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一奎

- 姓名:孙一奎
- 别名:字文垣,号东宿
- 性别:男
- 朝代:明代
- 出生地:安徽休宁人
- 出生日期:1522
- 逝世日期:1619
- 民族族群:
孙一奎(1522—1619),字文垣,号东宿,别号生生子,安徽休宁人,生活于明代嘉靖、万历年间。据孙氏自述学医本末,谓于括苍遇一道士,授以秘方,并嘱其弃贾学医。归家后,试所得之方,辄效。又治好了其父孙学之疾,于是究《黄帝内经》《难经》,穷诘医理,专志于医,遂以医名世,并且一心向道,观其将所著之书命名《赤水玄珠》及自号生生子,即可知受道家影响之深。孙氏治学,反对“徒以方书为捷径”而重视理论研究,以轩岐之书为医家之昆仑,仲景以下历代各家医著为昆仑所达之支脉,这样溯源穷流,融会贯通,打下坚实基础,才是学有根本之道。不仅如此,他认为还应当访道求知,不以丘里自隘。于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自新都游彭蠡,历卢、浮、沅、湘而至三吴,凡有所长,即往请益,得遇明达,尤为折服。经过这样数十年的博学勤访,医学猛进,为人治病决死生多验,终于成为明清时期著名医学家。他这种既重理论又重实践,博采众长的治学方法,尤其值得我们借鉴。孙氏在医学理论方面有自己独特创见,力倡命门学说和三焦相火学说,属温补学派的中坚人物。他认为,“命门乃两肾中间之动气”,属“坎中之阳”,为生命的本始,生生不息之根,而三焦是“外有经而内无形”,一反《脉诀》命门配三焦相火之说,主张“命门不得为相火,三焦不与命门相配”,“三焦、包络为相火”。这是因为包络为血母,为里;三焦为气父,为表,二者相为表里。其相配又与脏腑之相配不同,只是由于二者俱属手经,均为相火,而“以类相从”而已。尽管三焦不与命门相配,但命门却是“三焦之原”,而三焦相火始于原气,所以三焦为原气之别使。孙氏的这些重要的医学理论和学术思想,往往是借助道经来加以阐释和论证的。譬如他的命门为肾间动气说,显系从《难经》“命门者,诸神精之所舍,原气之所系”一语悟出,而又与《难经》左肾右命门之说不同,更不同于左右水火之分。于是他说:“肾间原气,人之生命,故不可不重也。”《黄庭经》云:“肾气经于上焦,营于中焦,卫于下焦。”《中和集》曰:“阖辟呼吸,即牝牡之门,天地之根。所谓阖辟者,非口鼻呼吸,乃真息也。”在他看来,阴精阳气,妙合而凝,男女未判,先生两肾,两肾之间,是为命门,内含一点真气,而为生生不息之机,这就是动气,又叫原气,唯其动而不已,才能生化无穷,为生命之根源。至于两肾原本为“静物”,静则能化,化生阴精,动者气,静者阴,“动静无间,阳变阴合”而化生五行万物形类,这就是“命门之谓”。值得注意的是,阐释命门时他引用《黄庭经》《中和集》;力主“两肾皆属少阴水”,力驳右肾属相火之非,又引“《黄庭经》两部肾水对生门”加以论定。毕竟《难经》左肾右命之说与他的主张有异,为了曲说比附,强经就我,他再次引用道书“《黄帝阴符经》右肾内有真精,主五行之正气”来证明“越人不以原气言命门,而曰右者为命门”,这是因为“左血右气”“言右肾则原气在其中矣”。这样就轻而易举地偷换了概念,右命之说就成了原气命门说,进而为动气命门说的张本。不仅如此,他还在《右肾水火辩》中直接说道家语。他说:“人皆谓右肾属相火……观先天图,乾南坤北,后天图,离南坎北。五行火高水下,故仙家取坎补离,以水升火降,既济为道。谓采坎中之一阳,填离中之一阴,此还乾坤本源之意也。”接着说明阳并非火之代词,“坎中之阳,即两肾中间动气,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脉之根,谓之阳则可,谓之火则不可”,同时“二阴即二肾也,肾既皆阴,则作一水一火并看者亦非矣!坎中之阳,尚不可以火目之,而右肾又何可以属火哉!”(《医旨绪余·卷上》)由此可见,孙氏的医学思想直接与道学相关已了无疑义。正因为孙氏之学出自道门,所以在他的名著《赤水玄珠》中保存了“方外还丹”,其中“秋石”炼法已比宋代道书更为进步,分阴炼法、阳炼法及秋石冰片法,除取材童男童女尿液外,还适当加入药材,炼成的秋石可以止咳化痰,可以滋阴降火,更可以用作滋补强壮剂。现代科学实验证实,“秋石”是一种具有类固醇性激素制剂。仅此一项,已不能不佩服孙氏作为道医学者所做出的伟大贡献。孙氏著述甚丰,有《赤水玄珠》《医旨绪余》《痘疹心印》及《孙氏医案》等传世。《四库全书提要》说:“大旨发明太极阴阳五行之理备于心身;分别脏腑形质,手足经上下,宗气、卫气、营气、三焦包络、命门相火及各经络配合之义;又引《黄庭经》以证丹溪相火属右肾之非,引《脉诀刊误》以驳《三因方》三焦有形为脂膜之谬;分噎膈、翻胃为二证,辨癫、狂、痫之异治。皆卓然有特色”。此乃公允之论。
孙一奎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阿西莫夫短篇小说集
阿西莫夫(1920一1992),美籍作家、生物化学家。他是一位撰写科幻小说和科学普及读物极有成就的多产作家,著书500多册,曾获得代表科幻界最高荣誉的“雨果奖”和“星云终身成就大师奖”。共收录了阿西莫夫短篇小说43篇。
书谱
一作《书谱序》。书学论著。二卷。今存前一部分。唐孙虔礼撰。成于唐垂拱三年(687年)。孙虔礼,字过庭。生卒不详。富阳(今浙江)人,另说陈留(今河南)人。官至右卫胄曹参军。长于草书,用草书所成《书谱》留存至今。现存《书谱》云“撰为六篇,分为两卷”。《宣和书谱》云“《书谱序》上下两篇”,宋周密《云烟过眼录》著录: “唐孙过庭《书谱》上下全,徽宗渗金御题,前后‘宣和’、‘政和’印。”知当时存上下二卷。
太上洞玄济众经
太上洞玄济众经,撰人不详。约出于南北朝末或隋唐。一卷,收入《万历续道藏》。《云笈七签》卷三一亦录其文。经文乃太上道君与普光真人讨论人之形、识、神三者生成轮转及其相互关系。认为形体乃由五种烟蕴,聚合而成,会其宿业,因而受识,轮转其神,而有生也。人之有因缘轮转,皆因识受污染,流入恶缘,魔狱禁形,失于明性。由是辗转于迷波苦海之中。又称识与神乃体用关系,体则是识,用则为神,「识之与神,不一不异」。善恶祸福之根「正由心也,心由神也」。义论形神关系。认为形体非我所有,乃从虚无自然中来,「因缘寄胎,受化而生」。故得道者无复有形,「身神并一,则为真身。归于始生父母而成道也」。
诗格
唐代诗论著作。原署王昌龄著。又名《王少伯诗格》。书中分诗为“十七势”,即17种结构体例。讲诗的“入作”、即“言题目意”,并有例诗为说明,探讨了诗中景物描写的作用及写景与情意表达的关系,注重写景为“入作”服务,在唐代诗歌理论著作中为首见。由对具体诗例的研究得出的“凡诗,物色兼意下为好”的结论,对诗歌理论的深化有启发。又如“含思落句式”中讲“不得令语尽思穷”,写景要“与深意相惬”,指出写景可以使诗中的情意更加含蓄感人,实际上是承接了六朝诗歌理论中对“兴”的认识。这在“理入景势”、“心期落句势”中也有所反映。《诗格》论诗十分重视“用意”,既要“起于无作,兴于自然”,“不傍经史,卓然为文”、“意须出万人之境,望古人于格下”,又要含蓄不尽的“含思”。王昌龄论创作中的运思,继承了陆机、刘勰的“神思”理论,主张由“忘身”、“凝心”、“心击”超越物象的外在形貌,从而创作出尽情而又得物之妙的情物相融的诗作,这在唐代诗歌理论中是很突出的。今本《诗格》的内容真伪相杂。读《诗格》,应以弘法大师《文镜秘府论·地卷》中的“十七势”、“六义”及《南卷》“论文意”中引录的“王昌龄语”为准。有的研究者认为此书系伪托王昌龄撰。
尚书疏衍
四卷。明陈第撰。此书前有自序一篇,其序称“少受《尚书》,读经不读传注,口诵心维,得其意于深思者颇多,后乃参取古今注疏,而以素得于深思者附着之。”第博学聪悟,治《尚书》径自经文入手,覃思精研,期合于古义,不为前人成说所囿,故其创获良多。如论《舜典》“五瑞”、“五玉”、“五器”谓不得以《周礼》诠释《虞书》、斥注疏家牵合之非;论《武成》无错简、《洪范》非龟文,如此之类,皆见解独到,足破前儒穿凿附会之说。惟其笃信伪古文,以朱熹疑其伪为非,于梅鷟《尚书考异》、《尚书谱》二书尤多排抵,是其缺憾。此书有《陈一斋全书》刊本,万历壬子(1612)刊本,路有抄本。
尚书日记
十六卷。明王樵撰。此书不载《尚书》原文,仅按原书次第逐条诠释。其说解大抵以蔡沈《书集传》为宗,蔡《传》于《尚书》名物制度诠释未详者,采旧说补之。又取金履祥《通鉴前篇》所载,凡涉及当时事迹者,全部采入。此书引据详明,考证颇有精当之处。书前有李维祯序,其序称此书“于经旨多所发明,而亦可用于科举。”评论较为中肯。明刊有《尚书日记》未定本。又刊有《书帷别记》。樵晚年增删《尚书日记》,又以《书帷别记》并入此书中,遂成十六卷。此书现存明万历十年(1582)于照明刻本、万历二十五年(1597)蔡立身刻本,又有明刻崇祯五年(1632)庄继光重修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