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万里

杨万里
  • 姓名:杨万里
  • 别名:字廷秀
  • 性别:
  • 朝代:宋代
  • 出生地:吉州吉水人
  • 出生日期:1127年10月29日
  • 逝世日期:1206年6月15日
  • 民族族群:

杨万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宋代诗人、理学家。南宋四大家之一,与陆游、范成大、尤袤齐名。字廷秀,因抗金宿臣张浚勉以“正心诚意”之学,故自号诚斋。吉州吉水人。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及第,与范成大同科。初授赣州司户,继调永州零陵丞。始存稿为《江湖集》。在永州,谒见张浚勉以正心诚意,遂号诚斋。张浚入相,荐除临安府教授。乾道六年(1170),上国士策,为虞允文、陈俊卿所重,荐为国子博士。后迁太常博士、太常丞兼礼部右侍郎,转将作少监。淳熙元年(1174),被命出知漳州、旋改知常州,编诗为《荆溪集》、《西归集》,六年,提举广东常平茶盐,迁广东提点刑狱,九年,以丁母忧去任,编诗为《南海集》,十一年冬服满,召为吏部员外郎,次年迁郎中,又迁左司郎中兼侍读,十四年,应诏上书,擢秘书少监。因争张浚配享高宗事得罪,出知筠州,编诗为《朝天集》、《江西道院集》,十六年,光宗受惮,召为秘书监。绍熙元年(1190),为金贺正旦接伴使,兼实录院检讨官,出为江东转运副使,编诗为《朝天续集》。忤宰相,改知赣州,辞不赴,乞祠官而归,编诗为《江东集》。庆元元年(1195),诏赴京,辞不往,五年谢禄致仕。嘉泰三年(1203),进宝谟阁直学士。开禧八年(1205),召赴京,复辞,二年,迁宝谟阁学士。卒赠光禄大夫,谥文节。曾向朝廷举荐朱熹、袁枢等六十人。为人耿介清廉,以名节称。力主抗金,上《千虑策》,论君道、国势、治原、人才、将相、兵吏、刑法等。主张以仁政养民,以结民心为保国之大计。


生平最后之诗,编为《退休集》。杨万里诗文集今存《诚斋集》133卷,其诗有4200余首之多,还不包括自焚少作千余首诗。杨万里的《诚斋集》版本很多,迄今未见点校本行世,仅周汝昌先生有选注本《杨万里选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诚斋集》以四部丛刊本为通行本。杨万里还有《诚斋易传》、《诚斋诗话》行世,生平事历见《宋史·本传》、清代邹树荣《杨文节公年谱》。于北山有《杨万里年谱》未刊稿本。

猜你喜欢的书

吉原哀歌

吉原哀歌

俗世的一切,无论灰败还是生机,落入樋口一叶眼中皆成风景。 头顶“古日本最后的女性”“明治紫式部”“清少纳言再世”等光环的日本近代文坛昙花一现的天才作家樋口一叶短篇精选集,收录余华盛赞的《青梅竹马》。 情窦初开的名妓之妹美登利和和尚之子信如之间萌发了微妙的爱恋,故事在双方心照不宣时戛然而止,但残酷的命运已昭然若揭。

读诗偶得

读诗偶得

庐隐作品精选集,收录了庐隐的作品:读诗偶得,文学与革命,创作的我见,我的创作经验,文学家的使命,小说的小经验,著作家应有的修养,研究文学的方法 ,近世戏剧的新倾向绪论,整理旧文学与创造新文学,中国小说史略,云端一白鹤,祝《晨报》第三周的纪念,秋别,寂寞,英雄泪,弱者之呼声,新村底理想与人生底价值,郭君梦良行状。

茗柯词

茗柯词

清词别集。张惠言撰。1卷。收词46阕。张惠言反对当时统治词坛的浙江词派末流那种无病呻吟和单纯咏物之作,提出填词应该效法“诗之比兴”之义、“意内而言外”和“缘情造端”(《词选序》)的主张,强调词要有一定的社会内容,抒发真实感情。《茗柯词》多抒写江南乡思、别绪、恋情和咏吟景色,反映的生活面并不广,有的流于晦涩,这与他的词论并不相符。但善于选择适当的形式表现内容,创作态度严肃,格调高雅,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如〔水调歌头〕5首,开倚声家未有之境,沉郁疏快,全自风、骚变出。〔木兰花慢〕《杨花》借杨花寓作者怀才不遇、飘零沦落的感叹。“梅花雪,梨花月,总相思。自是春来不觉去偏知”(〔相见欢〕),信手拈来,却能寄意于其中。他的词语言清丽,韵律和谐,委婉而含蓄,形成一种沉郁凄怆,深美闳约的艺术风格,为一代所宗。词集版本甚多,通行的有《四部备要》本,《清名家词》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出版的《茗柯文编》本。

尚书表注

尚书表注

二卷。金履祥(1232-1303)撰。履祥字吉父,自号次农,两浙路兰溪(今属浙江省)人。宋末元初着名经学家、思想家。履祥少有经世之志,及壮,知世有理学,遂穷究义理,德璠初年曾以史馆编修召,未及用而宋亡。入元亦不仕,晚年讲学丽泽书院,居仁山下,学者称仁山先生。元至正中赐谥文安。《元史》入《儒学传》。所着除《尚书表注》之外,尚有《尚书注》、《大学章句疏义》、《论语孟子集注考证》、《中庸标注》、《仁山集》等。履祥师事王柏、何基,其学以朱熹为宗。早岁作《尚书注》十二卷,翻阅诸家之说,章解句释,训释发明,时有独到见解。晚年“摆脱众说,独抱遗经,复读玩味,”撮其要而为《尚书表注》。该书主要内容为“正句画段,提其章旨与其义理之微,事为之概,考正文字之误(以上引文见《自序》),其说解与蔡沈《书集传》多有不同。此书说解文字,细字标识于四阑之外,自成一例。履祥长于论辩,学识过人,援据考证,于前人旧说多所驳正。唯其过为高论以标新立异,窜改经文以曲就己意,乃此书缺憾。现存版本有《通志堂经解》本、《金仁山全书》本、《率祖堂丛书》本、《金华丛书》本等。

大唐贞元续开元释教录

大唐贞元续开元释教录

凡三卷。唐代圆照撰集于德宗贞元十年(794)。略称续开元释教目录。今收于大正藏第五十五册。计收经论及念诵法一九三卷、经论疏义六十四卷、贞元新集古今制令碑表记八十六卷等,合为三四三卷,加上本书目录二卷,共三四五卷。

根本说一切有部苾刍尼戒经

根本说一切有部苾刍尼戒经

全一卷。略称比丘尼戒本。唐代义净译。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四册。本经属于根本说一切有部之比丘尼戒本,其体裁同于比丘戒本,戒条总计三五八条。西藏律之比丘尼戒条与此部律最为相似,然以众学法计为一一二条之故,较此部律增多十三条,总计三七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