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记
-
广名将传选译
《作者:黄道周》《广名将传》,又名《广百将谱》或《广百将传》,是在明陈元素编订的《名将传》的基础上,由明末著名学者黄道周加以注断的增广辑评本。该书所选将领共一百七十五人,大部分是将正史中的名将传记析出,删去与军事无关的内容或枝节,主要述其军事事迹,究其作战得失,并加四字韵文断赞,评其功过,以供武将学习了解之用。该书作为一部军事入门书,在历史上产生过较大影响。本书对《广名将传》中一百七十五篇传记做了进一步的精选,共选出二十三篇,主要依据如下:(一)有兵书存世者,如吕尚、孙子、吴起、田穰苴、孙膑、李靖、戚继光、俞大猷等。(二)在当时产生过重大影响者,如白起、韩信、卫青、霍去病、诸葛亮、岳飞等。卫青、霍去病原文篇幅极短,但因二人均为西汉时期最重要的将领,无论从功绩、影响力而言,都非其他将领可比,因此仍入选。
-
忆鲁迅先生三则
《作者:萧红》本集由三则文字组成:《鲁迅先生记》《在东京》《回忆鲁迅先生》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因病在上海过世。当时,作家萧红正在日本东京,延迟知道消息,震惊之余,悲痛不已。写《在东京》一文以哀悼。 之后,萧红回国,与夫人许广平时常会面,到家里叙旧,家中有一尊灰蓝色的花瓶,里面种着万年青,一冬不死。萧红每次去,花儿长青,只是花瓶由随处摆放,最终安置在先生遗像前。 战火起后,人们搬家离开北平,花瓶被放到了鲁迅先生墓地,因为人们南渡,墓地失去照顾,墓草都长得很高,埋没了花瓶,也遮盖了先生的瓷像。但是无论走去多远,过去都少年,逝去的人都会被记在心上。 集中最后一篇《回忆鲁迅先生》篇幅最长,讲述了萧红和鲁迅先生一家的点点滴滴,深挚的友谊,平实的记录,是了解那个时代,了解鲁迅先生,了解先生一家生活状态的一手珍贵资料。
-
舞台生活四十年
《作者:梅兰芳》回忆录。梅兰芳著。原书分三集。第一、第二集由许姬传记录、许来源协助整理,第三集由许姬传、朱家溍记录整理,第一、第二集分别于1952年和1954年由平民出版社出版。第三集又分别于1961年、1962年和1981年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1986年10月由该社合集再版。全书共50余万字。书前有梅兰芳像、梅氏所撰“前记”和许姬传的“编写说明”。本书记述梅兰芳自1950年以来对自己艺术生涯的回忆。内容丰富,记述了梅氏家世、学艺经过;早年排演《玉堂春》、《金山寺》、《穆柯寨》、《游园惊梦》等传统剧的情景;创演《邓霞姑》、《一缕麻》等时装新戏,探求京剧艺术革新的实践过程;创演《黛玉葬花》、《嫦娥奔月》、《天女散花》等古装戏时期的艺术创新;详述与杨小楼合演《霸王别姬》,与余叔岩合演《打渔杀家》、《贵妃醉酒》、《思凡》、《宇宙锋》等剧的表演艺术;回顾20世纪30年代以前先后3次到上海、5次到汉口演出及南北剧艺交流情况;30年代创演《抗金兵》以宣扬抗日爱国思想的经过;还介绍了梅氏曾生活过的富连成科班、双庆社、承华社等演出团体。书中述及程长庚、吴菱仙、谭鑫培、程继仙、萧长华、王凤卿、裘桂仙、姜妙香、齐如山、徐兰沅、陈彦衡等百余位前辈和同辈演员、剧作家、琴师的艺术成就,介绍了当时京、沪、汉、杭等地的演剧场所和剧坛风貌。书中有插页剧照多帧。书后有许姬传、朱家溍所写“后记”。
-
徐铸成回忆录
《作者:徐铸成》中国记者徐铸成撰写的自传体著作,该书初稿《八十自述——自编年谱》创作于1985至1987年,1998年初版后经校订恢复原稿内容,并参考台湾繁体版完成最终修订。全书以编年体形式记述作者1907至1987年间的人生经历,重点呈现其新闻职业生涯,包括主持《大公报》《文汇报》等报刊经历。回忆录援引作者日记等原始资料,记载其参与中国现代史重大事件的过程,涉及与毛泽东、周恩来等政界人物的交往。书中包含《“阳谋”亲历记》《死的解放》等附录,并设立“民主报人”专章记录1949至1957年经历。徐铸成自述秉持“事无不可对人言”原则写作,结构上侧重1949年新旧交替时期记述,解放后经历则以简笔呈现。全书通过记者视角留存现代史片段,体现“不私、不盲、不卖、不党”的新闻理念。
-
南侨回忆录
《作者:佚名》《南侨回忆录》于1946年初版,1979年后多次再版。这是陈嘉庚先生于1943年至1945年躲避日寇、在印尼避难时所写的回忆录,他在没有任何资料可供参考的情况下,凭着惊人的记忆力,以真诚质朴的笔调,详尽地描述了自己四十多年的人生经历,记录了南洋华侨为襄助祖国抗战而做出的贡献,并陈述了他为发展教育和社会进步所进行的种种艰苦卓绝的奋斗。书中所记叙的事实,都是他亲身经历的历史。身处南洋,心向中国,特别是抗日战争艰苦卓绝的日子,他领导南洋侨界筹款,抵制日货,并动员南洋侨界参与抗日运动。1940 年,率侨团返国,不辞舟车劳顿,奔走于南北各地慰劳考察,并访问了共产党治理的延安,认为延安“勤劳诚朴,忠勇奉公,务以利民福国为前提,并实行民主化,在收复区诸乡村,推广实施,与民众辛苦协作,同仇敌忾,奠胜利维新之基础”。他为抗战奔走呼号,为胜利竭尽全力,所作所为,正印证了他“毕生以诚信勤俭办教育,为社会服务”的崇高信念。
-
明季第一重要人物袁崇焕传
《作者:梁启超》梁启超撰,创作于清光绪三十年(1903 - 1904 年),当时在《新民丛报》上连载。 梁启超作为戊戌维新的首领人物、中国近代史学先驱,其传记著作叙论交合,情知兼备,中西融汇,古今贯通。在该传记中,他以近代学术方法对袁崇焕进行了深入研究,是具有近代学术意义的袁崇焕研究的肇始之作。 在当时,实录、满文老档等大量与清朝开国史有关的资料尚未公开,世人所知袁督师遗稿仅有嘉道间形成、后被伍氏粤雅堂重刊于《岭南遗诗》第五集之《袁督师事迹》,其中仅录袁崇焕遗文 10 篇,遗诗 11 首,且流传未广。而梁启超的这篇传记共分 11 节,依次为发端、袁督师之时代、袁督师之履历及监军时代、袁督师之守宁远、袁督师之初督师、袁督师之和议及宁锦之捷、袁督师之再督师、袁督师之杀毛文龙等,全面且详细地叙述了袁崇焕的一生事迹,包括他的时代背景、个人履历、军事生涯中的重要战役、与朝廷的关系以及最终的命运等,对袁崇焕的评价也较为客观全面,展现了袁崇焕作为明末重要军事将领的卓越才能和复杂的历史处境。 这篇传记的发表,开启了二十世纪对袁崇焕研究的先河,为后世的袁崇焕研究奠定了基础,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历史意义。它让更多人了解到袁崇焕这位在明清战争史上有着重要地位的人物,引发了学界和社会对袁崇焕及相关历史事件的广泛关注和深入探讨。
-
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
《作者:洪业》“诗圣”杜甫何以荣膺“中国最伟大的诗人”之称号?洪业身处日寇囹圄,欲以杜甫诗晨祷夕诵;自述平生以杜诗慰其大悲大喜。后寓居大洋彼岸,用英文写就《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Tu Fu :China "s Greatest Poet),这部由哈佛大学出版社于1952年出版的杜甫传记,迄今为止仍是海外汉学领域有关杜甫研究的最重要的著述。洪业的传记书写寄寓个人感情,全书译引杜诗达374首,融合史事,逐一析释,力求考实诗人生平踪迹。
-
高宗武回忆录
《作者:高宗武》这本《高宗武回忆录》是他离开香港赴美国定居后,在1944年8月完成的英文手稿。是高宗武对自身经历的回溯,以独特视角揭开了民国时期外交风云的隐秘面纱。书中,高宗武以亲身经历者的身份,细致描绘了1934年至1939年间中国对日外交的复杂局势。作为民国政府外交部亚洲司司长,他深度参与多场重要外交谈判,书中如实记录与日本高层的周旋交锋,将当时外交官员在国家危难之际的艰难抉择与博弈,生动呈现于读者眼前。尤为引人关注的是,书中对“高陶事件”有详尽叙述,他与陶希圣冒死揭露汪精卫叛国投敌行径,这一情节不仅展现出他的民族大义,更让读者得以窥见抗日战争时期暗流涌动的政治斗争。《高宗武回忆录》语言平实,却充满历史厚重感,是研究民国时期外交史、中日关系史及汪精卫集团叛国投敌历史的珍贵一手资料,为后人了解那段风云变幻的岁月提供了独特而真实的视角。
猜你喜欢的书
卡门
又译《嘉尔曼》,法国作家梅里美1845年创作的中篇小说。梅里美(1803—1870)著有历史剧《雅克团》、长篇小说《查理九世时代遗事》。小说《卡门》故事发生在西班牙,卡门这个女主人公是个吉卜赛人,早先在卷烟厂当女工,因和同伴争吵,以刀伤人被逮捕。押送的士兵中有个叫唐·若瑟的和她是同乡,把她放走了。卡门参加了走私活动。唐·若瑟出狱后找到她,并把她的情人杀死。卡门不愿受唐·若瑟的约束,爱过自由自在的生活,唐·若瑟以死相逼,要她同自己一起到美洲去。卡门宁死不从,终于倒在唐·若瑟的刀下。卡门是一个社会的叛逆者,是社会和法律的“化外之民”,她身上既具有某些邪恶的特点,又有许多闪光的东西。她以“恶”的方式来反抗压迫,自觉地站在社会的对立面,对那个异己的“商人的国家”的道德规范表示公开的蔑视,并以触犯它为乐事。她又是一个独立不羁性格的典型,不愿忍受社会的任何束缚。不愿成为某一男子的附属品。她爱不同凡响的英雄,渴慕浪漫热烈的情感,但她更爱自由,“不自由毋宁死”。一步,宁愿为此付出生命。卡门是一个体现了资产阶级个性解放要求的女性形象,在她身上有一种野性,不受任何羁绊约束,追求“绝对自由”。她可以以一言不合,就抄起切烟刀在别人脸上划一个十字,这近于野蛮的行为在充满冒险的走私活动中适得其所,她的灵敏、机巧、泼辣、大胆得到了充分的表现。加上她的某些邪恶和迷信心理,衬托出她的吉卜赛女郎的身份,使这个形象格外有血有肉。法国作曲家比才后来把《卡门》改编成歌剧,《卡门》成为家喻户晓的名曲,使之更加流行。在中国,田汉将《卡门》改编为六幕话剧,1930年发表以后,首演于上海中央大剧院,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
亦玉堂稿
文别集。明沈鲤著。十卷。沈尝任翰林院(玉堂)掌院学士,归里后以廊庙山林视为一致,故名。原集为王象乾校刻,计正集十卷,续集八卷。明末版片毁于兵燹,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由刘榛重辑遗文,合正续稿汇成十卷,内容仅余其半。有康熙刻本,《四库全书》即据以收。
苏谈
明杨循吉撰。一卷三十五篇。现有顾氏明朝四十家小说本、 纪录汇编本、古今名贤汇语本、 续说郛本、五朝小说本、学海类编本、古今说部丛书本、广四十家小说本、说库本、丛书集成初编本等。此书专门记述苏州地区的人物掌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尚。文笔疏朗明快,朴实简洁。是书与《吴中故语》堪称为姊妹篇。
太上黄庭外景玉经
王明《黄庭经考》认为《黄庭外景经》成于晋成帝咸和九年(334年)。述精气修炼,与《黄庭内景经》的指导思想相同,早期内丹术。
女娲石
章回小说。题“海天独啸子”著。 二卷十六回。叙女子金瑶瑟,为拯救国家颓败, 组织女子改造会。行刺胡太后(影射慈禧)未 成,乃女扮男装出逃,巧遇妇女组织花血党领 袖秦爱浓。该党有党员百万,以反对崇洋媚外、 专制独裁,维护女权为宗旨,以女色和暗杀为 手段,已刺杀大小官僚三百余人;尤重科学,已 发明电梯、电话、瓦斯车、电马、神枪等。瑶瑟羡 之,自荐入党。巡视全国各党派情形时,她又遇 为人洗脑治软骨病的白十字社社长汤翠仙,专 门劫杀无用男子的捣命母夜叉三娘子张水母 等许多奇异女子,得知她们和自己均是天降救 国救民的女豪杰。本书未完,未见续书。小说 鼓吹反帝反清,抨击黑暗政治,大力提倡女权, 为当时进步之作。但作者以性别作为革命与否 的分野,以暗杀、色情为革命手段,亦反映 出其革命思想的偏激与幼稚。书中虚构了种 种现代机器与武器,又使小说具有某种科幻 色彩。有上海东亚编辑局光绪三十年(1904)、 光绪三十三年、光绪三十四年铅印本。
分别论
亦称《毗婆崩伽论》。南传佛教论典。为南传上座部根本七论之一。全论分十八品:第一品蕴分别;第二品处分别;第三品界分别;第四品圣谛分别;第五品根分别;第六品缘分别;第七品念处分别;第八品正勤分别;第九品神足分别;第十品觉支分别;第十一品道分别;第十二品禅分别;第十三品无量分别;第十四品学处分别;第十五品无碍分别;第十六品智分别;第十七品小事分别;第十八品法心分别。因以上座部特有的诸法分别解脱之方法来解说有关佛教教义,故名。其在组织上,以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三科为目。学者认为,前十五品说经义的分别,即对经的文句引用解剖,代表了阿毗达磨的最初形式;后三品说论义的分别和问难。论分别阐述了佛家名相的要素、规定等等,为阿毗达磨盛时的代表作;第三问答分析了名相要素的构成和范围,是诸门分别的尝试,为经分别和论分别的组合使用,真正代表了分别论者的方法论和主张。故此论反映了从经分别到论分别再到真正分别论说的逻辑发展脉络。从论中问难的情况看,此论大概出于佛灭后二百五十年期间,是第三次结集的产物,似是分别说部阐述本宗之主张而整理结集出来的。因此此论在南传佛教论书中尤为重要,仅次于《法集论》,被列为第二位。南传佛教学者觉音曾对本论作过注释,名曰《迷惑冰消》。后来佛授(A.R.Buddhadatta)又将其整理,1923年由巴利圣典会出版。北传汉译佛典《舍利弗阿毗昙》中的前二十三品与此论内容多有相同之处,经日本学者木村泰贤研究,按北传记载,与犊子部的关系较大。但有部的《法蕴足论》最类似于本论。此书已经整理出版,日译本收于《南传大藏经》卷四六、四七中。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李达
李达(1890年10月2日-1966年8月24日),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教育家。字永锡,号鹤鸣。湖南零陵人。早年在长沙、北京等地读书。1913年东渡日本学习科学和实业。十月革命后开始研究马克思主义。1918年5月参加组织中华留日学生
张仲景
张仲景(约公元150~219年) 是东汉卓越的医学家。他的《伤寒杂病论》被后世视为经典,他被尊为医圣。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郡涅阳县 (今河南邓州市)人。张仲景少好学善思,10岁时就读了不少的书,羡慕扁鹊的“起死回生”
张衡
张衡(78年—139年),东汉著名辞赋家、文学家、科学家。《后汉书》有传。字平子。南阳郡西鄂(今河南南阳县)人。少时即善属文,西游三辅,作《温泉赋》;东入洛阳,观太学,问学于经学大师贾逵,遂通《五经》、六艺。永元(89—1
余象斗
余象斗(约1560 -1637) 名文台,字象斗,号仰止子、仰止山人、三台山人、三台馆主人,别名世腾、象乌、宗下、云登父、子高父等福建建阳人,明末著名书坊主、小说家。他生逢明末建阳刻书鼎盛时期,仅余氏一族就有三十余家书坊,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