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记
-
杜牧传
《作者:缪钺》古代作家传记。缪钺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77年12月出版。全书共分5章。依次探讨了传主的家世与幼年情况,少年科第及他在幕府、京官和地方官任上的事迹,晚年的生活和创作等。作者认为,杜牧是一个怀有忧国的热情,而在政治上颇有见解抱负的人。他擅长诗歌与古文,诗歌的造诣尤高,他能创造英发俊爽的风格,在晚唐诗坛上独树一帜。其古文也笔势雄健,内容充实,有相当进步的思想与史料的价值。长达90字的〔八六子〕词可以证明杜牧是第一个作慢词的人。作者指出,杜牧之所以取得比较高的文学成就,除去其文学才华以外,他平生忧国忧民的政治抱负,应当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另一方面,杜牧平生浪漫的生活,声色的嗜好以及不时流露的消沉、颓靡思想,在他的诗歌中也有反映。 在写作方法上,该书力求历史真实与文学情趣的统一,既注重史料的真实可靠性,又发挥了适当的驰聘想像能力,是一本颇有特色的人物传记。
-
梅尧臣传
《作者:朱东润》古代作家传记。朱东润著。中华书局1979年5月出版。全书共分9章。循着诗人的创作道路,展示了从宋真宗到宋仁宗几乎近半个世纪的时代风貌。如景祐三年(1036)发生了宰相吕夷简与天章阁待制范仲淹的斗争,并以范仲淹的被贬告终。时为池州建德县小吏的梅氏把自己的爱憎诉诸笔端,写下了《彼䴕吟》、《灵乌赋》、《猛虎行》等诗篇,把范仲淹比作为老树除去蠧虫的啄木鸟和告人吉凶的灵乌,而以嗜血成性的猛虎隐喻吕夷简。其后如庆历四年(1044)御史中丞王拱辰和集贤校理苏舜钦之间的斗争,皇祐三年(1051)宰相文彦博和御史唐介之间的斗争,梅尧臣都因职位低微而没被直接牵扯进去,但却以自己的诗作表明了自己爱憎分明的立场抉择。《梅尧臣传》通过反映时代脉搏的跳动,将诗人的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该书还以传主梅尧臣为中心,用大量笔墨刻画了一代诗坛的风貌。宋初以“缀风月,弄花草”为能事的西昆派诗垄断诗坛近半个世纪。欧阳修、尹洙、梅尧臣诸人最初在西昆派的卵翼下从事诗歌创作,由于梅尧臣少年时期曾有颠沛流离的坎坷遭遇等原因,他首先把农民的生活引入诗中,写出了《田家》、《观理稼》等明显背叛西昆体的诗篇。其后在嘉祐二年(1057)的考试中,由于欧、梅的擢拔,出现了新一代诗人苏轼,确立了宋诗在文学史上不可动摇的地位。该书以梅尧臣为中心,展示了从钱惟演到苏轼这三代人的师承关系,也揭示了宋诗流变的过程。
-
最后一个皇帝:袁世凯传
《作者:陶菊隐》记述了北洋军阀领袖袁世凯复杂多变的一生。1859年,袁世凯出生在河南项城一个官僚大地主家庭。袁家上辈人官运亨通,袁世凯的野心亦不小。他曾参加科举考试,但屡试不中。郁郁不得志的他即便结了婚,做了父亲,也还像个胡天胡地的恶少。1881年,一事无成的袁决定出走家乡,前往登州投军……1912年,临时参议院以全场一致的17票选举袁继任临时总统,所得票数比之孙中山当选时竟还多了一票。1915年,袁宣布“接受”帝位,准备成立中华帝国,可惜直至83天后帝制取消,他仍未正式行登基之礼。1916年,袁靠着一剂强心针由昏迷状态苏醒过来,留下人生中最后四个字:“他害了我!”
-
敕封天后志
《作者:林清标》《敕封天后志》是清代莆田人林清标于乾隆年间编纂成书的。它分上下两卷,是第一部关于妈祖信仰的系统完整的学术著作,其中大量内容是记述妈祖作为“海上丝绸之路”保护神的神迹,并且具体而生动,引人入胜。妈祖庇护在海上航行的使节、客商、水手、船民的内容,非常丰富,其中许多生动的传说故事,很有魅力,蕴含着各个历史阶段的国家海事活动和所从属的社会历史文化。这本书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文学价值和史料价值,影响深远。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莆田城区举人林霈,东渡台湾任凤山县教官。当时台湾府到处兴建天后宫,可谓盛况空前。因为林霈是海神妈祖的后裔侄孙,对“祖姑”极为崇拜,他也想到台湾弘扬妈祖的神迹,但苦于没有史料,于是,写信请他的父亲林清标(清乾隆六年辛丑科举人,壬戍会试副榜,官惠安县儒学教谕),编写《天后志》,向台湾同胞介绍海神天后的生平史迹。林清标不负其望,深入实地,考察、搜集天后的生平事迹。他根据康熙年间册封琉球国的副使妈祖裔侄林麟?所写的《天妃显圣录》和历代正史,编撰了《天后志》上下两卷,名曰《敕封天后志》,刊行于世,在闽台广为传播。
-
国士无双
《作者:蒋廷黻》《国士无双:蒋廷黻回忆录》是蒋廷黻退休后在哥伦比亚大学口述自传的中文译本。 追随蒋廷黻的回忆,读者可领略湖南城乡清末到民国的人文变迁;感受作为非官派留学生在美半工半读的艰难,如体力劳作换取食宿的艰辛,上门推销图书却一无所获,在餐馆打工收到女友母亲小费的窘迫,等等;还能清晰看到蒋廷黻在哥伦比亚大学所接触到的学者及其观点,如何影响到蒋廷黻一生的学术思想和政治理念。 跟随蒋廷黻的国内外游历,读者还可以遍观30年代的苏联、英、法、纳粹德国等国家的政治和社会状态,也可以了解民国时期独具魅力的北平、贫困却伟大的西安,以及上海、南京、杭州等地的风貌,乃至战前东北的经济繁荣和内部矛盾等。 随着蒋廷黻的工作,读者可以了解南开和清华历史系的创建和完善,以及中华民国军政府最高行政机关行政院公务系统的繁琐和僵化。 人物方面,除有知遇之恩的蒋介石及诸多国民党高层官员外,书中还提到一起创办《独立评论》的友人胡适、丁文江等,其他如张伯苓,罗家伦、鲁迅、张学良、杨树达等,着墨不多,却为读者提供了一个侧影。
-
叶嘉传
《作者:苏轼》传北宋苏轼作。南宋陈善《扪虱新话》推测可能为陈之规手笔。全文以拟人手法为建茶立传,形象全面地介绍茶叶的历史与效用。其以“叶嘉”具名,源于陆羽《茶经》“茶者,南方之嘉木也”。先叙叶嘉生长在“上谷”,举家于“武夷”,繁衍于“郝源”(壑源)。后写叶嘉兴衰际遇:传入宫廷,得到天子赏识,遂命地方进奉。天子见其“容貌如铁,姿质刚劲”,命人烹之,饮之觉其“风味恬淡,清白可爱”,赞其“真清白之士也,其气飘然若浮云矣”,敕封为“钜合侯”,用于朝廷宴饮。天子一日三啜,也曾不堪其“苦”,一度想弃而不用,但在“思困”之时,又再思之如渴。后因国家战事频繁,财政见绌,遂行榷茶之法,一年即国库“半赡”。从此榷茶之法,遂为历代袭用。结尾的“赞语”与开头相呼应:“今叶氏散居天下,皆不喜城邑,惟乐山居。氏于闽中者,盖嘉之苗裔也。天下叶氏虽夥,然风味德馨,为世所贵,皆不及闽。”全文言辞委婉,情节曲折,风趣幽默,起伏跌宕。对叶嘉的身世和品格的评判:“嘉以布衣遇天子,爵彻侯,位八座,可谓荣矣。然其正色苦谏,竭力许国,不为身计,盖有以取之。”实际上蕴涵着作者自身遭遇的体验和慨叹。
-
安之如仪
《作者:张幼仪》她是多情诗人徐志摩的原配妻子,也是民国第一个被离婚的女人;她是乖巧懂事、万般顺从的好儿媳,也是曾名震上海滩的女企业家;她是前夫口中的“乡下土包子”,也是引领上海滩时尚潮流的服装店女老板。她,就是张幼仪。 当世人艳羡着才情洋溢的徐志摩和林徽因、陆小曼的浪漫恋情,欣赏着徐、陆二人挑战传统的勇气时,却往往忽略了他的原配夫人张幼仪。本书作者张邦梅是张幼仪的侄孙女,她生长于传统中国家庭,接受西式教育,在她的追问下,张幼仪娓娓道出自己波澜起伏的一生。 通过本书我们可以看到,她有传统的一面,但她还是家里第一个没有裹小脚的女孩,一个在传统框架下奋力向学的青年,一个在怀孕三月被丈夫遗弃在英国沙士顿小镇时选择在海外独力抚养儿子的坚强女性;除了对严肃的外表和性格,她还有对爱人、亲人的一腔热情;除了“诗人弃妇”的头衔,她还是上海女子商业储蓄银行的副总裁,她在大学教过书,还拥有自己的成衣品牌和独特的审美力……也许这才是一个完整的张幼仪,一个常人眼中不曾看到的闪光女性。 平实的叙述中,蕴藏着张幼仪面对时代之变、婚姻之叛、丧子之痛,仍能坚守自我,向上生长的坚韧,以及摆脱传统桎梏的勇气。回顾自己的过去,张幼仪说,“我要为离婚感谢徐志摩。若不是离婚,我可能永远都没办法找到我自己,也没办法成长。他使我得到解脱,变成另外一个人。”
-
人间清醒大先生
《作者:曹聚仁》鲁迅文友曹聚仁所著,更具个性的鲁迅传记,他曾对鲁迅说:“与其把你写成一个‘神’,不如把你写成为一个‘人’的好。”他在本书撰写时保持“不需要仰视,也不必俯瞰”的视角,对鲁迅的生平、脾性、家庭、师友多有揭示,对鲁迅的心路历程、社会人生、文艺政治等观念也有阐发。 从鲁迅先生在绍兴的童年时期到日本留学,再到弃医从文,曹聚仁为读者还原了一个内心热烈如熔岩的鲁迅先生,他“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把他们放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他是野兽的奶汁喂养大的,是封建宗法社会的逆子,是绅士阶级的贰臣,而同时也是一些罗曼谛克的革命家的诤友”。而我们作为读者,也因鲁迅先生的经历,明白了什么才是真正的勇气与清醒。
-
人镜阳秋
《作者:汪廷讷》首刊时间不早于万历二十八年(1600),共二十二卷,记述历代足为楷模的人物事迹。此书刊印后又经过修订、再版,现存万历二十八年初刻本、明末修订本和天启五年(1625)后的二十三卷增补本三类版本,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和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等处。《人镜阳秋》卷首为时贤名流所作序文,序后为“人镜阳秋总目”“就正姓氏”“采用考索书目”等内容。第一至五卷为“忠部”,记述历代圣贤、勋臣、名将等90人;第六至十一卷为“孝部”,记述孝子、孝妇楷模等93人;第十二至十七卷为“节部”,记述隐士、节女等98人;第十三至二十二卷为“义部”,记述贤人、义士等93人。各卷卷首均题“明新都无无居士汪廷讷昌朝父编”,并有简短赞语。每一故事即有一图;图为双面连式,共计358幅,由汪耕绘稿,黄应组镌刻;图后并附有汪氏所做的传、赞文字。《人镜阳秋》不仅存留多个版本,装订的册数也不尽相同。全书共收入自上古时期至晚明的374个人物,自帝王、官员以至村妇、仆役、商贾无不备览。
-
丰子恺写梵高
《作者:丰子恺》原书名《谷诃生活》,作于一九二九年,本书系丰子恺书写梵高,表现一位大师眼中的大师。两位大师都有着淡泊、自信的艺术之心。丰子恺先生在日本黑田重太郎先生所著《梵高传》的基础上,加入了自己对于梵高艺术的感悟,编写了这部《丰子恺写梵高》,将梵高这个不朽的艺术天才的生平、艺术成就进行了概括和总结。书中分“准备时代”、“荷兰时代”、“巴黎时代”、“南国时代及最后”等几个章节,展现了梵高对这个世界充满深情但孤独坎坷的一生;又从一位画家的角度,探讨了梵高各个时期艺术理念的形成过程和鲜明特色。所以本书既可以视作梵高的传记,对于希望了解印象派艺术的普通读者而言,又可称得上是一部优秀入门之作。
-
会纂宋岳鄂武穆王精忠录
《作者:姚茂良》传为明代姚茂良著。其内容辑录岳飞事迹史料、历代褒奖封旌、文人赋咏等。全书共六卷,分为:宋史本传、武穆事实、武穆著述、古今褒典、古今赋咏、律诗。卷首包含武穆像及精忠录图三十五幅。此为李氏朝鲜英祖四十五年芸阁铜活字刊本。 从朝鲜本的李山海序和柳成龙跋,可知《精忠录》于万历十二年甲申(1584,即李氏朝鲜宣宗十七年)流传至朝鲜。柳成龙跋曰:“万历甲申,有译官来自燕都,以《精忠录》一帙进者,上览之,嘉叹,下书局印出而题跋之。” 一位来自 “燕都” 的译官把《精忠录》献给李朝宣宗李昖(1567-1608 在位),宣宗即下令刊行,万历十三年三月李山海受命作序,柳成龙跋。肃朝御制序、当宁御制后序、御制永柔县臥龙祠致祭祭文、目录、精忠录序(陈铨撰)、精忠录序(李山海撰) 卷首:武穆像、精忠录图(祀周同墓、战氾水关、张所问计、战太行山、战竹芦渡、战南薰门、战广德、两战常州、战承州、次洪州、战南康、次金牛、蓬岭大战、次虔州、复邓州、复郢州、渡江誓众、襄阳鏖战、战庐州、湖襄招降,复蔡州、归庐复请、屯襄汉、破杨么、破刘复雄、大举伐金、都府议事、贷谍反间、战郾城、拐子马、遣云援王贵、战卫州、战朱仙镇、伪诏班师) 卷一:宋史本传 卷二:武穆事实 卷三:武穆著述 卷四:古今褒典 卷五:古今赋咏 卷六:律诗 后序(赵宽撰)、柳成龙跋
-
无声诗史
《作者:姜绍书》中国明末清初画史著作。姜绍书撰。姜绍书,字二酉,丹阳(今江苏省镇江市)人。崇祯三年(1630)曾参中府军事,后任南京工部郎。他工绘画,善鉴别,尤喜考究画家源委,著有《韵石斋笔谈》等。《无声诗史》全书7卷。卷一至卷四为正编,记洪武(1368~1398)至崇祯(1628~1644)270余年间的画家201人;卷五记明代女画家22人;卷六、七为附录,记明代其他已无真迹、水平不高或偶尔作画者247人。该书据黄庭坚"淡墨写出无声诗"的诗句取名,虽名为画史,实际上只是散列了明代画家 470余人的传记。因其书除征引王穉登《吴郡丹青志》外,材料多系自行采择,对同时期画家的记述尤多得自直接见闻,所以对研究明代画史有不可替代的资料价值。该书在编写上较为重视妇女画家,重视画家论画见解,顾及到画家的工艺擅长,在评论不同画派的画家时,持论也尚平允。但限于作者闻见,所列画家传记或失之简略,仅记姓名、籍里、擅长,或失之繁滥,详载了不少与画无关事实。
-
清真先生遗事
《作者:王国维》一卷。清王国维撰。该书记北宋词人周邦彦事迹及著述。邦彦字美成,自号清真,钱塘 (今浙江杭州)人。徽宗时为徽猷阁侍制,提举大晟府。精通音律,曾创作不少新词调。有《清真居士集》,已佚。王国维早年所著《人间词话》对周邦彦评价并不高,曾说“词之雅郑,在神不在貌。永叔少游虽作艳语,终有品格。方之美成,便有淑女与倡伎之别。”晚年著《清真先生遗事》,观点有了很大改变。此文共分4个部分:周邦彦事迹(对各野史、笔记的记载摘录并加按语,剖析真伪)、著述(详介清真词版本情况)、尚论(王氏评清真词)、年表。文中盛称周邦彦为词中老杜。本文是集古人对清真传闻、考证、评论等大成的著作,资料价值极高。该书有1916年上海仓圣明智大学排印《广仓学窘丛书》本。1940年商务印书馆长沙石印《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
猜你喜欢的书
卡门
又译《嘉尔曼》,法国作家梅里美1845年创作的中篇小说。梅里美(1803—1870)著有历史剧《雅克团》、长篇小说《查理九世时代遗事》。小说《卡门》故事发生在西班牙,卡门这个女主人公是个吉卜赛人,早先在卷烟厂当女工,因和同伴争吵,以刀伤人被逮捕。押送的士兵中有个叫唐·若瑟的和她是同乡,把她放走了。卡门参加了走私活动。唐·若瑟出狱后找到她,并把她的情人杀死。卡门不愿受唐·若瑟的约束,爱过自由自在的生活,唐·若瑟以死相逼,要她同自己一起到美洲去。卡门宁死不从,终于倒在唐·若瑟的刀下。卡门是一个社会的叛逆者,是社会和法律的“化外之民”,她身上既具有某些邪恶的特点,又有许多闪光的东西。她以“恶”的方式来反抗压迫,自觉地站在社会的对立面,对那个异己的“商人的国家”的道德规范表示公开的蔑视,并以触犯它为乐事。她又是一个独立不羁性格的典型,不愿忍受社会的任何束缚。不愿成为某一男子的附属品。她爱不同凡响的英雄,渴慕浪漫热烈的情感,但她更爱自由,“不自由毋宁死”。一步,宁愿为此付出生命。卡门是一个体现了资产阶级个性解放要求的女性形象,在她身上有一种野性,不受任何羁绊约束,追求“绝对自由”。她可以以一言不合,就抄起切烟刀在别人脸上划一个十字,这近于野蛮的行为在充满冒险的走私活动中适得其所,她的灵敏、机巧、泼辣、大胆得到了充分的表现。加上她的某些邪恶和迷信心理,衬托出她的吉卜赛女郎的身份,使这个形象格外有血有肉。法国作曲家比才后来把《卡门》改编成歌剧,《卡门》成为家喻户晓的名曲,使之更加流行。在中国,田汉将《卡门》改编为六幕话剧,1930年发表以后,首演于上海中央大剧院,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
亦玉堂稿
文别集。明沈鲤著。十卷。沈尝任翰林院(玉堂)掌院学士,归里后以廊庙山林视为一致,故名。原集为王象乾校刻,计正集十卷,续集八卷。明末版片毁于兵燹,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由刘榛重辑遗文,合正续稿汇成十卷,内容仅余其半。有康熙刻本,《四库全书》即据以收。
苏谈
明杨循吉撰。一卷三十五篇。现有顾氏明朝四十家小说本、 纪录汇编本、古今名贤汇语本、 续说郛本、五朝小说本、学海类编本、古今说部丛书本、广四十家小说本、说库本、丛书集成初编本等。此书专门记述苏州地区的人物掌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尚。文笔疏朗明快,朴实简洁。是书与《吴中故语》堪称为姊妹篇。
太上黄庭外景玉经
王明《黄庭经考》认为《黄庭外景经》成于晋成帝咸和九年(334年)。述精气修炼,与《黄庭内景经》的指导思想相同,早期内丹术。
女娲石
章回小说。题“海天独啸子”著。 二卷十六回。叙女子金瑶瑟,为拯救国家颓败, 组织女子改造会。行刺胡太后(影射慈禧)未 成,乃女扮男装出逃,巧遇妇女组织花血党领 袖秦爱浓。该党有党员百万,以反对崇洋媚外、 专制独裁,维护女权为宗旨,以女色和暗杀为 手段,已刺杀大小官僚三百余人;尤重科学,已 发明电梯、电话、瓦斯车、电马、神枪等。瑶瑟羡 之,自荐入党。巡视全国各党派情形时,她又遇 为人洗脑治软骨病的白十字社社长汤翠仙,专 门劫杀无用男子的捣命母夜叉三娘子张水母 等许多奇异女子,得知她们和自己均是天降救 国救民的女豪杰。本书未完,未见续书。小说 鼓吹反帝反清,抨击黑暗政治,大力提倡女权, 为当时进步之作。但作者以性别作为革命与否 的分野,以暗杀、色情为革命手段,亦反映 出其革命思想的偏激与幼稚。书中虚构了种 种现代机器与武器,又使小说具有某种科幻 色彩。有上海东亚编辑局光绪三十年(1904)、 光绪三十三年、光绪三十四年铅印本。
分别论
亦称《毗婆崩伽论》。南传佛教论典。为南传上座部根本七论之一。全论分十八品:第一品蕴分别;第二品处分别;第三品界分别;第四品圣谛分别;第五品根分别;第六品缘分别;第七品念处分别;第八品正勤分别;第九品神足分别;第十品觉支分别;第十一品道分别;第十二品禅分别;第十三品无量分别;第十四品学处分别;第十五品无碍分别;第十六品智分别;第十七品小事分别;第十八品法心分别。因以上座部特有的诸法分别解脱之方法来解说有关佛教教义,故名。其在组织上,以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三科为目。学者认为,前十五品说经义的分别,即对经的文句引用解剖,代表了阿毗达磨的最初形式;后三品说论义的分别和问难。论分别阐述了佛家名相的要素、规定等等,为阿毗达磨盛时的代表作;第三问答分析了名相要素的构成和范围,是诸门分别的尝试,为经分别和论分别的组合使用,真正代表了分别论者的方法论和主张。故此论反映了从经分别到论分别再到真正分别论说的逻辑发展脉络。从论中问难的情况看,此论大概出于佛灭后二百五十年期间,是第三次结集的产物,似是分别说部阐述本宗之主张而整理结集出来的。因此此论在南传佛教论书中尤为重要,仅次于《法集论》,被列为第二位。南传佛教学者觉音曾对本论作过注释,名曰《迷惑冰消》。后来佛授(A.R.Buddhadatta)又将其整理,1923年由巴利圣典会出版。北传汉译佛典《舍利弗阿毗昙》中的前二十三品与此论内容多有相同之处,经日本学者木村泰贤研究,按北传记载,与犊子部的关系较大。但有部的《法蕴足论》最类似于本论。此书已经整理出版,日译本收于《南传大藏经》卷四六、四七中。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李达
李达(1890年10月2日-1966年8月24日),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教育家。字永锡,号鹤鸣。湖南零陵人。早年在长沙、北京等地读书。1913年东渡日本学习科学和实业。十月革命后开始研究马克思主义。1918年5月参加组织中华留日学生
张仲景
张仲景(约公元150~219年) 是东汉卓越的医学家。他的《伤寒杂病论》被后世视为经典,他被尊为医圣。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郡涅阳县 (今河南邓州市)人。张仲景少好学善思,10岁时就读了不少的书,羡慕扁鹊的“起死回生”
张衡
张衡(78年—139年),东汉著名辞赋家、文学家、科学家。《后汉书》有传。字平子。南阳郡西鄂(今河南南阳县)人。少时即善属文,西游三辅,作《温泉赋》;东入洛阳,观太学,问学于经学大师贾逵,遂通《五经》、六艺。永元(89—1
余象斗
余象斗(约1560 -1637) 名文台,字象斗,号仰止子、仰止山人、三台山人、三台馆主人,别名世腾、象乌、宗下、云登父、子高父等福建建阳人,明末著名书坊主、小说家。他生逢明末建阳刻书鼎盛时期,仅余氏一族就有三十余家书坊,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