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一奎

- 姓名:孙一奎
- 别名:字文垣,号东宿
- 性别:男
- 朝代:明代
- 出生地:安徽休宁人
- 出生日期:1522
- 逝世日期:1619
- 民族族群:
孙一奎(1522—1619),字文垣,号东宿,别号生生子,安徽休宁人,生活于明代嘉靖、万历年间。据孙氏自述学医本末,谓于括苍遇一道士,授以秘方,并嘱其弃贾学医。归家后,试所得之方,辄效。又治好了其父孙学之疾,于是究《黄帝内经》《难经》,穷诘医理,专志于医,遂以医名世,并且一心向道,观其将所著之书命名《赤水玄珠》及自号生生子,即可知受道家影响之深。孙氏治学,反对“徒以方书为捷径”而重视理论研究,以轩岐之书为医家之昆仑,仲景以下历代各家医著为昆仑所达之支脉,这样溯源穷流,融会贯通,打下坚实基础,才是学有根本之道。不仅如此,他认为还应当访道求知,不以丘里自隘。于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自新都游彭蠡,历卢、浮、沅、湘而至三吴,凡有所长,即往请益,得遇明达,尤为折服。经过这样数十年的博学勤访,医学猛进,为人治病决死生多验,终于成为明清时期著名医学家。他这种既重理论又重实践,博采众长的治学方法,尤其值得我们借鉴。孙氏在医学理论方面有自己独特创见,力倡命门学说和三焦相火学说,属温补学派的中坚人物。他认为,“命门乃两肾中间之动气”,属“坎中之阳”,为生命的本始,生生不息之根,而三焦是“外有经而内无形”,一反《脉诀》命门配三焦相火之说,主张“命门不得为相火,三焦不与命门相配”,“三焦、包络为相火”。这是因为包络为血母,为里;三焦为气父,为表,二者相为表里。其相配又与脏腑之相配不同,只是由于二者俱属手经,均为相火,而“以类相从”而已。尽管三焦不与命门相配,但命门却是“三焦之原”,而三焦相火始于原气,所以三焦为原气之别使。孙氏的这些重要的医学理论和学术思想,往往是借助道经来加以阐释和论证的。譬如他的命门为肾间动气说,显系从《难经》“命门者,诸神精之所舍,原气之所系”一语悟出,而又与《难经》左肾右命门之说不同,更不同于左右水火之分。于是他说:“肾间原气,人之生命,故不可不重也。”《黄庭经》云:“肾气经于上焦,营于中焦,卫于下焦。”《中和集》曰:“阖辟呼吸,即牝牡之门,天地之根。所谓阖辟者,非口鼻呼吸,乃真息也。”在他看来,阴精阳气,妙合而凝,男女未判,先生两肾,两肾之间,是为命门,内含一点真气,而为生生不息之机,这就是动气,又叫原气,唯其动而不已,才能生化无穷,为生命之根源。至于两肾原本为“静物”,静则能化,化生阴精,动者气,静者阴,“动静无间,阳变阴合”而化生五行万物形类,这就是“命门之谓”。值得注意的是,阐释命门时他引用《黄庭经》《中和集》;力主“两肾皆属少阴水”,力驳右肾属相火之非,又引“《黄庭经》两部肾水对生门”加以论定。毕竟《难经》左肾右命之说与他的主张有异,为了曲说比附,强经就我,他再次引用道书“《黄帝阴符经》右肾内有真精,主五行之正气”来证明“越人不以原气言命门,而曰右者为命门”,这是因为“左血右气”“言右肾则原气在其中矣”。这样就轻而易举地偷换了概念,右命之说就成了原气命门说,进而为动气命门说的张本。不仅如此,他还在《右肾水火辩》中直接说道家语。他说:“人皆谓右肾属相火……观先天图,乾南坤北,后天图,离南坎北。五行火高水下,故仙家取坎补离,以水升火降,既济为道。谓采坎中之一阳,填离中之一阴,此还乾坤本源之意也。”接着说明阳并非火之代词,“坎中之阳,即两肾中间动气,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脉之根,谓之阳则可,谓之火则不可”,同时“二阴即二肾也,肾既皆阴,则作一水一火并看者亦非矣!坎中之阳,尚不可以火目之,而右肾又何可以属火哉!”(《医旨绪余·卷上》)由此可见,孙氏的医学思想直接与道学相关已了无疑义。正因为孙氏之学出自道门,所以在他的名著《赤水玄珠》中保存了“方外还丹”,其中“秋石”炼法已比宋代道书更为进步,分阴炼法、阳炼法及秋石冰片法,除取材童男童女尿液外,还适当加入药材,炼成的秋石可以止咳化痰,可以滋阴降火,更可以用作滋补强壮剂。现代科学实验证实,“秋石”是一种具有类固醇性激素制剂。仅此一项,已不能不佩服孙氏作为道医学者所做出的伟大贡献。孙氏著述甚丰,有《赤水玄珠》《医旨绪余》《痘疹心印》及《孙氏医案》等传世。《四库全书提要》说:“大旨发明太极阴阳五行之理备于心身;分别脏腑形质,手足经上下,宗气、卫气、营气、三焦包络、命门相火及各经络配合之义;又引《黄庭经》以证丹溪相火属右肾之非,引《脉诀刊误》以驳《三因方》三焦有形为脂膜之谬;分噎膈、翻胃为二证,辨癫、狂、痫之异治。皆卓然有特色”。此乃公允之论。
孙一奎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四十五卫士
《四十五卫士》讲述的是十六世纪德国的宗教改革运动在法国引起了巨大反响。延续三十多年的胡格诺教派与天主教派的内战,正是席卷欧洲的宗教改革运动与法国内部政治纷争交相错杂的结果。本书中主人公三亨利以及安茹公爵之间愈演愈烈的矛盾、斗争:亨利三世忧心忡忡,招募四十五名悍勇的加斯科尼人充当贴身卫士;德·吉兹公爵兄妹翻云覆雨,纠集巴黎的天主教联盟势力密谋刺杀亨利三世;亨利·德·纳瓦拉韬光养晦,终于一举攻占要地卡奥尔城;安茹公爵骄纵淫逸,企图占领弗朗德勒自己称王,结果却落得死于非命。
教育通论
舒新城著。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教育通论类著作的代表作之一,该书特重历史演化与中国教育实际问题,在叙说教育与各种教育活动的关系的同时,反映了当时中国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的一般成果。1927年初版,至1933年,已刊行12次。他着重阐发了尊重学生个性与注意社会生活的基础,把自由与合作精神结合起来,在向西方学习的同时,结合中国国情,创造新教育的学术观点。对于目前言必称西方的学风,本书可谓一付难得的清醒剂。
八骏图
短篇小说。沈从文著。初收入1935年12月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初版的短篇小说集《八骏图》。小说描写了一群受过欧风美雨新教育的高级知识分子,在旧社会知行乖戾,内心空虚,生命之根被拔出土壤,而不知归属的故事。作品的主人公达士,是个名作家,受聘出任青岛某大学暑期讲座教授。他每天一封信,不厌其详地给远方的未婚妻报告身边琐事;教授甲书桌上放着全家福照片,而蚊帐里却挂着半裸体的美女广告画;乙认为一个人过独身生活洒脱、方便,而在海滩上散步时,却常常“从女人一个脚印上拾起一枚闪放珍珠光泽的小小蚌螺壳”;丙自称是个没有恋爱观的老人,但每当他提起美丽的内侄女时,脸上便放出“奇异的表情”;丁主张默默地爱一个少女,直等她过了四十岁人老珠黄,才去向她表白;戊是个婚后又离婚的人,对女子常有掩不住的愤慨。他觉得唯有庚教授象个正常人,正在与一个二十五岁的女子恋爱,然而这爱也有点“捉摸不定”。达士认为,这七骏都有“病”,自认负有医治他们的道义。然而,这个以医治他人灵魂而自负的名作家,也“害了一点儿很蹊跷的病”,他由于收到了庚教授情人写给他的一封你“舍得离开海吗”的怪信,便毅然电告未婚妻,决定推迟了归期。作者以现实主义的彩笔,运用风趣的含蓄,微妙的暗示,不做作,不雕琢,细腻而传神地勾画了一幅旧时代真实而鲜明的“八丑图”。李健吾(刘西谓)曾给予作品精辟的剖析:“他在写一个文人学者内心的情态,……不是分析出来的,而是四面八方烘染出来的。他的巧妙全在用过去反衬现时,而现实只为推陈出新,仿佛剥笋,直到最后,裸露一个无常的人性。”“《八骏图》是一首绝句,犹如那女教员留在沙滩上神秘的绝句。”(刘西渭《边城》)
土官底簿
二卷。不著撰人姓名。朱彝尊《曝书亭集》中有是书跋,只称钞于海盐郑氏,亦未言作者为何人。本书专记明朝嘉靖以前各省土司之情况。《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观其命名与缮写之式,疑当时案牍之文,而好事者录存之也。”从内容可以看出,本书是辑档案资料而成。书中载云南、广西、四川、贵州、湖广、广东之土司共三百六十三家,其中云南一百五十一家,广西一百六十七家,四川二十四家,贵州十五家,湖广五家,广东一家。各土司,均先列其名号,次述始授土职时间,再述世代因袭情况。本书的价值,首先是可补正史之不足。《明史·土司传》只列征伐刑政之大端,而于土司支派本末未能具晰,本书辞虽俚浅,而建置原委、历代因袭之状一一可征,足资考证。同时,书中反映的明政府对土司采取的驾驭措施,为研究明代土司制度提供了第一手资料。按明制,土司乃世职,土司承袭时,须逐级上报,分别由吏部、兵部奏准,颁发号纸(委任文书)。而本书所录,诸土司请袭之时,必以“并无世袭”之文上请,所奉谕旨亦必以“姑准任事,仍不世袭”为词。仅以云南为例,在一百五十一家土司中,有九十一家载有圣旨,明确称,“姑准任事”,“不准世袭”;只有极少数土司,如广西府土知府,阿迷州土知州明确“准世袭”。这种做法实际上是明政府控制土司的一种手段,欲以示驾驭之权。这里反映的土司承袭的实际情况,与制度的规定有极大差距,正为研究土司制度提供了有价值的材料。本书原有文渊阁藏本,民国二十四年(1935),上海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本,出版 《四库全书珍本初集》,收入本书。
灵魂与心
本书为钱穆先生探讨中国人的宇宙观、人生观的重要论著,是一部中国思想文化的养成史略。 先生对中国古圣先贤的思想精华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发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深奥朦胧的难点,特别是对儒家、道家的思想演变历程做出了详细的分析与梳理,全面展现了一代国学宗师对于“灵魂与心”这一中国传统哲学问题的深入思考。 在历史的思想路径中破解中华民族的信仰密码,本书将引领读者跟随钱穆先生一道,去追寻中国人真正的精神出处。
放牛经
一卷,秦罗什译。为增一阿含经放牛品之别译。以放牛之十一法譬比丘之十一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