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慎

- 姓名:杨慎
- 别名:字用修,号升庵
- 性别:男
- 朝代:明代
- 出生地:新都(今属四川)人
- 出生日期:1488年12月8日
- 逝世日期:1559年8月8日
- 民族族群:
杨慎(1488年12月8日-1559年8月8日)明代文学家、哲学家。字用修,号升庵。新都(今属四川)人。幼年警敏,文才出众,11岁能诗,12岁拟《吊古战场文》、《过秦论》,长老咸称之。随父入京,赋《黄叶诗》,李东阳见而嗟赏。正德六年(1511)廷试第一,授翰林修撰。武宗微行出居庸关,抗疏力谏。世宗立,充经筵讲官。大礼议起,他与同列伏左顺门力谏,帝命执首事下狱,他与王元正等撼门大哭,帝益怒,悉下诏狱廷杖之。削籍,遗戍云南永昌卫。曾率家奴助平寻甸安铨、武定凤朝文叛乱,此后虽往返于四川、云南等地,仍终老于永昌卫。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杨慎卒于戍所,年七十二。明穆宗时追赠光禄寺少卿,明熹宗时追谥"文宪",世称"杨文宪"。他学问渊博,著作甚丰,多达100余种。其文学作品主要收集在81卷《升庵集》、26卷《遗集》里。
杨慎诗歌创作的内容较为广泛。他善为嘲讽之辞。如《衍古谚》以马为喻,斥责了奸佞“弄臣”引导武宗微行游乐的荒唐。又如一首《无题》诗对武宗沉湎声色、出入妓家的行为极尽揶揄。并指出,如果不改弦更张,定会发生“肯信紫台玄朔夜,王颜珠泪泣琵琶”的悲剧。在《唐僖宗行宫遗础次熊尚弼侍御韵》里,通过对唐僖宗“蒙尘”后到处转徙,反不如寺僧“杯渡不惊鸿”安详的比较,以古鉴今,表现了诗人的担忧。《观论衡有感,衍其义为韵语》揭露了谶纬图箓的荒谬,指出“必若所言真,图书非天地”。这诗实际也是对明世宗喜好符瑞、笃信道士的暗讽。他还善为抒怀之什。自廷杖、贬谪后,常常吐露投荒云南的悲愤和凄怆。嘉靖十六年刑部录上谪戍应赦者42人,惟杨慎等不在此列,其时诗人郁闷心情可想而知。于是在《留别彭子充、程以道兼寄余懋昭》里充分表达出来:“瘴疠乡中难为陈,夜郎天外迥无邻。一辞故国三千里,独戍遐荒十六春。四面已逢开网祝,满堂犹作向隅人。嗟君亦在渊潜地,谁汲西江起涸鳞?”直到他年过70岁,仍被械系还滇,他只能在《广心楼夜宿病中作》中伤心地悲歌:“落井重逢下石人,七旬衰翁命逡巡。”诗人长期生活在云南,其诗多能反映边疆人民的困苦生活。他亲眼目睹了云南人民为了采集上贡的木料、宝石所尝受的万般艰辛,在《刊木行》、《赤虺河行》、《宝井篇》等诗中给予了有力的揭露。《海口行》对豪绅围海占田造成人民生命危险给予了深沉的控诉:“板锸才动舟已覆,海丁百十冤号声。利未锱铢害已大,民命讵比鱼鳖轻!”他的诗作,在艺术上也颇有特色,含英六朝,沉酣晚唐,广采众收,形成了他诗歌创作上所独具的工丽华美、情韵深长的艺术风格。如《春兴》8首,藻采繁会,表面看似写自然风光,实则也暗含着政治风波,意蕴含蓄,耐人寻味。沈德潜《明诗别裁集》评论说:“升庵以高明伉爽之才,宏博绝丽之学,随题赋形,一空依傍,于李(梦阳)、何(景明)诸子外,拔戟自成一队。”但其诗时有过于愁艳的弊病。
他也善词。有《升庵长短句》3卷传世。词的内容多是离人的孤独寂寞,思妇的惆怅哀怨。尽管社会意义不大,但写得婉转谐畅,颇见工力。如〔转应曲〕:“银烛,银烛,锦帐罗帏影独。离人无语销魂,细雨斜风掩门。门掩,门掩,数尽寒城更点。”孤独感表现得形象、生动。他也善作散曲。有《陶情乐府》4卷传世。张愈光为其散曲集作序说:“若博南(杨慎)之词,本山川,咏风物,托闺秀,喻岩廓,谓之曲史可也。昔人云:以世眼观,无真不俗;以法眼观,无俗不真。推此意也,虽与《九歌》并传可也。”尽管所言有些过誉,但他的散曲的取材的确比其词作略为开阔一些。他亦能文。为文充分显示其渊博的学识,但饶有文学色彩的散文创作并不多。
猜你喜欢的书
自我与本我
古典精神分析学基本著作。弗洛伊德著。最初发表于1923年。后编入《弗洛伊德全集》(12卷本)第6卷,1924—1934年在维也纳出版。本书有前言和5章,3万余字。1—5章题目依次为:“意识与什么是无意识”、“自我和本我”、“自我和超我”、“两类本能”、“自我的从属关系”。书中系统地论述了“三部人格结构”理论和“两类本能”学说。书中把人格或心理区分为3个相互联系的部分,即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是最原始的、无意识的心理结构,它是由遗传的本能和欲望构成的,是一种非理性的冲动,它受快乐原则的支配,始终力图获得满足。“自我是本我在外部世界的直接影响下通过知觉一意识的作用发生变化的一部分”。它代表理性和常识,接受外部世界的现实要求,因此它根据现实原则行事。其大部分精力用以控制和压抑来自本我的非理性冲动。它主张克制,但不否定本能的要求。它通过迂回的途径来满足这种要求。超我是道德化了的自我。它包括良心和自我理想两个部分。它是儿童通过自我作用将双亲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念内化的产物。它以良知的形式严格支配着自我。人格的动力学就在于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的交互作用。书中还认为,储存在本我中的能量就是生和死两种本能。生的本能即性本能或爱的本能,包括自我保存和种的保存诸种本能。死的本能表现为破坏、毁灭、侵犯等冲动,其任务是“把机体的生命带回到无生命的状态”。这两种本能也是自我和超我能量的泉源。本书提出的理论是弗洛伊德前期人格结构理论的进一步发展,标志着他的理论进入成熟阶段。国际学术界人士认为,本书对人的心理及其活动的描述不仅是“新颖的”,而且是“革命性的”。至少从使用的术语看,其后发表的所有精神分析著作无一不带有它的烙印。
无上三天玉堂正宗高奔内景玉书
无上三天玉堂正宗高奔内景玉书,原不题撰人。从内容文字看,应为北宋末南宋初天心派道士路时中编撰。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方法类。本书主要论述存思三光,飞奔日月斗罡之内修方法。其内容文句与路时中所编《无上玄元三天玉堂大法》一书之〈高奔内境品〉、〈升斗奔辰品〉大致相同。上卷言高奔日月之道,叙述日精月华内景。列举日月神主之图像、符咒及存思之诀。下卷言飞斗奔辰之道,内载北斗九星君之姓名、职掌、图像及存思诵咒之诀。存恩三光,飞奔日月斗罡之术源于魏晋上清派。本书强调三光(日精月华罡炁)非求之于外,乃吾身自得之真。其行法要诀为存思自身内景,或思天上三光入我之身,与我合一。而后诵咒叩齿,咽液吞符。据称修行此道,可以「回阳换骨,白日登晨」。
贫士传
二卷。明黄姬水(1509—1574)撰。姬水字淳父,吴县 (今属江苏)人。黄省曾之侄。事迹不详。该书是一部记载历代贫士的专著。选录自周至明代初年的贫困士人,共计75人。除传记外,每人还各为赞。然千古以来,贫士实多,而作者只录75人,漏略殊甚。而且有些人物,只因一事即为收入,亦有不伦,如庄周向监河侯贷粟,即被作者目为贫士就是一显例。该书曾收入明陈继儒辑 《宝颜堂秘笈》之中,1922年上海文明书局有石印本影印发行。
人生指南
菩萨戒优婆塞湖北通城惕园毛凌云纂述,六篇,第一,前言,第二,抉择信仰,第三,信愿念佛,第四,戒恶行善,第五,恪守行仪,第六,普劝念佛,附录,印送佛经佛像佛书十大利益。三界无安,人生最苦,因皆无始以来,迷而不觉,不知何为善恶,致误造杀盗淫妄等恶业,枉受灾祸病苦等恶报。且以共同恶业之所感召,使世界大乱,杀劫弥漫,核子竞赛,毁灭尤大,倘一触发,惨不忍言!纵能幸免,而人命无常,轮回尤险,或堕地狱饿鬼,或为畜生修罗,苦重时长,决难逃避。纵有善业,得升天道,福尽还堕,亦难久留。纵获为人,仍生老病死,八苦交煎,随业受报,轮回六道,一失人身,万劫难复,此皆善恶之因果循环,报应不爽,曷胜危惧!虽人生物质之享受,如何丰富,而精神之空虚与恐怖,痛苦更甚!
雪江和尚语录
全一卷。日本临济宗僧雪江宗深(1408~1486)撰,禅悦编。又称佛日真照禅师雪江和尚语录、雪江录、佛日真照禅师语录。收于大正藏第八十一册。编录大德寺语、瑞泉寺语、龙安寺语、龙兴寺语、升座、立地、秉炬、像赞、自赞、法语、偈颂、字说、行状、附录等。
佛说意经
佛说意经,一卷。西晋竺法护译。与中阿含四十五,心经同本。说心意之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