的议论品评。其核心在于阐发作者的诗歌理论——“性灵”说,批评沈德潜的“格调”论、翁方纲的“肌理”说,评论王士祯的“神韵”说。袁枚倡导性灵说,主张本乎性情,注重灵机。袁枚认为,“诗之为道,标举性灵,发舒怀抱”,他说:“自三百篇至今日,凡诗之传者,都是性灵,不关堆垛。”他强调:“诗者,由情生者也,有必不可解之情,而后有必不可朽之诗”;“诗写性情,唯吾所适”;“诗,以言我之情也”。本书是继《原诗》之后的清代最重要的诗话著作。
猜你喜欢的书
东江家藏集
四十二卷。明顾清撰。顾清字士廉、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弘治五年(1492)举南京乡试第一,第二年进士及第,授编修,进侍读,官至礼部尚书,致仕,卒谥文僖。著有《松江府志》(已著录),《东江家藏集》。此集共四十二卷。包括初集《山中稿》 四卷,是其未仕时所作; 中集 《北游稿》二十九卷,是其既仕后所作;后集《归来稿》九卷,是其致仕后所作;此三集皆为顾清晚年自编,因此体例颇为精细、周密。顾清学端行谨,砥砺名节,与时政皆有所贡献。史称其诗古体学苏东坡,颇能跌宕,近体则清新婉丽,天趣盎然,其文简练醇雅,自娴法律,当时李何崛兴,文体将变,其独守先民之矩矱,虽波澜气焰未能极俶奇伟丽之观”,但“在茶陵一派中,亦挺然翘楚。”有两淮马裕家藏本。
庐山游记
胡适著。1928年6月上海新月书店初版。胡适用三天时间跑了庐山山上山下17处景区景点,随身携带着《庐山志》和《庐山指南》。他借助《庐山指南》游览景点,又对照《庐山志》进行考察论证。可以说他的庐山之行是一次文化之旅,考据之行,并留下了一篇洋洋万言的《庐山游记》。
两汉笔记
《四库简目》:《两汉笔记》十二卷,宋钱时撰。皆评论《汉史》,前数卷,论颇苛刻,类胡寅《读史管见》,后数卷乃渐近人情。其谓井田封建必不可行,识在南宋讲学诸人之上。《四库总目》:《两汉笔记》十二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阁藏本),宋钱时撰。此书皆评论《汉史》,嘉熙二年,尝经奏进,前有尚书省劄称十二卷,与此本合。叶盛《水东日记》以为不完之本,非也。其例以两《汉书》旧文为纲,而各附论断于其下。前二卷颇染胡寅《读史管见》之习,如萧何收秦图籍,则责其不收六经。又何劝高帝勿攻项羽,归汉中,则责其出于诈术。以曹参文帝为陷溺于邪说,而归其过于张良。于陆贾《新语》,则责其不知仁义。皆故为苛论,以自矜高识。三卷以后,乃渐进情理,持论多得是非之平。其中如于张良之谏封六国后,论封建必不可复,郡县不能不置,于董仲舒请限民名田,论井田必不可行,于文帝除肉刑亦不甚以为过。尤能涤讲学家胸无一物,高谈三代之窠臼。至其论董仲舒对策以道之大原不在天而在心,则金谿学派之宗旨。论文帝以客礼待呼韩邪,论光武闭关谢西域,皆极称其能忍善让,则南渡和议之饰词。所谓有为言之者,置而不论可矣。
清代名人趣史
当途曹学士洛,为诸生时,放诞风流,不拘小节,博场酒肆,时寓迹焉。邑中春秋赛社,例以一人扮为神,金朱涂面,舆行通衢。妇女倾城出观,略无隐蔽,曹心艳之,遂任是役。妖姬艳女,贵妇名姝,任其评视。且预嘱舆夫于钗光钿影中,故迟迟我行。既而学博知之,欲申之于学使褫其衿,适捷乡试报至,乃止。
鼻奈耶
《鼻奈耶》是姚秦僧人竺佛念翻译的一部汉译佛经,全经共十卷,约八万字。主要阐释佛门戒律,是一部故事性、趣味性极强的佛经著作。
无量寿经优波提舍
婆薮盘豆菩萨造 元魏北天竺沙门菩提留支译。
天亲菩萨,明修五念门,得生安乐国土,见阿弥陀佛。一者礼拜。二者赞叹。三者作愿。四者观察。五者回向。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成)人。十岁时,随父司马谈到长安,开始研读古代文献,并就学于董仲舒、孔安国。二十岁自长安出发,历经长江、湘江、沅江
房玄龄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字乔,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父彦谦仕隋为刺史。玄龄幼聪敏、贯通典籍,善属文。开皇中,天下统一,人皆以为隋朝国运长久,玄龄则以为隋帝失政,亡迹已现。年十八举进士,授羽骑校,补隰城尉。李渊起兵
孟子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思孟学派的创始人。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人。幼年丧父,母教极严,家境贫困。长大后,曾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的门人,是孔
彭子益
彭子益(1871年-1949年),名承祖,字子益,云南大理鹤庆人,是清末至民国年间著名的白族医学家。 彭子益生于官宦人家,幼受庭训,年长后结交当地名士,博学多闻,尤其喜爱医术。他不拜师,选择直接钻研中医经典著作,师从古圣先贤。凭借自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