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地

李光地
  • 姓名:李光地
  • 别名:字晋卿,号榕村
  • 性别: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福建安溪人
  • 出生日期:1642年9月29日
  • 逝世日期:1718年6月26日
  • 民族族群:

李光地(1642年9月29日—1718年6月26日),清大臣、学者、诗文家。清初理学家。字晋卿,号厚庵。福建安溪人。康熙庚戌进士,历任翰林院掌院学士、巡抚、尚书、文渊阁大学士。主要著作有:《周易通论》、《周易观象》、《书》、《礼》、《诗》、《乐》、《四书》诸经说,《榕村文集》、《榕村语录》等。此外,曾奉敕编纂《周易折中》、《朱子全书》、《性理精义》等,这些书经过康熙帝“御纂”、“御定”后,颁行学官,成为有清一代官方正统理论。李氏在性理、经学方面虽为传述朱熹之说,但有些内容能与朱立异,开出新意。他说:“出入、明晦、浮沉、升降、清浊、融结,振古而然也,至于今不异也。不异为命,有常之谓当然,当然之为自然,自然之为其所以然。是故皋陶谓之天,伊尹谓之命,刘子谓之天地之中,孔子谓之道,谓之太极,朱子谓之理。”(《榕村全集》)他主张有离气之理,此“理”即自然界的“振古而然”的客观性,它“至今不异”。但他不直提“理”字,也不提“气理相离”的命题,一切含混带过。这也正是殿堂理学的特点。这种模糊性尤其体现在他的“不落一边”的诡辩法上,他将朱熹对理气既统一又有先后之分的关系的阐述改造为“虽无位,不得不有上下;虽无时,不得不有先后”(同上)的论说就属此类。他进一步论述理与心、性关系道:“主于天,曰理也;主于人,曰性也、心也,一也。之二者在天人,又一也。一则不离,一而二则不杂。”(同上)仁人就是心与性合一,“不仁之人”则心与性为二。心与性所以不能合,是由于气之偏。显然,他是将孔孟之道与朱熹和刘宗周的有关学说杂糅起来,形成其不得把柄、不可捉摸的理论观点,其实质是“举之无举,刺之无刺”。因而为康熙所信宠。而理论价值却并不高。著有《榕村全集》。

猜你喜欢的书

婚约

婚约

《婚约》原题名《豌豆花》,曾于一八三五年十月至十二月间在《外乡人杂志》上分段发表。与此同时在贝歇夫人版的《十九世纪风俗研究》中第一次成书。一八三九年收入夏庞蒂埃版《私人生活场景》时,作过若干修改。一八四二年收入《人间喜剧》十六卷本第三卷《私人生活场景》,取消了原来的分段和标题,用“尾声”概括故事的结局,篇名改为《婚约》,远比原题《豌豆花》贴切和中肯。巴尔扎克在《私人生活场景》中,已经刻画了一系列作为婚姻制度牺牲品的不幸妇女的形象,本篇则描写了一个因婚姻不慎而倾家荡产的丈夫。这里作者着意批判的,显然是以利害关系为核心的婚姻制度:议婚好比作交易,往往从一开始就埋下了不和的种子,甚至从签订婚约的第一天起,就开始了一场隐蔽的家庭内战,其斗争之激烈、手段之恶毒和后果之严重,有时竟不亚于敌对双方的斗争。

威尼斯商人

威尼斯商人

英国剧作家、诗人莎士比亚早期的著名喜剧,写于1596年。剧情大意写威尼斯人巴萨尼奥为了向一个富家女儿鲍西娅求婚,需要用一笔钱,因此向好友威尼斯商人安东尼奥借款。只因安东尼奥的钱都用在海外经商上,一时无力相助。但他以自己的名义为朋友向高利贷者犹太人夏洛克借款,立约三月为期,到期不还,则让夏洛克在安东尼奥身上割一磅肉。不久误传安东尼奥的商船在海上沉没。三个月到期,夏洛克诉诸法庭,要求依约割肉。鲍西娅女扮男装,扮作法学博士,代表名律师出庭,指出夏洛克可以割一磅肉,但割时不许流血,也不许多割或少割,如有差错,夏洛克罪责难逃。结果夏洛克失败,由法庭宣布其财产一半充公,一半给安东尼奥。夏洛克阴谋破产,而巴萨尼奥和鲍西娅的婚姻结成了。鲍西娅是该剧中创造的理想化的女性形象。她淳朴、富于同情心、有才智、自信,体现了作者理想中的资产阶级新女性。鲍西娅对夏洛克的胜利是仁爱对贪欲和维护贪欲的法律的胜利。剧本塑造的夏洛克这个典型,在世界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马克思和列宁在他们的著作中多次运用此剧中的人物和事件,揭露资产阶级玩弄法律条文来对工人进行剥削。

家传女科经验摘奇

家传女科经验摘奇

《家传女科经验摘奇》是妇人别立方法,俾能自调摄之,所谓尽善尽美也。凡此之病,中风则病风,感冷则病冷,久而不治,崩漏带下、七 八瘕可立而待,即成痼疾。若能治病于未然。

清史通俗演义

清史通俗演义

《清史演义》共有一百回,起于满清之源起,终于宣统帝逊位,凡294年。满清入关后,成为继蒙古人之后的第二个外来政权,中历所谓的康雍乾盛世,近代中国版图大致确定。当西方世界因工业革命下而瞬息万变之时,而处于停滞状态的清帝国终究未能逃避现实。帝国疆域中,百姓们因着种种原因,不断对着帝国挑起战争的开端,而帝国外缘则遭受西方世界不时的觊觎。一场不名誉的鸦片战争,将中国史拉到近代史范畴之中。接着的半个世纪,清帝国处于内忧外患而不知所措。由鸦片战争而太平天国,加以捻、回之变乱,元气丧失殆尽,后虽有洋务、维新等变法改革实行,却因守旧派势力的阻挠而告终。义和团的排外运动导致八国联军的入侵,庚子赔款后清帝国己无力再振。武昌一役,不仅结束了清帝国的国脉,也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帝制时代。

四分戒本如释

四分戒本如释

《四分戒本如释》, 律学著述。明崇祯十六年(1643)弘赞撰。十二卷。系综合后秦佛陀耶舍译《四分律比丘戒本》及唐怀素集《四分比丘戒本》的注释书。书首有《叙语》、《凡例》和《科》。书后附作者自撰《二百五十戒摄颂》及《戒相篇聚图》。见载于《嘉兴藏·续藏》及日本《续藏经》。

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

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

唐中印度沙门地婆诃罗译,与《大乘遍照光明藏无字法门经》同,而文稍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