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栋

- 姓名:惠栋
- 别名:字定宇,号松崖
- 性别:男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江苏吴县人
- 出生日期:1697年11月18日
- 逝世日期:1758年6月27日
- 民族族群:
惠栋(1697年11月18日~1758年6月27日),清经学家,吴派经学的奠基人。字定宇,号松崖,江苏吴县人。传祖周惕、父士奇之学。自幼笃志向学,家多藏书,日夜讲诵。于经史诸子稗官野乘及七经毖纬之学,无不津逮。乾隆十五年(1750),诏举经明行修之士,陕甘总督尹继善、两江总督黄廷桂交章论荐,有《博通经史,学有渊源》之语。
他于诸经熟洽贯通,谓诂训古字古音,非经师不能辨。作《九经古义》二十二卷。尤其精深于《易》,其撰《易汉学》,乃追考汉儒《易学》,掇拾绪论,使学者得窥其门径。凡《孟喜易》二卷、《虞翻易》一卷、《京房易》二卷,于宝附焉。又有《郑康成易》一卷,《荀爽易》一卷,其后一卷,是惠栋发明汉易之理,以辨正河图洛书先天太极之学。其撰《易例》二卷,乃熔铸旧说,以发明《易》之本例,随手题识,笔之于册,以储作论之材。其撰《周易述》二十三卷,以荀爽、虞翻为主,而参以郑玄、宋咸、干宝之说,约其旨为注,演其说为疏。此书将近完成惠栋病故。虽为未完之书,然汉学之绝者千五百年,至此而灿然复章。《古文尚书考》二卷,辨郑康成所传之二十四篇为孔子住宅壁中发现真古文,东晋晚出的二十五篇为伪。又撰《后汉书补注》二十四卷、王士祯《精华录训纂》二十四卷、《九曜斋笔记》、《松崖笔记》、《松崖文钞》及《诸史荟最》、《竹南漫录》诸书。钱大听说:“惠氏世守古学,而栋所得尤精;拟诸前儒,当在何休、服虔之间,马融、赵岐辈不及也。”
惠栋,清吴派经学奠基人。字定宇,一字松崖; “红豆先生” 惠士奇之子,学者称小红豆先生。定宇自幼笃志向学,自经史、诸子、百家、杂说及释道二藏,靡不究心。年50以后,专心经术,尤精于《易》。谓《易》自王弼以后,汉经师之义荡然无复有存者,乃撰《周易述》、《易汉学》,专宗虞翻,兼采荀爽、郑玄诸家之义,针砭俗说。论者谓汉学之绝者千有五百余年,至是而粲然复明。著《古文尚书考》,《自序》谓孔安国古文五十八篇,汉世未尝亡。今世所谓古文者,乃梅赜之书,非壁中之文。赜采摭传记,作为古文以欺后世,后世儒者靡然信从,于是东晋之古文出而西汉之古文亡。又著《左传补注》,其《自序》云: “今刺取经传,附以先世 遗闻,宗韦 (昭) 郑 (玄) 之遗,前修不掩; 效乐 (逊) 刘 (炫) 之意,有失必规。而于古今文之同异,辨之尤悉。” 撰述宏富,其重要著作尚有《九经古义》、《明堂大道录》、《后汉书补注》、《周易本义辨证》、《山海经训纂》、《九曜斋笔记》、《松厓笔记》、《松厓文钞》等。其弟子甚多,知名者有: 余萧客、江声、王鸣盛、钱大昕、戴震、王昶等。栋继承世代家学并加以发扬,于清代汉学影响甚大。钱大昕为惠栋作传,备加推崇。说: “宋元以来,说经之书,盈屋充栋。高者蔑弃古训,自夸心得; 下者剿袭人言,以为己有。儒林之名,徒为空疏藏拙之地。独惠氏守古学,而先生所得尤深,拟诸汉儒,当在何邵公(休)、服子慎 (虔) 之间,马融、赵岐辈不能及也。”
猜你喜欢的书
海语
域外地理著作。明黄衷(1474—1553)撰。三卷。衷字子和,南海(今属广东)人。弘治进士,历官督粮广西、抚云南、至兵部右侍郎。黄氏晚年居家,采访舟师、海贾,集录是编。成书于嘉靖十五年(1536)。约一万三千字。分风俗、物产、畏途、物怪四类,凡四十四目。记述了明代广州与暹罗(今泰国)、满刺加(今马来亚)之间的交通往来,记载了这两个国家的历史,地理、风俗,物产等,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伤寒补例
清·周学海编著。成书于1905年。全书约2万字,分2卷, 17篇。上卷设伤寒难读、三阳三阴分经名义、伤寒重病多是下焦伏寒等论。下卷列《伤寒论》读法十四条、南北伤寒温病异治诸论。本书为补充发挥《伤寒例》而作, 故名《伤寒补例》。周氏将《伤寒例》“即病为伤寒, 伏气变为温病” 的理论, 通过对伤寒、温病、疟、痢等病证分析,结合读书临证体会, 予以阐发。认为伤寒见证, 不止仲景原文; 仲景文外,尚有伤寒证治。伤寒重病多是下焦伏寒, 久而上越, 阳气不得安窟, 乃始发病, 或加上焦新感, 则其发愈暴。故治伤寒, 必察下焦元气之虚实寒热。提出伤寒辨证应分为: ①初起本证治法; ②初起兼证治法; ③日久化寒并误治化寒证治; ④日久化热并误治化热证治。其诊伤寒, 不拘于六经辨证,为外感热病的临床辨证开辟了新途径。本书包含在《周氏医学丛书》中,1910年福慧双修馆刻印。1936年上海大东书局出版《中国医学大成》, 有本书单行本。
读春秋编
十二卷。陈深撰。陈深字子微,号清全,平江(今属湖南)人,元代经学家、书法家。宋亡,陈深放弃科举,笃志苦学,闭门着书。元文宗天历时,有人以其善书而荐之,陈深潜匿不出。其平生着作,除此外,还有《读易编》、《读诗编》。此书大旨以胡氏为宗,而兼采《左传》。如隐元年“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陈氏云:“传例言‘得俊曰克’,以必诛为期也,《左氏》言‘段奔共’,非也,奔共则不书克矣。盖段之子公孙滑奔卫也,厥后滑假卫之力取廪延,而段无闻焉,见杀无疑矣。”又引《穀梁》“甚郑伯之处心积虑成于杀也”以证,最后引胡氏。“《春秋》推见至隐,诛郑伯以为首恶,示天下为公,不可以私乱也,垂训之义大矣”为说。实际上,《左传》之“得俊为克”之例虽不可信,然其所述则实。隐公十一年《左传》记郑庄公云“寡人有弟不能和协,而使糊口于四方”,可见此时段尚存。《公羊》、《穀梁》训克为杀实误,胡氏因《公》、《穀》而发义,则又误。现存元泰定二年刻本、清《通志堂经解》本。
通玄百问
全一卷。又作通玄问答集。青州一辩法嗣宋代僧通玄圆通问,万松行秀答,理宗淳祐四年(1244)刊行。收于卍续藏第一一九册。系江西广信府通玄庵之圆通,设百问以激励学人,并宣扬祖道。林泉从伦于其师万松一一作答之后,次第附颂,生生道人徐琳刊行之。世人常以之与青州一辩之青州百问合称通玄青州二百问,而并行流通。
阿育王经
十卷。梁扶南三藏僧伽跋罗译。僧伽跋罗于梁初至京师止正观寺,受命梁武帝在止正观和寿光殿占云馆译出《大育王经解》由释宝唱、昙允等笔受。据《大唐内典录》卷四引宝唱录载:此《阿育王经》是第二译出,天监十一年 (512)六月二十日于杨都寿光殿译,初翻日蒂躬笔受。《阿育王经》是记述印度阿育王崇护佛教的事迹,以及摩诃迦叶乃至优波毱多等异世五师传持法藏皆因缘始末的史籍。与西晋安法钦所译 《阿育王传》七卷同本异译。《阿育王经》总分九品,分述为九个因缘。”即生因缘 (卷一),见优波笈多因缘(卷二),供养菩萨树因缘 (卷三),鸠那罗因缘 (卷四),半庵摩勒施僧因缘 (卷五),佛记优波笈多因缘 (卷六),佛弟子五人传授法藏因缘 (卷七、八),优波笈多弟子因缘 (卷九、十)(卷十缺)。加上原始目录漏列了的第三卷中的“毗多输柯因缘,共为九因缘。两译相比,大体相同,详略稍有出入。是研究阿育王时代有价值的参考资料。见载版本有大正新修大藏经本。
密咒圆因往生集
全一卷。宋代智广、慧真编集。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六册。本书收集金刚幢所译诸经之神验秘咒,包括观自在菩萨六字大明心咒、阿弥陀佛根本咒、大佛顶白伞盖心咒等,共三十三首(一说二十九首)。所列举之陀罗尼多被认为具有往生成佛之功用。旨在倡导如法念诵其中任一陀罗尼,皆能往生净土之思想。与‘显密圆通成佛心要集’一书相类似,此二书乃了解五台山华严密教之必读书籍。