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向

刘向
  • 姓名:刘向
  • 别名:字子政,本名更生
  • 性别:
  • 朝代:西汉
  • 出生地:沛(今江苏沛县)人
  • 出生日期:前77年
  • 逝世日期:前6年
  • 民族族群:

刘向(前77年—前6年)西汉学者、作家,字子政,本名更生。沛(今江苏沛县)人。汉高祖刘邦异母弟楚元王刘交四世孙。12岁入宫为辇郎,20岁擢任谏大夫,并以能文善赋而为宣帝左右的文学侍从。宣帝晚年爱好道家神仙之术,刘向从小读过道家秘籍,相信炼金术,因而受命试验炼金。他屡试不验,被劾当死,幸而宣帝爱才,减死论处,后来又召他进宫在石渠阁讲授《春秋谷梁传》与五经,任为郎中,升为散骑谏大夫、给事中。从此,他宗奉儒家今文经大师董仲舒,采取阴阳五行学说,利用自然与人世的灾异现象,阐发儒家经典,评论现实政治。


元帝即位,刘向擢升宗正。当时,宦官弘恭、石显弄权,外戚许、史两家骄横。他积极投入以丞相萧望之为首的反宦官外戚斗争,遭遇挫折,两度入狱,降职中郎。但他坚持斗争,屡次上书,指斥宦官,要求制裁。终于被废除官职,闲居十多年。直到成帝铲除石显,他才重新起用,复官中郎,因此他改名为向。不久,升迁光禄大夫。河平三年(公元前26年),成帝任命刘向主持整理皇宫所藏五经及图书。刘向一边精勤整理皇宫藏书,一边积极撰著进谏。针对皇室内外奢淫,他上疏谏议营建昌陵,主张薄葬;编撰《列女传》、《新序》、《说苑》等历史传记故事类编,供成帝阅览。针对外戚擅政,他撰著《洪范五行传》,汇集春秋战国至秦、汉的灾异现象,总结国家兴亡的历史教训,上书直言指斥王凤“秉事用权,五侯骄奢僭盛”,明确要求“黜远外戚,毋授以政。”成帝理解他忧国之心,但无可奈何,对他说:“君且休矣,吾将思之。”任命他为中垒校尉。此后他关注灾异,观察天象,一直担心“权在外家”,常常讥刺外戚王家,因此官终于中垒,后世也往往以官尊称他为“刘中垒”。刘向经历了从辞赋作家到今文经学者的道路,主持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整理文献图书的工程。他的辞赋创作虽然曾与王褒齐名,被班固列为西汉的代表作家之一(见班固《两都赋序》),但成就不高,留存无几。值得提到的是,他在主持整理皇宫藏书时,编撰了一部《楚辞》,收入屈原的全部作品,选入宋玉至王褒的楚辞作品,并把自己所作《九叹》收在其末。东汉王逸为各篇作了小序和注疏,名为《楚辞章句》,又收入王逸自己所作的《九思》。这是今存最早的作家作品的总集,也是保存屈原作品最完整的汇集。


刘向主要成就和贡献在散文、今文经学和整理文献、保存典籍文化方面。刘向散文擅长议论和记叙。今存作品有三类:一是政论,主要是奏章上书,代表作如《谏营学昌陵疏》、《极谏用外戚封事》等,针对现实政治,引古论今,依据经典,指陈灾异,观点明确,有理有据,情辞恳切朴实;二是书录评论,主要是整理皇宫藏书所作各种书籍的著录提要,代表作如《战国策书录》、《孙卿书录》等,一般先简述该书整理过程,然后概括评述著者事略和该书内容,突出有益于政治教化的重点方面,最后略评该书文章。这类散文叙述简括扼要,评论鲜明突出,文气充沛,语言整饰,颇有情采,对唐宋书序散文颇有影响。三是历史传记故事,主要是《新序》、《说苑》、《列女传》等所收先秦到西汉初的历史人物的言行片断,大多篇幅短小,一二百字,采自古史,有所编排,叙事简洁,语言浅显,往往通过对话表达主题思想,显示人物神情姿态,文章生动可观,开六朝小说的先河。因此刘向在古代散文史、小说史上都占有一席地位。刘向经学继承董仲舒“以观天人相与之际”(《对策》)的天人之学,借天象灾异以警戒约束人君,进行现实政治斗争,而从儒家经典中寻找理论根据和思想武器,所谓“和气致祥,乖气致异;祥多者国安,异众者国危,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义也”(《条灾异封事》)。所以他在反对宦官外戚斗争中,一再举出春秋时代242年中的日食、地震、山崩、彗星等等灾异数字,甚至统计《春秋》一定时期灾异的频率,作为说明当时灾异所显示的天意的根据,证明天意要求皇帝制止宦官外戚。这种天人之学是他经学的指导思想,也贯串于他的政论。


刘向著述繁富,影响广泛,在经学史上居有继董仲舒之后的今文经大师的地位。今存他的经学论著有清人辑本《春秋谷梁传说》一卷、《周易刘氏义》一卷、《五经通义》一卷、《洪范五行传》三卷等。刘向在古文献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地位和贡献。从河平三年起,他“为孝成皇帝典校书籍二十余年”(《太平御览》卷606引《风俗通》),孜孜不倦,始终其事。他是儒家今文经学大师,但不薄古文经典,也重视诸子百家、史传杂著、辞赋歌诗等书籍。对每一种书籍,他都搜集众本,订正勘误,删除重复,整理编辑;然后誊写杀青,撰写叙录;最后汇集叙录,编为《别录》。他不仅努力保存古代典籍文化,而且实际上开创了整理古典文献的基本规程,包括版本、目录、校勘的专业内容。他的《别录》更是我国第一部目录学专著,虽然已经散佚,但他儿子刘歆把它删繁就简,编成《七略》;班固又把《七略》改编为《汉书·艺文志》,所以对历代史志的编撰,影响深远。《别录》今存清人辑本。今存刘向文集有明张溥辑本《刘中垒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清严可均编《全汉文》辑刘向文四卷。《汉书》卷36有《刘向传》。

猜你喜欢的书

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

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

全称《太上洞玄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又称《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简称《度人上品妙经》或《度人经》或《灵宝经》。因以申明大梵之理,宣扬“仙道贵生,无量度人”之旨故名。道教经典。六十一卷。作者不详。该经据《云笈七签》卷三《灵宝略记》:太极真人徐来勒授葛玄《灵宝经》三十三卷。陶弘景《真诰叙录》谓:“葛巢甫造构灵宝,风教大行。”据近人考证:东晋末葛巢甫造作《灵宝经》较为切实。东晋末,《灵宝经》的敷演已多达数十卷,后人又不断推演增补,演为六十一卷。内容演说元始天尊开劫度人以及科仪、斋法、符术、修炼、教戒、缘起等。

生命泉

生命泉

当代散文。杨朔著。作家出版社1964年出版。

宣室志

宣室志

志怪小说集。唐张读著。十卷,《补遗》一卷。书名取义于汉文帝召贾谊问鬼神于宣室。其内容杂记仙佛休咎、神鬼妖精,为唐人志怪小说之集大成者。如写人鬼、人狐相爱事,有《郑德茂》、《许贞》篇,后者实为后来《聊斋志异》张本。另有鬼怪作诗的故事,亦颇有情趣,其诗采入《全唐诗》中。还有不少故事反映出佛教对唐代社会的影响,其情节明显受到佛经的影响,如《杨叟》写杨宗素向僧人求心以救父亲杨叟,僧人化猿而去事,与佛本生故事鳄鱼向猴子求心,猴子设计逃脱颇相仿佛。《新唐书·艺文志》、《宋史·艺文志》、《崇文总目》、《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皆有著录。今有明抄宋本及《稗海》、《笔记小说大观》、《丛书集成初编》诸本,《说郛》、《唐人说荟》、《唐代丛书》诸本均为一卷,另有中华书局1983年排印本,除《补遗》外,尚有《辑佚》六十五条。

郡阁雅言

郡阁雅言

笔记著作。宋潘若冲撰。潘若冲,或作若同,太宗时人,曾官郡守、赞善大夫。事迹不详。此书二卷,据《郡斋读书志》著录,共五十六则。今本仅八则,系以人为纲,分别记载杜牧、李远、王易简、裴皞、崔公佐、张祐、王定保、王著八人轶事,间及诗歌评论。如“杜牧”条记其“与杜甫齐名,时号大小杜”。“李远”条评其诗“体物缘情,皆谓臻妙”等。可资参考。有《说郛》本。

大乘无生方便门

大乘无生方便门

全一卷。撰者不详。今收于大正藏第八十五册。内容系从我国北宗禅之立场论述入道之五门。开头所标示之五门为本书之大纲,即:(一)总彰佛体, (二)开智慧门,(三)显示不思议法,(四)明诸法正性,(五)自然无碍解脱道。其次举示四弘誓愿、劝请、忏悔等之作法及净心眼等。复分别论述五门,即:(一)总彰佛体,论述佛之语义、平等法身、佛界、如来之意义、法报化三身、寂照之用等。(二)开智慧门,系论述由定发慧,得方便至大涅槃开智慧门之凡夫、二乘、菩萨等三种人,并解说闻不闻、音声佛事、善知识、涅槃、根本智、后得智、慧缚与慧解,及法华、华严、金刚等三经。(三)显示不思议法,论说维摩经之不可思议解脱法门、四大海水入毛孔、促一劫为七日等。第四仅余残卷,叙述诸法正性,以下则缺文。本书有敦煌千佛洞旧藏写本,为大英博物馆所藏(史坦因第二五○三号)。

弥勒来时经

弥勒来时经

全一卷。弥勒六部经之一。译于东晋。译者不详。收于大正藏第十四册。与竺法护所译十七纸之下生经(已佚)、鸠摩罗什译之下生经为同本异译。本经之说法中肯,尤以最初及最后之叙述方式异于其他诸经,颇堪注意。经初无‘如是我?闻’之句,以‘舍利弗者,是佛第一弟子’为始,终于‘弥勒佛却后六十亿残六十万岁当来下’。或谓本经系节录自他经,故有此型态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