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学
-
推易始末
《作者:毛奇龄》四卷。清毛奇龄撰。奇龄既作《仲氏易》之后,又取汉、唐、宋代以来言《易》之涉及卦变者,另加综合核对,编成此书。取名为《推易》,大概本《系辞传》“刚柔相推”一语,依照《仲氏易》“移易”义而作。大旨说朱熹《本义》尽管在卷首载有卦变图,但只是孔子之易,未能著为文王、周公之易,因此上稽干宝、荀爽、虞翻各家,凡是有卦变卦综之说,与宋代以后相生、反对各图全列于卷内,而把推易折衷之图附在后面。朱熹说卦变是易中之一义,但毛奇龄却认为是演画系辞的本旨,未免有所偏执。然易义深广宏大,触类旁通,见智见仁,各明一理。因此此书亦能够与所撰 《仲氏易》相互发明。收入 《四库全书》。有《西河合集》本、《龙威秘书》本。今上海古籍出版社《四库易学丛刊》有影印四库本。
-
楚蒙山房易经解
《作者:晏斯盛》十六卷。清晏斯盛撰。晏斯盛字一斋,又字虞际,江西新喻人。熙六十年 (1721)进士。官至湖北巡抚。此书凡《学易初津》二卷,《易翼宗》六卷,《易翼说》八卷。《学易初津》是全书宗旨,大体以为宋人图书本由大衍之数画成,不取河洛奇偶之说,所见最确。又说辞占不遗彖辞且不取卦变互体之说,则尽废汉易古法,未免主持稍过。《易翼宗》以经文为主,把十翼各自分开附在经文之下,用意在于以传解经,颇显破碎零乱。又在每爻之首,画一全卦而间以一动爻,奇作○,偶作〔 〕,亦为自我作古。《易翼说》全解十翼,先 《系辞》,次 《说卦》,次《序卦》,次《杂卦》,次《彖传》,次《文言》,次《象传》,于古于今,皆无依据。但此书不废弃象数,且不为方技术数的曲说;不废弃义理,且不做理气心性的空泛议论,尚可说是笃实近理之作。收入 《四库全书》,有乾隆间诗礼堂刊本。
-
易学启蒙意见
《作者:韩邦奇》明韩邦奇撰。五卷。《四库全书》本。此书旨在阐明朱熹《易学启蒙》之说。《四库全书提要》指出:“一卷曰《本图书》,二卷曰《原卦画》,皆推衍邵氏之学,详为图解;三卷曰《明蓍策》,亦发明古法,而附论近世‘后二变不挂’之误;四卷曰《考占变》,述六爻不变及六爻递变之旧例;五卷曰《七占》,凡六爻不变、六爻俱变及一爻变者皆仍其旧,其二爻、三爻、四爻、五爻变者则别立新法以占之。所列卦图,皆以一卦变六十四卦,与焦延寿《易林》同。然其宗旨则宋儒之《易》,非汉儒之《易》也。”按,今存此书明正德九年(1514)李沧刻本及明嘉靖十三年(1534)苏祐刻本多部(见《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均作四卷,可备参考。
-
周易集说
《作者:俞琰》元俞琰撰。四十卷。《通志堂经解》本。亦称《俞氏易集说》。俞氏曾裒集历代《易》家之说为《大易会要》一百三十卷,后乃掇其精华以成是书,前后历三十多年而四易其稿。其初宗主程颐、朱熹之说,后于程、朱之外自出新义,颇有创获精审之处。《四库全书提要》指出:俞氏立说,虽有离奇怪异者,“然其覃精研思,积三、四十年,实有冥心独造,发前人所未发者,固不可废也。据琰自作《后序》,尚有《读易举要》、《读易须知》、《易图纂要》、《易经考证》、《易传考证》、《六十四卦图》、《古占法》、《卦爻象占分类》、《易图合璧连珠》、《易外别传》诸书。今惟《易外别传》有本单行,《读易举要》、《易图纂要》见《永乐大典》,余皆未见。《序》称诸篇皆旧所作,将毁之而儿辈以为可惜,又略加改窜而存于后。则旧刻本附此数书,今佚之矣。”
-
周易集传
《作者:龙仁夫》八卷,元龙仁夬著。书成于至治辛酉年(1321年)。《吉安府志》:“仁夬《周易集传》十八卷,立说主《本义》(即朱熹《易本义》),每卦爻下各分变象辞占。”今存唯八卷,仅上、下经及《彖》、《象》完具。其书即象诂义,于卦象、爻象互观析观,反复推阐,多发前儒所未发,而上下经及《彖传》、《象传》俱全。其阐说《易》旨,宗主程颐、朱熹之解为多;但又兼重《易》象,颇有独到创获之处。《四库全书提要》指出:“是书成于至治辛酉。董真卿《周易会通》称其有《自序》一篇,此本无之。朱彝尊《经义考》于旧《序》例皆全录,而亦无是篇,则其佚已久矣。《吉安府志》云:仁夫《周易集传》十八卷,立说主《本义》,每卦爻下各分变象辞占。
-
周易通论
《作者:李光地》四卷。清李光地撰。李光地字晋卿,号厚庵,福建安溪人。康熙九年(1670)进士。官至文渊阁大学士。谥号文贞。此书综论易理,各自成篇。一卷、二卷发明上经、下经大旨。三卷和四卷则发明《系辞》、《说卦》、《序卦》、《杂卦》之义。首为 《易本》、《易教》二篇,其次论卦爻、象、彖、时位、德应、河图、洛书、占筮、挂扐、正变,环互等问题,无不逐条分析其意,并推敲阐明其所以如此的原因。可说是融会贯通,卓然成一家之说。书中论复、无妄、中孚、离四卦为圣贤的心学,亦全以消息盈虚观察天道整修人事,与慈湖《易传》以心谈易大为不同。李光地作《大学古本说·序》,称于易之卜筮灼然无疑。大概宗旨已明,卮言便不能混淆是非。其学一传为杨名时,有《周易札记》二卷。再传为夏宗澜,有《易义随笔》八卷,《易卦札记》二卷。虽递相祖述,但是宏大深邃却均不如李光地此书。收入《四库全书》、《榕村全书》,有道光间贵阳刊本。
-
周易象旨决录
《作者:熊过》明熊过撰。七卷。《四库全书》本。此书大旨,颇取汉代《易》家重视《易》象之说,并对《周易》经传文字、音义多有考证辨析。《四库全书提要》指出:“是书据过《自序》,初名《易象旨》,后遂加‘决录’之名。案《三辅决录》,名始赵岐,而命名之义,古无传说。以意推之,盖定本之谓也。自序称:“初闻闽人蔡清善为《易》,购得其书,惟开陈宗义,不及象,于是稍记疑者为赘言。辛丑谪入滇,晤杨慎,劝成此书。”书主汉学,故以言象为主。所言皆于古有据。并据旧说证今文,证字一百零一,证音三十八,证句二十六,证脱字七十九,证衍文三十八,应移置的地方三十二,证旧以不误为误者三。所依据的有郭京所伪托之书,及吴澄所改本,但大多可信可据。
-
周易筮述
《作者:王宏撰》清王宏撰撰。八卷。《四库全书》本。王氏因朱熹曾谓“《易》本卜筮之书”,故作此编,以述其义。《四库全书提要》指出:“其卷一曰《原筮》、曰《筮仪》、曰《蓍数》,《筮仪》本朱子,并参以汴水赵氏;其卷二曰《揲法》;其卷三曰《变占》,尊圣经,黜《易林》,稽之《左传》,与朱子大同小异;其卷四曰《九六》、曰《三极》、曰《中爻》,中爻即互体;其卷五曰《卦德》、曰《卦象》、曰《卦气》,卦气本邵子、朱子,并附《太乙秘要》;其卷六曰《卦辞》;其卷七曰《左传国语占》、曰《余论》;其卷八曰《推验》,采之陆氏,其涉于太异可骇者弗载。其书虽专为筮书而设,而大旨辟焦、京之术,阐文、周之理,立论悉推本于经义。较之方技者流,实区以别。故进而列之《易》类,不以术数论焉。”
猜你喜欢的书
骆宾王文集
别集。唐骆宾王撰。中宗朝,郄云卿奉敕搜访骆宾王诗,所集即当时之遗漏,得10卷。凡赋1卷,诗4卷,表、启各1卷,杂著3卷。今有影印明刻本。清陈熙晋撰《骆临海集笺注》10卷,颇精审翔实。有中华书局校勘本。清嘉庆二十一年石研斋秦恩复校重雕宋蜀本附有元和顾广圻撰《考异》1卷。有中华书局影印本。宾王诗悲郁激切。
宋文纪
十八卷。明梅鼎祚编。梅鼎祚仿冯惟讷《古诗纪》之意,辑陈、隋以前之文为《文纪》,此为其一。此编上承魏、晋,下启齐、梁,其间清俊之体犹存,纂组之风渐盛,居文质升降之关;虽涉雕华,未全绮靡。观此编所录,可见风气转移,日趋日变之端倪,缘故。其编纂之体,略同汉、晋文纪。中间如庐山公九锡文和香方之类,巨细兼收,意取全备。犹之䱇表、头责子羽文诸作,咸登前牒,不能以芜累为讥;唯宋公册封九锡禅代诸文,既为晋人所撰,自当附之于晋纪,而移入此编,乃体例乖误。又如司马越女铭词,虽发自宋年,而撰自晋代,亦不应附入此编。另者,梅鼎祚所辑《文纪》十余种,其版行者,自 《皇霸文纪》至《西晋文纪》而止。梅鼎祚殁后,应天巡按御史张煊、宁国府知府周维新始为次第开雕。而此集先成,故卷首独有其二人之序。此书有 《四库全书》本。
文渊阁书目
杨士奇等撰。20卷。商务印书馆1937年出版。本书为明朝宫廷藏书册籍,据书前序文说,正统六年(1441)杨士奇等奉旨“逐一打点清切,编置字号,写完一本,总名文渊阁书目”。所收各书不著作者、卷数,仅留册数,以《千字文》开头五句20个字为序,每个字下再分若干厨,每厨包括若干号(一号一册),略计总目约合50厨,7300号(册)。本书收入《四库全书》,嘉庆庚申(1800)鲍廷博录出,补入所缺宋朝文集200余种,将家塾旧藏本各书所注“完全”、“残”、“缺”字样转录于官本各书之下,又按《千字文》20个字改官本4卷为20卷成为今本。明朝文渊阁藏书早已散失殆尽,据本书尚可略见明代宫廷所藏典籍。对目录史和考古有参考价值。
命理约言
《命理约言》是清代的命理典籍。四卷,陈素庵著。陈之遴字彦升,号素庵。作者对命理学做出了全面清理和标准化创建,是一次规范性的小结,此书为命学精读本和教科书。书中第一卷为法,第二卷为赋,第三卷为论,第四卷为杂论。民国年间,全书经过当时命理学家浙江嘉兴人韦千里的校刊删注,名为《精选命理约言》,于是就渐渐通行开来了。
笔意赞
南齐王僧虔著。王僧虔其祖王珣(字伯远)与王羲之同宗族,多有书法著述,今传有《书赋》、《论书表》、《又论书》、《笔意赞》等几千字。《笔意赞》其文最短,全文不足200百字。然而所论极精,历来脍炙人口。《笔意赞》是书法创作要论。首先立论曰:“书之妙道,神彩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神彩与形质论,缘于《淮南子·原道训》,以此为书法审美的原则。
二薇亭诗集
宋诗别集。1卷。徐玑著。作者曾任地方官吏,因此写过一些关切时政的诗歌,如《传胡报二十韵》有“晋赵非殊异,山河本浑全。人心方激切,天道有回旋”的句子,表现了对恢复中原的渴望。但更多的诗作却是表现长期离家担任下吏的酸辛心情,感情比较真实。诗体以五古、五律为多。某些绝句如《新凉》:“水满田畴稻叶齐,日光穿树晓烟低。黄莺也爱新凉好,飞过青山影里啼。”也写得自然流畅,富有画意。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岳飞
岳飞(1103年3月24日—1142年1月27日)宋朝著名的抗金将领,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之一。字鹏举,相州汤阴(今河南省汤阴)人,出身于佃农。父亲岳和,以务农为业,家境贫苦。岳飞生于北宋末年,幼时曾遇一次大水灾,母亲姚氏抱着他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襄公二十二年(一说二十一年)十月庚子日(前551年9月28日)出生于鲁国昌平乡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其远祖
孟子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思孟学派的创始人。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人。幼年丧父,母教极严,家境贫困。长大后,曾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的门人,是孔
张仲景
张仲景(约公元150~219年) 是东汉卓越的医学家。他的《伤寒杂病论》被后世视为经典,他被尊为医圣。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郡涅阳县 (今河南邓州市)人。张仲景少好学善思,10岁时就读了不少的书,羡慕扁鹊的“起死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