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亮工

- 姓名:周亮工
- 别名:字元亮、伯安、减斋
- 性别:男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河南祥符(今开封) 人
- 出生日期:1612
- 逝世日期:1672
- 民族族群:
周亮工(1612-1672)清初文学家。字元亮、伯安、减斋,号栎园、栎下生、栎园老人、钟山逋客、适园等,学者称“栎下先生”,河南祥符(今开封) 人,后移居金陵(今南京)。明崇祯十三年(1640)进士,官潍县知县,迁浙江道御史。李自成克北京,亮工奔福王于南京,顺治二年(1645)在南京迎降清军,得任江南盐法道,累擢福建左布政使,迁户部右侍郎。顺治十五年(1658)被控贪黩罪,逮京论死,十八年(1661)得释。康熙元年(1662)复为清廷起用,官山东青州,八年(1669)复以贪黩罪被逮,下南京狱论死,旋遇赦得释。工古文词,一禀秦、汉风骨。喜为诗,宗杜甫而自出机杼。精鉴赏,家有 “赖古堂”,收藏图书、字画、砚石、古墨、铜器甚富,尤酷藏印。善分隶,亦能篆刻。间画山水、花卉,嫣润秀逸,颇有韵致。画不多见 ,以书法名世。包世臣《艺舟双楫》谓其“草书能品下”,尝自跋所作八分书寒鸦歌后二绝云: “谁能隔宿对黄花,度尽重阳更忆家。欲换青钱沽雪酒,八分小字写寒鸦。难教去尽外来姿,老腕羞惭力不随。方叠共夸官样好,阿谁解爱 《郃阳碑》。” 著有 《赖古堂集》《偶遂堂近诗》《读画录》《印人传》《赖古堂文选》《字触》《藏弆集》《结邻集》《牧靡集》《赖古堂书画跋》等。
爱才好士,与龚鼎孳齐名。尤嗜书画篆刻,喜收藏,精鉴赏。其文博学,其诗学杜。撰有《赖古堂记》、《读画录》、《印人传》、《书影》、《闽小记》等。生平事略见姜英《前户部侍郎栎园周公墓志铭》、鲁曾煜《周栎园先生传》、周在浚《周栎园年谱》。亮工长期在福建任职,对闽茶有感性认识,所记多切合实际,且无耳食之讹,其所论皆为茶史上的可贵资料。如《闽小纪·闽茶》记:“武夷、屴嵲、紫帽、龙山,皆产茶。僧拙于焙,既采则先蒸而后焙,故色多紫赤。只堪供宫中洗濯用耳。近有以松萝法制之者,即试之,色香,亦具足,经旬月紫赤如故。”其说谓焙制法于茶的关系甚大。明清尚叶茶,仍用宋代建茶既蒸又焙制法,则时易世移,不可能有好茶。作者也主张要改进制茶法,仿吴越制散茶法而行之。又称:“武夷产茶甚多,黄冠既获茶利,遂遍种之,一时松括樵苏殆尽。及其后,崇安令例致诸贵人,所取不赀,黄冠苦于追呼,尽砍所重武夷真茶。”这可能是清初武夷茶一度衰落的原因之一。另外,他又记述了往访居于桃叶渡的歙人闵汶水,“予往品茶其家,见其水火皆自任,以小酒盏酌客,颇极烹饮态。”所述远不及张岱生动有趣。其《闽小记》,又载清初闽人就已以粗瓷胆瓶贮茶,后方圆锡茶具出,人争相效之。又记福建延邵方言称制茶人为碧竖,富沙陷后,碧竖尽入绿林。又称“太姥山茶,名绿雪芽。”推誉“鼓山半岩茶,色香风味,当为闽中第一,不让虎丘、龙井也”。这些关于闽茶的独家记载,广为福建方志采择,可见其留意茶事,精于品赏,亦茶道高手,以茶名家。
猜你喜欢的书
思维方式
本书是20世纪伟大的思想家怀特海的代表著作之一,书中收录了他的九篇演讲,在这些演讲中,他阐述了自己综合性的思维模式。 现代科学给我们建立了一种思维模式,即在有限前提下作出假定。怀特海反对这种固有的思考模式。他认为,我们不应该将自己的视野局限于此,而不思索世界和生活的整体。他认为哲学产生于好奇,如果缺乏兴趣,我们对任何问题的探讨都会是机械的。 怀特海所说的兴趣不是建立在对一般环境条件反射的基础之上,不是对琐碎细节的兴趣,他认为高级思维应该在世间万物中间建立联系,每一个事实都包含无限的细节,无限的细节会生发无数的结果。 这种综合的思维模式能够带给我们新颖的思考角度,开拓我们的视野,激发我们的创造力和创新性思维。它能够使我们打破固有的思考方式,建立灵活、多变的思维模式,实现学习、职场和生活的进阶。
新月集
印度诗人泰戈尔1913年发表的一部诗集,共有诗四十首。它通过对洋溢着纯朴的母爱和充满着生活情趣的儿童世界的描写,表现了作者渴望自由的愿望和追求光明的理想。由于这部诗集的问世,作者被誉为“儿童诗人”。在这些作品里,作者真切地描绘了天真烂漫美丽无邪的儿童世界,这是一个没有贪婪只有纯真、没有罪恶只有自由的世界:“孩子在纤小的新月的世界里,是一切束缚都没有的”(《孩童之道》)。作者还揭示了自己描写新月、歌赞孩子的原因:“我愿我能在我孩子自己的世界的中心,占一角清净地”,“我愿我能在横过孩子心中的道路上游行,解脱了一切的束缚”,“在那儿,理智以她的法律造为纸鸢而飞放,真理也使事实从桎梏中自由了”(《孩子的世界》)。在这些诗篇中,作者善于从孩子与妈妈之间、孩子与大自然之间以及孩子与社会事物之间窥透儿童的内心隐秘,因而极其生动地展现了儿童的五彩缤纷的自由天地,比如《开始》中孩子的天真发问和妈妈的疼爱的回答;《天文家》中弟弟的奇特丰富的想象和可爱纯净的心理活动。其它如《仙人世界》《纸船》等对孩子生活的描写,都能激起人们的儿时记趣,正如本书评者郑振铎在《译序一》中说的《新月集》有一种“不可测的魔力”,“它把我们从怀疑,贪婪的罪恶的世界,带到秀嫩天真的儿童的新月之国里去。它能使我们重复回到坐在泥土里以枯枝断梗为戏的时代,它能使我们在心里重温着在海滨以贝壳为餐具,以落叶为舟,以绿草上的露点为圆珠的儿童的梦。总之,我们只要一翻开它来,便立刻如得到两只有魔术的翼膀,可以使自己飞翔到美静天真的儿童国里去。而这个儿童的天国便是作者的一个理想国。”
医方考
中医方剂学著作。吴昆著。明万历十二年 (1584)著成。现最早版本为亮明斋万历十四年 (1586)刊本。1949年前约有7种版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据亮明斋本的排印本,李飞校注,1985年出版。6卷,约20万字。内收方700余首,除重复者及单方外,实收564方,按72种病症分门,合72门。每门之下收方剂若干首,均为明代以前及明代较常用之方剂。对每个方子,作者逐一 “揆之于经,酌以心见,订之于证,发其微义”。首先是根据古代医经所提出的理论以说明立方的根据,再考证方剂的意义及其所能治疗之病症,然后对所用药物在方中的位置及其治疗作用加以阐发,并考证古人对该方在变证中所做的加减变通。最后,还评述该方的历史及实际意义。本书对古代方剂的研究简明而深入,阐发透彻,诚如作者所自述:“考其方药,考其见证,考其名义,考其事迹,考其变通,考其得失,考其所以然之故,非徒苟然志方而已。”是较有影响的古代方剂学著作。清末学者杨惺吾所著《日本访书志》亦盛赞本书“疏明古方之所以然,非有心得者不及,此信医家之巨擘”。17世纪时,本书曾流传到日本,当时日本医家北山友松子著有《医方考绳愆》6卷,“绳愆”者,实际是论吴氏书中的失误,是从学术砥砺出发讨论的意见。因此,学者读《医方考》,同时再参考《医方考绳愆》,对照比较,将会取得更大收获。
谈龙集
论文集。周作人著。1927年12月开明书店出版。本书收入文艺短论44篇,内容十分丰富:既有泛谈文艺问题的,又有对中、外文学的评论; 既谈民间文艺,又论儿童文学;既论性爱,又谈翻译……。关于文艺的论文有《文艺批评杂话》、《地方与文艺》、《文学谈》、《个性的文学》等。作者不时发出精辟之论,颇能引人深思。如他说浙江省的地方文艺,有“飘逸与深刻”两种潮流,后者“如老吏断狱,下笔辛辣,其特色不在词华,在其著眼的洞彻与措语的犀利。”这个判断,很有助于我们理解鲁迅杂文的艺术特色。但作者的“中庸主义”,又使他贬低或否认革命文学,这当然是错误的。评论中、外文学的篇章有:《〈竹林的故事〉序》、《〈扬鞭集〉序》、《谈〈谈谈诗经〉》、《三个文学家的纪念》、《欧森外博士》、《有岛武部》、《希腊的小诗》、《日本的讽刺诗》、《一部英国文选》等。周作人的文艺批评,侧重于美学鉴赏。 如他说希腊的“铭诗像蜜蜂,应具三件事:一是刺,二是蜜,三是小身体”。这评论本身,就像文艺小品。关于民间文艺与儿童文学的论文有:《〈潮洲 歌〉序》、《〈江阴船歌〉序》、《猥亵的歌谣》、《读〈童谣大观〉》、《读〈各省童谣集〉》等。论性爱的文章有:《违碍字样》、《读〈性的崇拜〉》等。谈翻译的文章也有数篇。作者在《序》中说,书名之所以取名《谈龙集》,是因为文艺问题像“虚无飘渺的龙”,只能“姑妄谈之”。该书出版后,社会影响较大,至1930年就印行过四次。1987年9月,上海书店又将此书根据第四版影印。
西太后艳史演义
章回体小说,全书共32回,以清朝道光十六年到宣统元年为时间跨度,讲述了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叶赫那拉 慈禧的一生。其中既有慈禧荒淫无度的艳史生活,书中有大量男女床笫云雨之欢、交合之悦的情节和场面(比如慈禧[兰儿]与咸丰、荣禄、洋人等的性爱),基本上是一部黄色淫秽小说;又有社会历史演变的广阔画卷,丰富大气的清末宫廷生活展示,是借“一部风流新艳史”,来“在野史中说法历史”的典型作品。作者通过形象塑造和情节推进,从内因及外因中总结出历史的教训,这是难能可贵的,也因而使这部小说有了它的生命力。不过,该书在写到太平天国时,对农民起义的看法,反映了作者的阶级局限性,这是应该指出的。作者在小说中提出“再不革命,是无天理;再不革命,是无国法;再不革命,是无人情;再不革命,这严复提的世界,要变做阿鼻地狱”。这一“革命”思想,使它被列为民国时期禁止出版之书,而且还是中国历史上的十大禁书之一。
春秋事义全考
十六卷。明姜宝撰。姜宝认为,《春秋》义在褒善贬恶,其中如所谓尊君父、讨乱贼、敦典庸礼、内安外攘的“经世之法”,也只于其叙事中见之。《春秋》“盖多直书而义见,即有笔削,其褒贬亦多于直书中概见焉,初未尝因一字以求一义。”“谬以为学是经者,不当于一句一字求圣人之褒贬,第观其所书之实,以求是非善恶之至。当考之《诗》所由亡,由成周政治之衰而成《春秋》之所由作;考之《左》之所以史,考之《公》、《穀》所以经;又考之经于以别传之真伪,于心求圣人所谓‘知我’、‘罪我’者在因笔削以寓褒贬,嫌于天子之赏善而罚恶,为圣人所不敢当,故自于其义为‘窃取’,而非胡氏所谓‘托二百四十二年南面之权’,圣人自以其褒贬敢于代天子赏善而罚恶也。如是以求,庶可以得圣人之心于是是非非、善善恶恶之中,即是是非非、善善恶恶以求圣人之所以传王法,之所以不易义。”此书因《胡传》“事详且核”,故多主之,然亦多参以己意。襄公昭公以下,《胡传》多阙,姜氏亦为之补葺。姜氏推重赵汸《春秋属辞》、季本《春秋私考》、周睦《春秋辨疑》、王樵《春秋经世》诸书,多采其说。此书之作始于隆庆初,成于万历十三年(1585)。《四库》系抄本收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