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伏园

孙伏园
  • 姓名:孙伏园
  • 别名:
  • 性别:
  • 朝代:近代
  • 出生地:浙江绍兴人
  • 出生日期:1894年
  • 逝世日期:1966年1月2日
  • 民族族群:

孙伏园(1894年-1966年1月2日),著名报纸副刊主编。浙江绍兴人。原名福源,又名伏园,字养泉,笔名伏、伏庐、松年、柏生、桐柏。1910年入绍兴山会初级师范学堂就读,1913年转入绍兴浙江第五中学。1918年赴北京,在北京大学国文系旁听,次年转为正科生。曾为鲁迅学生。1919年起,加入北大文学社团新潮社并任干事,兼任北京《国民公报》副刊编辑,曾多次向鲁迅约稿。1920年参加发起文学研究会,同年7月主编北京《晨报》第7版《晨报附刊》。1921年毕业后,主编同年10月12日创刊的《晨报副镌》,发表鲁迅的《阿Q正传》。1922年5月5日,主持发刊《马克思纪念》专辑;11月7日,又发刊《俄国革命纪念》专辑。1924年10月辞职,同年11月与鲁迅等发起成立语丝社并出版《语丝》周刊,同年12月又应邵飘萍邀请主编《京报》副刊。1926年4月邵飘萍遇害后离京南下,任厦门大学国学研究所编辑部干事。次年初任广州中山大学史学系主任兼广州《民国日报》副刊编辑。1927年2月应邀赴武汉,任《中央日报》主笔兼该报副刊《中央副刊》主编,从1927年3月22日到9月1日,共出版159期。除刊登毛泽东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外,还发表了郭沫若的《请看今日之蒋介石》和《脱离蒋介石之后》、《周谷城的《农民运动的新策略》、沈雁冰的《最近苏联的工业和农业》、周开庆的《北京党案述惨》、滕波的《悼萧楚女同志》等重要文章及一组总题为《红色的艺术》的苏联美术作品。他本人则撰写了《京报及邵飘萍先生》、《五一纪念与李守常先生》等文。1927年冬去上海,创办嘤嘤书屋,主编《贡献》旬刊、《当代》月刊。1929年3月赴法国留学,入巴黎大学文学院深造。留法期间,撰写了一批域外游记,其中的《丽芒湖》被誉为“游记体文章的范本”。1931年5月回国后应晏阳初之邀到河北定县从事平民教育工作,任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文学部主任,主编《农民报》和《民间》杂志。其中《农民报》采用注音符号和词类连书方法,深受农民大众欢迎。1937年春赴长沙,设立平教会湖南办事处。1938年3月,任湖南省衡山实验县县长。后到重庆,为军委会“专任设计委员”兼任《士兵月刊》社社长。1940年10月,应新到职社长陈博生之邀,任重庆《中央日报》副刊编辑。1942年1月24日至2月7日,经手在该报连载郭沫若著名史剧《屈原》,并撰文赞扬该剧是中华民族的《新〈正气歌〉》,结果被蒋介石见报后撤职。同年,与刘尊棋等在重庆创办中外出版社,为发行人。1943年5月,在重庆创办并主编《文汇周报》。后任成都《新民报》晚刊主笔,1945年2月1日成都《新民报》日刊副刊《雄辩》(后改《天府》)创刊后,任主编。抗战胜利后,任四川大学、华西大学教授。1946年10月,任成都《建设日报》副刊《平原》主编,至次年2月结束。1947年2月,受聘为四川大学夜校新闻班讲授《新闻与文学》、《报刊各种文体研究》二科。同年曾任成都中西文化研究会主任秘书。1950年1月,被电邀离开重庆到北京工作,出任国家出版总署善本图书馆馆长等职。1966年1月2日晨在北京病逝。著有《鲁迅先生二三事》、《伏园游记》(1927年10月出版)、《山野掇拾》(与孙福熙合著)等书。一生以主编报纸副刊驰名,有“副刊大王”之称。

孙伏园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荀侍中集

荀侍中集

汉代文别集。1卷。荀悦著。荀悦曾任秘书监侍中,世称荀侍中。荀悦字仲豫,故其集亦名《汉荀仲豫集》。此集系后人所辑,明人张溥刊入《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所收文章,分“序”、“论赞”、“著述”3类。“序”收《汉纪序》、《后序》;“论赞”收《郦食其谋立六国论》、《家令说太公论》、《贯高张敖论》、《高祖赞》等39篇;“著述”仅收《申鉴大略》3则。书末附《后汉书》本传。荀悦长于论赞,所作特多,有些见解也比较高明。如《昌邑王论》论述“六主”(“王主”、“治主”、“存主”、“衰主”、“危主”、“亡主”)与“六臣”(“王臣”、“良臣”、“直臣”、“具臣”、“嬖臣”、“佞臣”),层层立论,层层加深,最后归结为“其存亡成败之机在于是矣”。全文仅673个字,但其见解之深刻,却为千古不刊之论。《申鉴大略》亦属政治论文。《后汉书》本传称:荀悦在朝,谋无所用,乃作《申鉴大略》5篇,“其所论辩,通见政体”。《申鉴》今存。《申鉴大略》中有不少精辟的论述,如:“致政之术,先屏四患,乃崇五政:一曰伪,二曰私,三曰放,四曰奢。伪乱俗,私坏法,放越轨,奢败制。四者不除,则政未由行矣。”体现了“通见政体”、“论辩多美”的特点。

慈幼新书

慈幼新书

又名《慈幼筏》。儿科著作。明程云鹏辑。十二卷。云鹏字凤雏,江夏 (今湖北武昌) 人。少攻举子业。因感先慈以疟亡,妻以血殒,三男二女,夭于惊、痘。乃发奋于医,昼诵夜思,医术日精。尚撰有《灵素微言》、《脉复》、《伤寒问答》 等书。是书刊行于康熙四十三年 (1704)。卷首论保产,卷一论禀赋、脏能、、脉候、胎症、变蒸; 卷二论小儿杂症,卷三至卷六论小儿痘疮的辨证及治疗方剂,卷七论麻疹、丹毒、惊风、急惊、慢惊、慢脾、风痫、发热等,卷八论伤寒,卷九论感冒、咳嗽、痰喘、疟疾、痢疾、吐泻,卷十论食积、疳积、腹痛、溺血、便血、吐血、黄疸等,卷十一论疮疽杂症,卷十二论痘家应用药性。书中除论治法外,尚附医案。对儿科诸症,搜罗甚广,尤以痘疮更为详尽。如痘疹之病因、治疗原则、鉴别以及分析病情之“三等”、“五要”、“五善”、“七恶” 皆中肯綮。理法方药齐备,毫无空论泛述之弊,足资儿科临证之参考。有清康熙间姑苏桐石山房刻本 (原题张介宾撰),乾隆十一年 (1746) 玉诏堂刻本及《中国医学大成》 本。现剩五卷。

灵棋经

灵棋经

古代占验术书。二卷,旧题汉东方朔撰。或以为出自黄石公,黄石公以授张良,后东方朔传其术;又有题汉淮南王刘安所撰者,“其说纷纭不一,大抵皆术士依托之词”(《四库全书总目》)。《隋书·经籍志》有《十二灵棋卜经》一卷,不著撰人;清姚振宗《隋志考证》引宋刘敬叔《异苑》,云系“晋宁康(373—375)初襄城寺法味道人”所传;其所传法用十二枚棋作占卜具,故又称《十二灵棋卜经》。《隋书·经籍志》载“十二灵棋卜经一卷”;《宋史·艺文志》载“李进注灵棋经一卷”。

侠丐木尊者

侠丐木尊者

开封古称汴京,五代、赵宋均曾建都。城北有北宋故宫遗址,居民叫做龙亭,楼阁矗立,下接长堤。堤左右各有一片湖水,俗称潘、杨二湖,昔年水面甚宽。每值端午,必赛龙舟,到日倾城往观,车马云集,为每年一大盛举。承头的人,大都是些喜事土豪富绅以及地方上以豪侠著称的有名人物。开封地势低洼,形如锅底,附近黄河只一决口,便被淹没。近河人民本极迷信龙神,稍微见到异样一点的小蛇,如额有朱点字纹之类,便疑龙神化身,宁受毒噬,不敢伤害,还须花红香烛,盛仪恭送入河。吃河饭的忌讳尤多,简直无可理喻。

广州四先生诗

广州四先生诗

诗总集。佚名辑。四卷。所辑乃明初广州黄哲、李德、王佐、赵介四人诗。黄哲字庸之。因荐拜翰林待制,侍懿文太子读书。曾官东阿知县、东平通判。坐法死。有《雪蓬集》。李德字仲修,洪武中应荐授洛阳长史,官至义宁知县。有《易庵集》。王佐字彦举。洪武初征至京师,授给事中。有《听雨轩集》、《瀛州集》等皆未传,仅存诗一卷。赵介字伯贞,明初闭户读书,不求仕进。屡荐皆辞免,坐累逮赴京师,卒于南昌舟中。有《临清集》。四人与同郡孙蕡同号“南园五先生”。四先生著作多已散佚,此集为后人重辑之本。有二万一千余字。正文含《雪篷诗选》一卷,收古乐府、诗歌近六十首,绝句八首;《易菴诗选》一卷,含乐府、诗、绝句近五十首;《听雨诗选》一卷,有各体诗十四首;《临清诗选》一卷,含诗等六首。其中黄哲、李德之诗各有特色,俱可自成一家,而王佐之诗稍逊。赵介之诗所选只六首,不足以见所长。《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曰:“哲之五言古体,祖述齐梁。德之七言长篇,胎息温李。……惟佐气骨稍卑,未能骖驾。”然此四先生与孙蕡为粤东诗派之开先,故此书颇具史料及文学价值。有《四库全书》本。

史通[四库本]

史通[四库本]

唐刘知几撰。二十卷四十九篇。成书于唐中宗景龙四年(710年)。内篇三十六篇,多论史书源流、体例与编纂方法;外篇13篇,多论史官建置沿革和史书得失。作者主张史家须兼“史才”、“史学”、“史识”三长,而尤重于“史识”,赞扬“实录直书”,反对“妄生穿凿”与浮词滥调。对当时官修史书的弊病,亦多所揭发。提倡编纂记传体断代史书。增加都邑、氏族、方物、方言四志。为中国第一部史学论著。注本有清浦起龙《史通通释》,新标点本附《史通补释》《史通通释补》及《史通增释序》三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