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廷黻

蒋廷黻
  • 姓名:蒋廷黻
  • 别名:字绶章
  • 性别:
  • 朝代:近代
  • 出生地:湖南邵阳人
  • 出生日期:1895年12月7日
  • 逝世日期:1965年10月9日
  • 民族族群:

蒋廷黻[fú](1895年12月7日-1965年10月9日),字绶章,笔名清泉,湖南邵阳人,生于1895年12月7日(清光绪二十一年十月二十一日)。其父和二伯父在邵阳靖港镇共同经营两爿铁器店兼卖鸦片,邵阳乡间略有田产。其父晚年任靖港镇商会会长。


蒋廷黻六岁进私塾,1906年春,与其兄同去长沙,进入明德小学。是年秋,转入湘潭长老会办的益智学堂,开始学习英文和西洋史等课程。他天资聪敏,学习勤奋,进步甚快,受到美籍英语女教师林格尔的赏识。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22日湖南新军起义响应,但蒋因担心革命后会有一段混乱时期,可能耽误他的学业,对革命表示失望和困惑,于是跟着林格尔去上海,准备赴美求学。在沪期间,他接受洗礼,加入基督教。


1912年1月,蒋廷黻由教会介绍赴美求学,进入密苏里派克学堂预科半工半读(Park Academy,Parkville,Missouri)。次年,向湖南省当局申请到官费[1]。1914年秋,进入俄亥俄州欧伯林学院(Oberlin College,Oberlin Ohio)历史系。“二次革命”失败后,汤芗铭督湘,将湖南留美学生官费取消,蒋只好再半工半读,毕业时获文学士学位。


1918年,蒋廷黻前往法国,为被征募赴法担任兵工工作的华工服务。1919年夏,他重返美国,进入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起初专攻新闻,幻想将来成为中国的报业大亨以左右中国政治。不久,他认为新闻人员对一国政治只了解其表面,常随波逐流,无补时艰,于是改习政治。最后,他又认为政治仅是一些抽象的理论,只有从历史入手,才能获得真正的实际政治知识,于是就转学历史。


1921年11月12日至1922年2月6日,华盛顿会议在美召开,中国留美学生组织了“中国留美学生华盛顿会议后援会”,敦促中国政府代表向会议提出收回关税自主权等项要求,监视会议的进行。他们出版刊物,进行宣传活动,蒋廷黻是英文刊物的主编之一。


1923年春,蒋廷黻获得哲学博士学位。他的博士论文的题目是:《劳工与帝国:关于英国劳工、特别是劳工国会议员,对于1880年以后英国帝国主义的反应的研究》,简称《英国劳工党的外交政策》,该文由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出版。


同年春,蒋廷黻由美回国,应天津南开大学之聘,担任历史系教授,并开始从事中国近代外交史的研究。1925年,他与丁文江结识,由于志趣相投,从而结成了政治上的同伙。他除埋头钻研外交史外,还到各处去旅行调查,或晋见“政要”,进行游说。


1928年5月,山东“济南惨案”发生后,南开大学学生发动抵制日货运动,成立了天津反日会,蒋廷黻参与活动。一个月后,反日会遭国民党天津市党部勒令停办,蒋即前往东北考察,研究东北建设中所引起的对日外交问题。同年秋,他和他的学生共同翻译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海斯教授的《族国主义论丛》,主张用“族国主义”来反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及和平主义[2];并且向南京国民政府外交部门建议对东北问题早做准备,以备对付苏联[3]。1929年5月,他应清华大学校长罗家伦之聘,任历史系主任。他注重收集整理史料工作,特别重视研究故宫档案,留心为清华大学图书馆收买清末权臣的公文、信札,他认为学者拘泥于版本考证的治学方法已经过时,强调对中国近代历史在政治、社会和经济方面的变化做深入研究。“九一八”事变后,蒋与傅斯年等编撰、出版《东北史纲》。他在清华任教五年,并在北京大学兼课。


蒋廷黻在清华任教期间,逐渐成了胡适派的核心人物。1932年春,蒋廷黻和胡适等一起,从事研究对日妥协让步问题,为蒋介石统治集团的不抵抗政策制造理论根据。他们在北平创办了政治性刊物《独立评论》,胡适任总编辑,蒋廷黻为编辑,打着“独立”的幌子,为蒋介石对内镇压、对外妥协的政策效力。蒋廷黻在该刊上先后发表了三四十篇政论文章,散布对日妥协言论。


蒋廷黻的言行深获蒋介石的赏识。1933年夏,蒋介石约他到牯岭谈话。他向蒋介石建议:应“结合政策和武力统一中国,先建立核心区,然后分阶段进行”,将来利用抗日战争达到统一中国[4]。翌年,蒋廷黻再一次受蒋介石的召见,又进言在“剿共”战争中解决农民土地问题,以破坏工农革命,说“农民已经得到了土地,共党的宣传无用武力之地了”,这“就是行了釜底抽薪之法”[5]。


1934年8月,蒋廷黻以收集中国近百年外交关系史料的名义赴苏联及欧洲访问,行前蒋介石在牯岭向他面授机宜,要他研究苏联政治和试探中苏两国合作的可能性。他在莫斯科住了三个月,把和苏联外交当局商谈的情况及时电呈蒋介石,受到嘉许。随后,他去德国、英国考察和收集史料。1935年9月,他从国外回到清华教课,并在《独立评论》上发表文章宣扬“自由主义”。


1935年冬,经翁文灏推荐,蒋廷黻被任命为国民政府行政院政务处长。任职期间,他在行政院里成立了一个行政效率研究会,延聘甘乃光主持。该会聘请一些教授到各省考察地方行政,目的在于改革“办公习惯的现代化程度之不足”[6]。他比较注意档案的管理,曾责成研究会深入研究档案的科学管理方法。


蒋廷黻进入行政院之前,他的职业是教授、学者,主要从事中国近代历史的教学与研究。先后编写有《近代中国外交史资料辑要》、《中国近代史》等专著,还撰写了《最近三百年东北外患史》、《百年的外交》等论文。在这些著作中,有些论点也是正确的,如认为“鸦片战争是近代中国外交史的开始”[7]等等。但由于他站在错误的立场上,替帝国主义和蒋介石集团辩解,故观点颇多谬误。


30年代后期,蒋廷黻脱离文教界而跻身于官场。1936年10月,他辞去行政院政务处长后,经孔祥熙推荐被任命为驻苏联大使。12月,发生西安事变,他按照南京行政院副院长孔祥熙的密电指示,立即向苏联外交部提出抗议,诬称西安事变是苏联指使。苏联政府就此莫须有的罪名,向南京外交部提出反抗议。外交部长张群十分狼狈,即向蒋廷黻电询原委。之后,张群电责蒋,谓今后对外交涉非经外交部许可,不得擅自行动[8]。他的这一拙劣行动,招致苏联外交界的冷遇,任职年余,于1938年1月以述职为由离苏回国,同年5月在武汉复任行政院政务处长。


1941年7月16日,蒋廷黻兼代行政院秘书长,并任国民党中央政治学校特约讲师及中训团党政班讲师。其间,曾一度兼重庆国民政府行政院的发言人。8月,孔祥熙主持成立外汇管理委员会,他任该会委员。12月免去行政院秘书长兼职。


1943年11月,蒋廷黻赴美国华盛顿出席联合国善后救济会议,会议决定成立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简称联总),总部设于华盛顿。联总设中央委员会,由中、美、英、苏四国代表组成,美国前纽约州长李门(Herbert H.Lehman)任署长,蒋任联总中国代表,兼中央委员会代表。他与联合国签订了一项对华善后救济基本协定,并把这个协定带回重庆,得到蒋介石的嘉许。为了执行联总在中国的计划,国民政府在行政院下设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简称行总),1945年初,他任署长。


1944年7月,蒋廷黻作为中国代表成员之一,出席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布雷顿森林(Bretton Woods,New Hampshire)举行的联合国金融货币会议。会议产生了国际货币基金和国际建设开发银行两个机构。


1946年10月1日,因与宋子文不和,国民政府解除了蒋廷黻联总和行总的职务。他怏怏不乐,只好暂时接受出任联合国远东经济委员会代表职务。翌年4月,当选为中研院人文组院士。6月,联合国分别在上海和马尼拉召开亚洲及远东经济委员会第一届会议,蒋廷黻出席,并任主席。


蒋廷黻参与南京政府同美国订立的有损我国主权的《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从1947年11月开始,蒋即担任南京政府驻联合国首席常任代表兼联合国安理会首席代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以台湾当局代表身份窃据我国在联合国的席位,直至1962年他专任台湾当局“驻美大使”时,才辞去在联合国的代表职务。


蒋廷黻顽固坚持反苏反共立场。他曾在联合国第四、五、六届大会上迭次提出所谓“控苏案”,由美国操纵表决,在联大第六届大会上通过;同时还利用非法窃据的席位,一再阻挠和反对联大讨论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席位。


1965年5月,蒋廷黻辞职退休,暂居纽约。他原拟在9月参加在美举行的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年会后,即返回台湾定居,10月9日,在纽约病故。


蒋廷黻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德国观念论与当前哲学的困境

德国观念论与当前哲学的困境

《德国观念论与当前哲学的困境》是马丁·海德格尔非常重要的一部著作。以往我们通常把费希特、谢林和黑格尔放到近代哲学的背景下,从知识论或理性主义传统,将其理解为西方哲学古希腊以来,经过基督教的洗礼与近代科学的影响而达到的巅峰。本书则从现代哲学视野重新审视三位德国古典哲学巨匠,非常有助于我们把握德国观念论与现代哲学的内在渊源,看到作为主体哲学之顶峰的德国古典哲学带来的困境,以及其中包含的“现代元素”。书中对三位大师的分析细致而独到,既反映出海德格尔深厚的学术功底,又充分展现出他本人的独特思想,这在目前的国内海德格尔研究,乃至哲学史研究中都是比较欠缺的。 本书分为揭示当前哲学的基本趋势、与德国观念论的争辩两部分,具体包括当前的问题情境;阐明人类学的趋势;阐明形而上学的趋势等。

阳羡风土记

阳羡风土记

晋代地方风土人情杂记。又名《风土记》。地理杂志。晋周处撰。周处字子隐,阳羡(今江苏宜兴南)人。仕吴为东观左丞。归晋,迁御史中丞。原书久佚,此乃王谟由《御览》、 《太平寰宇记》、《艺文类聚》等十余种古籍中抄出。约五千字。详考阳羡地理位置、历史沿革、山川湖泊、吴越风俗、四季节序。

星命溯源 [标点本]

星命溯源 [标点本]

古代星命术书。不著撰者姓名。五卷。未着编者姓名。是书第一卷为《通玄遗书》。书云:“先生姓张名果,生尧之丙丁至唐犹存。玄宗召试其术,神之,因赐号通玄先生”。本卷即收张果之说;五星论、四时论、玉衡经。第二卷为《果憕问答》,称明李憕遇张果所口授。有:通玄先生评人生禀赋分金论、至宝论、五星先天口诀、后天口诀四篇。第三卷为《通玄玄妙经解》,称张果撰,元郑希诚注。第四卷为《观星要诀》。第五卷为《类次郑氏诸家观星心传口诀补遗》,有:论五星相生、论五星守命、论五命等。该书是托名于所谓仙人张果,以五星宫度等推卜人生吉凶祸祸之占卜书,称张果自尧至唐至明未死,已属神话,其卜法亦不足取。有《四库全书》本、《四库全书珍本初集》本。

续仙传

续仙传

一称《续神仙传》。古代神仙传记。南唐沈汾撰。三卷。约成书于五代南唐时期(937—975年)。沈汾,一作沈玢。唐末五代南唐时期人。官至溧水县(今属江苏)令兼监察御史。吴淑《江淮异人录》载有唐末侍御沈汾退居乐道游戏坐蜕事,亦属道家者流。据《全唐文》卷八百二十九录该书序,自称“生而慕道,常愧积习。及长,游历宦途,周游寰宇。凡接高尚所说,或览传记,兼复闻见,皆铭于心,而书于牍”。上卷以张志和为首,载飞升十六人(其中女真三人);中卷以孙思邈为首,载隐化十二人;下卷以司马承祯为首,载隐化八人。据作者称:感于神仙之事,国史不书,事散于野,惧其失传,故编录之,名曰《续仙传》,用显真仙。收入《正统道藏》。

甲申核真略

甲申核真略

史籍。明末清初杨士聪撰。一卷。杨士聪,字朝彻,号凫岫,济宁人。崇祯四年(1631年)进士。历官右谕德。李自成率起义军攻入北京,杨士聪仰药不死,为义军所执;后义军败出北京,他弃家南奔,最后卒于常州。鉴于方以智、陈琯等人所著书中说他曾投入义军;高珩、李呈祥、史垂誉、刘正宗、耿章光等人书中甚至还说他担任了义军的官职,以“名节攸关”,故作此书,记载自己在京经历,为己“辩诬”。同时详细记载了起义军在北京期间的情况。其所记虽与正史间有违异,然皆得之目击,故可信者居多,具有较高史料价值。

法华经入疏

法华经入疏

法华经入疏,十二卷,隋智顗疏并记,宋道威入注,日本光谦刊行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