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向

刘向
  • 姓名:刘向
  • 别名:字子政,本名更生
  • 性别:
  • 朝代:西汉
  • 出生地:沛(今江苏沛县)人
  • 出生日期:前77年
  • 逝世日期:前6年
  • 民族族群:

刘向(前77年—前6年)西汉学者、作家,字子政,本名更生。沛(今江苏沛县)人。汉高祖刘邦异母弟楚元王刘交四世孙。12岁入宫为辇郎,20岁擢任谏大夫,并以能文善赋而为宣帝左右的文学侍从。宣帝晚年爱好道家神仙之术,刘向从小读过道家秘籍,相信炼金术,因而受命试验炼金。他屡试不验,被劾当死,幸而宣帝爱才,减死论处,后来又召他进宫在石渠阁讲授《春秋谷梁传》与五经,任为郎中,升为散骑谏大夫、给事中。从此,他宗奉儒家今文经大师董仲舒,采取阴阳五行学说,利用自然与人世的灾异现象,阐发儒家经典,评论现实政治。


元帝即位,刘向擢升宗正。当时,宦官弘恭、石显弄权,外戚许、史两家骄横。他积极投入以丞相萧望之为首的反宦官外戚斗争,遭遇挫折,两度入狱,降职中郎。但他坚持斗争,屡次上书,指斥宦官,要求制裁。终于被废除官职,闲居十多年。直到成帝铲除石显,他才重新起用,复官中郎,因此他改名为向。不久,升迁光禄大夫。河平三年(公元前26年),成帝任命刘向主持整理皇宫所藏五经及图书。刘向一边精勤整理皇宫藏书,一边积极撰著进谏。针对皇室内外奢淫,他上疏谏议营建昌陵,主张薄葬;编撰《列女传》、《新序》、《说苑》等历史传记故事类编,供成帝阅览。针对外戚擅政,他撰著《洪范五行传》,汇集春秋战国至秦、汉的灾异现象,总结国家兴亡的历史教训,上书直言指斥王凤“秉事用权,五侯骄奢僭盛”,明确要求“黜远外戚,毋授以政。”成帝理解他忧国之心,但无可奈何,对他说:“君且休矣,吾将思之。”任命他为中垒校尉。此后他关注灾异,观察天象,一直担心“权在外家”,常常讥刺外戚王家,因此官终于中垒,后世也往往以官尊称他为“刘中垒”。刘向经历了从辞赋作家到今文经学者的道路,主持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整理文献图书的工程。他的辞赋创作虽然曾与王褒齐名,被班固列为西汉的代表作家之一(见班固《两都赋序》),但成就不高,留存无几。值得提到的是,他在主持整理皇宫藏书时,编撰了一部《楚辞》,收入屈原的全部作品,选入宋玉至王褒的楚辞作品,并把自己所作《九叹》收在其末。东汉王逸为各篇作了小序和注疏,名为《楚辞章句》,又收入王逸自己所作的《九思》。这是今存最早的作家作品的总集,也是保存屈原作品最完整的汇集。


刘向主要成就和贡献在散文、今文经学和整理文献、保存典籍文化方面。刘向散文擅长议论和记叙。今存作品有三类:一是政论,主要是奏章上书,代表作如《谏营学昌陵疏》、《极谏用外戚封事》等,针对现实政治,引古论今,依据经典,指陈灾异,观点明确,有理有据,情辞恳切朴实;二是书录评论,主要是整理皇宫藏书所作各种书籍的著录提要,代表作如《战国策书录》、《孙卿书录》等,一般先简述该书整理过程,然后概括评述著者事略和该书内容,突出有益于政治教化的重点方面,最后略评该书文章。这类散文叙述简括扼要,评论鲜明突出,文气充沛,语言整饰,颇有情采,对唐宋书序散文颇有影响。三是历史传记故事,主要是《新序》、《说苑》、《列女传》等所收先秦到西汉初的历史人物的言行片断,大多篇幅短小,一二百字,采自古史,有所编排,叙事简洁,语言浅显,往往通过对话表达主题思想,显示人物神情姿态,文章生动可观,开六朝小说的先河。因此刘向在古代散文史、小说史上都占有一席地位。刘向经学继承董仲舒“以观天人相与之际”(《对策》)的天人之学,借天象灾异以警戒约束人君,进行现实政治斗争,而从儒家经典中寻找理论根据和思想武器,所谓“和气致祥,乖气致异;祥多者国安,异众者国危,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义也”(《条灾异封事》)。所以他在反对宦官外戚斗争中,一再举出春秋时代242年中的日食、地震、山崩、彗星等等灾异数字,甚至统计《春秋》一定时期灾异的频率,作为说明当时灾异所显示的天意的根据,证明天意要求皇帝制止宦官外戚。这种天人之学是他经学的指导思想,也贯串于他的政论。


刘向著述繁富,影响广泛,在经学史上居有继董仲舒之后的今文经大师的地位。今存他的经学论著有清人辑本《春秋谷梁传说》一卷、《周易刘氏义》一卷、《五经通义》一卷、《洪范五行传》三卷等。刘向在古文献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地位和贡献。从河平三年起,他“为孝成皇帝典校书籍二十余年”(《太平御览》卷606引《风俗通》),孜孜不倦,始终其事。他是儒家今文经学大师,但不薄古文经典,也重视诸子百家、史传杂著、辞赋歌诗等书籍。对每一种书籍,他都搜集众本,订正勘误,删除重复,整理编辑;然后誊写杀青,撰写叙录;最后汇集叙录,编为《别录》。他不仅努力保存古代典籍文化,而且实际上开创了整理古典文献的基本规程,包括版本、目录、校勘的专业内容。他的《别录》更是我国第一部目录学专著,虽然已经散佚,但他儿子刘歆把它删繁就简,编成《七略》;班固又把《七略》改编为《汉书·艺文志》,所以对历代史志的编撰,影响深远。《别录》今存清人辑本。今存刘向文集有明张溥辑本《刘中垒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清严可均编《全汉文》辑刘向文四卷。《汉书》卷36有《刘向传》。

猜你喜欢的书

巴黎的忧郁

巴黎的忧郁

《巴黎的忧郁》于波德莱尔身后出版,集结了诗人生前在完整构思下创作的五十首诗作,以散文诗的形式对现代社会图景进行了抽象化与艺术化的处理。《巴黎的忧郁》又名《小散文诗》,波德莱尔创造了“poème en prose”一词,为长期存在但声音微弱的反传统韵律与拆解诗歌的尝试正名,被誉为散文诗的鼻祖。《巴黎的忧郁》以强烈的现代主义风格颠覆了同时代诗歌中的韵律与结构,借由感官化、意识流的形式,将个体意识与十九世纪的巴黎现代生活融为一体。 诗人直言,这是“另一本《恶之花》,但更加自由、细腻、辛辣”。

水之焰

水之焰

看似幸福的家庭实则各有各的不幸。外人眼里婚姻美满的美丽人妻盐川信子和丈夫盐川弘治早已貌合神离。为填补生活空虚信子去参加大学函授,助教浅野被信子的美貌和气质深深吸引,可不久之后浅野却出人意料地自杀身亡……薄情寡义的盐川弘治为了投资生意不仅向妻子娘家借下巨款无意归还,还唆使情人枝理子勾引他人。为牟一己私利,弘治自以为设下了毫无破绽的骗局,其实波谲云诡的命运才刚刚开始……

复活

复活

长篇小说。写于1889—1899年。生在牛棚,三岁时母亲死后即成了地主“半养女、半家奴”的玛丝洛娃,刚长大成人就遭贵族少爷聂赫留朵夫的践踏遗弃,沦为娼妓,最后蒙冤进狱并被判刑流放到西伯利亚服苦役。自私堕落的聂赫留朵夫后来在法庭上同玛丝洛娃相遇,深受触动,开始了“灵魂大扫除”,为营救玛丝洛娃出火坑而奔走,在一切努力失败后,又决定和玛丝洛娃一起去流放。玛丝洛娃受“忏悔”后的聂赫留朵夫的精神的感召,终又“更深深地爱上他”。小说以单线条的明快结构,通过男女主人公的复杂经历,描绘了农奴制度改革后俄国社会生活的广阔图景,撕下了贵族资产阶级的“一切假面具”。作者通过极为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强烈控诉从外省到首都,从地方到中央,整个俄罗斯帝国,包括它的国家机器、官方教会、社会制度、经济基础和伦理道德,已经成了囚禁和残害人民的监狱。但也正是在这部小说中,托尔斯泰思想和艺术上的矛盾和局限性,也得到最充分的表现。他谴责地主资产阶级的暴力,同时也否定革命的暴力,并且歪曲革命者的形象;他反对官方教会,却又鼓吹“清洗过的新宗教”,用一种“精制的新毒药来麻醉被压迫群众”;他不赞成地主阶级的土地私有制,但没有“去反对地主土地占有制和它的政权工具,即君主政体”,幻想“好老爷”发善心,把土地“恩赐”给农民;鼓吹“饶恕一切人”、“爱敌人”等的基督教“博爱”宣传也比以前更加浓重。在艺术上,托尔斯泰通过复杂的心理过程表现人物精神世界的独特技巧,在《复活》中达到十分精致、高超的程度,语言也较以前质朴多了;但他认为每个人身上都有“人性”和“兽性”的荒诞观点,却使主人公聂赫留朵夫的形象在小说后半部苍白无力。《复活》中冗长道德说教和大量抄引《福音书》,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长篇的艺术感染力,而且连它的结构有时也遭到明显的破坏。

碧玉朱砂寒林玉树匮

碧玉朱砂寒林玉树匮

碧玉朱砂寒林玉树匮,原题西蜀陈大师述。约出于南宋。一卷,收人《正统道藏》洞神部众术类。此书言炼养朱砂之法,其法颇烦杂。大致先以铅汞、硼砂等药物拌匀置匮中,然后将朱砂入匮封闭固养,成碧色伏朱。再将伏朱添加生朱,置匮中加火锻养两遍,得白色朱,名日。「白雪不消」。此白色朱研末为药,「可作养宝长生匮」。加入生汞封养三日,即生出汞苗一二寸。又将白色朱依次加药封养四遍,而其色复红,是为还丹。书中称:「朱砂养至七遍,极红,丹质成也,故日还丹,至此大备」。还丹中加入雄黄可生养黄芽,「黄芽至灵,同汞芽可点化为金也」。据称此法出自西蜀青城山,为蒲先生传自杭州西湖道院,「乃经验秘方也」。 原书后半篇又有养宝法五段,包括:碧玉朱砂匮养庚砂、煅炼、脱圣胎、转养粉霜、结庚母砂。据称依法将庚砂养火九日,则庚砂成宝,「坯镕不折,十分足色」。

盘山语录

盘山语录

《盘山语录》是根据全真道盘山派创始人王志谨授徒答问的记录编辑而成的作品,它的语句活泼,思想圆通,其中所蕴涵的心性道德修养思想可谓是中国道教修养论中一朵绚丽多姿的奇葩。《盘山语录》心性道德修养论的提出是出于对个体身心健康的关注、对人的生命的终极关怀、使主体的道德追求与具体的真践实履相一致。这一修养论在以传统道家清静理论为宗的同时,兼融禅宗心性本净之说,故颇具道禅混融特色。它将“道法自然”作为立足点,使心性道融通为一体,认为修心即为炼性亦是合道。在宇宙本原“道”的统摄之下,王志谨更是将真性本心的纯真与至善的境界追求上升到天人合一命题下的中和之境。透过对“真”“善”“和”的境界追求体现道德修养理论的必要性。进而提出了内修与外行相融通,内外兼顾、功行双全的“泯邪存正”“切己反省”“境上炼心、”的道德修养方法,以图达到天道与人道相合的和谐之境。《盘山语录》的道德修养论是将对形而上的“道”的追求落实在形而下的各个层面,以解决现实的人生问题。

归莲梦

归莲梦

清代白话章回小说。12回。无名氏撰;题“苏庵主人新编”,“白香居士校正”。有今藏大连图书馆的得月楼刊本。无序跋。小说以白莲教农民起义为背景。山东泰安乡民白双山有一女,被泰山真如法师收为徒弟,名白莲岸,18岁别师下山,路遇白猿大仙授与天书一卷,学得法术。她劫得财宝赈济饥民,为人治病,受人拥戴,创立白莲教,百姓纷纷归附。总兵崔世勋有女香雪招王昌年为婿。但王昌年遭到庶母焦氏的欺侮,被迫往陕西投军,于途中穷困潦倒。白莲岸见他才貌双全,一见钟情,欲结夫妻。王昌年念其原配,不允。白莲岸便让部下宋学纯带王昌年进京赶考,中进士,巧遇香雪,夫妻团圆。白莲岸依靠天书,屡败官军。后在同闻香教主王森作战时,天书被白猿大仙收回。不久,在京做官的宋学纯、王昌年因被人供出是白莲教徒而被捕,二人上疏请朝廷招降天下义军。朝廷从之。白莲岸一心爱着王昌年,为救他情愿接受招安,不料朝廷却要杀她。白莲岸靠仙术脱险,还想重整旗鼓,当夜梦见自己去了开封,并且寻到王昌年、宋学纯,但二人翻脸,竟要举刀杀她。白莲岸惊醒后,真如法师说:“世上诸事都是假的,独你昨夜所梦倒是真的。”白莲岸方才醒悟。小说把历史故事与神怪相结合,虚构了一个白莲教主白莲岸,并把义军的失败归罪于她的“情欲日深”,这反映了作者狭窄的历史观。小说文笔平庸,结构混乱,是一部艺术质量较低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