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了翁

- 姓名:魏了翁
- 别名:字华父,号鹤山
- 性别:男
- 朝代:宋代
- 出生地:邛州蒲江(今属四川)人
- 出生日期:1178年6月25日
- 逝世日期:1237年4月14日
- 民族族群:
魏了翁(1178年6月25日-1237年4月14日),南宋理学家、心学家。字华父,号鹤山,学者称鹤山先生。邛州蒲江(今属四川)人。庆元五年(1199)进士。开禧二年(1206)知嘉定府。次年,韩侂胄被杀,史弥远擅权。他不满时政,力辞召命,居白鹤山以讲授为业。嘉定(1208—1224)时,历知汉州、眉州,为潼川路提刑兼提举常平事等,关心民间疾苦,不避权贵,深得民心。十五年(1222)为兵部郎中,后改司封郎中兼国史院编修。理宗赵昀即位,论事直言不讳,被劾降职,居住靖州。绍定四年(1231)复职。次年,进宝章阁待制,潼川路安抚使,知泸州。任职期间筑城修武,大兴学校。曾上奏论述时政十弊,召还,权吏部尚书兼直学士院,请明君子小人之辨,以为进退人物之本。后擢端明殿学士、同佥书枢密院事,督视京湖军马,并任江淮督府。旋改资政殿学士。嘉熙元年(1237)为福建安抚使。一生致力改变社会风气,矫正士习。《宋史》有传。在哲学上,先推尊理学,后倾心心学。曾奏请为宋代理学家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等定爵赐谥,表彰他们开创理学之功。起初学习张栻、朱熹学说,崇尚理学。后来钻研儒家六经,力主心学,与陆九渊思想相接近。认为“心者人之太极,而人心又为天地之太极”,“常使此心明白洞达,观感而无所惑”。斥责道家学说,主张“虚无,道之害也”。反对佛、道“无欲”之说。颤长儒家经学,多有所获。提倡细读经书原著,学习不应承袭前人,贵在自得,“读书虽不可无注,然有不可尽从者”。其对读书的认识和方法,颇有见地。
魏了翁生平著述颇丰,遗稿由其子魏近思、魏近愚刊行,传世有《鹤山先生大全文集》109卷、《九经要义》263卷、《国朝会典》200卷、《古今考》20卷、《经外杂钞》3卷以及《周易集义》、《易举隅》、《周礼井田图说》、《蕉窗杂录》、《豳风考》、《正朔考》、《师友雅言》,以及大量题跋、奏议、铭文辑录等。他的诗词作品被辑录为《鹤山诗集》、《魏了翁词》、《鹤山长短句》等。《全宋诗》、《全宋词》亦收录有其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殉教
《殉教》是三岛由纪夫自杀前的第三部自选短篇集。收入的短篇作品皆通过反时代的主人公,象征性地描绘了三岛文学的中心主题--对罗马式理想世界的向往与日常世界之间的关系,并寻求现代的"贵种流离"(有着尊贵血统的人被命运捉弄,遭到流放)和异类孤立的意义。
庾子山集
十六卷。北周庾信撰,清倪璠注。倪璠字鲁玉。浙江钱塘 (今杭州)人。康熙四十四 (1705)年举人。官内阁中书舍人。见闻博洽,好为骈体文,又长于史学。著有《神州古史考》、《方兴通志文》及《补辽金元三史艺文志》。此编以吴兆宜所笺《庾开府集》合众手以成。乃详考诸史,作年谱冠于集首。又旁采博收,重为注释。其中如《小园赋》前一段本属散文,而璠以为用古韵。未免失之穿凿。《汉书·艺文志》别“栩阳”赋五篇,自是人姓名。《而信哀江南赋》乃云栩阳亭有《离别之赋》。唐山夫人《安世房中歌》桂华二字,自属篇名。“冯冯翼翼,承天之则”二句,乃下章之首;而信《皇帝云门舞歌》乃云“清野桂冯冯”。皆显然舛误。璠依违其词,不加驳正,亦失之附会。然比核史传,实较吴本为详。集末彭城公夫人尔朱氏墓志铭、伯母东平郡夫人李氏墓志铭并考核年月,证以《文苑英华》,知为杨炯之文误入信集。辨证亦颇精审。有《四库全书》本,《摛藻堂四库全书荟要》本,《湖北先正遗书》本,《四部备要》本等。
管锥编
中国当代古典文学研究专著。钱锺书著。4册。第1、2册1979年8月、第3、4册1979年10月先后由中华书局出版。本书集作者多年文学研究之心得,分别对《周易正义》、《毛诗正义》、《史记会注考证》、《老子王弼注》、《列子张湛注》、《焦氏易林》、《楚辞洪兴祖补注》、《太平广记》、《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等中国古代文史典籍进行批评。辄取一字词、典故,博考中外例证,或精析微义,或阐述己理。例如书中论《诗经》六义中的“兴”,先引刘勰《文心雕龙·比兴》、胡寅《斐然集》卷18《致刘叔易书》中李仲蒙语、项安世《项氏家说》卷4等书文中前人关于“兴”的理论论述,后举汉代民歌、古诗十九首、现代儿歌,西方民谣等运用“兴”这一手法的例证。最后指出:“毛、郑诠为 ‘兴’者,凡百十有六篇,实多 ‘赋’与‘比’;且命之曰‘兴’,而说之为‘比’,如开卷之《关雎》是。说《诗》者昧于‘兴’旨,故每如项安世所讥‘即文见义’,不啻王安石《字说》之将‘形声’,‘假借’、等字作‘会意’字解。即若前举儿歌,苟列《三百篇》中,经生且谓:盖有香蕉一枚、苹果二枚、梨一枚也;‘不怕’者,不辞辛苦之意,盖本欲乘车至外婆家,然有电话可通,则省一番跋涉也。鼷钻牛角尖乎?抑蚁穿九曲珠耶?”全书体例,大致与此相仿。因叙述全用古文,凡举国外之例又多引原文,故一般读者往往畏其艰深,难以卒读。但其价值却是为当代中国学者所公认的,并且已有专门研究该书的论文与学者。
警世阴阳梦
明代白话长篇世情小说。十卷四十回。题“长安道人国清编次”,其姓名及生平不详。成书于明崇祯元年(1628)。小说写明熹宗时的司礼太监魏忠贤擅权专朝,祸国殃民及死后遭到报应的故事。1至8卷为阳梦,叙述魏忠贤入京充役,青楼嫖赌,后患疡发疮,自阉入宫,专断国政,诬陷忠良,崇祯即位后被发往凤阳,半路自缢而死;9至10卷为阴梦,写魏忠贤死后戮尸,被阎王罚为牛身,历尽业报,永坠地狱。
训蒙诗
训蒙诗,又称朱子训蒙诗、训蒙绝句、训蒙诗百首、性理绝句百首,一般题朱熹编撰。此本据清代郑端编《朱子学归》及朱玉编《朱子大全文集类编·诗集补遗》两本互相参照整理,共79题97篇。儒家很早就有“诗教”一说,诗教虽不像其它伦理教材那样直接对蒙童进行道德教育,但它通过诱之歌诗,以发其志意,熏陶渍染,渐滋化育,使儿童在讽诵吟咏、欢笑嬉戏中接受教育,诵读歌诗久则可使蒙童“抑扬其音节,宽虚其心意”,达到“精神宣畅,心气和平”,从而义理渐开。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序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序,共有二种 分别是: 其一:大明太祖高皇帝御制般若心经序 其二: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序(唐释慧忠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