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汝楳

- 姓名:赵汝楳
- 别名:
- 性别:男
- 朝代:宋代
- 出生地:庆元府鄞县人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赵汝楳[méi],生卒年不详,赵善湘之子。庆元府鄞县人。登宝庆二年进士第。史弥远女婿,与史氏家族关系亲密,有军功,曾平闽乱,为江淮安抚制置,晚年为户部侍郎,理财事,多毁誉,官至大学士,爵天水郡公。
赵氏精通易学,著有《易叙丛书》,已失传,其《周易辑闻》、《易雅》、《筮宗》等收于《四库全书》。其诗文收录《全宋文》、《全宋诗》。
宋吴泳《鹤林集》卷九《赵汝楳降授朝散大夫黄汉章降授宣教郎制》:“敕:具官某等:科举之法,自唐已弊矣。若士已正应,有司以公取,则法虽弊而人犹未弊也。今言者闻汝楳之请托,汉章之徇私,则有弊人矣。朕方革去旧习,以新美多士,则汝等一阶之罚,尚何辞?可。”
元袁桷卷三十三《先君子蚤承师友晚固艰贞习益之训传于过庭述师友渊源录》:“赵汝楳,善湘子,为宰相婿。卑退自修,精《易》象,有《易叙丛书》可传。官至户部侍郎。晚岁以理财进用,失士誉。”
明钱士升《南宋书》卷十八《列传》:“善湘季子汝楳,史弥远婿也。故奏报无不达,以平闽寇功,转江淮安抚制置,累进大学士,封天水郡公。帝手诏求所解《春秋》。致仕卒,所著有《周易说约》等书。”
《宝庆四明志》卷十《进士》:“宝庆二年王会龙榜:赵汝楳,善湘子,汝櫄、汝榟弟。”《延祐四明志》卷六《人物考下》:“宝庆二年王会龙榜:赵汝楳,善湘子,汝櫄、汝榟弟。”《光绪鄞县志》卷二十《选举表一》:“宝庆二年丙戌赵汝楳。”
吴潜《重建逸老堂记》:“降朝散大夫直宝章阁祥符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赐紫金鱼袋赵汝楳篆额。”注:是文撰于宋开庆元年(1259),同年立碑。
桂锡孙《宋孙孝子祠记》:“太中大夫集英殿修撰赵汝楳书。”注:是文撰于宋咸淳初年。
赵汝楳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三皇文
道家符箓书。又称《三皇内文》、《三皇经》,全称《洞神三皇经》。系《天皇文》、《地皇文》、《人皇文》的合称。是“劾召万神”之书。传出自黄帝,有道之士得之于山中石壁,原书“作字似符文又似篆文”。陶弘景将此书编入《太上洞神经》。
杂著指玄篇
收有《金丹四百字》(题张伯端作),《还源篇》(题石泰作),《丹髓歌》,《庭经》(题陈泥丸作),白玉蟾《金丹火候图》《修仙辨惑论》、《谢仙师寄书词》和《谢张紫阳书》等。《金丹四百字》以五言诗二十首,《还源篇》以五言诗八十一首,《丹髓歌》以七言诗三十四首论述内丹旨要,《庭经》以长歌形式咏内丹,《金丹火候图》以多幅图式,“设象以明大道之奥”,《修仙辨惑论》则为白玉蟾与其师陈楠设问答以论丹道。《谢仙师寄书词》,是白玉蟾获其师陈楠寄书后之答词;《谢张紫阳书》,是白玉蟾感概张伯端丹法高妙之作,二书皆为研究白玉蟾丹法之重要资料。
汤头歌诀
中医方书。一名《医方汤头歌诀》,一卷。清汪昂撰。汪昂字訒庵,宁休(今属安徽)人。中秀才,壮年弃儒习医。通晓经史百家之学,尤擅长医学。著有《本草备要》、《医方集解》、《素问灵枢类纂约注》、《经络歌括》、《日食药物》等书。汪昂(訒庵)编撰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作者按南朝沈约诗韵,择中医经验成方230余方,编成七言歌诀208首。分补益、发表、攻里、涌吐、和解、表里、消补、理气、理血、祛风、祛寒、祛暑、利湿、润燥、泻火、除痰、收涩、杀虫、痈疡、经产20类,以七言歌诀的形式加以归纳和概括。并于每方附有简要注释,便于初学习诵,是一部流传较广的方剂学著作。刊印后相应地出现了多种后人续补、增注或改编的作品。
读书丛说
六卷。元许谦撰。谦字益之,晚号白云老人,学者称白云先生。江浙省金华(今属浙江省)人。元代着名学者、文学家。谦自幼勤奋好学,于书无所不读,延璠初,居东阳八华山讲学,从学者多至千余人,四方之士以不及其门为耻。无意功名仕途,里居四十年,公卿屡荐,皆不就。卒谥文懿。《元史》入《儒学传》。着述除《读书丛说》之外,尚有《诗集传名物抄》、《白云集》等。谦受学于金履祥,尽得金氏所传,学术思想宗主朱熹。所作诗文不甚留意文字辞藻,其诗于理趣之中颇富形象,文亦醇古,无宋人语录之气。自蔡沈《书集传》问世,学者乐其简易,注《尚书》者多主蔡氏,不复参考他说,谦则不受当时学风影响,说解《尚书》广稽事实,兼取诸书之长,不专主一家之说。谦学识渊博,考据《尚书》天文、地理、名物、典制、史事等多有独到见解,于旧说多有驳正。宋末元初说经崇尚空谈,许谦独重考据,其学风尤属可贵。至于该书说解六律、五声,大段抄录《律吕新书》;说解唐虞之修五礼,大段抄录《周礼·大宗伯》之文;说解《酒诰》太史、内史,大段抄录《周礼·太宰》六典、八法、八则、八柄之文,则稍嫌泛滥而无节制。此书始刻于元至正六年(1346),原版久佚。库书所据乃浙江吴玉墀家藏本,该本第二卷缺4页,第三卷缺6页,第五、第六两卷各缺4页,库书无从校补,缺页一仍其旧。该书现存清钞本四部,北京图书馆藏两部,上海图书馆藏一部(存五卷,缺第六卷),湖北省图书馆一部。此外尚有《学海类编》本、《金华丛书》本、《丛书集成初编》本。
西铭
北宋张载著。原名《订顽》,曾书於张载书室西墉,程颐改称今名。其写成在《模渠易说》之后,《正蒙》之前,后来也编入《正蒙》中,即《乾称篇》首段。全篇根据张载的气一元论宇宙观和人之本性即天地之性的人性论,宣扬一种仁孝、兼爱和乐天顺命的道德思想,认为应该把一切人,自君主以至穷苦无告的人,都看作兄弟,把天地间的万物看作自己的朋友,人活着就要遵循天道,努力作为,直到问心无愧地死去。文中的“乾称父,坤称母”是譬喻之辞。单册初刻于清乾隆六年(1736年)。《西铭》全文共三百一拾五个字。
增壹阿含经新译
此经记述佛陀及其弟子们的事迹;阐述出家僧尼的戒律和对俗人修行的规定;论述小乘佛教的主要教义等。经中也多处提示了“六度”、“三乘”等大乘菩萨道思想,还记载了第一次佛经集结之菩萨藏集结(一般称大众部集结),阿难在窟内与诸大声闻完成四阿含的集结后,又发心会同弥勒菩萨等诸大菩萨集集结大乘菩萨道经典,“世尊所说各各异,菩萨发意趣大乘”,赞叹“方等大乘意玄遂”、“难明难了不可观”。当然,作为小乘基本经典,此经的重点在说施戒涅盘等事及各种因缘故事,故又为劝化者所专习。本书同其他三部阿含一样,系记载基本佛教教义的重要典籍,在印度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为研究佛教产生以及当时北印度政治、宗教、哲学等提供了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