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千里

张千里
  • 姓名:张千里
  • 别名:字子方,号梦庐
  • 性别: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浙江桐乡乌镇
  • 出生日期:1784
  • 逝世日期:1839
  • 民族族群:

张千里(1784—1839),字子方,号梦庐,浙江桐乡乌镇后珠村(今五星村)人。张千里出生在一个耕读之家,相传出生时,其父睡梦中看见一道人,说是从庐山来,故取名千里,号梦庐。其祖籍嘉兴,后涉桐乡乌镇后珠村,故曰堂号“珠村草堂”。 张千里自幼聪颖好学,读书一目十行俱下,博学而能诗善文,擅长书法。张氏早年有用世之志,时徐阮邻太守馆于后珠村,见其诗大喜,劝他从事举业。后考中秀才。在中秀才后,由于他文行并优,声誉鹊起,又被选拔为廪生,再取得贡生的资格,其地位相当于举人。当时称举人为孝廉,故又有人称其为“张孝廉”。贡生可以参加进士考试,张氏屡次考而“十战不捷”,以当时读书人的通常做法,就是选授低级官职,于是担任州县教职,历权绍兴府学教授、新城县(今杭州富阳区)训导。当时的教职,官位既低,薪水又少,正是所谓坐冷板凳的冷曹闲官。张氏却十分敬业勤业,忠于职守,“所至肃祀典,勤课业,士林诵之”(清光绪《桐乡县志》),得到了当地人的称颂。后来,张千里辞职回家,因家贫只能以教书糊口,在同村眉寿堂沈氏私塾执教十年。沈氏是中医世家,医术高明,在当地颇有名望。授教之暇,兼攻医学。张千里聪明过人,领悟很快。在阅读了《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难经》等大量医学书籍和偏方、验方后,便经常和沈嗣龙医师交流探讨,“讲贯医理,若有夙悟”(清光绪《桐乡县志》),终于融会贯通。学成后,“弃馆行医,居眉寿堂十四年,医名大振,就诊者日数十人”(民国《乌青镇志》)。医迹遍布苏、浙、皖、闽诸省,极一时之盛。


张千里学问渊博,医术高超,擅长时病诊治,对寒疝宿饮、脏躁夹痰、咳嗽失血等疑难病证的治疗,常能起到出险入夷、起死回生的奇效,拯救了众多的危重病人。相传,张千里一日出诊回来,天欲雨,白昼如晦,张倚船舷洗手,忽觉触摸有物,鳞甲森森然,盖龙也。从此诊病如神,人谓之“摸龙手”。陆以湉冷庐医话》载:“张氏平生拯救危疾甚多,尤著者,湖州归某,寒疝宿饮,沉绵四年,诸药不应,投一方立效,三医方痊愈。”当时“就诊之舟,日以百计”,堂内挤满了远道而来的就诊者,名声遍传江浙,正如凌泳在《张氏医案·跋》中所说:“吾浙名医,以桐乡张千里学博为最著。”张千里与越舲上人、吴芹齐名,并称“西吴医林三杰”。桐乡至今仍流传当地名医“前有张千里,后有金子久”之说。


张氏以医名当世而不著书,其原因据臧寿恭《张梦庐先生别传》载:臧问张氏“何以不著书?答曰:唐许允宗云,医主于脉,脉之妙处,口莫能宣,虚张方剂,终无益也”。但他在行医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案例。据其门人宋之斤在《张氏医案》序中说:“踵求医者日以百计,而每病必定一案,案试千言,凡录存于眉寿堂者,几汗牛充栋矣。”其医案多系门人弟子及爱好者传抄而得以保存。据民国《乌青镇志》记载,张氏著有医学著作《珠村草堂医案》12卷、《四时感症制治》和《外科方案》等,《四时感症制治》和《外科方案》二书今皆未见,而《珠村草堂医案》12卷系门人徐国琛所辑,今也未见到。现见到的张氏医案刊本,有《张千里先生医案》5卷,被收入裘吉生的《三三医书》第二集中,刊行于1924年。另外,秦伯未的《清代名医医案精华》、徐衡之的《宋元明清名医类案续编》均收录张氏不少医案,但都是根据《三三医书》本选录,只是删除了药物剂量。


张千里的弟子见于记载者,有徐国琛、邵庆槐、沈春江、沈孟岩、杜放亭、陆又陶、朱辰伯、宋之斤等。张千里生五子,他们在家庭书香气息熏陶下,潜心读书,学业有成,五子皆游庠(明清时期,儒生经考试取入府、州、县学为生员)。三子光裕,善诗词,喜绘画,尤以山水画见长。他继承父业从医,为当时有名的儒医,48岁那年离家外出去江苏常州作幕宾,同治壬戌(1862)正月,遭太平军杀害。四子光锡,著有《紫荷花榭小草》等诗集。

张千里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太上玄灵北斗本命长生妙经

太上玄灵北斗本命长生妙经

经名:太上玄灵北斗本命长生妙经。撰人不详,约出於北宋初。假托太上老君传授天师张道陵,劝人礼拜北斗七元君,延生保命。一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 洞神部本文类。太上老君向张道陵述北斗司生司杀,养物济人,有情之人皆出北斗政命,劝人流布本经。

周易集说

周易集说

元俞琰撰。四十卷。《通志堂经解》本。亦称《俞氏易集说》。俞氏曾裒集历代《易》家之说为《大易会要》一百三十卷,后乃掇其精华以成是书,前后历三十多年而四易其稿。其初宗主程颐、朱熹之说,后于程、朱之外自出新义,颇有创获精审之处。《四库全书提要》指出:俞氏立说,虽有离奇怪异者,“然其覃精研思,积三、四十年,实有冥心独造,发前人所未发者,固不可废也。据琰自作《后序》,尚有《读易举要》、《读易须知》、《易图纂要》、《易经考证》、《易传考证》、《六十四卦图》、《古占法》、《卦爻象占分类》、《易图合璧连珠》、《易外别传》诸书。今惟《易外别传》有本单行,《读易举要》、《易图纂要》见《永乐大典》,余皆未见。《序》称诸篇皆旧所作,将毁之而儿辈以为可惜,又略加改窜而存于后。则旧刻本附此数书,今佚之矣。”

广嗣五种备要

广嗣五种备要

清王实颖辑。五种。王氏博采《医宗金鉴》、《证治准绳》 、《东医宝鉴》 诸书有关妇产、儿科内容及平日累积之医方,分类辑成 《种子心法》、《保胎方论》、《达生真诀》、《新产证治》和 《全婴须知》五书。是书有论有方。包括广嗣、妊娠及保胎、临产、产后、护婴等有关注意事项。其中,《种子心法》强调有关生育问题的若干内容,如回天、选雌、寡欲、知时、知窍、疗治,并附有种子丸四方,丰富了性医学内容。

黄氏宝卷

黄氏宝卷

宝卷。又名《黄氏女宝卷》《黄氏女游阴宝卷》,古代民间讲唱文学。佚名氏撰。讲述了曹州府南华县清风乡黄家庄黄员外五女,乳名五姐,年小好善,吃斋念佛,天生聪明,秉性温良,每日烧香念佛,一心学念经文。父母苦劝五姐开斋,嫁个富贵人家,五姐苦苦哀告,至死不从。黄员外夫妇无可奈何,心生怒气,找媒人李氏将五姐嫁与一个杀猪宰羊的恶人赵屠赵令方。黄氏女到了赵家,见赵屠杀生害命,屡劝不听,心中闷闷,却无可奈何,每日念经修行。后观音现身,赵令方改恶从善,夫妻二人一起吃斋念经修善。阴曹地府阎君见黄氏女经念得好,派童子去阴间,带黄氏女来对经文。黄氏女哭别丈夫与儿女,来到阴曹地府,在金桥边有金童玉女,幢幢宝盖来迎接黄氏女。来到阎王殿,十殿阎君以金刚经诸问题一一提问,黄氏女回答非常清楚,没有差错,阎君命童子送黄氏女回阳,享阳寿40年。童子带黄氏女观看十二司诸大地狱。黄氏女观看十二大地狱过程中,其尸身已坏,无法还阳。阎王命送黄氏女转世为男身,投生到善根人家。黄氏女投生到曹州府安乐县张员外家,取名张士亭。张士亭智慧聪明,广读五经,心慈性善,长大后连中三甲进士,即选曹州太守。张士亭派差人去南安县,招来赵令方,叫他带儿女来相认,母子团圆,是以念经行善果报为证。

诗疑辨证

诗疑辨证

六卷,清黄中松著。此书主于考订名物,折衷各家的是非,故以《辨证》名。全书考证伪谬,校定异同,多有根据,是一部留心考据的著作。亦偶有漏误疏略,如论梁山,疑梁山在晋地,用胡渭的雍州有二梁山之说,而不知乾州的梁山与夏阳的梁山乃是一山绵连,孔颖达疏本早有详说;论“黍稷”一条,又不考诸书,仅取雷礼的“黍贵稷贱、黍早稷晚”之说。今存《四库全书》。

阿弥陀佛说咒

阿弥陀佛说咒

收于大正新修大藏经宝积部、涅槃部的一部由阿弥陀(无量寿)如来所说的密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