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学

  • 诚斋易传

    诚斋易传

    《作者:杨万里南宋学者杨万里著。始著于淳熙16年(1189),完成于他死前两年(1204),历时15载。其伦理思想的显著特点,是鉴于历代封建王朝兴亡的经验教训,赋予仁义道德以实在的政治、经济内容:“何以为仁?曰财而已。虽有仁心,仁闻,而天下不被其仁之恩泽者,夺民财为己之财而已。该书以人事说《易》,颇为洞邃。谢山认为,“《易》至南宋康节之学盛行,鲜有不眩惑其说。其卓然不惑者,则诚斋之《易传》乎”(《宋元学案》卷44)。提出了唯物主义的宇宙论和阴阳对立统一观。其伦理思想主要在于借鉴历代王朝兴衰的经验教训,赋予仁义道德以实际的政治、经济内容。

  • 周易传义附录

    周易传义附录

    《作者:董楷南宋董楷撰。十四卷。《通志堂经解》本。此书将程颐《周易程氏传》和朱熹《周易本义》合为一帙,并采辑程、朱论《易》之说别见他书者作为附录,故题曰《传义附录》。《四库全书提要》指出:董楷之学“出于陈器之,器之出于朱子,故其说《易》惟以洛、闽为宗。是编成于咸淳丙辰,合程子《传》、朱子《本义》为一书,而采二子之遗说附录其下,意在理数兼通。又引程、朱之语以羽翼程、朱,亦愈于逞臆凿空,务求奇于旧说之外者。成书于咸淳丙寅(1266年)。合程颐《易传》与朱熹《易本义》为一书,而次第依程书为准,割裂朱书附其次第。其说主数、理兼通。

  • 淙山读周易记

    淙山读周易记

    《作者:方实孙南宋方实孙撰。二十一卷。《四库全书》本。此书取朱熹《卦变图》,发展而为《易卦变合图》,以补《易学启蒙》之所不足;又立说不喜空谈,多据爻象以抒论。《四库全书提要》指出:“此书旧本但题曰《读周易》,案朱彝尊《经义考》作《淙山读周易记》,盖此本传写脱譌。《经义考》又引曹溶之言曰:《宋志》八卷,《淡生堂目》作十卷,《聚乐堂目》作十六卷;今世所行凡二本,一本不分卷,不知孰合之。此本凡上经八卷,下经八卷,《系辞》二卷,《序卦》、《说卦》、《杂卦》各一卷,又不知谁所分也。其书取朱子《卦变图》别为《易卦变合图》,以补《易学启蒙》所未备。其说多主于爻象,不涉空谈。《自序》有曰:‘《易》者道也,象数也,言道则象数在其中矣。道果有耶?《系辞》曰:《易》无体。道果无耶?《系辞》曰:《易》有太极。是道自无而有也。’可以识其宗旨也。其据《随》上六爻‘王用亨于西山’,《升》六四爻‘王用亨于岐山’,《明夷·彖》‘文王以之’,《革·彖》“汤武革命”,证爻、彖非文王作,自为确义;其据《大有》九三爻‘公用亨于天子’,《解》上六爻‘公用射隼于高墉之上’,《小过》六五爻‘公弋取彼在穴’,证爻辞非周公作,则必不然。说《易》者本不云‘公’周公也。然其大旨则较诸家为淳实也。”

  • 用易详解

    用易详解

    《作者:李杞十六卷。宋李杞撰。李杞字子才,号谦斋,眉山(今属四川)人。生卒年及仕履皆不可考。宋代有三李杞,一为北宋人,官大理寺丞,与苏轼相唱和,见“乌台诗案”。一为朱熹门人,字良仲,平江人。一为此书之作者。《经义考》及《四库提要》有考,其说可据。此书原本二十卷,见焦竑《经籍志》、朱彝尊《经义考》,然皆题“周易详解”,误。别本也多承其讹。今本乃四库馆臣辑自《永乐大典》中,已阙豫、随、无妄、大壮、睽、蹇、中孚七卦,及晋卦后四爻。每爻先解释辞义,再引历代史事证实。如乾卦初九,引舜在侧微,乾九二引四岳荐舜之事。用史事明《易》义,是其书主旨。

  • 汉上易集传[四库本]

    汉上易集传[四库本]

    《作者:朱震十一卷,宋朱震著。据书前《进书表》,此书之作始于政和丙申(1116年),完成于绍兴甲寅(1134年),历十八年而成。大旨以象数之学为主,多发明卦变、互体、伏卦、反卦、纳甲等说。为反对象数之学的讥诋。但魏了翁以为,《汉上易》太烦,却不可废。其《进周易表》称:“以《易传》为纲,……包括异同,补苴罅漏,庶几道离而复合。”其中对六十四卦之解说引用程颐《伊川易传》处近百条,多属政治思想及修养方法。《卦图》及《丛说》中保存大量象数学资料。《四库全书》、《直斋书录解题》俱作十一卷。题曰 “汉上”,盖因所居以为名。凡十八年而成。其说以象数为宗,推本源流,包括异同,以救老庄虚无之失。

  • 易通

    易通

    《作者:赵以夫六卷,宋赵以夫著。其书大旨在以不易、变易二义,明人事动、静之准则。故以奇偶为七八,交重为九六,卦画七八表示不易,爻画九六代表变易。卦画的不易中又有变易,是谓之亨;爻画的变易中有不易,是谓之贞。《洪范》占用二:贞、悔,贞即静,悔即动。《四库全书》本。此书系《四库》馆臣据淡生堂钞本抄录。《四库全书提要》指出:“是书前有以夫《自序》,皆自称‘臣末有不敢自秘,将以进于上,庶几仰裨圣学缉熙之万一’,则经进之本也。考赵汝腾《庸斋集》有《缴赵以夫不当为史馆修撰奏剳》,曰:‘郑清以进史属之以夫,四海传笑,谓其进《易》尚且代笔,而可进史乎?其后闻为史馆长,人又笑曰:是昔代笔进《易》人以夫也!’

  • 童溪易传

    童溪易传

    《作者:王宗传南宋王宗传撰。30卷。王宗传字景孟,宁德(今福建宁德县)人,一说临安(今浙江临安县)人。其书唯凭心悟,力斥象数之弊,与杨简《慈湖易传》宗旨相同。其说力斥象数,而宗王弼之说。《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谓其学“与杨简《慈湖易传》宗旨相同”,并认为此书与杨简书是“以禅言《易》”的最早代表作。朱彝尊《经义考》据书前有宁德林焞《序》,称与王宗传“生同方,学同学,同及辛丑第”语,断王氏为宁德人无疑,其说可从。宗传于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年)举进士,登第之三年官韶州教授,越二年而书成,大书其影曰“三十之卷易书,自谓无愧三圣。” (林《序》) 其自信如此。收入《四库全书》、《摛藻堂四库全书荟要》。

  • 易裨传

    易裨传

    《作者:林至二卷,宋林至著。至字德久,生卒年不详,松江(今属上海市)人。陈氏《书录解题》题作槜李人,槜李为嘉兴(今属浙江)古名。案宋时嘉兴府领县四,中有华亭,即后之松江也。陈氏所举者其府名耳。据此书陈泰《跋》,林氏于宋孝宗淳熙(1174—1189年)间释褐,官至秘书郎,登朱子之门。林氏撰作是书之由,缘于其时言易者往往喜谈象数,“或出之智,或摭先儒之说,牵合附会,似若可听者,然其巧愈甚,其失弥远。”《宋史·艺文志》作一卷,《文献通考》于二卷外,又有外篇一卷。此本为元代至正年间陈泰所刊,总为二卷,共三篇:(1)法象;(2)极数;(3)观变。自序说:“法象本之太极,极数本之天地数,观变本之卦揲,十有八变,皆据《易大传》之文。此书杂论《易》学之象、数、变占等事,其说间有可取之处。《四库全书提要》指出:“是书《宋史·艺文志》作一卷,《文献通考》于二卷之外又有《外编》一卷。此本为元至正间陈泰所刊,总为二卷。盖泰所併也。

  • 大易粹言

    大易粹言

    《作者:方闻一南宋方闻一编。十卷。《四库全书》本。此书乃采辑宋程颢、程颐、张载、杨时、游酢、郭忠孝、郭雍等七家《易》说,以明《周易》经传之义,故称《粹言》。《四库全书提要》指出:“闻一,舒州人,淳熙中为郡博士;时温陵曾穜守舒州,命闻一辑为是书,旧《序》甚明。朱彝尊《经义考》承《宋志》之误,以为穜作,非也。其书《宋志》作十卷;《经义考》作七十卷、又《总论》五卷。盖原本每卦、每传各为一篇,刊板不相联属,故从其分篇之数称七十有五。然宋刻明标卷一至卷十,则《经义考》又误也。所采凡二程子、张子、杨时、游酢、郭忠孝及穜师郭雍七家之说。今忠孝之书已不传,惟赖是书以存。穜初刻版置郡斋,后摹印漫漶,张嗣古、陈造元先后修之。此本出苏州蒋曾莹家,即嗣古嘉定癸酉所补刻,佚穜《自序》一篇,而移嗣古之《跋》冠其首。今从《经义考》补录穜《序》,仍移其《跋》于卷末焉。”

  • 紫岩易传

    紫岩易传

    《作者:张浚南宋张浚撰。十卷。《通志堂经解》本。此书前九卷解说经传,末一卷为《读易杂说》。《四库全书提要》云:“其曾孙献之《跋》云:‘忠献公潜心于《易》,尝为之传,前后两著稿,亲题其第二稿云:此本改正处极多,绍兴戊寅四月六日,某书始为定本矣。献之尝缮录之,附以《读易杂说》,通为十卷,藏之于家。’据此,则《杂说》一卷似献之所续附。然考献之是《跋》在嘉定庚辰,而朱子作浚《行状》已称有《易解》及《杂说》共十卷,则献之特缮录而已,未尝编次也。其书立言醇粹,凡说阴阳动静皆适于义理之正。末一卷即所谓《杂说》,胡一桂议其专主刘牧。今观所论河图,信然。朱子不取牧说,而作浚《行状》但称‘尤深于《易》、《春秋》、《论》、《孟》’,不言其《易》出于牧,殆讳之欤?”

  • 杨氏易传

    杨氏易传

    《作者:杨简南宋杨简撰。二十卷。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刘日升、陈道亨刻本。此书前十九卷解说《周易》经传,第二十卷皆泛论《易》学之语。全书大旨,乃以心性之学解《易》,与王宗传《童溪易传》并为宋代“援禅入《易》”之代表作。《四库全书提要》指出:“朱彝尊《经义考》载《慈湖易集》十卷、又《已易》一卷,书名、卷数皆与此本不合;所载《自序》一篇,与此本卷首题语相同,而无其前数行,亦为小异。

  • 程氏易原

    程氏易原

    《作者:程大昌南宋程大昌撰。八卷。《四库全书》录《永乐大典》本。程氏以两汉以来,《易》义之纠纷至甚,因作此书以贯通之,苦思力索,四年而成。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谓:其书“首论天地五十有五之数,参之河图、洛书、大衍之异同,以此为《易》之原也。以及卦变、揲法,皆有图论,往往断以己见,出先儒之外。”《四库全书提要》云:程氏“虽排斥先儒,务申己说,不能脱南宋之风气。然其参互折衷,皆能根据《大传》,于《易》义亦有所阐明,与所作《诗议》欲并《国风》之名而废之者,固有别矣。其书久无传本,惟程敏政《新安文献志》载有三篇,故朱彝尊《经义考》注曰‘已佚’。今考《永乐大典》尚存百有余篇,皆首尾完整,可以编次。谨采掇厘订,勒为八卷,备宋人说《易》之一家焉。”

  • 周易经传集解

    周易经传集解

    《作者:林栗南宋林栗撰。三十六卷。《四库全书》本。此书前三十二卷为六十四卦经传,三十三至三十四卷为《系辞上传》、《系辞下传》,三十五卷为《文言传》、《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三十六卷则附河图洛书八卦九畴大衍总会图、六十四卦立成图、大衍揲蓍解等。《宋史》本传载林氏与朱熹论《易》及《西铭》不合,遂相讦奏。此书淳熙十二年(1185)四月曾进于朝,本名《周易爻象序杂指解》,后以未能赅举彖、象、系辞、文言、说卦,乃改今名。

  • 易变体义

    易变体义

    《作者:都絜十二卷,宋都絜著。都絜父亲都郁曾为惠州教官,平生留心《易》学,此书为都絜闻其父说所著。《宋史·艺文志》作十六卷;《玉海》引《续书目》:“自乾之姤至未济之解,以意演之,爻为一篇,凡三百八十四篇。”冯椅《易学附录》:“都氏易,先以理而次以象义,每卦终又有统论。”《四库全书》录《永乐大典》本。此书系都氏承其父之学而为之,大旨谓卦爻辞义,前代《易》家论之已详,故专明卦变之体。《四库全书提要》指出:“考《左传》载《周易》诸占”,多为“未尝卜筮而咸称变体,知古来《周易》原有此一义矣。但古书散佚,其说不传。而絜以义理揣摩,求其崖略。其中巧相符合者”,“皆不事傅会而自然贯通,立义亦皆正大。亦有涉于牵强者”,“则务为穿凿以求合乎卦变之说,而义亦不醇。

  • 朱文公易说

    朱文公易说

    《作者:朱鉴南宋朱熹说,朱鑑编。二十三卷。《通志堂经解》本。朱鑑系朱熹之长孙,以荫补迪功郎,后仕之吏部侍郎,湖广总领。此书《宋志》失载,《宋志补》及《经义考》始载之。原本前有淳祐壬子(1252年)子明《自序》,称先文公有《启蒙》、有《本义》,皆所以发明往圣前贤之意,是编盖取诸门人记录问答之语云。此书所采,为朱熹《易》学专著之外散见于《朱子语类》之《易》说,依经传次序厘为二十三卷。《四库全书提要》指出:“朱子注《易》之书,为目有五:曰《易传》十一卷,曰《易本义》十二卷,曰《易学启蒙》三卷,曰《古易音训》二卷,曰《蓍卦考误》一卷,皆有成帙。其朋友论难与及门之辨说,则散见《语录》中。鑑汇而辑之,以成是编。

  • 西溪易说

    西溪易说

    《作者:李过十二卷。宋李过撰。李过,《宋史》无传,生卒年及仕履皆不详。惟董真卿《周易会通》曰,过字季辨,兴化《今属福建)人。《易说》十二卷,其庆元四年(1198年)《自序》谓几二十年而成。可知是积心思虑之作。然四库馆臣所见本已佚去其《序》,书中亦多阙文,已非董氏所见之旧本,盖传抄讹脱。此书首为“序说”一卷,分上、下经,依文讲解,而不及系辞以下。冯椅称《西溪易说》多所发明,然以毛渐《三坟》为信,误矣。冯说诚是。《四库全书》及 《经义考》俱作十二卷。其书首为 “序说”一卷。分上下经,依文讲解,而不及《系辞》以下。《四库全书》收入。胡一桂讥其于经文多所窜乱,冯椅则称其多所发明。《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是书“乱经之罪与诂经之功,约略可以相当”。

  • 周易玩辞困学记

    周易玩辞困学记

    《作者:张次仲清张次仲撰。十五卷。《四库全书》本。此书解《易》,尽弃象数、谶纬旧说,专主义理,其大旨多切于人事。《四库全书提要》指出:“是书前有《自序》,谓:赋性颛愚,不敢侈谈象数,又雅不信谶纬之说,惟于语言文字间求其谛当有益于身心者,辄便疏录,岁久成帙。经二十余年,凡六、七易稿而后成。持论最为笃实。于《乾》卦遵用王弼本,以便解诂,而仍列郑康成本于简端。前集诸儒之论及己论数十条为《读易大意》。其所论辨,如谓八卦因重之法,自十六、三十二以至六十四,卦变某卦自某卦来,皆夫子所不言。河图洛书之外,别无他图。后人依托夫子之言而支离蔓衍。又谓一卦六爻如主伯亚旅,无此以为君子,彼以为小人,反背错综之理。盖扫除轇轕之说,独以义理为宗旨,虽尽废诸家义例,未免开臆断之门。然其尽废诸图,则实有劖削榛芜之力。且大旨切于人事,于学者较为有裨。视绘画连篇,徒类算经奕谱,而《易》理转置不讲者,胜之远矣。”

  • 郭氏传家易说

    郭氏传家易说

    《作者:郭雍南宋郭雍撰。十一卷。《武英殿聚珍版书》本。据《宋史》记载,郭雍之父忠孝受业于程颐,著《兼山易解》;忠孝没后,其书散佚,雍则承父之学,撰为是书,故题曰《传家易说》。其大旨乃宗主程颐,阐发《周易》经传义理。《四库全书提要》指出:“朱子云:‘《兼山易》溺于象数之学。’陆游跋《兼山易说》则谓:‘程氏《易》学,立之父子实传之。’立之,忠孝字也。忠孝书自《大易粹言》所引外,别无完本,今观雍书,则大抵剖析义理,与《程传》相似。

  • 易经通注

    易经通注

    《作者:傅以渐九卷,清傅以渐、曹本荣等著。 此书是顺治十三年(1656年)十二月,傅以渐、曹本荣等奉诏而作。于十五年(1658年)完成。顺治诏书称:“自魏王弼、唐孔颖达有注与正义,宋程颐有传、朱熹有《本义》出,学者宗之。明永乐间,命儒臣合元以前诸儒之说,汇为《大全》,皆于《易》。首载顺治十三年十月十五日谕旨,次载顺治十五年十月傅以渐等进书表,则是书完成于1656年至1658年间。次为傅以渐序文,略谓明永乐年间,官修《周易大全》综合元代以前诸儒之说汇为一书,虽对易理多所发明,但其中异同互存

  • 易经衷论

    易经衷论

    《作者:张英清张英撰。二卷。《张文端集》本。此书专辨六十四卦经传之旨,不及《系辞》、《说卦》、《序卦》、《杂卦》;每卦各为一篇以诠解大意,而不列原文。解说以朱熹《易本义》为宗,但又不固守朱熹之说。如坎卦:朱熹以“贰用缶”为句,此书则从程颐《易传》,以“贰”字应属上句,断为“樽酒簋贰”。

猜你喜欢的书

骆宾王文集

骆宾王文集

别集。唐骆宾王撰。中宗朝,郄云卿奉敕搜访骆宾王诗,所集即当时之遗漏,得10卷。凡赋1卷,诗4卷,表、启各1卷,杂著3卷。今有影印明刻本。清陈熙晋撰《骆临海集笺注》10卷,颇精审翔实。有中华书局校勘本。清嘉庆二十一年石研斋秦恩复校重雕宋蜀本附有元和顾广圻撰《考异》1卷。有中华书局影印本。宾王诗悲郁激切。

宋文纪

宋文纪

十八卷。明梅鼎祚编。梅鼎祚仿冯惟讷《古诗纪》之意,辑陈、隋以前之文为《文纪》,此为其一。此编上承魏、晋,下启齐、梁,其间清俊之体犹存,纂组之风渐盛,居文质升降之关;虽涉雕华,未全绮靡。观此编所录,可见风气转移,日趋日变之端倪,缘故。其编纂之体,略同汉、晋文纪。中间如庐山公九锡文和香方之类,巨细兼收,意取全备。犹之䱇表、头责子羽文诸作,咸登前牒,不能以芜累为讥;唯宋公册封九锡禅代诸文,既为晋人所撰,自当附之于晋纪,而移入此编,乃体例乖误。又如司马越女铭词,虽发自宋年,而撰自晋代,亦不应附入此编。另者,梅鼎祚所辑《文纪》十余种,其版行者,自 《皇霸文纪》至《西晋文纪》而止。梅鼎祚殁后,应天巡按御史张煊、宁国府知府周维新始为次第开雕。而此集先成,故卷首独有其二人之序。此书有 《四库全书》本。

文渊阁书目

文渊阁书目

杨士奇等撰。20卷。商务印书馆1937年出版。本书为明朝宫廷藏书册籍,据书前序文说,正统六年(1441)杨士奇等奉旨“逐一打点清切,编置字号,写完一本,总名文渊阁书目”。所收各书不著作者、卷数,仅留册数,以《千字文》开头五句20个字为序,每个字下再分若干厨,每厨包括若干号(一号一册),略计总目约合50厨,7300号(册)。本书收入《四库全书》,嘉庆庚申(1800)鲍廷博录出,补入所缺宋朝文集200余种,将家塾旧藏本各书所注“完全”、“残”、“缺”字样转录于官本各书之下,又按《千字文》20个字改官本4卷为20卷成为今本。明朝文渊阁藏书早已散失殆尽,据本书尚可略见明代宫廷所藏典籍。对目录史和考古有参考价值。

命理约言

命理约言

《命理约言》是清代的命理典籍。四卷,陈素庵著。陈之遴字彦升,号素庵。作者对命理学做出了全面清理和标准化创建,是一次规范性的小结,此书为命学精读本和教科书。书中第一卷为法,第二卷为赋,第三卷为论,第四卷为杂论。民国年间,全书经过当时命理学家浙江嘉兴人韦千里的校刊删注,名为《精选命理约言》,于是就渐渐通行开来了。

笔意赞

笔意赞

南齐王僧虔著。王僧虔其祖王珣(字伯远)与王羲之同宗族,多有书法著述,今传有《书赋》、《论书表》、《又论书》、《笔意赞》等几千字。《笔意赞》其文最短,全文不足200百字。然而所论极精,历来脍炙人口。《笔意赞》是书法创作要论。首先立论曰:“书之妙道,神彩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神彩与形质论,缘于《淮南子·原道训》,以此为书法审美的原则。

二薇亭诗集

二薇亭诗集

宋诗别集。1卷。徐玑著。作者曾任地方官吏,因此写过一些关切时政的诗歌,如《传胡报二十韵》有“晋赵非殊异,山河本浑全。人心方激切,天道有回旋”的句子,表现了对恢复中原的渴望。但更多的诗作却是表现长期离家担任下吏的酸辛心情,感情比较真实。诗体以五古、五律为多。某些绝句如《新凉》:“水满田畴稻叶齐,日光穿树晓烟低。黄莺也爱新凉好,飞过青山影里啼。”也写得自然流畅,富有画意。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岳飞

岳飞

岳飞(1103年3月24日—1142年1月27日)宋朝著名的抗金将领,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之一。字鹏举,相州汤阴(今河南省汤阴)人,出身于佃农。父亲岳和,以务农为业,家境贫苦。岳飞生于北宋末年,幼时曾遇一次大水灾,母亲姚氏抱着他

孔子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襄公二十二年(一说二十一年)十月庚子日(前551年9月28日)出生于鲁国昌平乡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其远祖

孟子

孟子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思孟学派的创始人。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人。幼年丧父,母教极严,家境贫困。长大后,曾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的门人,是孔

张仲景

张仲景

张仲景(约公元150~219年) 是东汉卓越的医学家。他的《伤寒杂病论》被后世视为经典,他被尊为医圣。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郡涅阳县 (今河南邓州市)人。张仲景少好学善思,10岁时就读了不少的书,羡慕扁鹊的“起死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