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嵘

钟嵘
  • 姓名:钟嵘
  • 别名:字仲伟
  • 性别:
  • 朝代:南朝
  • 出生地:颖川长社(河南长葛县)人
  • 出生日期:约468年
  • 逝世日期:约518年
  • 民族族群:

钟嵘(约468年—约518年)南朝诗歌美学家。字仲伟。颖川长社(河南长葛县)人。齐永明(483—494)中肖赜诏立国学,他为国子生,研读《周易》,“好学有思理”。建武(494)初年任南康王萧子琳侍郎,后迁抚军行参军。任过安国县令。由齐入梁后于天监初年(502)上书梁武帝,抨击时政。后出任临川王萧宏参军。卒于晋安王萧纲的纪室任上。所作《诗品》是继《文心雕龙》之后的重要美学著作,集中阐述了他的诗歌美学理论。他用“气动物感”说阐释诗歌的本质和源泉,《诗品序》云:“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这是元气论在美学上的运用。指出社会生活中的种种不平和哀怨是激发创作的源泉:“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主张抒发怨愤,但以不违背“雅”为原则,坚守儒家“怨而不怒”的传统观念。确认当时兴起的五言诗的成就:“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在艺术美感和诗歌品评上提出了著名的“滋味说”,对后世美学思想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在诗歌创作上重视发挥主体的感受,反对堆砌典故,强调直感在审美创造中的作用。他说:“吟咏情性,亦何贵于用事?”“观古今胜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寻”。反对“永明体”过分雕琢声律的作法“使文多拘忌,伤其真美”。追求有“自然英旨”的“真美”,即不仅要求诗歌情感的真实,也要求语言表现流畅自然,“但令清浊通流,口吻调利,斯为足矣”。清章学诚认为《文心雕龙》体大而虑周,《诗品》则“思深而意远”(《文史通义·诗话》)。这两部著作对中国文艺和古典美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嵘学通周易,词藻兼长,所品古今五言诗,自汉魏以来一百有三人,论其优劣,分为上中下三品,每品之首,各冠以序,皆妙达文理,可与《文心雕龙》并称。


《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九五


钟嵘,字仲伟,颍川长社人。晋侍中雅七世孙。文蹈,齐中军参军。嵘与兄岏、弟屿并好学,有思理。……嵘尝求誉于约,约拒之。及约卒,嵘品古今诗,为评,言其优劣云:“观休文众制,五言最优。齐永明中,相王爱文,王元长等皆宗附约,于时谢朓未遒,江淹才尽,范云名级又微,故称独步。故当辞密于范,意浅于江。”盖追宿憾,以此报约也。顷之,卒官。


《南史》卷七二《文学传》


(汪京秋)


《诗品》之于论诗,视《文心雕龙》之于论文,皆专门名家勒为成书之初祖也。《文心》体大而虑周,《诗品》思深而意远,盖《文心》笼照群言,而《诗品》深从六艺溯流别也。(如云某人之诗,其源出于某家之类,最为有本之学,其法出于刘向父子)论诗论文而知溯流别,则可以探源经籍,而进窥天地之纯,古人之大体矣。此意非后世诗话家流所能喻也。(钟氏所推流别,亦有不甚可晓处。盖古书多亡,难以取证。但已能窥见大意,实非论诗家所及。)


清·章学诚《文史通义·诗话》


【评】《诗品》和《文心雕龙》虽是文学批评史上的名著,但对钟、刘二氏及其著作评价文字却甚少,章氏所论尤足可贵。


钟嵘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钟惺集

钟惺集

又名。《钟伯敬合集》。诗文集。各本卷数不一。明钟惺(1574—1625)撰。惺有《名媛诗归》已著录。是集天启间成书。钟氏论诗注重表现人的真情实感,强调独创性,但对诗情理解得过于狭隘,认为只有表现“幽情单绪”、“孤行孤诣”的作品才富于诗意。故其诗多咏物记游之作,善用瘦硬雄健之笔画奇山异水、幽谷险境,以抒发作者与世寡和,孤芳自赏之情,其中有些是托物言志、以物喻人,表现了作者不肯趋附权贵的崇高情怀。

韩愈选集

韩愈选集

本书精选诗49篇、文49篇、赋1篇,以时间先后为序,每篇有注释、评笺(汇集前人评语)和按语(选注者评语);书首前言篇幅较长,如同一部微型评传。

中国佛教研究史

中国佛教研究史

本书收录作者二十余篇有关佛教及佛教与西域、与中国的关系,以及一些佛学名篇的说解的文章,对中国的佛学研究有深刻的影响。本书包括的文章有:中国佛法兴衰沿革说略、佛教之初输入、印度佛教概观、佛陀时代原始佛教教理纲要、佛教与西域、又佛教与西域、中国印度之交通、印度佛教教理在中国之发展、翻译文学与佛典、佛典之翻译、读《导部宗轮论述记》、说《四阿含》、说《六足》、《发智》、说《大毗婆沙》、读《修行道地经》等,供读者阅读参考。

灵书肘后钞

灵书肘后钞

灵书肘后钞,编者不详。似出于唐宋间。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正一部。本篇乃摘抄部分道书而成。其内容庞杂,大致以召神劾鬼、驱邪治病等早期道教法术为主。内有服符、佩箓、存思星斗、禹步、去三尸等道法。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清末四大谴责小说之一。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起连载于《新小说》月刊,至四十五回。后由上海广智书局出版单行本。作者吴沃尧(1866—1910),字小允,号茧人,又号趼人。因又自称为我佛山人。他写的小说数量很多,《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最为著名,1903年至1905年连载于《新小说》,1906年至1910年陆续出8册,共一百零八回。这部小说是一部带有自传性质的作品。小说通过“九死一生”(作者的影子)在20年中耳闻目睹的无数怪现状,描绘了一幅行将崩溃的清帝国的社会图卷,反映了1884年中法战争前后到20世纪初期极端腐败的政治、社会生活。

十二因缘论

十二因缘论

全一卷。净意造,后魏菩提流支译。乃释十二因缘法之论。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二册。本论初出颂六偈半,次以问答体之长行释十二因缘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