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千里

张千里
  • 姓名:张千里
  • 别名:字子方,号梦庐
  • 性别: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浙江桐乡乌镇
  • 出生日期:1784
  • 逝世日期:1839
  • 民族族群:

张千里(1784—1839),字子方,号梦庐,浙江桐乡乌镇后珠村(今五星村)人。张千里出生在一个耕读之家,相传出生时,其父睡梦中看见一道人,说是从庐山来,故取名千里,号梦庐。其祖籍嘉兴,后涉桐乡乌镇后珠村,故曰堂号“珠村草堂”。 张千里自幼聪颖好学,读书一目十行俱下,博学而能诗善文,擅长书法。张氏早年有用世之志,时徐阮邻太守馆于后珠村,见其诗大喜,劝他从事举业。后考中秀才。在中秀才后,由于他文行并优,声誉鹊起,又被选拔为廪生,再取得贡生的资格,其地位相当于举人。当时称举人为孝廉,故又有人称其为“张孝廉”。贡生可以参加进士考试,张氏屡次考而“十战不捷”,以当时读书人的通常做法,就是选授低级官职,于是担任州县教职,历权绍兴府学教授、新城县(今杭州富阳区)训导。当时的教职,官位既低,薪水又少,正是所谓坐冷板凳的冷曹闲官。张氏却十分敬业勤业,忠于职守,“所至肃祀典,勤课业,士林诵之”(清光绪《桐乡县志》),得到了当地人的称颂。后来,张千里辞职回家,因家贫只能以教书糊口,在同村眉寿堂沈氏私塾执教十年。沈氏是中医世家,医术高明,在当地颇有名望。授教之暇,兼攻医学。张千里聪明过人,领悟很快。在阅读了《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难经》等大量医学书籍和偏方、验方后,便经常和沈嗣龙医师交流探讨,“讲贯医理,若有夙悟”(清光绪《桐乡县志》),终于融会贯通。学成后,“弃馆行医,居眉寿堂十四年,医名大振,就诊者日数十人”(民国《乌青镇志》)。医迹遍布苏、浙、皖、闽诸省,极一时之盛。


张千里学问渊博,医术高超,擅长时病诊治,对寒疝宿饮、脏躁夹痰、咳嗽失血等疑难病证的治疗,常能起到出险入夷、起死回生的奇效,拯救了众多的危重病人。相传,张千里一日出诊回来,天欲雨,白昼如晦,张倚船舷洗手,忽觉触摸有物,鳞甲森森然,盖龙也。从此诊病如神,人谓之“摸龙手”。陆以湉冷庐医话》载:“张氏平生拯救危疾甚多,尤著者,湖州归某,寒疝宿饮,沉绵四年,诸药不应,投一方立效,三医方痊愈。”当时“就诊之舟,日以百计”,堂内挤满了远道而来的就诊者,名声遍传江浙,正如凌泳在《张氏医案·跋》中所说:“吾浙名医,以桐乡张千里学博为最著。”张千里与越舲上人、吴芹齐名,并称“西吴医林三杰”。桐乡至今仍流传当地名医“前有张千里,后有金子久”之说。


张氏以医名当世而不著书,其原因据臧寿恭《张梦庐先生别传》载:臧问张氏“何以不著书?答曰:唐许允宗云,医主于脉,脉之妙处,口莫能宣,虚张方剂,终无益也”。但他在行医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案例。据其门人宋之斤在《张氏医案》序中说:“踵求医者日以百计,而每病必定一案,案试千言,凡录存于眉寿堂者,几汗牛充栋矣。”其医案多系门人弟子及爱好者传抄而得以保存。据民国《乌青镇志》记载,张氏著有医学著作《珠村草堂医案》12卷、《四时感症制治》和《外科方案》等,《四时感症制治》和《外科方案》二书今皆未见,而《珠村草堂医案》12卷系门人徐国琛所辑,今也未见到。现见到的张氏医案刊本,有《张千里先生医案》5卷,被收入裘吉生的《三三医书》第二集中,刊行于1924年。另外,秦伯未的《清代名医医案精华》、徐衡之的《宋元明清名医类案续编》均收录张氏不少医案,但都是根据《三三医书》本选录,只是删除了药物剂量。


张千里的弟子见于记载者,有徐国琛、邵庆槐、沈春江、沈孟岩、杜放亭、陆又陶、朱辰伯、宋之斤等。张千里生五子,他们在家庭书香气息熏陶下,潜心读书,学业有成,五子皆游庠(明清时期,儒生经考试取入府、州、县学为生员)。三子光裕,善诗词,喜绘画,尤以山水画见长。他继承父业从医,为当时有名的儒医,48岁那年离家外出去江苏常州作幕宾,同治壬戌(1862)正月,遭太平军杀害。四子光锡,著有《紫荷花榭小草》等诗集。

张千里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幼科概论

幼科概论

《幼科概论》医学专著,明代佚名著。光致所讲幼科,注重在实用二字,不尚虚文。以自己二十余年临证延医之经验,兼采各家学说医理,简易明通。于临证实用者,均采集不嫌其浅俗,以求对于病者实用,对症治疗。

七国春秋平话

七国春秋平话

全名为《全相平话乐毅图齐七国春秋后集》。不知作者姓名,元人编刊,一般都认为是元代讲史艺人说话之底本。讲史话本小说,叙述乐毅伐齐事。书题“后集”,必应有“前集”。此《后集》开头入话略述前事云:“夫《后七国春秋》者,说着魏国遣庞涓为帅,将兵伐韩、赵二国,韩、赵二国不能当敌,即遣使求救于齐。齐遣孙子、田忌为帅,领兵救韩、赵二国,遂合韩、赵兵战魏,败其将庞涓于马陵山下。”此书演乐毅伐齐事。乐毅伐齐,复齐者实为田单而非孙膑,但此书所记仍以孙膑为主,田单仅于火牛破燕时连类及之,且谓遵孙膑之命,全与史实不符。所叙乐毅、孙膑的斗法,双方师傅下山助战,还有鬼谷先生大破迷魂阵等情节,诡诞不可究诘,神怪色彩尤为浓厚。此种原始性的人鬼斗法,大抵产生于战国以来的阴阳方术之士,其根源相当悠久。

石田诗选

石田诗选

诗别集。一作《石田先生集》。十卷。明沈周撰。沈周集最早刻本当是明宪宗成化二十年甲辰(1484)刻本,当时周尚在世。此本前有章轩序,全书已不可见,亦未见清人著录。第二次刻于明孝宗弘治十六年(1503),此时周亦在世,前有彭礼序,版心上书口正面刻“弘治癸亥”四字,背面刻“集义堂刊”四字,分二卷,录诗不分体,只以时代为序,存诗不多,此编曾见残本。三刻于武宗正德元年丙寅(1506),此时周已至垂暮之年,其友华汝德为之编选,次为十卷,按类编排,分作天文、时令等三十一类,前有吴宽序。全书所录诗超过集义堂本数倍,可能为接近全集之本。《四库全书》所收即此本。神宗万历四十三年(1615)陈仁锡刻其先人《白阳山人集》罢,又请钱允治编辑沈集。钱氏自称,他访之于旧家,获沈集一二善本,按体分类(见钱《序》),凡五古二卷,七古一卷,五排、七排共一卷,五律二卷,七律三卷,五绝一卷,七绝一卷,凡十一卷,由书贾翁氏刊刻出版。思宗崇祯十七年(1644),瞿式耜又刻《石田先生诗钞》九卷。此为诗、词、文合编之选本,诗词八卷、文一卷,附事略一卷,据钱谦益序中称,此本乃他与程嘉燧互为评定、选录,按写作先后编排,可以见其诗境之变迁。此刻版心有瞿式耜书斋名“耕石斋”。此本入《四库全书》存目。沈集最常见者为《四库全书》所收十卷本。有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群经大义

群经大义

经学著作。清廖平著。作者把诸经大义熔为一炉成此简要读本。共二册。作者认为经学有微言大义,章句繁多,博而寡要。如,说“尧典”二字竟至三万言。一个人从青年学起,至白头也不能通一经。为求简约,以利于读书,故以《白虎通德论》为蓝本,撰《群经大义》。将儒学典章制度,基本常识及《易》、《乐》、《诗》、《论语》、《尚书》、《周礼》、《春秋三传》等合为一学,不再分别宗派,并略加浅注,使入学者无章句之繁劳,可以一篇而知本,确是事半功倍。有1917年四川成都存古书局《六译馆丛书》。

楞伽师资记

楞伽师资记

全一卷。唐代净觉集于景龙二年(708)顷。又称楞伽师资血脉记。收于大正藏第八十五册。本书记述楞伽经八代相承传持之经过。我国禅宗初期,原有南北宗之分,而各宗所撰之传承史皆以其本宗之传承为正统。本书即为站在北宗立场所撰述之初期禅宗传承史。由于初期宗师之传法特重楞伽经,故名为‘楞伽师资记’。本书内容次序如下:(一)楞伽经之译者求那跋陀罗,(二)菩提达磨,(三)慧可, (四)僧粲,(五)道信,(六)弘忍,(七)神秀、玄赜、老安,(八)普寂、敬贤、义福、惠福等八代传承,以上均属北宗禅系统。本书为初期禅宗史研究之基础资料,内容不仅为传记,更包含许多禅宗思想,如求那跋陀罗传中有‘四种安心’之说,于僧粲传中有‘一即一切’之华严思想,于道信传中有‘即心即佛’、‘一行三昧’、‘守一不移’之说,此外并叙及坐禅工夫。本书于敦煌发现后,对研究北宗禅有急速之发展。此外,本书另一特色,即对于弘忍之付法一事,与一般所习知者(即‘坛经’等南宗禅所传者)大异。本书谓,弘忍门下有十大弟子,即神秀、智诜、惠藏、玄约、老安、法如、惠能、智德、义方、玄赜等。其中以神秀、玄赜二人最为弘忍所重视,至于惠能之地位,并无突出之处。本书原本现存于伦敦大英博物馆与巴黎国民图书馆。

宿曜仪轨

宿曜仪轨

全一卷。唐代一行撰。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一册。本经之初列举虚空藏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等与宿曜有关之诸尊印明及九曜真言、九执曜天印、二十八宿印、能吉祥真言、北斗七星真言等;终则引述金刚大成就经吉祥成就品,宣说修行息灾护摩、禳除恶宿曜之法。然所引之金刚大成就经不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