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慎

杨慎
  • 姓名:杨慎
  • 别名:字用修,号升庵
  • 性别:
  • 朝代:明代
  • 出生地:新都(今属四川)人
  • 出生日期:1488年12月8日
  • 逝世日期:1559年8月8日
  • 民族族群:

杨慎(1488年12月8日-1559年8月8日)明代文学家、哲学家。字用修,号升庵。新都(今属四川)人。幼年警敏,文才出众,11岁能诗,12岁拟《吊古战场文》、《过秦论》,长老咸称之。随父入京,赋《黄叶诗》,李东阳见而嗟赏。正德六年(1511)廷试第一,授翰林修撰。武宗微行出居庸关,抗疏力谏。世宗立,充经筵讲官。大礼议起,他与同列伏左顺门力谏,帝命执首事下狱,他与王元正等撼门大哭,帝益怒,悉下诏狱廷杖之。削籍,遗戍云南永昌卫。曾率家奴助平寻甸安铨、武定凤朝文叛乱,此后虽往返于四川、云南等地,仍终老于永昌卫。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杨慎卒于戍所,年七十二。明穆宗时追赠光禄寺少卿,明熹宗时追谥"文宪",世称"杨文宪"。他学问渊博,著作甚丰,多达100余种。其文学作品主要收集在81卷《升庵集》、26卷《遗集》里。


杨慎诗歌创作的内容较为广泛。他善为嘲讽之辞。如《衍古谚》以马为喻,斥责了奸佞“弄臣”引导武宗微行游乐的荒唐。又如一首《无题》诗对武宗沉湎声色、出入妓家的行为极尽揶揄。并指出,如果不改弦更张,定会发生“肯信紫台玄朔夜,王颜珠泪泣琵琶”的悲剧。在《唐僖宗行宫遗础次熊尚弼侍御韵》里,通过对唐僖宗“蒙尘”后到处转徙,反不如寺僧“杯渡不惊鸿”安详的比较,以古鉴今,表现了诗人的担忧。《观论衡有感,衍其义为韵语》揭露了谶纬图箓的荒谬,指出“必若所言真,图书非天地”。这诗实际也是对明世宗喜好符瑞、笃信道士的暗讽。他还善为抒怀之什。自廷杖、贬谪后,常常吐露投荒云南的悲愤和凄怆。嘉靖十六年刑部录上谪戍应赦者42人,惟杨慎等不在此列,其时诗人郁闷心情可想而知。于是在《留别彭子充、程以道兼寄余懋昭》里充分表达出来:“瘴疠乡中难为陈,夜郎天外迥无邻。一辞故国三千里,独戍遐荒十六春。四面已逢开网祝,满堂犹作向隅人。嗟君亦在渊潜地,谁汲西江起涸鳞?”直到他年过70岁,仍被械系还滇,他只能在《广心楼夜宿病中作》中伤心地悲歌:“落井重逢下石人,七旬衰翁命逡巡。”诗人长期生活在云南,其诗多能反映边疆人民的困苦生活。他亲眼目睹了云南人民为了采集上贡的木料、宝石所尝受的万般艰辛,在《刊木行》、《赤虺河行》、《宝井篇》等诗中给予了有力的揭露。《海口行》对豪绅围海占田造成人民生命危险给予了深沉的控诉:“板锸才动舟已覆,海丁百十冤号声。利未锱铢害已大,民命讵比鱼鳖轻!”他的诗作,在艺术上也颇有特色,含英六朝,沉酣晚唐,广采众收,形成了他诗歌创作上所独具的工丽华美、情韵深长的艺术风格。如《春兴》8首,藻采繁会,表面看似写自然风光,实则也暗含着政治风波,意蕴含蓄,耐人寻味。沈德潜明诗别裁集》评论说:“升庵以高明伉爽之才,宏博绝丽之学,随题赋形,一空依傍,于李(梦阳)、何(景明)诸子外,拔戟自成一队。”但其诗时有过于愁艳的弊病。


他也善词。有《升庵长短句》3卷传世。词的内容多是离人的孤独寂寞,思妇的惆怅哀怨。尽管社会意义不大,但写得婉转谐畅,颇见工力。如〔转应曲〕:“银烛,银烛,锦帐罗帏影独。离人无语销魂,细雨斜风掩门。门掩,门掩,数尽寒城更点。”孤独感表现得形象、生动。他也善作散曲。有《陶情乐府》4卷传世。张愈光为其散曲集作序说:“若博南(杨慎)之词,本山川,咏风物,托闺秀,喻岩廓,谓之曲史可也。昔人云:以世眼观,无真不俗;以法眼观,无俗不真。推此意也,虽与《九歌》并传可也。”尽管所言有些过誉,但他的散曲的取材的确比其词作略为开阔一些。他亦能文。为文充分显示其渊博的学识,但饶有文学色彩的散文创作并不多。

猜你喜欢的书

政和五礼新仪

政和五礼新仪

二百二十卷。宋郑居中等撰。郑居中,字达夫,河南开封人,登进士第,由中书舍人连擢至翰林学士。官拜太宰,加少师,封燕国公,卒谥文正。本书为其于议礼局官知枢密院时奉敕所撰。有宋徽宗御制序文,并题有“政和新元三月一日”。文前列议礼局官员随时斟酌提议之科目条文及徽宗逐事进行的批阅,接着列御制冠礼。当时颁布这些条文作为格式,故列于书前。序文后为六卷目录。除书前之徽宗御制序外,此书含4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卷首》,载局官随时酌议科条及徽宗御笔每事指挥。第二部分为《政和御制冠礼》10卷,这是徽宗为局官所颁示的修书样板。第三部分是《目录》6卷。第四部分为《政和五礼新仪》220卷,这是本书的主体。在这220卷中,前24卷为《序例》,是全书纲领。

谈辂

谈辂

明代文言轶事小说集。三卷。明张凤翼撰。见《千顷堂书目》子部小说类。今存有《百陵学山》本、《快书》本、《续说郛》本、《五朝小说》本、《古今说部丛书》本等。卷中多杂议,然也有一部分传闻杂记,具小说味。这些杂记中,较多带有志怪色彩,如《阮瞻素执无鬼论》则:阮瞻素执无鬼论,每自谓此理可辩正幽明。忽有一客通名诣瞻,言及鬼神事,客作色曰:“鬼神,古今至贤所共传,君何得独言无邪?仆便是鬼。”于是变为异形,须臾消灭。

唐僧弘秀集

唐僧弘秀集

诗总集。宋李龏编。十卷。选 录唐释子“名弘才秀”者五十一家(序称五十二 家)诗五百首,按人编次。其中选皎然诗七十 首、贯休六十一首、齐己六十首,余各有等差, 大体反映唐僧诗歌创作成就。按唐代僧人有专 集者不过数家,其余散见诸书,此编裒而集之, 于保存资料甚有价值。《四库全书总目》虽批评 它“时有不检”,而亦承认其“采摭颇富”,“收拾 散亡,要亦不能谓之无功”。有南宋宝祐六年 (1258)陈氏书籍铺刻本藏台湾“中央图书馆”, 另明万历沈春泽刻本和清初毛氏汲古阁刻本, 《四库全书》亦加采录。

建文皇帝遗迹

建文皇帝遗迹

建文皇帝遗迹,一卷,无撰者名氏。台湾学生书局出版的明代史籍汇刊中收有建文皇帝事迹备遗录一卷,与此书内容同,题为大岳山人撰,亦未详为何人。

参读礼志疑

参读礼志疑

二卷。清汪绂(1692-1759)撰。绂字灿人,初名烜,号双池、重生。婺源(今属江西)人。诸生。家贫嗜学,博综儒经,于乐律、天文、地舆、阵法,术数皆有研究。着有《易经诠义》、《春秋集传》《乐经律吕通解》、《孝经章句》等。是书取陆陇其所着《读礼志疑》,援据诸说,以己意附于各条之下为参稽。其于《三礼》大端,如谓南郊即为圆丘,大社即为此郊,禘非祭天之名,路寝不得仿明堂之制。又力斥大飨明堂文王配五天帝,武王配五人帝之说。其所解皆力主王肃之说而贬黜郑玄之义,故颇与旧注相古。至于其所谓东西夹室不在堂之两旁,而在东西房之两旁;士无朝服,玄端即士之朝服,上士元裳,下士杂裳,如此等等,据考与绂说不甚相符,是为其考证未深旨。然其说解多深得经义,如所谓大夫、士无西房,故士丧礼主人括发,众主人免于房,而妇人乃独髽于室,以无西方故也。此说本于孔颖达疏,以此可为陈祥道《礼书》解惑。汪绂是书可与陆陇其之书并存不废,互为参证。有栖碧山房刊本。

唯识分量决

唯识分量决

唯识分量决一卷 日本 善珠 撰,卷首有唯识分量决感得记。原本醍醐寺及神光寺藏古抄本。唯识份量决者。秋篠先德善珠僧正所撰。释唯识论中。四分及比量义。实为斯学秘键也。然流布已绝故。学者咸谓逸亡不传焉。以为憾久。但松室私记间间引文。仅窥其一班耳。然予曾获半珠。而未能完璧。今也善缘。得见全宝。欢喜曷堪。聊记缘由以述感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