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彦肃

- 姓名:赵彦肃
- 别名:字子钦,号复斋
- 性别:男
- 朝代:宋代
- 出生地:严州
- 出生日期:1148
- 逝世日期:1196
- 民族族群:
赵彦肃(1148—1196),字子钦,号复斋,人称复斋先生。赵宋宗室,祖上为东都洛阳人,后到严州做官,定居于此,就成为严州人了。赵彦肃小时即端庄凝重,少年老成。15岁应举,乾道二年(1166)18岁时考取进士,出任宁国军(今安徽宣城)掌书记,代摄郡政,办事干练,以精敏称。公余不事游乐,唯与前辈老将谈靖康间战事,了解历史。有一年遭遇洪水,水势凶猛,冲决圩田,赵彦肃乘一叶小舟送粮救人,救护了不少百姓。调秀州(今浙江嘉兴)推官,主管司法刑狱。他见狱中关押了许多重犯,感到很惊讶,调查之后,才得知是因为为了争造庙宇淫祀而引起的斗殴纠纷,谓之“起伤”。于是他从源头抓起,大力整顿淫祀滥庙,斗殴之事大为减少,狱中也为之一空。移华亭县丞,奉命决浙东疑狱。每次审问,都先摘除犯人枷铐,通过深入细致的调查,找到真正的元凶,据实判决,官民皆服。
移保宁军掌书记,郡政废弛,幕僚多进峻法整济之说,独赵彦肃力主“天地大德曰生”之旨,主张仁政,并以说服郡守李彦颖,李守按其之说力行之,郡境大治。遇有疑案,多请先生审决。审案时,下令除去囚犯刑具,温言调询,所判结论,原告、被告双方都没有意见,“叩头服,阖境以为神”。每逢赈灾,即亲率僚属下乡,虽穷乡僻壤,也必亲至,连跟随的人都“不堪其劳”,但他仍欣欣然不以为苦。又向郡守建议,蠲免浮财之征700万,并拿出公家财政数千万,为百姓代缴五等税。府库中存有杂输钱数十万,本来按惯例都要发掉的,赵彦肃建议用这笔钱刊刻周敦颐、二程兄弟及张载等大儒的书籍,发给郡学诸生诵读,并且亲临讲学,受到学生们的欢迎,都恨相识得师之晚。
高宗死,孝宗按制执丧三年,三年满后,宰臣周必大向皇帝报告了赵彦肃严格按照古礼为先皇执丧尽忠的事迹。周必大说,先皇宾天之后,赵彦肃即“溢粥蔬食,以至于今”,文武百官之中能如此知古识礼并身体力行的很少见,如此忠孝的臣子,理应予以表彰。孝宗听了,也十分感叹:“难得宗室中还有如此贤人!”下旨命皇太子去结识赵彦肃,学习他的品行和学识。随后,赵彦肃被调任榷货务都茶场场监。榷货务与都茶场是两个机构,榷货务属太府寺,掌折博斛斗、金帛等物,主管贸易、物价,专卖全国茶叶事务和茶利,是一个掌控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部门;都茶场管理给卖茶引,也是一个重要的经济管理衙门。茶引是国家根据茶商对国家贡献的大小的一种奖励机制,凭都茶场签发的茶引可以收购、销售茶叶,获利极丰,属于政府掌控的特权。榷货务与都茶场虽为两个机构,但都设置在榷货务衙门内,由提辖官和监官通管,很有实权。赵彦肃到任后,发现都茶场每年要向六路(路为唐宋时的行政区划,有如明清之行省)征收乳香以供皇室之用。乳香是一种名贵药材,可作熏香剂使用,每年征收的乳香费高达24万缗,成为老百姓的一项沉重负担。赵彦肃就此事向宰相周必大汇报,认为不能以乳香缗钱为六路之害,建议革除此项弊政。周必大听了,不禁为之动容,“矍然曰‘朝家岂可以二十四万缗之故而害六路之民耶!’立奏罢之”。赵彦肃的这项建议,为六路百姓除一大弊。
赵彦肃天性孝友,在官任职时,就将内外姻亲全都请来同堂聚食,一起吃饭,共享天伦之乐。朝廷发给的俸禄全都交给母亲支用,兄弟化钱也来他这里取,从来没有吝啬过。旁人见了,提醒他应该注意节用,先生却说:“吾知有吾母而已,焉知其他!”母亲逝世,他三天不入水浆。未葬之前,只喝粥;下葬后,减食饮水。丧礼后,仍然只食蔬果,孝衣麻绳草鞋,晨夕不去身,哀毁骨立,见到的人无不被他的悲情所感染,不期而哀。赵彦肃的孝行感动了一方士民百姓,也让严州人认识了什么才是真正的古丧礼。
服母丧期满,赵彦肃一直屏居在家,因为不当官,没有收入,缺少经济来源,家境十分穷困,有时连吃饭都成问题,不得不亲自下园种菜,“抱瓮灌菜畦”。朱熹知道后,向主持朝政的宰相赵汝愚反映彦肃的窘况,赵汝愚决定起用他为宁海军节度推官。恰在此时,有诏书下达,朝中有四位大臣联名荐举赵彦肃,与赵彦肃一起被推荐的还有宗室赵师渊、赵汝谈等人,但这四位荐举官,赵彦肃一个也不认识,从未谋过面。诏命虽下,赵彦肃已经得病了。庆元二年(1196)二月,卒于官所,享年四十九。
时朝中权倖用事,赵彦肃担心国是,忧愤废食,日夜与老朋友吕祖谦谋虑,不久,朱熹罢官,赵汝愚、吕祖谦也先后被罢,赵彦肃忧愤更甚,病情加重。逝世前三日,学生们前往看望,先生的舌头已经发僵,言语不清,但仍然和学者们探讨学问,讲论义理,自叹“脚步短,不能进”,勉励学生要继续努力,取得更高的成就。说完,就再也没有讲过话。问以家事,也不答。逝世后,家无贮储,集中所有财产,才勉强料理完丧事。三月,还葬于建德县芝川乡下王坞(今建德市乾潭镇芝峰村境内)。夫人凌氏,先于先生28年逝世,继室徐氏,后于先生7年卒;育有三女,皆早夭。一子,名恝夫,年方4岁,12年后亦夭折,遂无后嗣。
赵彦肃博学多才,书无不习,习无不究,诸子百家皆览,于先儒诸书尤精,自谓无不解者。后从沈晦游,与论易经太极,论点不合,感到十分郁闷,以至于废寝忘食,日夜思虑。一天,乘船过松江,已及拂晓,忽闻鸡鸣,人声渐起,又听犬吠之声,但觉全身出汗,胸中闷气,一时散豁,但觉身心通泰,所思问题也豁然开朗。后来对人诉说这番奇异的经历,也不知这一身汗是从哪里来的?有诗记当时的感受云——
循缘多熟境,溺法无要津。
虚心屏百虑,犹是隔几尘。
云边察飞翼,水底观跃鳞。
闷杀鲁中叟,笑倒濠上人。
在家闲居之时,常有学者慕名而来,叩求学问,赵彦肃“随叩辄鸣”,有问必答,自卦画象数、仪象律历、封建方田、仪礼司马法及释书、道藏,下至医卜、导引气功之类,无论你问哪方面的问题,都能针对所提问题给以圆满的答复,使学者满怀期望而来,满载知识而去。但是他却谦虚地说:“我这样做不过如开店经营,多备些货在店里,以供人需求而已,算不得真学问,也不是我的本务。如果再过十年,我将关门落索,等待能人了。”
赵彦肃著有《广杂学辨》、《士冠士昏礼馈食图》等书,为大学者朱熹所称道,朱熹曾对学者们说:“读子钦《广杂学辨》一书,觉得近世少有这样能深研学问的人!”朱熹作《礼仪集注》一书,就是因“有感于子钦所图而作”,两人互相仰慕,亟盼能见面欢聚,于是朱熹给赵彦肃写信盼望去武夷山一叙,书云:“衰晚疾病,恐不能久在人间,一旦溘然,此事便无所寄,或能早为命驾一来,使区区怀抱得以倾倒万一,辱有收焉,亦非小小因缘也。”赵彦肃收信后,答曰:“某贫居,遂至欲出未能,虽荷见属之切,但有神驰而已。”诉说了因家贫无川资,不能远行的无奈之况。
赵彦肃为江西陆九渊的私淑弟子,陆九渊认为:“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象山先生全集·杂说》)后人称之为“心学”,属于主观唯心主义。朱熹认为天地之间,有理有气,但理在气先。主张“格物致知”,认为对世界的认识须从“格物”(穷理)开始,属于客观唯心主义,朱熹的学说后来发展成为一个庞大的理学体系。朱陆两派学术观点不同,门户之见很深。但并不排斥私交友谊。赵彦肃于《易》学深有研究,其取旨从象数入门,与朱熹的研究路数不同。朱熹就易学赠赵彦肃诗云——
至言谁道微幽深,赫日当空久照临。
须信石中元韫玉,莫于沙外别求金。
但无己意争经意,便尽凡心得圣心。
幸若桐江江上客,凭君远附白头吟。
赵彦肃和诗云——
易道研几且极深,羲文未远实昭临。
圣门洞见难怀宝,海宇穷搜孰断金。
春到刚阳穿地脉,夜深皎月挂天心。
拟将比拟元方体,聊复因书试一吟。
后来,两人终于见面了,但由于持学观点不同,所以议论不合,但互相向望思慕之情仍与日俱增。赵彦肃病故,朱熹极为悲痛,对人说:“像赵公这样品行高洁之人,如今世上是很难得的了。他耗费半生心血写就的《易说》一书,不知刻印了没有?《广杂学辨》和《士冠士昏礼馈食图》两书已散佚无存,《易说》虽幸存,但是能读懂的人也很少了。”
赵彦肃于《易》学深有研究,“其体察也精,其推研也审,其措辞不苟,其析理不浮,盖深窥爻象之变,而洞达乎阴阳之情者也”(许兴裔《复斋易说跋》)。门生喻仲可称其师此作“探赜钩深,简严精切,他人千百言不能该者,约以数语”。一生著述不多,其毕生精力,多在此书。
赵彦肃逝世后,严州人十分怀念他,嘉定十二年(1219),郡守郑之悌在祥符寺遗址建赵复斋祠以志纪念。宝祐三年(1254),知州季镛绘复斋先生肖像于学宫之先贤祠,供诸生祭祀。赵复斋祠的原址在城东北建安山南麓(今建医二院院址)。他逝世25年后,严州郡守许兴裔始将《易说》刊刻成书,并将新书“刊置公之祠堂”,以方便求学者。
康熙十五年(1676),清初大词人纳兰成德刊刻《通志堂丛书》,收入此书,并亲为之作序。此书现存国家图书馆。
赵彦肃是严州历史著名的学者,在当时就很有影响,不仅学问精深,品行也十分高洁;为官时能处处替百姓着想,为人师则诲人不倦,为人子则孝于亲,为人臣则能尽忠,是一个恪守儒家礼仪规范的大学者,足堪为人师表。
赵彦肃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学余堂文集
《学余堂文集》二十八卷。《诗集》五十卷。《外集》二卷。清施闰章撰。施闰章,字尚白,号愚山,又号蠖斋;宣城 (今属安徽)人。顺治六年(1649)进士,康熙时举“博学鸿词”,官至侍读。授刑部主事,因试高等,充山东学政,取士有“冰鉴”之誉。迁江西参议,分守湖西,有异绩,人呼为 “施佛子”。著有 《矩斋杂记》、《蠖集诗话》、《拟明史》、《青原志略补辑》。诗与山东莱阳宋琬齐名,号 “南施北宋”。王士祯选 《感旧》、《山木》二集,所录闰章诗最多。又取其五言近体八十二联,为 《摘句图》,见所撰《池北偶谈》中。施闰章尝语王士祯门人洪升曰:“尔师诗如华严楼阁,弹指即见。吾诗如作室者,瓴甓木石,一一就平地筑起。”王士祯亦记于《居易录》。平心而论,王士祯诗自然高妙,固非施闰章所及,一些吹捧语是不足为定评的。但他也确是当时文坛著名人物。施闰章所论,或亦微有所讽,寓规于颂。其 《蠖斋诗话》有曰:“诗如其人,不可不慎。浮华者浪子,叫号者粗人。窘瘠者浅。痴肥者俗。风云月露,铺张满眼,识者见之,直一页空纸。故曰君子以言有物。”观其持论,宗旨可见。其所作古文亦摹仿欧、曾,不失矩度。然视其诗品,稍逊于文。魏禧为作集序,乃置其诗而盛许其文,有一定道理,当然也有失全面。外集二卷。一为《砚材拾遗》,乃奉使广东时记所见端溪石品。一为 《试院冰渊》,则历年典试序文及条约。又有别集四卷。其二卷为 《蠖斋诗话》、二卷为 《矩斋杂记》。诗话别择未精,瑕瑜参半。杂记颇涉神怪、尤为小说家言。王士祯谓施闰章五言诗 “温柔敦厚,辞清句丽”。有乾隆四年(1739) 刊本、《四库全书》 本。
悟性穷原
一卷,此书流传下来的版本,均署名为涵谷子,显然,这是一个道号,或者是一个化名。真实姓名不详。《悟性穷原》是一部产生于清代的内丹修炼书籍,言辞简要,说理透彻,为丹书中之上品。至于其内容,在原叙云:其中言性命双修,铅汞交媾,抱元守一,取坎填离,本天地升降之理,实氺火既济之功。所謂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者此也。至若先天后天关窍,条分缕晰悟性尽性原委,反复详明,扫除三干六百旁门,指归玄关金丹大道,此诚为仙佛之宝筏,俢真之径路矣。上述皆中肯之言,并无虚妄。清光绪五年(1879)广州中和堂刻本。
丰川易说
十卷,清王心敬著。书中认为“学《易》可以无大过,是孔子明《易》之切于人身,即是可以知四圣人系《易》之本旨,并可以识学《易》之要领。“故认定《易》为人事之书,书中所言阴阳消长,只是一个影子。讲《易》离开阴阳消长之像,就会悬空谈《易》;讲《易》不切于人事,则是捕风捉影,未抓住根本。主张根据阴阳消长之像,来探究其中的人事观念。又提出《易传》十篇为孔子所作,怕当日学《易》者视《易》为高深玄远,而特别重申易简之说。《四库全书》指出:王氏所注诸经,大抵好为异论,唯“此编推阐《易》理,最为笃实。其言曰:‘学《易》可以无大过,是孔子明《易》之切于人身,即是可以知四圣人系《易》之本旨,并可以识学《易》之要领。’又曰:‘《易》是道人事之书,阴阳消长,只是借来作影子耳。故曰:《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于阴阳消长处看得不明,是影子不真;若徒泥阴阳消长而无得于切己之人事,亦属捕风捉影。”
帝王纪年纂要
一卷。元察罕撰,明黄谏补。察罕,元西域板勒纥人。博览强记,精通诸国语言。官至商议中书省事。尝译《贞观政要》、《帝范》为蒙文,并节译蒙文《脱必赤颜》为《圣武开天记》、《太宗平金始末》等。著有《历代帝王纪年纂要》。察罕鉴于以往诸家所编帝王纪年,沿袭舛讹,莫相统一,乃以邵雍《皇极经世》为准,取诸家记载集正之,自太皞以下诸帝王,各载其在位年数,而略述兴废大旨于每代之前。书成于皇庆元年 (1312)。至明景泰中,黄谏为之续辑,改原本下限延琇五年 (1318)为下至洪武元年 (1368),并补入元代诸帝纪年。但该书太过简略。有《四库全书》本,《金声玉振集》 本。
见如元谧禅师语录
见如元谧禅师语录,一卷,明元谧说,道璞集,李长庚序,黄端伯序,有行实。
普贤菩萨行愿王经
亦称《普贤愿经》。佛教经典。一卷。偈颂体。内容系颂赞普贤菩萨十大行愿:一、敬礼诸佛;二、称赞如来;三、广修供养;四、忏悔业障;五、随喜功德;六、请转法轮;七、请佛住世;八、常随佛学;九、恒顺众生;十、普皆回向。旨在说明必须通过修十大行愿才能证入法界缘起。原为《华严经》的一部分。传统认为,《入法界品》是《华严经》最精华的部分,总摄华严入证因果;此经又是《入法界品》最精华的部分,称此经以十大行愿为所诠,以证入华严法界为旨趣,以利益有情广大意乐为入门,以往生净土为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