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汝楳

赵汝楳
  • 姓名:赵汝楳
  • 别名:
  • 性别:
  • 朝代:宋代
  • 出生地:庆元府鄞县人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赵汝楳[méi],生卒年不详,赵善湘之子。庆元府鄞县人。登宝庆二年进士第。史弥远女婿,与史氏家族关系亲密,有军功,曾平闽乱,为江淮安抚制置,晚年为户部侍郎,理财事,多毁誉,官至大学士,爵天水郡公。


赵氏精通易学,著有《易叙丛书》,已失传,其《周易辑闻》、《易雅》、《筮宗》等收于《四库全书》。其诗文收录《全宋文》、《全宋诗》。


宋吴泳《鹤林集》卷九《赵汝楳降授朝散大夫黄汉章降授宣教郎制》:“敕:具官某等:科举之法,自唐已弊矣。若士已正应,有司以公取,则法虽弊而人犹未弊也。今言者闻汝楳之请托,汉章之徇私,则有弊人矣。朕方革去旧习,以新美多士,则汝等一阶之罚,尚何辞?可。”


元袁桷卷三十三《先君子蚤承师友晚固艰贞习益之训传于过庭述师友渊源录》:“赵汝楳,善湘子,为宰相婿。卑退自修,精《易》象,有《易叙丛书》可传。官至户部侍郎。晚岁以理财进用,失士誉。”


明钱士升《南宋书》卷十八《列传》:“善湘季子汝楳,史弥远婿也。故奏报无不达,以平闽寇功,转江淮安抚制置,累进大学士,封天水郡公。帝手诏求所解《春秋》。致仕卒,所著有《周易说约》等书。”


《宝庆四明志》卷十《进士》:“宝庆二年王会龙榜:赵汝楳,善湘子,汝櫄、汝榟弟。”《延祐四明志》卷六《人物考下》:“宝庆二年王会龙榜:赵汝楳,善湘子,汝櫄、汝榟弟。”《光绪鄞县志》卷二十《选举表一》:“宝庆二年丙戌赵汝楳。”


吴潜《重建逸老堂记》:“降朝散大夫直宝章阁祥符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赐紫金鱼袋赵汝楳篆额。”注:是文撰于宋开庆元年(1259),同年立碑。


桂锡孙《宋孙孝子祠记》:“太中大夫集英殿修撰赵汝楳书。”注:是文撰于宋咸淳初年。

赵汝楳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1848年欧洲革命

1848年欧洲革命

《1848年革命:席卷法兰西的大风暴》以1848年法国二月革命为主线,分析了王权与民权、保守派与激进派、君主制与共和制的内在矛盾与现实困境,揭示了其与二月革命发生的必然关系,详述了宴会活动、巴黎街头骚乱、王宫遭洗劫、七月王朝覆灭、法王流亡英国、法兰西第二共和国临时政府建立等重大历史事件。

真假亨特

真假亨特

美洲大陆正上演奴役、征伐和仇杀的悲剧。通过与印第安尤马部落的联手,老奸巨猾的梅尔顿把一批德国劳工诱骗到一座古老的神秘矿井劳作,同时还传闻他绑架了一些神秘人士。此时,梅尔顿的侄子与大富翁之子亨特,二人长到难分彼此的相似程度,由此引出一场争夺家族遗产的谜案……老铁手得知消息后,不顾个人安危,历尽艰难险阻找到了悬崖城堡,却阴差阳错救出了尤马部落的头领,以及美丽的犹太姑娘尤迪特,在救出遇难同胞的惊心动魄的斗争中,也穿插了着同样惊心动魄的爱情纠葛……刚毅智慧的老铁手和“丛林之王”温内图再度联手战胜邪恶力量,除了勇气的较量之外,还有正义、智慧的对决。

山谷论书

山谷论书

一卷。书论。宋代黄庭坚撰。散见《山谷文集》和《山谷题跋》。内容包括甚广,整理绎绪,大要有三:(1)认为“墨池笔冢,非传者之妄也”,故异常重视字内功夫,并从用笔、用墨、读帖、临摹等方面予以阐发。用笔主张“悬腕”、“高执笔”,提倡“锋藏笔中,意在笔前”;读帖强调要“观之入神”、“会之于心”;临摹认为“不必一笔一画以为准”,不能学魏晋人用字多破体;用墨主张不宜过浓,也不宜过淡。此均经验之谈。其中“高执笔”为后人学大草及草书开了新门径,山谷于此成尤存巨功。(2)“学书要须胸中有道义”、“胸中有万卷书”。他认为,要使书艺脱俗,仅凭字内功夫犹难奏效,须求之于字外。它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人品道德,所谓“学书要须胸中有道义,又广之圣哲之学,书乃可贵。若其灵府无程,政使笔墨不减元常、逸少,只是俗人耳”。二是渊博学识,所谓“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俗气”。并认为苏轼书所以能脱俗,就在于“学问文章之气,郁郁芊芊发于笔墨之间”。这是唐代张怀瓘“先文而后墨”观点的继承和发展,与苏轼所说的“作字之法,识浅、见狭、学不足三者终不能尽妙”的观点尤相契合,体现出宋人所重的文人趣味。三是触物感悟。他认为:“张长史折钗股,颜太师屋漏痕,王右军锥画沙、印印泥,怀素飞鸟出林、惊蛇入草,索靖银钩虿尾,同是一笔法:心不知手,手不知心法。”亦即以自然为法。并认为自己草书,是“得江山之物”,用笔“少进”乃“观长年荡桨,群丁拨棹”的结果。(3)“凡书百病,惟不可俗。”他论书专重“韵”,“韵”乃“俗”之反,于此提出品鉴书法的三个标准,即不俗、韵胜、字中有笔。所谓不俗,是指书法要体现书家的完美人格和渊深学养。所谓韵胜,是指书家精神世界与字的结体得势高度统一。所谓字中有笔,既指全幅体势新巧,抖擞峻拔,亦指笔画别出心裁,欹正相生。这些见解对后世书论颇有影响。

太上通玄灵印经

太上通玄灵印经

太上通玄灵印经,撰人不详。似出于唐宋间一卷。收《正统道藏》洞神部方法类。此书言召役六丁八史之法术,内容可分为两部分。前半篇首先列出通灵印、摄鬼印、策鬼印、召鬼印等印图,又以老子讲述通灵印之用法及抻验。宦称此通灵印是一切法术之根,依法施用符印咒术,可以召八史(八卦)及六丁玉女护佑,使八史六丁为人取金银宝物仙药。以至于「移山竭海、雷电霹雳、天地暗冥、日月坠落、兴云致雨,此通灵印皆能为人使役。」后半篇乃诸葛先生讲述通灵役鬼法。大抵为施符念咒。驱役鬼神取金银仙药,撤豆成兵、千里视伏藏宝物、隐形变化、聚集鸟雀蛟龙鱼鳖等。颇为神奇。

史记

史记

原名《太史公书》。西汉伟大历史学家司马迁撰著的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本纪”按帝王世序和年代记述政治上的重要事迹。“表”排比并列了历代帝王和侯国间的一些大事。“书”是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专史论述。“世家”是记叙诸侯王国和辅汉功臣。“列传”是各阶层人物传记。《史记》以这五种不同的体例互相配合补充,构成一个严整体系,全面记述了上起传说的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三千年来我国社会历史的发展。其历史观有巨大的进步意义和批判精神,《陈涉世家》肯定陈涉起义的正义性和历史作用,《酷吏列传》等揭露了统治者的暴行。《史记》所开创的体例,为后世各史所沿用;它的人物传记在文学史上也有崇高地位。后人注释《史记》,有著名的三家注:南朝宋裴骃的《集解》、唐代司马贞的《索引》和张守节《正义》。另有清代梁玉绳的《史记志疑》、近人张森楷《史记新校注》及日本泷川资言《史记会注考证》皆为阅读《史记》之重要参考书。

中说译注

中说译注

亦称《文中子》,十卷。隋王通 (584—618)撰。王通字仲淹,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任蜀郡司户书佐,曾上隋文帝《太平策》十二篇,为朝所疑忌,弃官归家,以讲学著书为业。仿《论语》作《中说》,由其子福郊、福时记述。门人私谥“文中子”,因以名书。《唐书·艺文志》录(文中子)《中说》五卷,《文献通考》及《玉海》则作十卷,与今本合。共十篇。末附《序文》一篇及杜淹所撰《文中子世家》一篇。通子福时录唐太宗与房魏《论礼乐事》一篇。卷末有阮逸《序》。又有福时贞观二十三年《序》。全书崇尚儒家思想,以为“千变万化,吾常守中”,又以仁义为教化之本。提倡“时异事变”,“通变之谓道”、“通其变天下无弊法”。从认识论上,主张“居近识远,处今知古”。反对 “执古御今”,强调 “知之者不如行之者”,但也有“行之者不知安之者”保守的一面。又主张“名实相生,利用相成,是非明,去就相安”,说明事物的相互依存关系。曾提出儒、释、道“三教于是乎可一矣”的主张。宋阮逸作注。有 《四部备要》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