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贞

王世贞
  • 姓名:王世贞
  • 别名:字元美,号凤洲
  • 性别:
  • 朝代:明代
  • 出生地:太仓(今属江苏)人
  • 出生日期:1526年12月8日
  • 逝世日期:1590年12月23日
  • 民族族群:

王世贞(1526年12月8日-1590年12月23日)明代文学家。字元美,号凤洲,又号弇州山人,太仓(今属江苏)人。嘉靖26年(1547)进士,官至南京刑部尚书。王世贞早慧,读书过目不忘,19岁即中进士。在京为官时,曾参加王宗沐、李先芳、吴维岳等人的诗社,又与李攀龙、梁有誉、徐中行、宗臣、吴国伦等相唱和,共绍述前七子之复古主张。李攀龙殁后,王世贞主盟文坛二十年,声名极盛,一时文学之士多奔走其门下。王世贞著述甚丰,主要有《弇州山人四部稿》,文学批评著作有《艺苑卮言》。


王世贞前期与李攀龙等继承前七子复古主张,鼓吹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大历(唐代宗李豫年号,766—779)以后书勿读。王世贞对西汉以来文的发展作了评价,认为“西京之文实,东京之文弱,犹未离实也。六朝之文浮,离实矣。唐之文庸,犹未离浮也。宋之文陋,离浮矣,愈下矣,元无文”(《艺苑卮言》),文的发展过程被王世贞描绘成一个衰蜕的过程。王世贞认为诗歌是主体情感的流露。诗人在创作过程中一方面要抒发自己的情感,这是意;另一方面又要遵守一套创作的规则,这是法。就意而言,其构成有两种途径,其一是外界的事物触发主体而产生情感形成意,其二是主体已有情感积郁在内,借外物表现出来后构成意。就法而言,不同的诗体有不同的规则,如律诗有字法、句法、篇法,这些法则创作主体必须遵守。意和法是一对矛盾,“尚法则为法用,裁而伤乎气;达意则为意用,纵而舍其津筏”(《五岳山房文稿序》)。理想的境界是意与法的融合统一,一方面主体意的抒写要有自由性,另一方面意又要融乎法之中。与意与法相对应,王世贞主张才气与格调的统一:“才生思,思生调,调生格。”才是主体的创造力,格调是主体创造力的产物。不同的主体有不同的格调,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格调。王世贞推崇唐诗,则对于后人来说盛唐格调又成为外在的法则,对主体的创造力构成限制。在《沈嘉则诗选序》中王世贞说:“格者才之御,调者气之规也。”这里又把格调作为才气的约束。在二者之间王世贞也主张其统一。才气与格调、意与法由矛盾而至统一,这在创作实践中是很难做到的。王世贞认为一方面要熟读涵咏古人的作品,提高艺术素养,另一方面需要神与境会,二者齐备,则才气与格调、意与法自然融合无间。格调或法就由外在于主体的规则而融入到主体的创造力当中成为创造力本身的规律,这样自由与规律就统一于主体的创造力上,王世贞称为“法极无迹,人能之至”(《艺苑卮言》)。


王世贞认为盛唐诗“其气完,其声铿以平,其色丽以雅,其力沉而雄,其意融而无迹”(《徐汝思诗集序》),因而应以盛唐为法。但王世贞主张“师匠宜高,捃拾宜博”(《艺苑卮言》),并不主张取法的范围过狭,认为汉魏齐梁以至宋诗都有可采。学习古人以化古为上。王世贞说:“法合者必穷力而自运,法离者必凝神而并归。合而离,离而合,有悟存焉。”(《艺苑卮言》)从合而离再到合,这标明学古的三个阶段。初学从摹拟入手,以合古人为上,但这种合主要在形迹上。达到合,主体须追求独创性,这即是离。由此阶段再达到合,则这种合是神合。学古而达到与古人神合的境地,则其创作便会得古人之格调而可与其比美了。


王世贞虽倡言复古,主张格调,但其对主体的创造力,主体的情感以及创作过程的灵感也都给予了相当的重视,此与李梦阳、李攀龙等强调法而忽视主体的创造性已有所不同。到了晚年,王世贞对复古之弊端有所认识和悔悟,对宋元诗歌的价值也有所承认。

猜你喜欢的书

石初集

石初集

元代诗文别集。10卷。周霆震撰。《四库全书》曾据浙江鲍士恭家藏本编入别集类。今本《石初集》是周霆震的门生晏璧编集。卷首有洪武六年(1373)刘玉汝序,陈谟序,洪武七年葛化序,张莹序。据诸序,周霆震平生“诗文千百篇,厄于灰烬。此编特兵后感时触事之作”(张莹序)。陈谟与葛化序都曾拿杜甫与周霆震相比,陈谟甚至说周霆震有3大幸事,一未仕于元,二经战乱仍健在,三元末江南野史传世不多,而周霆震所作可为国史补。卷1为五言古诗。卷2—3为七言古诗,卷4为律诗,卷5为绝句、卷6为序、卷7为记、卷8为志铭,卷9为传、说、书后,卷10为题跋、赞、祭文。卷末是附录,包括晏璧等人所作周霆震行述、墓志以及洪武十四年(1381)林坚撰《石初集》后序。并附有成化九年(1473)彭时、商辂、刘宣等跋语。据跋语,可知现存《石初集》是其6世孙周正方刊于浙江佥宪任上。

红楼梦评论

红楼梦评论

近代王国维著。五章。第一章《人生及美术之概观》,第二章《红楼梦之精神》,第三章《红楼梦之美学上之价值》,第四章《红楼梦之伦理学上之价值》,第五章《余论》。作者从叔本华哲学观出发,认为“欲与生活与苦痛,三者一而已矣”,惟有文艺能减轻人的痛苦,“使吾人超然于利害之外”,《红楼梦》的主题便在于宣示“此生活、此苦痛之由于自造,又示其解脱之道不可不由自己求之者也”,而“解脱之道在于出世”。作者指出《红楼梦》的悲剧是“由于剧中之人物位置及关系而不得不然者,非必有蛇蝎之性质与意外之变故”,为“人生之所固有”的“悲剧中之悲剧”,因而可称“宇宙之大著述”,具有最高的美学价值。作者还对“索隐派”的观点提出批评,认为文学艺术所反映的“非个人之性质,而人类全体之性质也”,惟文学艺术“贵具体而不贵抽象,于是举人类全体之性质置诸个人之名字之下”,故不宜穿凿比附。其见解多涉及美学原理而越出文学批评之外,为自来评《红楼梦》者所未曾有。初载光绪三十年(1904)第八至十三期《教育丛书》,光绪三十一年收入《静安文集》。195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排印《中国近代文论选》及1963年中华书局排印《中国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红楼梦卷》,均收入此文。

董公择日要览

董公择日要览

董公择曰法又名十二月建除法。十二建星起例:建星子月(年)起子,丑为除,寅为满,卯为平……建:为岁君,为元神,吉凶众神之主,可坐不可向,在山在方迭吉则吉,迭凶则凶,在方为堆黄方,亦迭吉则吉,迭凶则凶。由各个月中第一个曰支与月支相同之曰谓之建曰,旺建之气,势不可当。阳气过盛不宜结婚(要阴阳调和),适合上任,祈福,营造及出行。除:为四利太阳小吉(吉庆之神)。旺建之气有所减,其气温和,宜安宅,祭礼,百事皆宜。出军行师,宜嫁娶。满:为土瘟为四利丧门凶,又为天富小吉。满曰较除曰为次,为月中福德之神,但与戍曰同值为天狗凶曰,满曰忌葬,有完满之意。与破曰、开曰三合有破曰坏影向,不是全好。忌祭祀祈福(寅曰同)亥曰嫁。平:为三台,又为士曲,又为四利太阳大吉。物满必溢,溢之则平,平宜收瘟,剥削,解除,除百灾,补垣,修造。

御选唐诗

御选唐诗

唐诗选集。清康熙皇帝玄烨御选。共32卷。内题“总阅陈廷敬,校勘官励廷仪、蒋廷锡、张廷玉、赵熊诏”,并有缮写、纂注、校录、监造等45人。《四库全书总目》并记载有“附录3卷”。编成于康熙五十二年(1713)。此书是在康熙诏令编纂的《全唐诗》成书后编选的,卷前有玄烨所撰《御选唐诗序》。《序》中说:“盖讨索贵于详备,而用以吟咏性情,则当挹其精华而漱其芳润”。因之,就往昔披览过的唐诗中“取其尤者汇为一编,古风近体,各以类相从”,而成此书。入选之诗虽风格不一,却“以温柔敦厚为宗。其忧思感愤、倩丽纤巧之作,虽工不录”。《序》中又说:“命儒臣依次编注,朕亲加考订,一字一句,必溯其源流,条分缕析;其有征引讹误及脱漏者,随谕改定。”由此可知,此书称“御选”,并非虚美,玄烨确曾参预其事。书中卷1至卷6为五言古诗;卷7至卷9为七言古诗;卷10至卷16为五言律诗,附六言律诗3首,并有五言律诗补编;卷17至卷23为七言律诗;卷24至卷25为五言排律,附七言排律1首,并有五言排律补编;卷26至卷27为五言绝句;卷28至卷32为七言绝句。入选作家有小传。

朝鲜王朝实录[燕山君日记]

朝鲜王朝实录[燕山君日记]

朝鲜李氏王朝的实录,又称《李朝实录》。记载李朝太祖始至哲宗止25代王472年间的历史,整个李氏王朝各代王中只缺少最后两代高宗、纯宗年间的部分。该书以编年史体例,分别各代王编修实录,汇集成书。此为朝鲜王朝实录[燕山君日记],鲁山君、燕山君、光海君王位被废黜,因此不称实录,称“日记”李㦕(1476年11月23日—1506年11月20日),朝鲜王朝第10代君主(1495年—1506年在位),是朝鲜成宗李娎的嫡长子,朝鲜中宗李怿的异母兄,生母为废妃尹氏(齐献王后)。李㦕乳名无作金,幼年时母亲被废黜并遭赐死,因此他从小被贞显王后抚养。他在八岁时被立为王世子,十九岁继承王位。在位期间,他追求绝对王权,先后发动两次“士祸”(戊午士祸、甲子士祸),屠戮朝臣,士林和勋旧两派都被打压。到了在位后期,他愈发荒淫无道,其暴政导致人心尽失。正德元年(1506年)九月一日,朴元宗、成希颜、柳顺汀等大臣发动政变,废黜李㦕,拥立其异母弟晋城大君李怿即位,是为中宗,史称中宗反正。李㦕之子皆被赐死,他本人也被废为燕山君,流放乔桐岛,两个月后病死,时年三十一岁。李㦕在朝鲜半岛历史上以暴君著称,他是朝鲜王朝继鲁山君(朝鲜端宗)之后第二位废主,死后无庙号、谥号、陵号,后世一般以他被废后的封号“燕山君”(연산군)来称呼。

南山律在家备览略编

南山律在家备览略编

民国时期弘一法师编篡、迄今为止唯一的针对在家佛教信众的南山律学著作。数年已来、欲于南山律中摭挈其为在家居士所应学者、辑为一部、名曰南山律在家备览。老病因循、卒未成就。今行辑略编、别以流通。虽文不具足、义未详释。而大途略备、即此亦可窥见广本之概致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