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贞

- 姓名:王世贞
- 别名:字元美,号凤洲
- 性别:男
- 朝代:明代
- 出生地:太仓(今属江苏)人
- 出生日期:1526年12月8日
- 逝世日期:1590年12月23日
- 民族族群:
王世贞(1526年12月8日-1590年12月23日)明代文学家。字元美,号凤洲,又号弇州山人,太仓(今属江苏)人。嘉靖26年(1547)进士,官至南京刑部尚书。王世贞早慧,读书过目不忘,19岁即中进士。在京为官时,曾参加王宗沐、李先芳、吴维岳等人的诗社,又与李攀龙、梁有誉、徐中行、宗臣、吴国伦等相唱和,共绍述前七子之复古主张。李攀龙殁后,王世贞主盟文坛二十年,声名极盛,一时文学之士多奔走其门下。王世贞著述甚丰,主要有《弇州山人四部稿》,文学批评著作有《艺苑卮言》。
王世贞前期与李攀龙等继承前七子复古主张,鼓吹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大历(唐代宗李豫年号,766—779)以后书勿读。王世贞对西汉以来文的发展作了评价,认为“西京之文实,东京之文弱,犹未离实也。六朝之文浮,离实矣。唐之文庸,犹未离浮也。宋之文陋,离浮矣,愈下矣,元无文”(《艺苑卮言》),文的发展过程被王世贞描绘成一个衰蜕的过程。王世贞认为诗歌是主体情感的流露。诗人在创作过程中一方面要抒发自己的情感,这是意;另一方面又要遵守一套创作的规则,这是法。就意而言,其构成有两种途径,其一是外界的事物触发主体而产生情感形成意,其二是主体已有情感积郁在内,借外物表现出来后构成意。就法而言,不同的诗体有不同的规则,如律诗有字法、句法、篇法,这些法则创作主体必须遵守。意和法是一对矛盾,“尚法则为法用,裁而伤乎气;达意则为意用,纵而舍其津筏”(《五岳山房文稿序》)。理想的境界是意与法的融合统一,一方面主体意的抒写要有自由性,另一方面意又要融乎法之中。与意与法相对应,王世贞主张才气与格调的统一:“才生思,思生调,调生格。”才是主体的创造力,格调是主体创造力的产物。不同的主体有不同的格调,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格调。王世贞推崇唐诗,则对于后人来说盛唐格调又成为外在的法则,对主体的创造力构成限制。在《沈嘉则诗选序》中王世贞说:“格者才之御,调者气之规也。”这里又把格调作为才气的约束。在二者之间王世贞也主张其统一。才气与格调、意与法由矛盾而至统一,这在创作实践中是很难做到的。王世贞认为一方面要熟读涵咏古人的作品,提高艺术素养,另一方面需要神与境会,二者齐备,则才气与格调、意与法自然融合无间。格调或法就由外在于主体的规则而融入到主体的创造力当中成为创造力本身的规律,这样自由与规律就统一于主体的创造力上,王世贞称为“法极无迹,人能之至”(《艺苑卮言》)。
王世贞认为盛唐诗“其气完,其声铿以平,其色丽以雅,其力沉而雄,其意融而无迹”(《徐汝思诗集序》),因而应以盛唐为法。但王世贞主张“师匠宜高,捃拾宜博”(《艺苑卮言》),并不主张取法的范围过狭,认为汉魏齐梁以至宋诗都有可采。学习古人以化古为上。王世贞说:“法合者必穷力而自运,法离者必凝神而并归。合而离,离而合,有悟存焉。”(《艺苑卮言》)从合而离再到合,这标明学古的三个阶段。初学从摹拟入手,以合古人为上,但这种合主要在形迹上。达到合,主体须追求独创性,这即是离。由此阶段再达到合,则这种合是神合。学古而达到与古人神合的境地,则其创作便会得古人之格调而可与其比美了。
王世贞虽倡言复古,主张格调,但其对主体的创造力,主体的情感以及创作过程的灵感也都给予了相当的重视,此与李梦阳、李攀龙等强调法而忽视主体的创造性已有所不同。到了晚年,王世贞对复古之弊端有所认识和悔悟,对宋元诗歌的价值也有所承认。
猜你喜欢的书
洞玄灵宝河图仰谢三十六天斋仪
洞玄灵宝河图仰谢三十六天斋仪,不署撰人。从内容文字看似出于唐宋间,疑即杜光庭之流编撰。原书四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玄部威仪类,内载施行「三皇中元祈请大斋」之科仪。先列举建斋须知事项,如禁断、坛灯、旙文、斋官同异、宿集同异、正斋同异等等。其次列举行斋仪式,依次向东南西北四方三十六天(每方九天)帝君礼拜忏悔,启告祈求诸天帝超度先亡脱离幽苦,上升天堂,轮转成真;并上祝皇家道德日盛,四海灾消,祯祥云集,八节安和,一切群生咸蒙福庆,俱服正教,同归自然,得道之后与天帝合真。
三宝太监西洋记
《三宝太监西洋记》,全称《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 义》,别题《三宝开港西洋记》。长篇神魔小说。全书20 卷100回。作者罗懋登。小说依据明朝永乐年间太监郑 和率领船队远涉重洋、游历各国的史实编著。小说主要写郑和率船队拥数万将士前后7次出使 西洋。其间历时28年,通使30个国家,最远至非洲东 部。出使途中历尽艰险。尤其是各种妖魔鬼怪不断骚扰 船队。在张天师和金碧峰长老神力帮助之下,才得以荡 妖涤怪、化险为夷,终于胜利归返。小说描写了各地风 土人情,轶闻趣事。情节中过多的神魔情节的描写是作 者着意模仿《西游记》所致,这极大地损害了小说的历史 意义和现实意义。艺术上,构思奇巧,情节曲折。但其语 言冗赘,人物刻画也不甚鲜明。《三宝太监西洋记》主要版本有明万历本,咸丰文德 堂明刻写本。1985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再版该书。
王三
现代独幕话剧剧本。又名《醉了》。熊佛西著。1928年4月11日写于北平。初刊1928年5月上海《东方杂志》第25卷第9号。北平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总会1926年6月初版。收入1930年3月上海商务印书馆版《佛西戏剧第二集》。又收入《近代独幕剧选》(1931)、《中学生文学读本》(1932)、《现代戏剧选》(1934)、《现代最佳剧选》(1940)等。1928年8月北平艺术专门学校戏剧系在北平首演,熊佛西导演。 剧本描写清代一个“刽子手”的醒悟。王三迫于生活,充当统治阶级的“刽子手”,曾屈杀无数无辜的“犯人”。残酷的现实,终于使他醒悟到:“这那是人干的活”,“我就是饿死,再也不指望衙门里的那几块造孽钱。”他决心洗手不干。但是母亲病危,房东逼租;要做小生意,又没有本钱。衙门又派人催他去杀人。他被灌得酩酊大醉,放声痛哭,一刀砍死前来逼租的赵五。“这不仅是熊氏的成功之作,即在近来的剧坛上也不愧为稀有的剧作”,“使我们深深地感到社会经济压迫之可怕,这无疑是对时代所需要的作品。”(马彦祥:《现代中国戏剧》)1957年8月,《剧本》月刊选此剧为“五四以来优秀独幕剧名著”重新发表,认为剧本“短而精,实在令人喜爱,确是见功夫”,“深刻地表现社会冲突”,“主要以人物的思想感情起剧烈变化的过程组织为戏剧动作”,“细微而生动地描写了主人公的命运”,“叫出内心深处的巨大的怨愤和激怒”(刘沧浪:《重读〈王三〉杂记》)。
两汉诏令
宋代林虑、楼昉辑录。二十三卷。书前有林虑序,另有宋徽宗大观三年(1109)蒋瑎序及元顺帝至正九年(1349)苏天爵序。元刊本。林虑曾任开封府椽,楼昉曾任宗正寺主簿。林虑辑录的《西汉诏令》十二卷,从班固汉书中辑录汉高祖元年至汉平帝元始五年(公元前206年至公元5年)历朝皇帝的诏令。其中有高祖疑狱诏,文帝除诽谤法诏、诏议犯法者收坐、除肉刑诏,景帝诏议受所监临令、减笞诏、谳狱诏,武帝诏议不举孝廉者罪、赦天下诏,宣帝子首匿父母等勿坐诏,元帝诏毋征召证案不急之事,成帝减死刑诏,哀帝限名田诏等。楼昉辑录的《东汉诏令》从各种史书中蒐集了汉光武帝建武元年至汉献帝建安十九年(25—214)间皇帝的诏令,共十一卷。其中有光武帝省刑罚诏、赦殊死以下、田租三十税一诏、杀奴婢不减罪诏,明帝公卿遵时令平罚诏,章帝纠嫁娶非法者诏、诏纠狱吏胁迫无辜、诏除禁锢、胎养令,和帝察荷吏诏,献帝原轻系狱等。该书对研究汉代法制和汉代统治者的法律思想有一定参考价值。
尚书地理今释
一卷。清蒋廷锡(1669-1732)撰。廷锡字扬孙,号西谷,一号南沙。江苏常熟人。清代经学家、文学家。康熙举人,赐进士,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廷锡秉公执政,革除种种弊端,参赞机务,缜密周详,少工诗,善画花卉,为“江左十五子”之一。卒谥文肃。着述除《尚书地理今释》之外,尚有《青桐轩集》、《秋风集》、《片云集》等。此书考证《尚书》山川地理,于前儒旧说多所驳正,言之有据,持之有故。如《尧典》“宅嵎夷”,据《后汉书》将嵎夷定为朝鲜,正薛季宣、于钦之误;“宅西”,据黄度《尚书》说,不限以一地,正徐广《史记》注之误;“厘降妫汭”,据孔安国传、陆德明《释文》之说,正《水经注》妫汭二水之误。《舜典》“恒山”,据浑源、曲阳之道里远近,正《汉书·地理志》上曲阳之误;“荥波既猪”,据傅寅之说,正孔传荥波分二水之误。又蔡沈《书集传》释《禹贡》,颇多乖误,此书亦多予纠正。此书引据充分,考证精核,其说解多有可资参考者。此书有《泽古斋丛抄》本、指海本、《皇清经解》本、《借月山房汇抄》本、《昭代丛书》本等。
穆庵文康禅师语录
穆庵文康禅师语录,一卷,元文康说,清逸、智辩、宝日等编,附日本义堂日工记二则。南岳下第二十三世,嗣了庵欲。收录住明岩大梵等禅寺的开堂语、小参、上堂、秉拂、偈赞等。收入《续藏经》第一辑第二编第二十八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