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菊隐

- 姓名:陶菊隐
- 别名:
- 性别:男
- 朝代:近代
- 出生地:湖南长沙人
- 出生日期:1898
- 逝世日期:1989
- 民族族群:
陶菊隐(1898—1989),著名报人。湖南长沙人。父亲是南京两江 预备学堂的国文教员。受家庭熏陶从小显示文学专长。12岁时即在上海《时报》发表小小说《去年今日》。后又陆续发表《苦海》和《发》等。1910年随家由南京迁回长沙,先后入私立明德中学、湖南雅礼大学(预科)肄业,相继遭校方开除、劝退处分。1912年进长沙《女权日报》任编辑,不久即辞职。1913年为上海《时报》副刊《余兴》撰稿,同时为上海各报撰写地方通讯。1916年进《湖南民报》任编辑,每天为该报撰写《国内大事述评》。旋离职接办程潜的《湖南新报》,任总编辑。1918年参加《湖南日报》工作,任该报三人董事会董事,与杨绩荪、伍芋农轮流兼任总经理和总编辑,曾以湖南报界联合会代表资格参加湖南各界联合会而投入湖南人民的驱张(敬尧)运动。1920年6月兼任上海《新闻报》的长沙特约记者,为该报撰写“长沙特约通讯”。为了避免邮局检查和当局追究,将“政情内幕” 一类稿子改为 “北京特约通讯” 由客邮寄出或将通讯稿改作 “长沙归客谈” 嘱移登本市新闻版发表。1922年5月,湖南省议会选举揭晓。坚持每天在 《湖南日报》 上用小说的形式连载 《长沙社会新写真》,以揭露省议会选举中的各种丑闻。1927年10月到汉口,任唐生智的 《武汉民报》 代理总编辑,同时兼任上海 《新闻报》 的驻汉记者。1928年起任《新闻报》 旅行记者、战地记者,经常奔赴平、汉、沪、宁等地采访新闻,为该报采写了 《“五·三” 惨案躬历谈》 等许多稿件。1931年底又任 《新闻报》驻汉特派记者。1934年初赴南京,与许彦飞等创办《华报》,每天在该报副刊发表 《政海轶闻》,同时为《新闻报》 撰写有关国际问题的论述等专栏文章。1935年曾为南京参谋本部的内部刊物 《国际汇编》撰写论文。1936年移居上海,参加 《新闻报》 编辑工作,负责撰写 “国故丛谈” 等专栏文章,同时任《晓报》 主编和严独鹤主持的 《新闻夜报》 助编。1938年4月中旬,在 《新闻报》 发表的长篇报道《台儿庄好月色》 曾连载4天,为鼓舞我军民奋勇抗日产生了很好的影响。1941年12月8日退出 《新闻报》,专事写作活动。在30年记者生涯中,有近20年是在为 《新闻报》 工作,大部分时间是为该报写专稿。建国后,任上海文史馆副馆长,主要从事文史资料的研究工作。1986年在北京病逝。著有 《菊隐丛谈》 (25册)、《筹安会 “六君子” 传》、《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袁世凯演义》、《吴佩孚将军传》、《蒋百里先生传》、《孤岛见闻》、《记者生活三十年》 等。
陶菊隐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云林堂饮食制度集
古代食谱。元代倪瓒(1301—1374)撰。倪瓒,初名瑛,字元缜,号云林,无锡(今江苏无锡)人,与黄公望、吴镇、王蒙合称为元代四大画家。晚年隐居。著有《清闷阁集》等。《云林堂饮食制度集》辑录有关主食糕点、菜肴、茶酒、调味品等50多种烹制与饮食方法,其中以鱼蟹为多,是一部反映水乡无锡一带的食谱著作。
一路福星
连载于上海《旅行杂志》1948年第22卷第1-12号。讲的是抗日战争胜利之后,一群人从后方复员的故事。余自清校长一家、归校光、黎嘉燕等在内的一行人预备从重庆复员,但是当时交通十分不便,复员困难,在归校光的努力下,一行人好不容易取得了坐绕远路的长途汽车复员的机会。在路上他们经历了各种各样的困难,有天气的灾害、土匪的威胁等等,他们都一一度过了难关。在这个过程中,归校光发现了自己对黎嘉燕的心意,坚持不懈地对性格高傲的黎嘉燕展开追求,慢慢俘获了黎嘉燕的芳心。
母子君臣
历史小说,高阳著。晚清历史全景式画卷,系列史诗巨著《慈禧全传》之四:末世君王,怀着振兴专乾坤的鸿鹄之志,但,强悍的 女主,误国的弄臣,必希然扼杀这段改写历史的最全机会,宫廷之中,惟有权力,哪有亲情?高阳的小说,妙在文字天成,妙在细处刻画入木三分,对人物的的描绘,尤其令人一赞三叹。
古今书人优劣评
《古今书人优劣评》,或作《书评》、《评书》,旧題梁武帝撰。此编唐以前书俱未引及,始见于宋《淳化阁帖》,隋僧智果书,秘书省续编到四库阙书目有武帝《评书》 一卷,又《古今书人优劣》一卷,或即是编,故《宋史•艺文志》据以著录,今详核其文,多与袁昂《书评》相同,袁昂于武帝普通四年,奉勑评古今书,今本《书评》后,尚附载原启,知此书非出于武帝。今本中有为袁评所无者若干条,当为后人附益。宋朱长文辑《墨池編》,取两本会而录之,共得三十七人,《书苑菁华》所录二十八人。
春秋经传集解
简称《左传集解》,晋杜预为左氏《春秋》经传所作的注,原题《春秋经传集解》。凡30卷。西汉传左氏学者有张苍、贾谊、张敞、刘歆等人。东汉名师辈出,有陈元、郑众、贾逵、马融、延笃、许淑、服虔,颖容等。魏有王肃,董遇。晋杜预酷好《左传》,认为前儒大抵转相祖述,未尽通左氏学,并杂引《公羊》《榖梁》 以释传,自乱体例。杜氏专修《左传》,分经之年与传之年相附,合经传于一编,比其义类,条理凡例,采刘歆、贾逵、许淑、颍容之说以解经传,排斥服虔等人说。大而天官地理,细而方物典故,靡不剖析微细,敷畅旨趣,居于前儒之上。杜氏条理《左传》凡例50,别例49,括成大旨为三体五事。三体,一曰发凡正例,二曰新意变例,三曰归趣非例。五事,一曰微而显,二曰志而晦,三曰婉而成章,四曰尽而不行,五曰惩恶而劝善。(《春秋经传集解序》) 杜氏崇周公而抑孔子,认为《左传》发凡五十,皆周公旧例,其称 “书”“不书” “先书” “故书” “不言”“不称” “书曰” 等,方为孔子新例,称 “变例” ,故杜注往往强经以就传,并对弑逆之臣,多所迴护,是其一短。盖杜预为魏臣而奉晋纂,事理之必然,多为后世儒者所讥。但杜氏勤力于《左传》,为之条理定例和集解,使之成为一部有价值的经学,又为后世传左氏学者所宗,称其为左丘明之功臣。
左传杜林合注
五十卷。明王道焜、赵如源合编。王道焜、赵如源皆明末人,生平不详。此书是合晋杜预《春秋经传集解》与宋林尧叟《春秋左传句解》二书而成。杜预《集解》己见前。林尧叟字唐翁,宋人,生平不详。杜氏《集解》号为精密,而林氏《春秋左传句解》四十卷则专以笺释文句为主,使简洁深奥之旧注浅显易明,颇便一般初学者之读《左传》,故明末杭州书坊己取其书合杜注行之。此书首卷有杜预《春秋左传序》与《春秋提要》。《提要》与诸书之《纲领》相同,乃是辑诸家论《春秋》经传精要之语而录之。现存崇祯杭州刻本、明毛氏汲古阁刻本、天启问奇阁刻本、大文堂刻本、芥子园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