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案

  • 温氏医案

    温氏医案

    《作者:温存厚医案。清温存厚撰。一卷。存厚字载之,渝州 (今四川重庆) 人。束发受书,弱冠从戎。咸丰间转战黔、楚、蜀中。等地,士卒多疾,苦无良医,遂留心医学,临证三十余年。于光绪十二年 (1886) 撰辑成帙。以证为题,载治疗温病、瘟疫、伤寒、咳嗽、痰饮、疯魔、痹症、痢疾等验案四十八则。每案详叙病因病机、病症、病程、辨证、方药、预后等项,或有简单议论。末附光绪二年所述《小儿急惊治验》,首叙用桂枝加葛根汤治疗小儿急惊验案,继将急惊应宗各条、急惊应宜禁用各条录列于后,旁征博引,论述简捷。有光绪十二年温氏刻本,光绪十三年刻本,与《温病浅说》合刻本。

  • 施今墨医案

    施今墨医案

    《作者:施今墨收录施今墨(1881—1969)临证案例,体现其 “西医辨病、中医辨证” 与善用 “对药” 的学术特色,适用于中医与中西医结合临床参考。收录 1949 年后较完整医案 212 例,分内、妇、儿及其他四门,保留原始病历风貌,仅作文字修饰。

  • 萧龙友医案

    萧龙友医案

    《作者:萧龙友根据萧龙友临证处方原件、稿本整理而成,真实、独一,并仿《祝选施今墨医案》的体例,附以对医案的评述。萧龙友治病注意气候、方土、体质之不同,善于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如在治疗虚劳病时,会综合考虑患者的整体情况,不仅仅是对症下药,更注重调和人体的整体平衡。他秉持 “治病必求其本” 的理念,对于看似普通的外感病症,也会仔细分析内在的病因病机。如治绍重感寒案,患者感受夜寒,头昏肢冷倦怠,萧龙友认为是劳乏太过,阴分略虚,当从本治,用药以扶正为主,兼顾散邪。对慢性疑难疾病尤为擅长,特别是虚劳病。在医案中,对于虚劳病症,他常认为是 “肾部大亏” 等,采用参、芪、术、草大补元气,桂、附、姜等大补阳气,熟地、萸肉等补阴,佐以其他药物进行综合调理。

  • 孔伯华医案

    孔伯华医案

    《作者:孔伯华全书医案沿用明清医案体例,先述病机后列症状,详载舌脉辨证及方剂配伍。内容涵盖外感病、暑湿病、温热病等病症诊疗,如冬温阳明热实证以紫雪丹配熟大黄、元明粉涤透热邪,湿热证强调慎用辛温滋腻之品。医案研究显示石膏使用占比达30克/方,常配伍知母、地骨皮清热药及紫雪丹等中成药。暑湿病诊疗关联旋覆花、莲子心等143味中药,运用复杂网络分析揭示用药规律。

  • 汪逢春医案

    汪逢春医案

    《作者:汪逢春《汪逢春医案》所据底本为《泊庐医案》,刊行于民国三十年三月,为铅印本。原书编者在排印之后曾予补校,故错字之旁附有修改之文,如序言“故诊疾论病,循规奇哲”,“奇”字右侧注一铅印“前”字。凡上述情况,今皆依原注径改,不另加注释。

  • 经历杂论

    经历杂论

    《作者:刘恒瑞医案,清代刘恒瑞撰,约成书于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全书共列医案二十四种,为刘氏二十年所诊疾病之显效者,其用药活泼,不拘古方古法,以心得冠于案前,颇具特色。现存1924年杭州三三医社铅印本。

  • 清代名医医话精华

    清代名医医话精华

    《作者:秦伯未医案著作。不分卷。秦伯未编纂。刊于1928年。秦氏辑成《医案精华》一书后,嫌其为体例所拘,未能详备。爰择清代名医喻嘉言、魏玉璜、张石顽、徐灵胎辈医案以笔记体出之者,凡20家,编纂成书。名曰 《医话精华》,分类体例,前附小传一如前书,所收有未经刊行者。其保存文献,扶精择华,与前书允称双璧。现有上海书局1928年排印本。建国后重印。

  • 过庭录存

    过庭录存

    《作者:曹仁伯医案。清曹仁伯撰,刘哲明录存。一卷。仁伯有《琉球百问》已著录。哲明系仁伯弟子,此书乃将临证记录整理而成。以地名姓氏为题,载湿热阴虚、痹痛、交肠、振颤、胃脘痛、肿胀等疑难证治验案凡十五则,多为内科杂病证治。每案详析病因病机、辨治、立法、方药,辨证细致,立法用药精当。因系门人弟子临证抄录,故有与《曹仁伯医案》雷同者,且其辨证、析因、叙案均有相似之处。有《三三医书》本。

  • 王乐亭指要

    王乐亭指要

    《作者:佚名本书为黄乐亭临证病案,录于清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春。黄氏生平已不可考,正史无传,地方志不载,疑为清代中后叶江苏苏南一带人氏。书中以病为纲,分为时邪、咳血、吐血、淋浊等53门,计录病案972则。每病下先列所治病案,其末大多附医论。内容以内科杂病为主,间有妇人科与外科治案。每案先列病情,后载方药。书中病案,颇多连续治疗,有利于读者领会病情及治疗的变迁。此外,本书还附薛应嵩“胎产保命方”、“警醒产后落胎打胎保命格言”及“忌补寒涩要略”。薛氏为清同治年间锡山(今属江苏无锡)人氏,具体生平亦不可考。

  • 医学穷源集

    医学穷源集

    《作者:王肯堂医案。明王肯堂撰,殷宅心辑释。六卷。肯堂有《证治准绳》已著录。宅心,庐江人,王氏门生。肯堂将所撰医案按运气、年代分类辑成此书。成于崇祯元年(1628)。卷一卷二为图说,载太极图、阴阳图、洛书三元九宫图、天地左右升降图,及元会运气论、标本中气、经络学说等图与论三十余篇,乃采取肯堂尺木楼图说而成。卷三至卷六选录万历三十九年至崇祯元年间临证验案,每卷首论是年运气所交节气,次以干支为序载列医案。每案详叙患者姓氏、年龄、症状、脉象、辨证论治及方药,后为殷氏释解。卷末取同门李顾诸客游淮时依运气施治各案,列为续编。书中以重视运气学说为特点,有些医案亦难免牵强。因肯堂晚年客游淮海邗江,故其方药多根据淮海人体气禀性施治。殷氏辑成此案后,肯堂嘉其“溯其源头,更述吾所以食古而不泥于古之意”,并命名。有清嘉庆十三年(1808)雉水汤世质刊本,嘉庆二十二年刊本。

  • 医验大成

    医验大成

    《作者:秦昌遇医案。明秦昌遇撰。四卷。昌遇字景明,上海松江人。天资聪颖,少年时因多病而学医,遂以医名。著有《痘疹科折衷》等。晚年集平生验案类编整理成书。以抄本存世,未见刊行。此书按证分章,载衂血、咳血、咯血、溺血、便血、痰证、麻木、郁症、脾胃、泄泻等,凡二十六章,约七万言。皆为内科杂病证治。以医案为主,兼附杂论数篇。每案必详其始末,叙述脉因证治,所论引经据典,亦多经验之谈。对急危病证有胆有识,辨证精细,立法得当,而用药清轻,自成一体。可供临床参考。有清精抄本,藏于浙江中医学院图书馆,一九八五年中医古籍出版社点校铅印本。

  • 曹沧洲医案

    曹沧洲医案

    《作者:曹沧洲本书为光绪丁未年间江南吴门名医曹沧州所撰临证记录医案真本,卷首为帝案,其后分录风温、湿热、咳嗽、咳血、痢疾等21类临证医案。各医案病情记载翔实完整,处方灵巧,不拘一格。是书为目前不可多得的临床经验医案,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临床学习的借鉴。

  • 徐渡渔先生医案

    徐渡渔先生医案

    《作者:佚名医案,一卷。初刊于1924年。徐渡渔生平履历不详。本书为徐氏临诊医案集,由吴县张元瑞录、绍兴裘吉生校。全书分为温、疟、痢、杂证四类,其中温病分春温、夏暑、伏暑、冬温;疟病分暑风疟、暑湿疟、湿温疟、三阴证、伏署疟等;痢证分暑湿夹滞、休息痢、脾肾两虚下利、湿热痢等;杂证中有遗泄、病证、情志病、淋浊、便血、咯血、久嗽、痰饮等病证。徐氏治温病注重清解透泄;治疟病重视和解。扶正达邪;治痢常用升清降浊之法;治杂证强调纠正脏腑阴阳之偏胜偏衰。具体治法每宗前贤,案语简明,立法严谨。

  • 全国名医验案类编

    全国名医验案类编

    《作者:何炳元医案著作。14卷。何廉臣选编。成书于1927年。何氏因虑其时众多卓有奇效之治疗经验不能及时推广,故登报征集,精心选录而成此集。所选医案皆理法谨严。全书分为2集。上集为四时六淫病案,下集为八大传染病案。每病1卷,共14卷,每卷之中,又分子目。例如风淫病案,凡本证、兼证、夹证、变证,名虽各异,而原因于风淫者皆统括于其中。这些案例共408则,每案都有固定程式,即一病者、二病名、三原因、四症候、五诊断、六疗法、七处方、八效果。案后均加以评述。此书体例绵密,内容完整,能反映近代中医临床水平,是治疗急性热病重要参考著作。书中录有10例鼠疫验案,显示了中医治疗烈性传染病之功力,尤为可贵。上海大东书局刊行于1929年,后多次刊行。建国后有排印本,然每删去痘疫、鼠疫卷。

  • 孙氏医案

    孙氏医案

    《作者:孙一奎五卷。明孙泰来、孙明来 (生卒年不详)编。孙氏二人为兄弟,休宁 (今属安徽)人,明代名医孙一奎之子。此书又名《孙文垣医案》、《生生子医案》、《赤水玄珠医案》,孙一奎撰,其门人余煌、其子泰来、明来同编,成书于万历元年 (1573)。此书按行医经治地区分为三吴、新都、宜兴三类,所治病证列有子目。其中三吴治验二卷,一百五十一则;新都治验二卷,二百则;宜兴治验一卷,四十则。共计三百九十一则验案。内容包括内科杂病及妇、儿、五官等科证治。约九万九千余言。不分证而分地,以治之先后为次,于脉因证治叙述详细,尤以辨证为精,多所发明,颇有见地。在用药上师古而不拘泥,既吸取前人学术经验,又申明个人学术见解。在发明中,多以问答形式阐述医理,持论有据,辨证灵活,案中按语较叙案更为详备。此书可供医家临证参考。有《中国医学大成》本,成都昌福公司铅印本。

  • 张千里医案

    张千里医案

    《作者:张千里医案。清张千里(1782—1839)撰。五卷。千里字子方,号梦庐,后珠村(今浙江桐乡)人。家清贫,博学能文,以品学和医术闻名于时。以禀贡生历署绍兴府教授、新城县训导。其医案遗稿辗转传抄,至一九二三年由裘庆元收入《三三医书》刊行。书中按证分类,载中风、暑温、湿、火、燥、咳嗽、肿胀、疝、诸痛、癎厥、疟疾、痿躄等数十种证治,约二万余言。每类若干案例,每案简述症、因、脉、治,间附按语。辨证精细,施治灵活,善于化裁古方,且析方释药,清晰明确。可供临证参考。有一九二三年裘吉生刊《三三医书》铅印本。

  • 延陵弟子纪要

    延陵弟子纪要

    《作者:曹仁伯 医案。清曹仁伯撰,吴元善录。一卷。仁伯有 《琉球百问》 已著录。仁伯门诊日以百计,多分给门徒,诊毕认真复核指导。此书系其弟子经仁伯检查指导之诊治方案,成书于咸丰九年(1859),约万言。以地名姓氏为题,载案五十例。包括泄泻、久痢、癫疾、湿热、痎疟、咳嗽、脱营、风湿等,多为内科杂病证治。每案详析病因病机,简述证因脉治及方药,论证清晰,辨证切当,善用成方加减。文字简练,载案完整,多有连续复诊者,其中如营卫阻塞、风湿等证治,多达十四诊。对于掌握辨证施治,了解曹氏学术思想,可有一定帮助。有一九二三年裘庆元刊 《三三医书》 铅印本。

  • 静香楼医案

    静香楼医案

    《作者:尤怡医书。清·尤怡(在泾)撰于1729年。本书原系抄本,后收入《柳选四家医案》。柳宝诒予以分门汇辑,并加按语。包括内伤杂病、伏气、外感、外疡、妇人等32门。案语明确,说理简捷。作者善用经方,化裁灵活,能把握复杂病机,分清标本缓急,立法较为严谨。本书现存有清光绪三十年甲辰(1904)江阴柳氏惜余小舍刻本(柳选四家医案单行本)。石印陈修园医书72种单行本。《南雅堂医书》本。《槐庐丛书》本。民国间上海文瑞楼石印本。《中国医学大成》 本等。<br/><br />

  • 叶氏医案存真

    叶氏医案存真

    《作者:叶桂内科学著作。3卷。清·叶桂撰。本书系叶桂元孙叶万青将家藏先祖叶桂医方验案及《天元医案》所收录的叶桂医案合并刊出。全书以治疗内伤虚劳疾患医案为多,不再细分同类,每案辨证有据、立方遣药精确。后经周学海整理点评及分门别类,更名为《评点叶案存真类编》,收入《周氏医学丛书》。本书末还附有马元仪《印机本》1卷及其它医家医案数则。现存道光三年(1823)活字本、民国年间千顷堂书局石印本及1936年上海三民图书公司出版的周学海评点本等版本。<br/><br />

  • 李中梓医案

    李中梓医案

    《作者:李中梓又名《里中医案》。医案。明李中梓撰。一卷。中梓有《内经知要》已著录。此系其门诊医案,初未刊行,后由李延昰收入《脉诀汇辨》刊行。不分门类,共收载临证医案五十余则,多为内科杂病之疑难证治脉案。叙案清晰,始末详明。李氏精通脉诊,以脉参证,辨治精细灵活。收载医案虽然不多,其学术思想从中亦有体现。有康熙五年(1666)李氏自刊 《脉诀汇辨》 本,康熙六十一年刻本。<br/><br />

猜你喜欢的书

石屋续瀋

石屋续瀋

随笔集。马叙伦著。上海建文书店1949年4月出版。收清末民初以来轶闻掌故95则。其中《清代试士琐记》、《周赤忱谈辛亥浙江光复》、《八股文程式》、《张勋复辟》、《潘复杀邵飘萍林白水》等记录故实,并及张之洞、张宗昌、汤尔和、孙传芳、陶成章、夏震武、蔡元培、陈介石、夏丐尊、熊希龄等数十人的逸事。

宾退录

宾退录

笔记。南宋赵与时撰。10卷。与时字行之,一字德行,宋太祖七世孙,宝庆进士,官丽水丞。平日见闻所及,喜为客诵之,宾退或书于牍,集为是编,故有是名。赵与时熟于两宋典章制度及遗文轶事,所记人物、掌故,翔实可靠。考证经史,辨析典故,大半精核。征引他人著作往往以类相从,罗列众说而有所抉择,慎重谨严。所考汉世钱制、历代酒价、浮梁与浔阳茶产及综录《元丰九域志》所载当时岁贡等,皆有裨于经济史研究。然亦间有讹误,偶涉迷信。书成于嘉定十七年(1224),有作者自序及续记。今存南宋临安陈宅经籍铺本及清乾隆十七年(1752)存恕堂仿宋刻本。又有《学海类编》、《丛书集成初编》等本通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出版标点本。

纯阳帝君神化妙通纪

纯阳帝君神化妙通纪

《纯阳帝君神化妙通记》,元朝全真道道士苗善时编撰。七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记传类。纯阳帝君即全真道祖师吕洞宾,号纯阳,元武宗至大三年(1311)诏封为「纯阳演正警化孚佑帝君」。本书为吕洞宾神化传记,作者根据有关经书文集和唐宋史传,摭收实迹,削去浮华,编成一百二十化。每一化记述吕洞宾故事一则,并附赞颂诗文。卷一至卷二凡七化,记述吕洞宾家世及悟道、受道之事。卷三至卷七共一百十三化(内缺第二十六至三十三化),主要记述吕洞宾成道之后隐化显神,警世济世,点化世人成仙或戏弄财主恶人故事。受其化度者甚多,其中包括曹国舅、何仙姑、邵雍、韩绮、施肩吾、王重阳等儒道名士。全书文笔类似唐宋传奇小说。

小名录

小名录

轶事小说集。唐陆龟蒙撰。《宋史·艺文志》题《古今小名录》5卷,《直斋书录鲜题》作1卷,《四库全书总目》作2卷,今有《续百川学海》、《说郛》本、《五朝小说》本、《唐人说荟》本、《唐代丛书》本、《丛书集成》本。《小名录》记述了从秦到隋的许多人物的小名,包括帝后官宦,才子雅士,还载录了一些女性的小名。由小名而连带出许多有趣的小故事,遂具有了小说的性质。虽然成书于文人有意为小说的唐代,却颇具《世说》遗风,文笔洗练,风雅有趣,更像六朝轶事小说,如《张梨》条,吴人张冲过继于伯父景彻,彻字榶;父邵,小字梨。宋文帝戏景彻曰:“楂何如梨?”“彻答曰:“梨是百果之宗,楂何敢及”。《小名录》还比较完整地记载了一些小故事。《阿娇》写汉武帝幼时,长公主问其欲得阿娇为妻否,武帝笑答:“若得阿娇作妇,当作金屋贮之”。后由长公主作主成婚。《匡衡》则通过匡衡为富豪而多藏书之家“作而不求直”,“愿得主人书遍观之”,生动地刻画了淡迫而好学的匡衡形象。《小名录》开辟了小说创作的新的题材领域,对后世有直接的启发。宋朋溪居士的《侍儿小名录》、乐史的《小名录》等就是例证。

瓦釜集

瓦釜集

诗集。刘半农著。1926年4月北新书局出版。收录作者1920年至1924年的民歌体诗共21首。前面有开场歌,后面附录“手攀扬柳望情哥”等19首情歌。《瓦釜集》是刘半农运用江阴方言整理的“四句头山歌”,也是“五四”诗坛整理、仿作民歌的第一次尝试。作者说写作《瓦釜集》的目的是要“把数千年来受尽侮辱与蔑视,打在地狱底里而没有呻吟机会的瓦釜的声音,表现出一部分来。”这种努力可以说是新诗坛上由文言到白话的改革的继续。《瓦釜集》里的民歌有短歌、劳工的歌、情歌、农歌、悲歌、渔歌、牧歌等等,大体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反映劳动人民的劳动生活的,比如第二首《劳工的歌》,第九首《渔歌》,第十一首《滑稽歌》,真切自然地唱出了劳动人民生活的艰辛苦难,表达了对劳苦大众淳朴乐观、吃苦耐劳的精神的由衷赞美。这些诗歌不仅仅是表现生活的黑暗痛苦,而且展示苦甜交织的劳动生活,是对现实更深入的发掘。另一类诗歌是表现下层百姓的爱情生活的。这些情歌活泼开朗、生动风趣,把劳动人民的爱情生活表现得情趣盎然。如第十九首:“河边浪阿姐你洗格啥衣裳?/你一泊一泊泊出情波万丈长。/我隔仔绿沉沉格杨柳听你一记一记捣,/一记一记一齐捣勒笃我心浪。”将农家青年的爱情写得如诗如画,真切动人。刘半农《瓦釜集》中的诗歌采用民歌的形式、纯粹的方言表现下层人民的生活,同时也运用象征、比喻、起兴、夸张与烘托等民歌常用的表现手法,使诗歌内容形式得到完美的统一。他的诗平易、流畅、风趣、动人。沈从文赞美说:“他的成就是空前……”,而周作人则风趣地评价道:“我只好连连点头说‘好个,好个!’”(《题半农<瓦釜集>》诗)。

耕学斋诗集

耕学斋诗集

十二卷。明袁华撰。袁华字子英,江苏昆山人。生于元季,洪武初为苏州府学训导。后因累逮系,死于京师。此集共古体诗七卷、近体诗五卷,不知何人所编。《明史艺文志》不著录。考杨维桢为作《可传集》序,称袁华自二十岁后三十年所积之诗,无虑千余首,吾选之得若干首。即所谓千余首者后人裒辑以传。明之初年,作者林立。袁华为诸家盛名所掩,故人与诗皆不甚著。实则衔华佩实,具有典型,非后来伪体所能及,固未可以流传未广而轻之。袁华《赠闵中孚初度诗》,有同生延祐丙辰 (1316)年句。以干支推之,下至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已五十三岁。故集中诗句,元代所作为多。如甲午、丙申、己亥、庚子、乙巳、丙午、丁未诸纪年,皆在顺帝至正中。惟癸丑 《正月风雨中偶成》一首作于洪武六年 (1373),颇露悲凉感慨之语。盖欲自附于元之遗民。然已食明禄,不必作是语。四库已存目。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岳飞

岳飞

岳飞(1103年3月24日—1142年1月27日)宋朝著名的抗金将领,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之一。字鹏举,相州汤阴(今河南省汤阴)人,出身于佃农。父亲岳和,以务农为业,家境贫苦。岳飞生于北宋末年,幼时曾遇一次大水灾,母亲姚氏抱着他

孔子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襄公二十二年(一说二十一年)十月庚子日(前551年9月28日)出生于鲁国昌平乡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其远祖

孟子

孟子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思孟学派的创始人。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人。幼年丧父,母教极严,家境贫困。长大后,曾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的门人,是孔

张仲景

张仲景

张仲景(约公元150~219年) 是东汉卓越的医学家。他的《伤寒杂病论》被后世视为经典,他被尊为医圣。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郡涅阳县 (今河南邓州市)人。张仲景少好学善思,10岁时就读了不少的书,羡慕扁鹊的“起死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