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记
-
生存,并不是苟活:鲁迅传
《作者:许寿裳》许寿裳于日本留学期间与鲁迅相识,并结为终身挚友。鲁迅去世后,他多次撰写回忆文章,内容翔实,感情深挚,文笔淳厚。许寿裳笔下的鲁迅,不是神,而是人,是和我们一样的普通人;但另一方面,他和我们大多数人所习惯的人是不一样的,是一个特别的人,因为特别所以稀少,因为稀少所以我们需要鲁迅。许寿裳是最能理解鲁迅的同时代人,鲁迅的伴侣许广平在给许寿裳的信中说:“回忆之文,非师莫属!”
-
将将之将
《作者:曹聚仁》传记。曹聚仁撰。蒋百里(1882-1938),民国著名军事理论家、军事教育家。1901年留学日本陆军士官学校。1912年出任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校长。1919年,随梁启超等赴欧考察。先后辅佐过蔡锷、黎元洪、吴佩孚、孙传芳。1936年,在西安事变的和平演变中起过重要作用。1937年日军侵华,蒋百里积极投身抗战。1938年11月病逝宜山,被国民党追赠上将军衔。著作有:《欧洲文艺复兴史》《日本人》《国防论》等。在本书中,曹聚仁用精炼的笔触交代了复杂的时代背景,撷取蒋百里人生中的重点事件予以讲述,如出任保定军校校长、作为西安事变中的“特客”、历次赴欧考察等,并用较多的笔墨将蒋百里最具智慧的军事思想一一道来,其间也夹杂着蒋百里与左梅的爱情故事、对女儿的教育与呵护,显示出他的真挚、柔情。世人多感叹蒋百里命运不济,未能一展才能,而曹聚仁则认为是蒋百里所生的时代太特殊,他已成功扮演了先行者的角色,值得后人敬仰。
-
鲁迅研究
《作者:废名》《鲁迅研究》包括《鲁迅彻底地反对封建文化》《鲁迅是*早对写普通话*有贡献的人》《鲁迅期待炬火和自己不以导师自居》《鲁迅的政治路线和文艺实践》等内容,是从根据《新民主主义论》的精神来研究鲁迅的愿望出发的。 作者说:我们是通过对鲁迅作品作具体的分析然后得出我们的结论,因为伟大的思想家与伟大的革命家的鲁迅毕竟是伟大的文学家,我们必须掌握他的作品。我们不敢说我们的意见是正确的,把它发表出来便好得到指正。 《鲁迅研究》可谓废名个人“鲁迅研究”的集大成之作, 在“思想论”这一部分里,废名进一步发展、演绎了自己以前的观点,并对它们进行了集中的归纳和总结。 废名将鲁迅作为“欧化的创始人”,肯定了鲁迅小说语言的特色和成就。
-
四十自述
《作者:胡适》 胡适著。是一部记述作者自己生活经历的传记。写于1930年至1932年间。最初分载于《新月》杂志上,1933年由上海亚东图书馆出版。1986年,安徽黄山书社出版《胡适自传》时,收此书为《自传》之一种。这是一部未完成的自传。作者原打算将四十年的生活分为三个阶段一气写成,但未果。现在流行的《四十自述》实际上只是他第一阶段即从出生后到留学之前生活的记述,所记仅为19年间的经历。全书连序幕共六章。序幕为《我的母亲的订婚》,第一章为“九年的家乡教育”,第二章为“从拜神到无神”,第三、四章为“上海”,第五章为“我怎样到外国去”。作者以自己生活发展的时间顺序,真实地介绍了自己幼时在家乡读书的生动而有趣的经历,勾勒了自己从小的思想发展倾向,表现了在上海求学的过程,记述了报考留学生的原因和经过。主要特点是真实而不隐讳,生动而不枯燥。既写出了自己幼时的聪慧,也介绍了自己在上海期间的一时误入歧途;既写出了母亲的慈爱,反映了母亲崇高品格对作者的重要影响,又写出了母亲的严格。作者并不是以流水帐的方式而是选取有意义的对自己具有影响的人和事来突出传主的生活发展的脉络,结构因而显得严谨,内容也相当集中。作品情感真切,尤其是写自己的母亲,倾注了深厚的敬仰之情。序幕的安排别具匠心,反映了作者对母亲的诚挚深切的爱,也表明了作者生命生活的起源都应归于母亲,因而俱有深意。全书是文学和历史的结合,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传记或传记文学。
-
五十自述
《作者:牟宗三》《五十自述》一书是牟宗三先生于1957年完成的作品,其时年四十九,在这本书中除了缕述牟先生自己在混沌中长成的过程,其生命由“在其自己”而“离其自己”,学问由“直觉的解悟”而走入非存在的“架构的思辨”,再落实于“客观的悲情”,体现生命存在的意义外,值得注意者是,牟先生在这本书中以反省察照的自述表露了深刻的人生哲学观,在其淋漓尽致的描述下,让人们正视一代哲学大师的背后,其实隐藏了生命存在的艰辛与苦难,因此,这本书的写作并不止是一本浮面的自传,自传的底蕴里其实深藏着牟先生在五十岁以后,对儒家思想诠释所必需蕴蓄的功力,所以,今日倘欲了解牟先生的学术世界,除了从其由理智的思辨所展开的架构性学问入手外,对其如何由生命存在之“客观悲情”转化为其生命学问之基础,亦有加以正视之必要。
-
张居正大传
《作者:朱东润》《张居正大传》是朱东润具代表性的作品,二十世纪四大传记之一。全书以确凿可信的史料描述了张居正的一生,他从一个普通家庭起步几经沉浮,终位极人臣。面对弊政,他不惧难关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扭转了明朝后期的颓势。作品不仅刻画了这样一位有作为的历史人物形象,也揭示了封建王朝内部的权力斗争,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政治状况。张居正 是明朝后期杰出的政治家,也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改革家之一。他从荆州的一个普通家庭起步,经过不懈努力,成为万历首辅、神宗皇帝老师,以及明朝中兴的奠基人。 张居正对明朝的弊政做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取得了良好成效,在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都颇有建树。但是,为了推行改革措施,张居正也曾经使用过不光彩的手段,其个人生活也难说检点。生前,他位高权重,一言九鼎;死后,却被剥夺谥号,查抄家产,祸及子孙。否定了张居正改革成果的大明帝国,也走向了灭亡之路。
-
鲁迅的思想与生活
《作者:许寿裳》作者许寿裳是鲁迅的挚友,一直认为自己有责任在贫病的中国向国人宣传鲁迅的战斗精神。1946年6月,他赴台湾任省立编译馆馆长,因要普及国语、国文和中国史地方面的知识,以增强台湾同胞的民族民主意识,故极力宣扬鲁迅。本作即是其一系列文章的结集,曾引起极大反响。有学者指出,许寿裳意图藉鲁迅思想的传播,使得鲁迅曾扮演过重要角色的五四新文化运动能再度在台湾掀起,而达到重建台湾文化的目的。作者许寿裳是鲁迅的挚友,一直认为自己有责任在贫病的中国向国人宣传鲁迅的战斗精神。1946年6月,他赴台湾任省立编译馆馆长,因要普及国语、国文和中国史地方面的知识,以增强台湾同胞的民族民主意识,故极力宣扬鲁迅。本作即是其一系列文章的结集,曾引起极大反响。有学者指出,许寿裳意图藉鲁迅思想的传播,使得鲁迅曾扮演过重要角色的五四新文化运动能再度在台湾掀起,而达到重建台湾文化的目的。书中收录了《鲁迅的人格和思想》《鲁迅的精神》《鲁迅的德行》《鲁迅和青年》《鲁迅的生活》《怀亡友鲁迅》《关于〈弟兄〉》《〈鲁迅旧体诗集〉序》《〈鲁迅旧体诗〉跋》《〈民元前的鲁迅先生〉序》10篇文章,并亲自为该书写序。
-
朱元璋传
《作者:吴晗》明太祖朱元璋的传记性著作。吴晗著。本书原名《明太祖传》,1944年由重庆胜利出版社出版,1949年改为《朱元璋传》,由三联书店出版。1965年经修改后由三联书店再版。吴晗(1909—1969),中国史学家、社会活动家。原名吴春晗,字辰伯,浙江义乌人。193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史学系,历任云南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系主任和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1949年后任北京市副市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常委、民盟中央副主席等职。还著有《历史的镜子》、《史学与人物》、《读书札记》、《灯下集》、《春天集》、《投抢集》、《学习集》等。本书21万多字,前有朱元璋年表,正文分为流浪青年、开国皇帝、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等8章。本书认为与历史上所有的封建帝王相比较,朱元璋是一个卓越的人物,其功绩在于结束战乱,统一全国,接受历史教训,对农民作出一些让步,允许垦荒,减少赋税,鼓励农业及手工业生产等,为明朝前期的繁荣安定奠定了基础。其缺点是镇压农民革命、组织特务机关、束缚政治革新、用八股文制度压制新思想、摧残科学和文化进步。他的功大于过,对社会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是应该给予肯定的历史人物。本书是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实事求是的评价历史人物、尤其是封建帝王的传记著作中有代表性的作品,具有较大影响。
-
印人传
《作者:周亮工》篆刻家传记。明末清初周亮工撰。周亮工(1612—1672),祥符人。此书系其自毁书后以随书印人传记自娱,原系记于所辑各家印蜕之前的小传,尚未完成,1673年由其子在浚编辑缮录成书,请钱陆灿(1612—1698)撰序,儿辈合作题记,定名“赖古堂印人传”。首载文天祥、海瑞、顾宪成东林书院三印,次及其父、其弟、其友许宰,次则文彭以及李颖等六十二人,附传七人、不知名一人;有名无传别录者六十一人,似为有待撰写之目录。此书较为扼要地记载了明代中后期至清初的篆刻家事略,间亦阐述了作者的印学见解,是一本研究明代篆刻的重要史料书。《印人传》的内容较广泛,有对明至清初篆刻艺术派别的继承、发展变化、时代风格、周亮工本人的治印见解、名刻家事略,还有有关印章的轶闻遗事、刻家诗、文摘记以及某些史料的介绍。如文天祥铁印可镇邪治病的民间传说、明末东林党受迫害的原因结果片段事件、何延年所作海瑞遗印的长诗、文彭与何震之交谊等等。而记述女篆刻家事略则以此书为最早,“书钿阁女子图章前”一节介绍的韩约素不愿刻劣石大印,称之为“凿山骨”,往往被后世论印诗文作为典故征引等。凡传本渔洋《感旧集》及梅先生抄本均作虞山宗伯与牧斋《吾灸集》,已改亮工原来笔墨。原刊本外,曾辑入《翠琅玕馆丛书》、《篆学琐著》。
-
古列女传[四库本]
《作者:刘向》中国古代第1部记载妇女事迹的传记性史书。刘向著。本书文献著录始见《汉书·艺文志·儒家》。后屡经传写,至宋代已不是原本,有后人增加的内容。宋人王回将其中传后无颂的20篇分离出来,另立一卷,题为《续列女传》附于书后。现存最早的刊本是宋建安余化勤有堂本。明清有多种刊本存世:明黄省曾刊本、张溥刊本、万历三十四年刊本;清阮刻仿宋本、乾隆知不足斋刊本,崇文书局汇刻本、四部丛刊本等,以顾抱冲仿宋刻本较好,附有考证1卷。本书今本《古列女传》7卷,后附《续列女传》1卷。其中《古列女传》,约4.5万字,有图103幅。每卷1类,分《母仪》、《贤明》、《仁智》、《贞顺》、《节义》、《辨通》、《孽嬖》7类。每类前有小序,解释篇题。除《母仪》有14篇, 《节义》有16篇外,其余各类均分为15篇,每篇之后有颂,均由四字一句的韵文写成。全书以人物传记的形式记载了古代105位妇女的事迹。如《母仪·邹孟轲母传》写孟母教化其子,三次搬家,注意环境对孩子的影响;《仁智·鲁漆室女传》写漆室女的计虑远见和关心生活,关心政治。书中既有通才卓识、奇节异行的妇女,也有死守封建礼教的妇女。《续列女传》,约7200字,有图20幅,记载20个古代妇女的故事。其中《周郊妇人》、《陈辨女》、《聂政姊》、《王孙氏母》4篇记载的是春秋战国时人,其余16篇均是汉代妇女的事迹,最后《梁夫人媳》是东汉和帝时人,所以这部分不是刘向所作,而是后人增补的。本书是封建社会妇女的教育用书。其中也保留了一些好的言行,能给人以启发和教育。在刘向以前,没有如此广泛搜集详尽叙述妇女事迹的专书。因而本书在传记史籍中有一定的地位,对后世史家撰述颇有影响。
-
游美同学录
《作者:周诒春》同学录,周诒春选编,周诒春(1883年-1958年),字寄梅,祖籍安徽休宁,生于湖北汉口,青年时期曾留学美国学习教育学。1913年至1918年,他出任北京清华学校第二任校长,为清华大学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抗战爆发后,周诒春仍心系教育,支持清华学生创办贵阳私立清华中学。从1938年到1948年,他长期担任私立清华中学董事长,为学校创办和发展付出了大量心血。《游美同学录》,出版时间为1917年(民国6年),共选编留美回国精英401名。编辑《游美同学录》目的,在《例言》说得非常清楚,是为中国的改革提供人才。“游美回国同学录之刊,其用意有二。一则图游美回国学生间情谊之联络,一则缘国中百度改革,需材孔亟,而患于见闻未周。新学俊彦,无从罗致,至每年回国之游学生,怀才欲试者,又苦于一时无地自见。此册可为互相介识,期于为人择事,为事择人,均能有裨。”
-
我的自传
《作者:梁漱溟》梁漱溟,20世纪中国最具独立风骨的思想家、社会实践者。主要作品有《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乡村建设理论》《中国文化要义》《人心与人生》等。本书是梁漱溟最完整的自传。讲述了他一生知行合一,以“认识老中国,建设新中国”为目标,在两个问题上追求不已的过程。一是人生问题,也就是人为什么活着。二是社会问题,也可以说是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梁漱溟认为,世界上的人生观分三种。“逐求”的人生观肯定人生和欲望,它的低层次是满足物欲,高层次发展出了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和现代西方哲学。“厌离”的人生观既否定人生也否定欲望,最彻底的就是佛家思想。而“郑重”的人生观是肯定人生,抑制欲望。代表就是儒家思想,其中的精义是“自觉的、尽力量的去生活”。梁漱溟早年的思想历程,受到了父亲梁济的影响,在这三种人生观中完整地游历了一遍之后,最后选择了信奉儒家思想,以积极入世的思想投入现实社会改造。
-
记丁玲续集
《作者:沈从文》本传记和《记丁玲》,最初曾以《记丁玲女士》为题,共分21节一同连载于1937年7月24日~12月18日的《国闻周报》第10卷29~50期,前6期署名从文,自34期起署名改为沈从文。连载时文字已被大量删削。1934年9月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以《记丁玲》为书名出版精装本时,连载文本的11~21节这一部分,被国民党图书审查委员会禁止出版,直到1939年9月,上海良友复兴图书印刷公司才得以用《记丁玲续集》为书名,首次出版了这一部分的普及本,并于1940年5月再版。与连载文本比较,续集中又有多处文字被进一步删去。现以1939年9月初版本为底本,依据连载文本,以“()”为标志,将初版本中被进一步删去的文字补入文中。另将作者1933~1935年发表的有关丁玲的4篇作品:《<记丁玲女士>跋》、《丁玲女士被捕》、《丁玲女士失踪》、《“消息”》编入本集。
猜你喜欢的书
你的善良必须有点锋利
本书是爱默生的经典散文集,收录了爱默生精道的散文名篇,如《自然》《美》《自然》《力量》《文化》《伟人》等,爱默生被称为“新英格兰的先知与探索者”。而更为可贵的是,他的思想与文章至今仍使人感到清新爽朗。本书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和文学欣赏价值。
素王妙论
一卷,旧题汉司马迁撰。《隋书·经籍志》子部“五行”类称“梁有《太史公素王妙论》二卷,亡”;据《史记·殷本纪》“伊尹……往从汤,言素王及九主之事”,《索隐》曰:“太素上皇,其道质素,故称‘素王’。”此即司马迁所谓“素王”之义。《史记·越世家》裴骃《集解》有“太史公曰:《素王妙论》曰”之语,则《妙论》或亦非司马迁之自撰。是书早已亡佚,清马国翰自王充《论衡》中采得一节、自《太平御览》中采得三节,录为一卷,收入《玉函山房辑佚书·子编》“阴阳”类。宋王应麟《汉书艺文志考证》则补入“道家”类。有《玉函山房辑佚书》本、严可均《全汉文》本。
男子须知
《男子须知》,又名《在别一个国度里》,一个山大王以打家劫舍相威胁,又以钱财相诱,强娶宋家大妹为压寨夫人的故事。大妹妹婚前极其害怕,准备作出牺牲,终日以泪洗面;婚后却出乎她的意料,山大王表面既不像过去想象的那样狰狞可怕。大妹妹写信告诉表姐说到:“(山大王)什么事都能体贴,用极温柔驯善的颜色,侍奉我,听我所说,为我去办一切的事。(他对外是一只虎,谁都怕他;又聪明有学识,谁都敬他。)他在我面前却是一只羊,知媚它的主人是它的职务。他对我的忠实超过了我理想中情人的忠实。……”大妹妹在这样一个山大王身上得到了别的人不能得到的爱,幸福得只能用哭叫来表示生命的快适了。在这封信中,一个痴情、专一的男子呈现在了我们面前,湘西土匪的温情的一面令我们感动。
高峰三山来禅师疏语
三卷,清灯来撰,性统编(依驹本印)。高峰三山来禅师疏语目次,卷上元旦表上元表中元表下元表庆佛诞表佛成道表结制进表解制谢表(二)解制意(二)忏期表讽华严经表(二)讽法华经表礼梁皇忏表然天烛意建盂兰会意(二)建盂兰会表讽药师经表讽金刚经表进弥陀佛表庆观音诞表进地藏表。卷中,文昌表祝圣帝表韦驮表瑜伽表修因表酬愿表填还寄库表燃天烛表祈祷平安意忏经意悔过修因意赈济孤▆意利幽意弥陀会意荐师弟意禳虎意祈雨意(二)荐师弟意表盘米意禳虫蝗意请水意寄名禳关意释子修因表。卷下,朔望祝延(增修)祝韦驮(增修)祝伽蓝(增修)祝祖师(增修)祝监斋(补)嘱孤魂(补)元旦(补)上元(补)中元(补)下元(补)祝佛诞(补)佛成道(补)祝堂头诞期(补)祝檀信诞期(增补)挂钟板语(增补)摘钟板语(附补)檀信祈福白意寄名禳关意寄名脱白意檀信讽经白意檀信讽经毕白意。
论事
音译《迦他跋陀》,亦称《论争说》(巴利文Kathavatthayakarana)。南传佛教论典。为南传上座部根本七论之一。相传为第三次结集时由目犍连帝须(Moggaliputta-tissa)所作。作者站在大寺派的立场,对部派佛教的其他各派的观点作了解说和批判。全书共二十三品,二百一十七论。从内容上看,本论涉及了佛教教义和实践的基本问题,特别是部派佛教各派主要争论的观点都有所体现,因而受到学者的重视。但本论采用了问答体形式,并未有标明是哪一家的观点,阅读时须借助觉音的注疏。研究者认为本论约成于佛灭四百年,亦即出自南方六论之后。南传佛经《弥兰陀王所问经》中曾有不少教义分析,谈到五百正见、五百异见等问题,表明该经与本论有很大的关系。近代译本不少。1915年里斯·戴维夫人(Mrs. Rhys Davids)等将其译成英文本《争论之要点》(Point of Controversyof Subjects of Discourse),由巴利圣典会出版。日译本载《南传大藏经》卷五七、五八。另有日本学者佐藤密雄和佐藤良智共译的单行本(包括觉音注),由大东出版社于昭和八年出版。俄国学者米纳耶夫(Minayeff)也刊行过部分原文。
北斗七星护摩秘要仪轨
全一卷。唐代不空(705~774]译。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一册。本仪轨乃如来为末世福薄众生宣说祈祷北斗七星以求延命增福、稼穑丰饶之供养护摩仪则。初叙造水坛之仪则,次叙启词、召请北斗七星之印契、一字顶轮王真言、北斗七星真言等。然根据考证,此仪轨恐系取自道教迷信之司命夺算。
推荐作家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公羊高
公羊高,战国时期齐国人。相传是孔子学生子夏的弟子。汉代今文经学的重要先驱者。以治《春秋》闻名于世。旧题《春秋公羊传》(亦称《公羊春秋》或《公羊传》)为其所作。据唐代徐彦《公羊传疏》说:“戴宏《序》云:"子夏传
房玄龄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字乔,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父彦谦仕隋为刺史。玄龄幼聪敏、贯通典籍,善属文。开皇中,天下统一,人皆以为隋朝国运长久,玄龄则以为隋帝失政,亡迹已现。年十八举进士,授羽骑校,补隰城尉。李渊起兵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成)人。十岁时,随父司马谈到长安,开始研读古代文献,并就学于董仲舒、孔安国。二十岁自长安出发,历经长江、湘江、沅江
李怀民
李怀民 (1738—1793),清代诗人。名宪噩,字怀民,号石桐,又号十桐、敬仲。以字行。高密(今属山东)人。生卒年不详。诸生。早孤,与弟宪暠、宪乔并致力于诗,时称“三李”。他曾与宪乔仿照唐人张为《诗人主客图》体例,撰成
余象斗
余象斗(约1560 -1637) 名文台,字象斗,号仰止子、仰止山人、三台山人、三台馆主人,别名世腾、象乌、宗下、云登父、子高父等福建建阳人,明末著名书坊主、小说家。他生逢明末建阳刻书鼎盛时期,仅余氏一族就有三十余家书坊,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