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学

  • 元包经传

    元包经传

    《作者:卫元嵩五卷。附《元包数总义》二卷。北周卫元嵩撰。此书《唐志》作十卷,今传本五卷;其体例依扬雄《太玄》,次第则袭古《归藏》易,以坤居首,次之以乾、兑、艮、离、坎、巽、震,卦凡七变,合本卦成八八六十四卦;并自为辞解系于其下,然因好用僻字,文颇诘屈。唐苏源明为作《传》、李江作《注》,宋韦汉卿又为《音释》,亦一仿《太玄》之例。所附《元包数总义》,宋张行成补撰。行成字文饶,一作子饶,临邛(今四川邛崃)人;曾官成都府路钤辖干办公事,乾道(1165—1173)中除直徽猷阁、迁兵部郎中。有《皇极经世索隐》、《易通变》等,学者称观物先生。行成以为苏、李诸人徒言其理而不知其数,乃广采《易》说为《元包数总义》以通其旨。《元包》为术数类要籍,流传颇广,影响亦深;有《说郛》本、《津逮秘书》本、《四库全书》本、《汉魏遗书钞》本、《学津讨原》本、《范氏奇书》本、《丛书集成初编》本。元会运世亦省称“元会”。北宋学者邵雍计算历史年代的单位。邵雍认为,“天地亦有终始”,此天地坏灭之后,便有一新天地继而产生。于是提出“元、会、运、世”这一组时间概念:三十年为一世,十二世为一运,三十运为一会,十二会为一元;一元为十二万九千六百年。世界之成毁始终,即以一元为一个周期。参见“《皇极经世书》”。

  • 皇极经世索隐

    皇极经世索隐

    《作者:张行成二卷。宋张行成 (生卒年不详)撰。张行成,字文饶,一作子饶,临邛(今属四川省)人。传说张行成撰有“易说七种”,此著就是其所撰七书之一。北宋邵雍撰《皇极经世书》,认为天地万物变化消长的法则可由象数推演而知,以年月日时之数,象征世界历史的元、会、运、世,说一年有十二会,三百六十运;四千三百二十世、十二万九千六百年,是宇内一生灭周期,而其间的兴亡盛衰法则,都可以卦象之数依一定规则的加之乘之而得以掌握,以观古知今,并且逆测未来。邵雍此学,源出于陈抟,其创先天象数学,与古易学异途,所以朱熹谓之为“易外别传”。张行成对邵氏之学用功甚勤,认为别人对《皇极经世书》所作之注解不详,所以他又进一步推衍其意义,称作“索隐”。此书在流传中,曾被《宋史·艺文志》收作一卷著录,而张行成《进易说七种表》 自称二卷,所以《四库全书》仍作二卷收录。此书对后世影响颇深,后世学者研究邵氏易学都曾从中受到助益。现存清《四库全书》本、《四库全书珍本初集》 本。

  • 易数钩隐图遗论九事

    易数钩隐图遗论九事

    《作者:刘牧易数钩隐图遗论九事,北宋刘牧撰。南宋《秘目》着录「刘牧撰周易先儒遗事一卷」,当即此书。今《正统道藏》本一卷,收入洞真部灵图类。《四库全书》本以此书附于《易数钩隐图》之后。书中载图论九篇,依次为:〈太皞氏授龙马负图〉、〈重六十四卦推荡诀〉、〈大衍之数五十〉、〈八卦变六十四卦〉、〈辨阴阳卦〉、〈复见天地之心〉、〈卦终未济〉、〈蓍数揲法〉、〈阴阳律吕图〉。作者于此书中继续阐发其图书《易学》理论,以为其说发先儒之所未及,故称「先儒遗事」。

  • 珞琭子赋注

    珞琭子赋注

    《作者:昙莹二卷。按钱曾 《读书敏求记》称《珞琭子三命消息赋》二卷,李同、王廷光、释昙莹、徐子平四家注解。考《永乐大典》所载共有二本,一为徐子平注,一即此本,而独题释昙莹之名,但李同、王廷光之说也悉存。可能钱曾之本是后人辑四家之说合为一书,所以题名互异,也可能释昙莹采李、王二家之注附以己说,故同列二家之名。释昙莹所注往往以命理附合《易》理,似不及徐子平注明白切实。但如所列王廷光 “命限”一条颇为精确,释昙莹自论“孤虚”一条亦有可采择。此书上卷三家之注并载,下卷则释昙莹之注为多。又释昙莹自序以李同、郑潾并称,而卷中并无郑潾一语,疑是传写脱佚,或者是《永乐大典》有所删节。王廷光、李同二人生平事迹皆不可考。释昙莹以谈《易》名于一时,洪迈《容斋随笔》称其为 “易僧”,可见其以《易》理言命理是本于此书。有《墨海金壶》本、守山阁刊本、《四库全书》 本等。

  • 原本周易本义

    原本周易本义

    《作者:朱熹朱熹著。成书于淳熙十五年(1188年)。朱熹在《答黎季忱》中认为“《易》本卜筮之书”(《朱文公文集》卷六十二),作《周易本义》就是要还《周易》的本来面目。原本依吕祖谦《古周易》本,经与传相分,共十二卷,上下经各一卷,十翼自为十卷,卷首载有《九图》,卷末有《周易五赞》和《筮仪》。后人董楷等将原书割裂,重组成四卷,卷一上经,卷二下经,卷三《系辞传》,卷四《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而将《彖传》、《象传》、《文言传》分附于各条经文之下,故有十二卷与四卷本之别。清《四库全书》收录原本《周易本义》为十二卷,系南宋咸淳间吴革刊本。《四库全书》另收录四卷本《周易本义》,系董楷等割裂本义以附程传的经传参合本。在原本《周易本义》里,朱熹着重依据《周易》的经传体例来探究《易》的卜筮之义,同时也阐发义理,主张通过象数去讲义理。该书流传甚广,一度成为科举考试的标准用书。

  • 周易音义

    周易音义

    《作者:陆德明音义书。唐陆德明撰。为陆氏所著《经典释文》第二卷《周易音义》单行者。此书征引汉魏经师有关《周易》的注解音切,包括子夏、马融的《传》,孟喜、京房、费直、刘表、董遇的《章句》,荀爽、郑玄、宋衷、虞翻、王肃、王弼、姚信、王廙、干宝、黄颖、蜀才、尹涛、费元珪的《注》,陆绩的《述》,张璠、荀爽的《集解》,谢万、韩伯、袁悦之、桓玄、卞伯玉、荀柔之、徐爰、顾欢、明僧绍、刘瓛的《系辞注》,王肃、李轨、徐邈的《音》,褚仲都、周弘正的《义》等。这些著作绝大部分已经亡佚,此书保存其部分音读训诂,为研究古代文字音韵和词义的变迁,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 易因

    易因

    《作者:李贽易因,又名《九正易因》。明朝学者李贽撰,书成于万历年间。《明史•艺文志》着录作四卷。今《道藏》本六卷,收入《万历续道藏》。此书为解释《周易》六十四卦著作。每卦先列经文,然后总论卦象义理,并附录王弼、程颐、苏轼、方时化等诸儒之说。书中对《易经》之解释重在义理,颇近乎禅,与李贽哲学思想相符。清儒朱彝尊《经义考》卷五十五、《四库提要》易类存目皆着录此书。

  • 潜虚

    潜虚

    《作者:司马光北宋哲学家司马光的哲学著作。仿汉代杨雄的《太玄》而作,元祐元年(1086)书将成而先卒。他以“虚”为万物本源,取名《潜虚》,有探索隐秘本源之意。他说:“万物皆祖以虚,生于气,气以成体,体以受性,性以辨名,名以立行,行以俟命。”该书认为“虚”为万物之本源,“虚者物之府也”,气虽为万物“生之户”,但气亦“祖于虚”。“虚”为派生万物的出发点和终极点。“人之生本于虚,(虚)然后形,形然后性,性然后动,动然后情,情然后事,事然后德,德然后家,家然后国,国然后政,政然后功,功然后业,业终则反于虚矣。”这与张载的“太虚即气”说相对立。全书内容分为义理、图式、术数三部分,相互贯通,合为一体。义理以五行为基础,吸取了阴阳、易卦、筮占的观念,构造了天地万物生成的秩序,借以论证封建社会“一以治万,少以治众”统治秩序的合理性。图式是按照气、体、性、名、行、命之序,制作了六个图,并有文辞作解。术数部分里他创造了一套筮占的新法,按其筮法加以推衍,以印证其义理。实属象数学的新派。此书在司马光死后,有阙本和全本两种版本流传,逐渐合为今本,后人有所增益。书后附有张效实的《潜虚发微论》,为主要注本。黄宗羲在其《易学象数论》中对《潜虚》的象数学思想作了系统的评论。有《四库全书》本、《四部丛刊》本、《丛书集成》本等。

  • 易经证释

    易经证释

    《作者:佚名《易经证释》一书,由天津救世新教会于民国27年(1938)年发行铅字版本。据说是一位目不识丁的人扶鸾,由旁人记录而成。这位扶鸾者上祈孔子等人留下关于《周易》的讲解,在书中随处可见‘先圣’‘亚圣’等字眼。其中有不少印刷错误,没有白话文。易经证释这本书后来在台湾出版过,价格是1200一套共八本。据说是孔子当初讲周易时的教材,虽然大陆对此书评价不是很高,但是台湾有学者认为是目前唯一讲易卦辞最透彻的一本书。遗憾的是由于后人不达圣人心思已将圣人点校成了憋舌子,时值传统文化复兴之际,不想言说想点校此书以还原圣人原本流利的口齿。《易经证释》的评价比较高,是学习易经人,一本很不错的参考书。<br/><br />

  • 归藏

    归藏

    《作者:马国翰一卷。辑佚书,清马国翰辑。《归藏》为三《易》之一,又名《坤乾》,《周礼·春官·大宗伯》有记载。郑玄以为殷代之《易》。该《易》以重卦坤为首,乾次之,故名《坤乾》。又因坤象征地,万物莫不归而藏于其中,故名《归藏》。《礼记·礼运》载孔子语:“我欲观殷道,是故知宋而不足征也,吾得《坤乾》焉。”孔子以《坤乾》之义可以观殷道,表现在《坤乾》的卦序上首坤次乾,反映殷代强调母系即“殷道亲亲”的特点。《太平御览·学部》引桓谭《新论》称: “《归藏》四千三百言”,又 《北堂书抄·艺文部》 引 《新论》:“《归藏》藏于太卜”。据此,该书汉时尚存,独不见于《汉书·艺文志》中。今传《三坟书》中有《归藏》,已证其伪。此《玉函山房辑佚书》本,未知作者,晋《中经簿》已见,说明成书较早。《隋书·经籍志》作三卷,晋薛贞注,后散佚。宋《中兴书目》仅存初经、齐母、本蓍三篇,宋以后此三篇亦佚。欧阳修以为宋时所存三篇疑非古经,马端临疑并出刘炫伪作。《太平御览》卷八十二引有《归藏》文一条,王国维据殷墟卜辞证其为殷代古《易》。马国翰辑本大体本之朱彝尊《经义考》,或有补遗。日本藏唐写本《秘府略》卷八百六十四及日本写本《释遍照文镜秘府论》中各引一条,不见于马氏辑本。据《丛书综录》知,清人王谟、洪颐煊、马国翰各有辑一卷。唐人司马膺亦注《归藏》十三卷,早佚。

  • 易象大意存解 [四库本]

    易象大意存解 [四库本]

    《作者:任陈晋清任陈晋撰。一卷。《四库全书》本。此书不载《周易》经传本文,唯折衷诸家《易》说,阐明《易》象大意,故题曰《易象大意存解》。《四库全书提要》指出:“考《左传》韩起聘鲁,见《易象》、《春秋》。则《易》之主象,古有明文。陈晋以象为宗,实三代以来旧法。卷首标《凡例》七则,多申尚象之旨。书中首论太极五行,兼谈河、洛、先天诸图,然发挥明简,惟标举其理所可通,凡一切支离推衍、布算经而绘奕谱者,剪除殆尽。其《凡例》有曰:‘后之言象数者,流入艺术之科,其术至精,而其理亦更奥涩;然偏于一隅,似反涉形下之器。’可云笃论。次论彖、论爻、论象,不废互体之说,盖以《杂卦传》为据;次论六十四卦,各括其大旨,亦大抵切人事立言;终以《系辞》、《序卦》、《说卦》、《杂卦》,其文颇略。盖著书之意在于六十四卦,余皆互相发明耳。”

  • 易翼述信

    易翼述信

    《作者:王又朴清王又朴撰。十二卷。《诗礼堂全集》本。此书解《易》,专主《十翼》之义,而兼采诸家之论以为说。《四库全书提要》指出:“是编经传次序,悉依王弼旧本,而冠以读《易》之法,终以所集诸儒杂论。其大旨专以《彖》、《象》、《文言》诸传解释经义,自谓笃信《十翼》,述之为书,故名曰《易翼述信》。而以朱子所云‘不可便以孔子之说为文王之说’者为非。其徵引诸家,独李光地之言为最夥,而于《本义》亦时有异同。盖见智见仁,各明一义,原不能固执一说以限天下万世也。至其注释各卦,每爻必取变气,盖即之卦之遗法。其于河图、洛书及先天、后天皆不列图,而叙其说于杂论之末,特为有识。其时、位、德、大小、应比、主爻诸论,亦皆恪遵《御纂周易折中》之旨,阐发证明,词理条畅,可取者亦颇多焉。”

  • 易音

    易音

    《作者:顾炎武三卷,明清之际顾炎武撰。此书为顾氏《音学五书》之一。《五书》经三十年五易其稿而成,自言“据唐人以正宋人之失,据古经以正沈氏(约)唐人之失,而三代以上之音,部分秩如,至赜而不可乱”。他发现“卜筮之辞,多用音和,以便人之玩诵”。全书以彖辞、爻辞、彖传、象传、系辞、文言、说卦、杂卦为序,就古人文章韵脚以求古人韵部,如《师》六五爻辞“长子师师(六脂)弟子舆尸(六脂)”《小畜》上九爻辞“既雨(九麌)既处(八语)”之类。炎武为清代音韵学鼻祖,他继明陈第《毛诗古音考》破宋吴棫叶音之说,探求古本音,为后来江(永)、戴(震)、王(念孙、引之)、段(玉裁)建立有系统条例的文字语言学奠立基础。收入阮元学海堂《皇清经解》卷五至七。

  • 周易孔义集说

    周易孔义集说

    《作者:沈起元清沈起元撰。二十卷。《四库全书》本。此书大旨,以《十翼》为孔子所作,学《易》者当以此为主,因取明高攀龙《周易孔义》之名,别加纂集;所录古今《易》说无所偏主,惟合于孔《传》者即取之。《四库全书提要》指出:“其篇次则仍依今本,以《彖传》、《象传》系于经文之下,谓《易》之亡不亡不系于古本之复不复,王氏以《传》附经,亦足以资观玩;惟《大象传》往往别自起义,《文言》则引伸触类,以阐《易》蕴,皆无容附于本卦,故别出之。

  • 周易函书

    周易函书

    《作者:胡煦包括 《约存》十八 卷,《约注》十八卷,《别集》十六卷, 共五十二卷,清胡煦撰。此书原本一百 一十八卷,正集九十九卷,别集十九 卷。正集包括 “释经”四十九卷,“原 图”八卷,解伏羲之 《易》;“原卦”三 卷,解文王之 《易》;“原爻”三卷,解 周公之 《易》;“原古”三十六卷,集前 人《易》说。别集包括“函收约”三卷, “易学须知”三卷,“易解辨异”三卷, “篝灯约旨”十卷。别集先已版行,正 集因卷帙浩繁,乃将“释经”之文摘 要为“函书约注”十八卷,余五十卷摘 要为十六卷,附以 “续约旨” 二卷为 “续集”。胡煦死后,正集散佚,其子季 堂重新校订,将 “续集”编为十五卷, 冠以 “函书约”三卷,共十八卷名为 “约存”。将“续约旨”二卷散附“篝灯 约旨”合 “易学须知”三卷,“易解辨 异”三卷共十六卷为 “别集”。而 “释 经”之文十八卷仍名 “约注”,成今本 五十二卷。此书说《易》大体斟酌于汉 学与宋学之间。《四库全书》 收入。

  •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作者:纳兰性德八十卷。清纳兰性德(1655—1685)编。相传其稿出自陆元辅,性德死后,徐乾学刻入《九经解》,才取性德的名字。性德原作成德,字容若。满洲正黄旗人。康熙十四年(1675)进士。官至乾清门侍卫。有《纳兰词》,《通志堂集》等。此书将宋代陈友文《大易集义》,方闻一《大易粹言》二书合编为一。陈友文书本六十四卷,所收集的诸儒之说共十八家,加之没有姓名者两家。《粹言》原书七十卷,所收集的前人《易》说共七家。用二书校对,除却重复者以外,《集义》、《粹言》引用的实际上至多只有十一家。《粹言》有《系辞》、《说卦》、《序卦》、《杂卦》。而《集义》则到上经下经为止,故所引未能全备。性德从十一家书中择取其论《系辞》各传,补充所缺内容,与《粹言》合为一编。又删去繁复芜杂之处,勘成此书。今《粹言》尚有传本,《集义》则流播较少,幸赖此书而存其大概。书中理数并陈,不专主一说,宋儒微义,实际已略备于此。李衡删房审权之书,俞琰钞李心传之说,并以取精撷要,有胜原编。此书之作,其功劳亦相差不远。收入《四库全书》,有通志堂本。

  • 大易择言

    大易择言

    《作者:程廷祚清程廷祚撰。三十六卷。《四库全书》本。此书解《易》,专崇义理之学,而力排象数之说。《四库全书提要》指出:“是编因桐城方苞绪论,以六条编纂诸家之说:一曰‘正义’,诸说当于经义者也;二曰‘辨正’,订异同也;三曰‘通论’,谓所论在此而义通于彼,与别解之理犹可通者也;四曰馀论,单辞片语可资发明者也。五曰存疑,六曰存异,皆旧人讹舛之文,似是者谓之疑,背驰者谓之异也。六条之外,有断以己意者,则以“愚案”别之。其阐明爻象,但以《说卦》健、顺、动、入、陷、丽、止、说八义为八卦真象,八者之得失则以所值之重卦为断。其明爻义则求之本爻,而力破承乘比应诸旧解。其稽六位则专据《系辞》“辨贵贱者存乎位”之旨,凡阳爻阴位、阴爻阳位之说,亦尽芟除。盖力排象数之学,惟以义理为宗者也。

  • 读易大旨 [四库本]

    读易大旨 [四库本]

    《作者:孙奇逢五卷。清孙奇逢(1585—1675)撰。奇逢字君泰,号钟元,又号复峰,容城人 (今河北容城),前明万历庚子举人。此书乃入清后流寓河南管门山时所作。前有序言云,至苏门山始学易,年老才尽,偶据所得之见,撮其体要,以示门人子弟,原非逐句逐字作解,故称其为“大旨”。其门人耿极为他校订,末附有《兼山堂问答》,及与三元道人李崶论易之语,别为一卷。李崶,雄县人,孙奇逢师从崶学《易》。后奇逢曾孙用正复从散见于他著中的论《易》之语取得五条,汇冠卷首,题曰义例。跋称原本序文凡例皆缺,故用此补充。案奇逢说《易》,不显攻图书,亦无一字及图书,大意在发明义理,切近人事,以《象传》通一卦之旨,由一卦而通六十四卦之义。凡所训释,均先列出己说,其后附上旧训。其平生所学,主要在于实用,故所说均关法戒,有可取之处。有康熙二十七年刊本、全集本,收入 《四库全书》。

  • 日讲易经解义 [四库本]

    日讲易经解义 [四库本]

    《作者:佚名清牛钮等撰。十八卷。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内府刊本。此书系牛钮等奉敕而撰,为御前侍讲所用之本。书前有康熙所制《序》一篇,谓“以经学为治法”,已括此书宗旨。是书采宋以来奏进讲义体例。其书反对拘泥章句,株守一偶,“推奇偶者言天而不言人,阐义理者言心不言事”,提出“以经学为治法”之说(康熙)。康熙于《易》喜朱熹之学,于是以朱熹《周易本义》为主体,参择诸家之说足以阐发《本义》者撰为此书,以为经筵讲读之用。

  • 大易通解

    大易通解

    《作者:魏荔彤清魏荔彤撰。十五卷,《附录》一卷。《四库全书》本。此书阐解《易》义,颇有所见;卷后《附录》为《读启蒙杂说》、《太极说》、《书范论》。《四库全书提要》指出:“是编乃其罢官后所作。其论画卦,谓与河图、洛书只可谓其理相通,不必穿凿附会;又以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非生卦之次序。其论爻,则兼变爻言之,谓占法二爻变者以上爻为主;五爻变者占不变爻;四爻变者占二不变爻,仍以下爻为主;余占本爻与象辞。此书系罢官后作,略谓先天图非生卦之次序,论爻则兼言变爻, 又谓泰、否、损、益四卦为上、下经之枢纽。收入《四库全书》、 《四库全书珍本初集》。

猜你喜欢的书

栾城集

栾城集

诗文别集。北宋苏辙(1039—1112)撰。四集九十六卷。辙有《诗集传》已著录。是编有正集五十卷,后集二十四卷,三集十卷,《应诏集》十二卷,正集为元祐以前之作有诗十六卷,赋一卷,辞诗、铭赞一卷,新论、策问各一卷,书、记各二卷,墓、表、铭、传、叙、祭文、祝文、青辞二卷,西掖告词六卷,北门诏书二卷,论时事十二卷。表状三卷,启事一卷。为元祐九年至崇德四年间之作,有诗四卷,杂文一卷,《孟子解》一卷,《历代论》五卷,《颖滨遗老传》二卷,册文、手诏、策题、札子、叙录、笏记、表状、表疏、青词、祝文、祭文、杂文、墓志、神道碑等十一卷。三集为崇宁五年至政和元年间之作,有诗四卷,诗、赋、铭、赞一卷,《策问论》一卷,《论语拾遗》一卷,《易说》、《洪范说》、《诗病五事》一卷,《书传灯录后》一卷,记一卷。《应诏集》为策论及应试之作。四集皆辙手定,自宋至今,未改其原貌。有《四库全书》、《摛藻堂四库全书荟要》、《四部丛刊》本。另有《四部备要》本,无《应诏集》十二卷;《三苏全集》本中正集作四十八卷。

晓庵新法

晓庵新法

清朝初年王锡阐所著。成书于康熙三年(1664),是清初国人独立撰述的一部重要的天文著作。王锡阐创作本书的目的,是想拿它与“专用西法”的官历一较长短。全书共分为六篇。第一篇是数学基础知识,主要叙述了勾股定理与三角函数。第二篇是讲了一些基本的天文常数,包括回归年、恒星年、近点年、黄经岁差、朔望月、近点月、交点月等等。第三篇推历谱、日躔、月离、五星运动等内容,中西方法兼有。第四篇阐述了昼夜长短,昏晨朦影、月球与内行星的盈亏及见伏的计算方法,其中有许多算法与西方的球面天文学公式一致。第五篇讨论了气差(相当于时差与视差的计算,又提出了日体光魄定向的推求方法,这是王氏的一大独创。第六篇是本书的重点,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日月食的推求法,二是对金星凌日与五星凌犯的计算,这也是王氏的独创。《晓庵新法》中有很多缺点,但也体现了王锡阐在天文学方面的成就。同时也说明,创造性地吸收西法对于发展中国天文学事业是很重要的。

山东海疆图记

山东海疆图记

据《中国古籍善本书目》记载,《山东海疆图记》有两个版本。《山东海疆图记·五卷首一卷》清胡德琳、王尚珏辑,清抄本。藏于南京大学图书馆。《山东海疆图记·九卷》清抄本。藏于国家图书馆。全书分为天时、地利、人事三部,共含“山岛志”、“道里志”、“潮汐志”、“漕运志”等18志,保存了明清时期有关山东海疆的重要史料。

环溪草堂医案

环溪草堂医案

医案著作。四卷。清·王泰林撰。柳宝诒据多种抄本选辑加按,收入《柳选四家医案》。 治案分内伤杂病、伏气、暑病、外伤、妇人、小儿等三十五门。王氏医案所载证情详细,辨证精审明确。对于疑难病症多详述治疗过程。医案证方契合,往往能从古法中化裁而生新意。

苏辛词说

苏辛词说

词论,顾随著,顾随先生一生留存下来的诗词论著仅有两部,一是《稼轩词说》,一是《东坡词说》。《稼轩词说》作于1943年夏,后因弟子吴小如之约,1947年始连载于天津《民国日报》,这期间,多在友朋、弟子间传看。《稼轩词说》为其诗词评论的经典之作,相比于理的阐释,顾随更倾向于情的流露。他的文风如小品,散澹纯朴,于或谐谑、或平易、或风致款款、或余音袅袅的评述中,字字生出光辉来。其文章“文笔华赡、金句密集”,得辛词之高义,间或夹杂《老子》《庄子》《诗经》《离骚》《史记》《六祖坛经》《世说新语》中的典故,及种种杂家之言、词话妙语,儒、道、禅、诗、词、文无一不通,引用信手拈来、浑然天成,其思想之凝练、学问之渊深令读者感佩。本书将顾随的《稼轩词说》和《东坡词说》合二为一,而顾随针对苏东坡和辛弃疾的词进行了见解独到的解说,说辛精警,令人振奋而激动,说苏深婉,令人叹喟而感怀,具有浓厚的独创特色与重要的代表意义,使本书文章篇篇珠玉,精义名言,络绎奔会,给读者带来极大的启迪与享受。

五灯全书

五灯全书

凡一二○卷,另有目录十六卷。清代霁仑超永编,康熙三十六年(1697)刊行。收于卍续藏第一四○册至一四二册。目录卷首附有序文、进呈奏疏、凡例等。全书内容系超永自五灯会元等诸传灯录中摘其要者,并费时十余年亲往各地搜集文献。除七佛、西天、东土诸祖外,凡五灯会元以后之祖师、耆宿、居士等,无论正系旁系,皆广为搜录立传,计有七千余人,为传灯录之集大成者。本书承认唐代天王道悟等之法系。此外,书中有若干人物重复编列之情形。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司马迁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成)人。十岁时,随父司马谈到长安,开始研读古代文献,并就学于董仲舒、孔安国。二十岁自长安出发,历经长江、湘江、沅江

房玄龄

房玄龄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字乔,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父彦谦仕隋为刺史。玄龄幼聪敏、贯通典籍,善属文。开皇中,天下统一,人皆以为隋朝国运长久,玄龄则以为隋帝失政,亡迹已现。年十八举进士,授羽骑校,补隰城尉。李渊起兵

孟子

孟子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思孟学派的创始人。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人。幼年丧父,母教极严,家境贫困。长大后,曾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的门人,是孔

彭子益

彭子益

彭子益(1871年-1949年),名承祖,字子益,云南大理鹤庆人,是清末至民国年间著名的白族医学家。 彭子益生于官宦人家,幼受庭训,年长后结交当地名士,博学多闻,尤其喜爱医术。他不拜师,选择直接钻研中医经典著作,师从古圣先贤。凭借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