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万里

杨万里
  • 姓名:杨万里
  • 别名:字廷秀
  • 性别:
  • 朝代:宋代
  • 出生地:吉州吉水人
  • 出生日期:1127年10月29日
  • 逝世日期:1206年6月15日
  • 民族族群:

杨万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宋代诗人、理学家。南宋四大家之一,与陆游、范成大、尤袤齐名。字廷秀,因抗金宿臣张浚勉以“正心诚意”之学,故自号诚斋。吉州吉水人。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及第,与范成大同科。初授赣州司户,继调永州零陵丞。始存稿为《江湖集》。在永州,谒见张浚勉以正心诚意,遂号诚斋。张浚入相,荐除临安府教授。乾道六年(1170),上国士策,为虞允文、陈俊卿所重,荐为国子博士。后迁太常博士、太常丞兼礼部右侍郎,转将作少监。淳熙元年(1174),被命出知漳州、旋改知常州,编诗为《荆溪集》、《西归集》,六年,提举广东常平茶盐,迁广东提点刑狱,九年,以丁母忧去任,编诗为《南海集》,十一年冬服满,召为吏部员外郎,次年迁郎中,又迁左司郎中兼侍读,十四年,应诏上书,擢秘书少监。因争张浚配享高宗事得罪,出知筠州,编诗为《朝天集》、《江西道院集》,十六年,光宗受惮,召为秘书监。绍熙元年(1190),为金贺正旦接伴使,兼实录院检讨官,出为江东转运副使,编诗为《朝天续集》。忤宰相,改知赣州,辞不赴,乞祠官而归,编诗为《江东集》。庆元元年(1195),诏赴京,辞不往,五年谢禄致仕。嘉泰三年(1203),进宝谟阁直学士。开禧八年(1205),召赴京,复辞,二年,迁宝谟阁学士。卒赠光禄大夫,谥文节。曾向朝廷举荐朱熹、袁枢等六十人。为人耿介清廉,以名节称。力主抗金,上《千虑策》,论君道、国势、治原、人才、将相、兵吏、刑法等。主张以仁政养民,以结民心为保国之大计。


生平最后之诗,编为《退休集》。杨万里诗文集今存《诚斋集》133卷,其诗有4200余首之多,还不包括自焚少作千余首诗。杨万里的《诚斋集》版本很多,迄今未见点校本行世,仅周汝昌先生有选注本《杨万里选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诚斋集》以四部丛刊本为通行本。杨万里还有《诚斋易传》、《诚斋诗话》行世,生平事历见《宋史·本传》、清代邹树荣《杨文节公年谱》。于北山有《杨万里年谱》未刊稿本。

猜你喜欢的书

应许的祈祷

应许的祈祷

《应许的祈祷》是卡波蒂创作生涯中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是他根据自己的日记和亲友来信写就的一篇真人真事的报道。在这部如临终遗言式的小说中,他以前所未有的坦率,塑造了一大批社会名流,如女作家科莱、温莎公爵夫人、偶像明星蒙哥马利·克莱夫特等为原型的上层人物,并以犀利的笔触,刻画了那个时代上层社会和社会底层各色人等的群像,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

蕉轩随录

蕉轩随录

《蕉轩随录》,十二卷。清方浚师(生卒年不详)撰。方浚师字子严,咸丰举人,官至永定河道。此书杂记一些遗闻琐事,还有一些经史考证、诗文评论方面的内容。全书每卷有目次,记载较为杂乱,书中观点反对清代学者黄宗羲、阎若璩、包世臣等人的论述及学说,而盛赞吕留良、袁枚等人。有同治十一 (1872年)年间刊本。

莲子居词话

莲子居词话

清吴衡照撰,4卷。吴氏论词,重在文字与音律的关系上面,认为词的兴起,先有文字,然后宛转其声,以腔就辞;后来传播通久,音律确然,继起词人以辞就腔。由于古之作者皆善歌,故制辞度腔时对于字的平仄多少可以变化,只要与音律无碍即可。今则歌法失传,音律不明,故词家运辞,兢兢于尺寸不易之道。这种观点,颇有价值,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何以词调同而体不一的现象;同时,吴氏关于词先以腔就辞,后又以辞就腔的说法,是符合实际情况的。吴氏论词,较为推重姜白石、张玉田,与浙西词派观点较为接近。他很重视词的醇雅,强调学者于雅俗正变之理是不可不辨的。他又强调音律、字面、过结、写景诸方面。吴氏对北宋词亦较重视,对苏轼、张子野、柳永、秦观、周邦彦都能予以好评。其对苏辛词之比较,以为犹诗中黄山谷与苏轼的关系,这主要是着眼于苏词之“大”,认为苏轼之“大”,姜白石之“高”,都是不可学得的。所论重在“写景之工”和“抒情之妙”,对词的起结、过换、衬帖等填词技法比较注意,可资参考。作者评定宋代词家优劣、折衷古今观点异同,比较稳妥圆通。在校正词律、考订词韵方面,对万树《词律》也多所修正和补充。今有退补斋刊本,收入《词话丛编》中。

戴案纪略

戴案纪略

本书(一册六二面三七、二○○字)不分卷,蔡青筠撰。按同治初年所发生之戴潮春事变,前有林豪「东瀛纪事」(见第八种篇)及吴德功「戴案纪略」(见第四七种「戴施两案纪略」篇)记述其事。此书系作者征访耆旧,增补上述两书而成者;稿本成于民国十二年,今藏鹿港蔡氏本家,前未印行。书用编年体裁,与吴着略似。所可异者,卷首「前言」殆全取吴着「自序」之文,有「不知其何所指而云然」者;他如「添注」凌杂、人名互歧,缺失不一而足。今据传抄本(依稿本影写)排印,书首并刊一著者传略」

四书章句集注 [四库本]

四书章句集注 [四库本]

又称 《四书集注》。训诂书。 19卷。 南宋朱熹著。 本书是 “四书” 的合编, 计 《大学章句》 1卷, 《中庸章句》 1卷, 《论语集注》 10卷,《孟子集注》7卷。《大学》、《中庸》原是 《礼记》中的篇目, 后各单行, 平列于 《论语》、 《孟子》, 称为 “四书”,始于朱熹。《大学》《中庸》的注解称 “章句”,多阐述作者自己的观点。《论语》、《孟子》的注解称 “集注”,多引用二程及其门人的义理之说,偶尔还引用汉唐旧注。此书注重章句训诂,强调得于辞而能通其意,坚持先本之注疏, 以通其训诂,参之 《经典释文》, 以正其音读,然后再发挥义理。文字洗炼,简明精要,是朱熹的代表著作, 元明清三代列于学官, 作为科举考试的教科书,标准注本。今有中华书局1983年版《新编诸子集成》 本。

老子化胡经残卷

老子化胡经残卷

西晋惠帝末年,道士王浮所作。残本今收于大正藏第五十四册。王浮常与帛远论争道、佛二教,而道教常遭论破,王浮为此深感屈辱,故而伪作本经,欲将道教提升于佛教之上。其书内容谓:老子赴西域,又至印度,转生为释迦而教化胡人。此经一出,首先有北周‘笑道论’论难之,继有唐代之破邪论、辩正论、集古今佛道论衡等先后批判之。唐高宗总章元年(668)本经被焚毁,中宗神龙元年(705 )更遭到严禁,宋时虽曾一度流传,然迄元代又遭禁止而告绝迹。近年法国学者伯希和(P. Pelliot)自敦煌发现本书,全书十卷仅存第一卷与第十卷。敦煌本第一卷题为‘老子西升化胡经序说第一’,第十卷末尾题为‘老子化胡经卷第十’。根据研究,大正藏所收本与王浮所作老子化胡经之内容大相迳庭,其理由如下:(一)王浮之化胡经仅有一卷,敦煌本则有十卷。(二)敦煌本题为‘老子西升化胡经序说第一’,王浮本则从未称为‘老子西升化胡经’。(三)敦煌本含有浓厚之摩尼教思想,或可推知现存之敦煌本为唐代摩尼教传入以后之着作,而非王浮所作之老子化胡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